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陈红胜||藏砚

  • 作者:建强DJ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4-22 10:53:42
  • 被阅读0
  •   幼时读私塾,写字用的是纸、笔、墨、砚,叫文房四宝。先生说,笔不耐久,纸易霉烂,墨会磨蚀,惟砚台质地坚固,越磨越亮,可以传之万世而不朽。因此,先生要求学子要用好的墨砚,这样可以一代一代使文化薪火相传。我用的是一个大手掌宽的端砚。听父亲说,是祖辈托人从端州买的,虽不是上品,但花了三十多文大钱。这方墨砚,至今还保存着。它伴我走过了风雨岁月,经历辛酸和快慰。砚盖破了裂,但砚池却完好,墨迹斑斑。我一见到这古砚之沧桑模样,便想起塾师先生那庄严而又和蔼的脸孔来。我记得先生曾说过:“砚台,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之艺术品和收藏品。”

      那时我年纪小,对塾师的话不以为然,也不甚了了。直到近些年来,看见别人崇尚收藏,藏品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墨砚也被收藏家们视为重要的藏品,于是我才明白塾师的远见。我也逐步积存了几方端砚及其他一些古玩、字画,但我绝无本事成为收藏家。前几天,我去拜访当地著名的砚台收藏家肖先生。他住在橘城鉴水河畔一幢小楼房里。那天正值暮春时节,橘花飘香,绿意盎然。肖先生热情地接待我,让我进他的砚台陈列室,顿觉满室生辉,清气扑面。我脱了鞋,怕泥尘污染了这高雅的砚斋。我不敢透大气,怕呵出的口气将这圣洁的砚斋亵渎了。肖先生身材比我高出半个头,六十多岁年纪,目光毫不含糊,神采奕奕。他原来是个法官,退休后全副身心投入古砚收藏。在他的砚斋里,他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他的藏品。

      望着一方方古砚,我虽然不能一一鉴赏,但我明白它们都有不同的来历。我沉浸在美的玉湖中,沉浸在石的清馨里。我又仿佛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里航行。古砚是中国书道乃至人文传统最坚固的守望者,是历史文化言语的真实记录。尤其是崛起于唐初,风行于中唐的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之首,它兼具实用与艺术之美,一直成为中国文人的亲密伴侣。唐诗人李贺有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肖先生见我太过投入了,想轻松一下吧,他便给讲述了一个关于宋代包公和端砚的故事。他说,包公曾在端州任知州三年,为官清廉,铁面无私,为百姓造福,深受万民拥戴。包公离任时,端州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士绅携物来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官船顺风沿西江而下,到了羚羊峡时,本来风和日丽的天气顿时风云突变,江水浊浪翻滚。包公感到事有蹊跷,可能有冤情,于是便命家人包兴查问。一随从书童忽然向包公正跪,说他私下代大人收了端州绅士徐某赠给大人的一方端砚。包公一听,当即令书童将端砚取出,果见一方宝砚,外包黄布袄,砚身雕龙刻凤,闪闪如碧玉。包公拿起墨砚狠狠地抛到了江里。砚台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云开日出……这个故事,其实我早已听过了,但如今听起来却感到充满新意。砚台清风,这是历代文人处世之道。收藏家肖先生说完这故事的时候,眼里含着泪珠,双手有点颤动。他身为一位儒学法官,对此处世之道自然更加明了。我不禁为之暗暗佩服。

      砚台,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实用价值逐渐向收藏鉴赏价值转型。砚文化的传播,需要痴情人的不断继承和推进!而崇尚砚文化,崇尚文化物的收藏和交流,不也是社会清明、和谐,家庭文明、殷实的一种体现么?

    【审核人:雨祺】

        标题:陈红胜||藏砚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6061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