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王金萍:乡村图景

  • 作者:阳阳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12-08 11:40:18
  • 被阅读0
  •   (一)

      大地丰饶。

      初冬回乡,并非想象中的萧瑟一片。家乡的土地上,想不到竟有如此多的出产。春种冬藏,土地的馈赠,令人喜悦、感恩。

      不要说四处可见的大白菜、萝卜,块头大得惊掉下巴,反正我是没看到过如此个头的大白菜,叶子散开直径近两尺,菜心也有一尺余,摁上去瓷丁丁的,贼结实。夏天离开老家时,它们才刚出苗不久,绝没想到回来看到的是一个个“巨无霸”。萝卜是青玉一般,大部分都露在外面,轻轻一拔就离土。水果样的甜。我喜欢吃萝卜缨,开水一洌,盐、醋、香油凉拌吃,爽口。清炒也好。山药,地黄,白芷,菊花,均收获季节,沿街满目的玉米堆一溜儿延伸,金黄夺目,蔚为壮观。

      小广场铺满晾晒的白芷,像一层白霜。平时是作为文化活动使用的,春夏夜这里是广场舞的天下。当然开始是不认识这药物的,后来在村里的精忠岳家拳武校里,看到正在切割药材的切割机忙碌不停。问村人是何宝贝,说是叫白芷的药材。原来如此。这里不少人家种植地黄和白芷,价格卖得很好。地黄我认识,喇叭形的花儿茸茸的紫,朴素低调如邻家女孩儿。我们这里的地黄称怀地黄,著名四大怀药之一。我吃过新鲜出土的地黄,横切面有白色的菊花心(只有我们这里的怀地黄才有,算是鉴别真假怀地黄的手段之一吧)。凉拌甜而微苦,很好吃。

      春天来时,见到邻村农民在地里除草,那红薯叶似的苗,也许就是白芷?

      有老人坐小椅上,正弯腰整理刚出土的山药。我们这里是著名的怀山药产地,现在农村的年轻人也学会网上销售,山药供不应求。据说一天最多能卖成百上千斤,甚至还没等山药开挖,就有人预定了。离家几十年后,我极少冬季回故乡,所以也是头一次遇到挖山药。裹满泥巴的山药堆满农家院子,一直摆到门口的街上,因这里泥土属于垆土,土质硬实紧巴,山药在地里起出时就扒了一次土,还是满身带泥,需要再来一次方能露出本来面目。

      众所周知,我们温县的垆土铁棍山药是铁棍山药中的极品,水分含量少,粉性足,氮磷钾及微生物含量高,对延缓衰老和小儿腹泻有显著作用。煮熟后面而甜,口感非常细腻。沙土铁棍山药比之次之。作为土著,我一口就能分辨出家乡山药与其他的不同。

      多年在外,很少能买到正宗铁棍山药,春夏季回老家早已销售一空,看到家乡刚出土的山药自然情不自禁,太知道那独特的味道了,面,甜,糯,其他产地的山药真是不能比。既然难得碰到,必须得买来犒劳一下味蕾呀。给合肥家人买了一些,又捡断的短小肥胖的碎山药买了几斤,喜滋滋拎回家,煮小米粥吃。切几块下锅,金黄小米中山药段洁白如玉,及熟,迫不及待尝一口,细腻绵甜,那个美!今年山药季可是能饱饱口福啦。

      抬头,天,蓝得不真实,海一样的透明。

      夜,华灯初放,忽闻村东头鼓声咚咚,趁衣服在洗衣机里转着,拔腿就跑去看热闹。原是村里有户人家在摆喜宴,请来本村女子打鼓队助兴。今年春天回老家时,我曾到她们练鼓的地方观看,岳飞纪念馆的一块空地上,并排摆了三排大鼓,轻轻一敲,响声洪亮。真是上好的牛皮鼓!看她们随着网络上的鼓曲练得一身是劲儿,多么豪放,一时兴起,我也蹭上去,学着打起鼓来。两首曲子敲下来,一身的汗,绝对是力气活啊。动作急了,差点把老腰给闪喽。

      端起手机,拍了一段视频,几幅照片。射灯闪耀,罩着人们笑呵呵的脸,也照着红帐篷里几十桌铺了红布的喜桌,人头攒动中,喜气的鼓曲,喜盈盈的气氛,确能感染人,顿觉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从疫情中过来的人们,最能体会此刻的珍贵。

      平凡的日子,就是好日子啊。而在我看来,农村比城市更有意思,因其浓厚的烟火味儿,和人情之美。

      (二)

      活色生香的乡村生活,是我最感兴趣的。

      下午,在后街一户七十岁老人家中,看到墙根下堆着两排蜂箱。他也是岳家人,每年春天都前往山西晋城放蜂,直至花期结束。据说蜂蜜大多荆花蜜,洋槐蜜稀罕,概因洋槐花期短,一阵风雨花即凋落,最多一周时间可采蜜。跟老人闲聊,听他讲在山西放蜂的山野生活。与当地人混熟了,得到村民各种照顾,现在出去养蜂,不用再住帐篷,有当地不用的旧厂房可居住、生活,水电都有,拎包可住。真是好。他说自家蜂蜜纯天然无添加,可加热三次不会变稠凝结。假蜂蜜则遇热冷却后变稠甚至凝固,(估计是加了糖稀所致)。这些当年采的新蜜在当地就销售一空,一般只给老家留一二百瓶待用。也是近几年疫情影响,才留少部分在老家销售。

