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田园散文
文章内容页

乡土散文:农村老家花草的味道

  • 作者:杨镓岭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3-11-26 11:29:09
  • 被阅读0
  •   文:丛 余

      我是农村人,从小看到的都是乡村里常见的花草。

      小的时候,在苏北乡下老家生活。每年从春燕归来开始,家前屋后,宅旁园边,总是能陆陆续续观赏到桃树开花、梨树开花、杏树开花的样子。

      我家房屋后面,宅子边有一棵粗壮的椿树,每年春季也会开花,尽管欣赏它的人不多。

      还有一棵高大的泡桐树,它开的花是粉紫色的,远远看去一树如紫色的云,好看极了。

      能采摘下来吃的是榆树开的花,我们叫它榆钱子,形状很像毛毛毛虫。守斌大哥家的菜园地头有一棵粗壮的榆树,大约有十多米高。每年榆树开花时,他就会爬到树上采摘榆树钱子。采摘很多时,就会送给邻居们分享。

      生产队的大场边水沟旁有一棵棠梨树,不太高,是野生的。春天开着一树白色的花,非常好看。我们常常站在棠梨树下观赏,等待着花落了以后,能长出圆圆的果实来。

      到了暮春初夏,就可以采摘吃的槐树花,那时我们叫它洋槐花。伯母家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树,每当洋槐花开满枝头,随风摇曳时,我们就会拿着绑在长杆子的铁钩子或镰刀,站在洋槐树下,大把大把的采摘一簇簇雪白的槐花。槐花散发淡淡清香,当然也是蜜蜂的最爱。

      至于,田间地头,路旁沟边草丛里开着的花就更多了。大小形状不同,颜色味道各异,为多彩的大自然展示最美的风采。小的时候是可以叫出这些花的名字的,当然都是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来的土名字,现在大都忘记了。

      最让我们向往的还是小麦田里套种的豌豆。初夏小麦收获之前,附着在小麦秸秆上的豌豆秧子就开始开花了,浅蓝色的,小小的很好看的。

      我们天天去小麦田里看豌豆秧子,不过不只是为了看豌豆开花,而是指望豌豆花凋落后的根蒂上抓紧长出 嫩绿的小豌豆来。等到豌豆渐渐长大,我们就会偷偷的去采摘豌豆吃了。因为那是生产队的小麦田,摘下来的青色豌豆吃起来甜甜的,还带有点草腥的味道,既能充饥又能解馋。现在看来那时候的豌豆可是纯地道的绿色食品啊。

      到了放暑假,大大小小的池塘沟渠里是清清的水,碧玉盘一样的荷叶,粉红色的荷花,沉甸甸的莲蓬,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我们常常会在下水洗澡嬉戏时,采摘几根含苞欲放的荷花,拿回家放在酒瓶子里,直到荷花盛开后渐渐衰败。

      有一年春季,我在家门口西南角的土里种植了几株向日葵种子。我们农村叫它转莲或葵花。不久种子发芽了,一共有三棵,我几乎天天去看着希望它们健康成长。

      后来,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发现有两棵向日葵苗子没有了,原来是被小羊吃了,只剩下一棵很小的苗子。我很伤心的,我找来小树枝围着小向日葵苗子,像栅栏一样,把向日葵苗子团团围在里面,生怕小羊再把唯一的一棵苗子吃掉。

      这棵小苗子茁壮成长起来了,杆子粗壮了,渐渐的长得比我高多了。再后来,头上长出一个圆盘,嫩嫩的,周围长出排列整齐的黄黄的叶子来。放暑假了,我在家里天一亮就要去看看向日葵的长势,看看它是怎样面向着太阳转头的。

      每天我田野里割青草,割猪草,回到家还是要去看看向日葵,如果天气干燥我就给它浇些水,还仔细看看它的叶子上或者花朵上有没有小虫子来蚕食它。我只会让辛勤耕耘的蜜蜂来向日葵的圆盘上采蜜,但绝不让追腥逐臭的苍蝇来向日葵上叮咬的。

      一直到秋天收水稻的以后,天气渐渐转凉了,向日葵周围的黄花渐渐凋落了,母亲就告诉我说,向日葵的籽成熟了,可以掰下来吃了。可是我还是有点舍不得的,因为这棵向日葵是我亲自栽培的,并看着它渐渐长大的。母亲说再不掰下来的话,没人了时候,麻雀就会来吃葵花籽的。听了母亲说的话,我只好把向日葵圆盘掰下来,挂在房檐下晾晒。后来这棵向日葵的果实,被我收获了。种向日葵是算种花还是算种植被呢?我可是第一次把它当作花养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安徽东部的山里生活好几年,看到了在苏北老家没有看到过的花。春天里,满山遍野开着像星星一样的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野花。真的让我眼花缭乱,大开眼界,尽管我叫不出它们的名字来,但我很喜欢的。

      山上生长的金菜我是最喜欢的,金菜也叫黄花菜,顾名思义开的花多是黄色的。金菜开的花不仅好看值得观赏,它还是寻常百姓家里桌子上凉拌下酒的一道好菜。

      每到初春,山民们就会拿着锄头到山上挖野生的金菜根子,它的根子很像鸡爪子。挖回来的金菜根子,有人大量收购,据说是运到山外去种植的,那时大概是五分钱一斤。我曾经和好伙伴小堂子、小明子一起去山上采挖多次。