      我春天在亲戚家买了几瓶土蜂蜜邮回合肥,因为重,加上受凉,还不小心把腰弄伤了,疼了二十多天。此次冬天来家,才看到这位养蜂人,黝黑脸堂,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讲起初中毕业即四处飘零,打零工,什么活计都干过,真正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八十年代开始养蜂,摸索出一条生存之路。生活的艰辛与喜悦,在随意的聊天中活脱尽显。满院的蜂箱,见证了他的足迹与辛劳。

      每天,出来进去,都要路过街口的皂角树,那是童年记忆最深的地方。村人们喜欢聚集在树下,夏夜乘凉,谈古论今;冬日饭后,蹲墙根晒会儿太阳,唠唠家常。多少年过去,童年的场景依旧。

      记得我外公所在的那条街(因王姓居多而称王街),斜对面有个胖大老太太,非常豪爽豁达,喜欢坐在街门前或是皂角树下,做事或聊天,总能听到她朗朗的笑声,中气极足。似乎永远是快乐的,无忧的。她应是我家远房亲戚,喜欢逗弄孩子,每次见我都让我叫她“大大”,大大究竟是何意我也不懂。也许像陕西那样,是对男性长辈的称呼?管它呢,让叫就叫。听我喊她大大,她就仰脸大笑,开心得不得了。

      一直这样喊到我长大,才知道正确的叫法或许是“奶奶”。

      9岁离开老家后,很久都未回来过,直到16岁寒假跟我妈回来老家一次。看到我,她还是让我叫“大大”,我也从命。她和我奶奶有点像,都是爽利之人,乐观豪放,似乎格外快乐。岁月从她身边绕过,她没有任何变化,依旧高声言笑,像男人一样无拘无束,在她身上我看不到丝毫女子的扭捏、柔弱和纠结,我其实非常羡慕这样的人,即使年幼的我,也能感受到她的洒脱,我喜欢她那没有任何压抑的放声大笑,何其爽朗!而我妈妈和我都属敏感柔弱内向型,即使表面热闹,内里却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因此泼辣、直接、外向、活泼的人,特别吸引我并生发出好感来——或许缺啥补啥,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性格相补。别人眼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怎么能在一起?但在我们,就好像太阳和影子一样,我们形影相随,彼此喜欢。

      扯远了。说回16岁之行。也许是为了参加堂哥的婚礼回来的?还是思念外公外婆而回家?迷离的记忆中,印刻最深的是妈妈唱戏的一些影像:她在东方家教东方妹妹唱豫剧;在隆冬的舞台上,穿着单薄的戏服唱古装戏;在充满浓重旱烟味的土屋里给乡亲们唱戏……昏黄灯火下,烟雾缭绕中,那一张张陶醉的脸,至今闪现在我眼前。

      东方是我妈唱戏的老搭档,在郑州还是新乡工作(我不确定),农忙回乡时参加村里剧团的演出。他和我妈合作过非常多的戏,旧戏新戏都有。童年印象中,他中等个儿,端正大方,也爽朗大气,是典型的正派形象。夏庄村戏很有名,在县城汇演拿一等奖的,连县剧团不敢排的大戏,我们村剧团都敢演。东方是永远的男一号,我妈总是女一号。多少年下来,他们配合默契,是很好的朋友,后来才知道也是岳家的亲戚。

      我妈妈曾经给我讲过她和东方排演现代戏《李双双》时的笑话。东方从县里抄了剧本回来,给我妈说,这个咱们也可以排。他们俩比赛,说看谁先把台词记住了。结果我妈用了一天时间就把剧本台词全部背熟。东方三天后还没有记全台词,对词时磕磕巴巴的,老笑场。我妈在演出的时候,舞台上不知道谁放的一块儿木板没收拾,出场时绊了一跤,气得够呛,戏中她(李双双)借题发挥,把气儿撒在“喜旺”身上。台下观众不知是即兴发挥,情绪恰到好处,还以为剧情如此格外生动呢。

      回溯遥远的岁月之河,依稀记得,某年夏天看到东方从农田里赶牛回来,经过皂角树时,我就冲他大喊:“李玉和,李玉和……”他冲我乐,举起鞭儿作势要赶我回家……那时我才上小学吧。他的妈妈总是戴块儿白头巾坐在家门口,永远不变的样子,那勒头的头巾干干净净,农村很少见到这么整洁的人。

      东方的妹妹叫小娥,瘦小精干,她嫁到邻县,也会唱戏,唱的是曲剧。就是著名的牛得草演的“七品芝麻官”那个剧种,我个人觉得曲调比豫剧更好听。很自然舒展。小娥每唱豫剧就不自觉滑向曲剧腔,怎么都别不过来,在场的人听了笑得嘎嘎响,那欢声笑语多么温馨温暖,让寒冬不再严酷逼人,而是充满了人间的欢欣。

      似乎,那年正是大伯家娶亲,独生子的堂哥迎来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堂哥将近一米九,瘦得像电线杆子,有一把好力气。新媳妇儿也是大高个儿,聪明能干。两人经介绍而恋爱,很是投缘。宴席摆满了小院儿,七大碟八大碗的,乡亲们拥挤在小小的院落,人来人往几乎磨不开身。露天的流水席相当诱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酣畅淋漓,好不爽快!

      犹记得,童年时五花肉熬菜蒸腾的热气,袅袅飘散在空中,经久不散。还有小酥扣肉的香浓滋味儿,几十年后,一直弥漫在我的味蕾中,成为幸福胶片中清晰的一格。

      2023.12.6 凌晨记于夏庄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王金萍:乡村图景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12020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