      油菜是山里常最见的,每到清明之后油菜开始开花了。山头上,山坡旁,山沟里,这儿一片,那儿一片,开着黄黄的花,点缀着青山,非常诱人。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招引山外的养蜂人搬来一箱箱蜜蜂来山沟里做客了。

      山是美的,水是美的,绿叶小草也是美的,而点缀在绿丛中的各色花朵更是美的。山花烂漫的季节,野花几乎无人问津,只有辛勤的蜜蜂才是它们的闺蜜。

      有一年春天,哥哥从滁州城里一个朋友家拿来一株小苗子,大约有十多厘米长,绿绿的长叶子像圆筒子紧紧包裹着。哥哥把这株小苗子载在门口的土里,哥哥告诉我这苗子叫美人蕉。

      到了初夏美人蕉长得很高,原来是一棵,现在从根部生发了好多棵,叶子很旺很绿。每一棵头上开花了,花骨朵像穗状排着,花大而美丽。有黄色的,也有粉红色的。美人蕉的花期很长,直到秋季还在盛开。所以,多年以来,每每看到美人蕉,我总是要驻足瞧瞧。现在我居住的小区里就有一块种植美人蕉的小花园,美人蕉开花以后,我只要有机会总是要去那里观赏它们。

      我在一个乡镇工作时,办公室门口有几棵榕树,我很喜欢。榕树俗名合欢树,初夏榕树开始开花了。粉红色的,毛绒绒的,发出淡淡的清香。远远的观赏更好看,我总是喜欢搬着椅子坐在榕树下一边闻着榕花的清香,一边看报纸,一边喝着茶,心旷神怡。

      前不久,我去徐州矿大附近的天成花园女儿家。在小区里看到一株大榕树,虽然到了深秋季节了,但榕树上榕花依然绽放,依然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味。我总是要走到那棵榕树下停下来,看一看,闻一闻。

      我曾认识一位从事园林绿化的苏州小老板,姓谈。他曾经送给我两个盆景,一株龙舌兰和一株文竹,我把它们放在县城的家里,养了好几年。

      平时周末,我和儿子女儿总是坐在阳台上观赏这两盆盆景,很喜欢的。后来,由于我们不会管理,那株龙舌兰在冬天被冻死了,那株文竹不是浇多水淹死的,就是因为缺少水分干死的。我感觉装文竹的盆很好看,是个弥陀佛造像的泥盆,后来把这个盆搬来南京碧桂园凤凰城的家里,我经常给它擦拭保养。

      有一个朋友,给我的办公室里送来一株滴水观音,虽然不是花,但我很喜欢的。特别是滴水观音,大大的椭圆形的叶子,碧绿碧绿的,翠色欲滴。

      大概是这个世纪初的一个春天,清明之后,我应邀参加徐州市组织在丰县举办的陶行知教育研讨会。那一次,组织方专门组织与会人员驱车去丰县大沙河镇看万亩梨花。

      在万亩梨园里,登上专供游客观赏梨花的大约有三米高的台子上,蓝蓝的天空之下,一行行梨树,叶子嫩绿嫩绿的,满树盛开的白花。目之所及,树之多,叶之绿,花之繁,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据导游介绍说,当时种植的是万亩三水梨,这种梨个头大外形好看水分充足好吃,远销中外,是大沙河镇支柱产业。

      小区住所的楼下,原来种植着三棵樱花树。我在二楼住,每年春天清明节后,樱花树就会开满粉红色的樱花,我居高临下,站在阳台上边晒太阳边慢慢欣赏樱花,惬意的很。我总会拿着相机让樱花留下最美的风景来。

      去年,一楼的业主向物业反映说,花带里的三棵樱花树,严重遮挡他家的阳光,要求砍伐或移走它处。物业只好把这三棵樱花树移走,把它们载在小区最南面靠近小学操场边上的竹林旁边。从此每到春天我的楼下花带里,只有青青的草坪,再也没有樱花可供欣赏了。我只好走下楼去,跑到学校操场边上的竹林旁边,去欣赏开放的樱花了。

      去年暑假里,去亲戚家做客。看到客厅里和阳台上养着许多盆绿植,主人告诉我说,是吊兰,好种易活,有没有土都可以养,只要有水,放在器皿里或花盆里都可以养的。

      临走时,执意送给我几盆,我推脱说不会养,她说只有不缺水吊兰就不会死去,好养的。于是,我拿了两盆吊兰回来,把它放在阳台上,天天浇足水,唯恐缺水干死。后来我又找来三个小花盆把原来的两盆吊兰分解成五盆栽植,生长很好的。

      十月份我回苏北老家,临走时我把五盆吊兰浇足了水。两个月后我们回到南京,发现阳台上的五盆吊兰几乎快要干死的,绿叶子变成了黄色。我于是拿剪刀把吊兰从根部剪去,然后浇足水。一周后回南京,发现阳台上的吊兰从根部发芽了,长出了嫩嫩的叶子了。我当然很高兴的,看来凡事不亲耕是不成的。

      人吗,必须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爱好不行,没有精神寄托更不行的。赏花有雅兴,爽心悦目。养花要亲力亲为,养花我是不行的,我看就从种绿植开始吧,图个精神寄托,找个乐趣!

      老舍先生说:“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我从种草开始,劳动长见识,如果养的草以后能开花,岂不是一举多得吗?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乡土散文:农村老家花草的味道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tianyuan/11796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