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为民国期间四川军阀部队。清末,清政府编练四川新军成为川军源头之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川军阀由此产生。民国时期,四川军阀长期混战,自辛亥革命后自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四川军阀混战共约470余次。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秋,二刘之战后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成为川军首领。
在长达20余年的军阀混战中,川军各部人数虽众,但纪律不太严明,战斗力不强,被世人称之为烟枪和步枪并有的“双枪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以贫弱之师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成为人所称道的铁血之师。
抗战期间,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2月9日,川军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将领发出起义通电。其后,范绍曾、冷寅东、王缵绪等亦宣布起义。部分川军高级将领刘存厚、杨森、孙震等逃往台湾,川军的历史宣告结束。
马士龙马氏自始迁祖士龙将军以(hǜ)扈从起家,迁居肥东,世居浮槎山西麓,传至今至,已阅年六百,历世廿五。
始迁祖士龙公原籍北直隶宛平县仪凤门(今北京市西城区)。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士龙公“从淮泗之风云”,投奔红巾军首领朱元璋,随驾东征西讨,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后,士龙公官至将军。公晚年悄然归隐肥东浪波塘,卜居塘下小曹村(家谱曾载记“四马窝槽”之传说),卒葬于浪波塘下涧东。
安徽肥东东部马集马士龙村有一座古老祠堂,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马氏家族》记载,系乾隆年间建造,名日马士龙马氏享堂。在历史浩瀚的长河中,马氏家族长辈多次续修家谱,并于2002年是第五次重修《马氏家族家谱》,工作人员整理家谱时,发现一宗珍贵的马氏族宗史料。这是马氏的一位老长辈,系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外科老军医马逢辰,生于光绪廿三年(1897年)丁酉十二月戌时。
离家投身军营
2021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也是世界反法期战争胜利76周年。
马逢辰家住肥东石塘马集小西份自然村,他兄弟三人,在家排行老二,身高约1.70米左右,听村上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他生来俊俏,白面书生模样,天资聪颖好学。少年时代,村上同龄伙伴玩滚铁环,下棋、玩纸牌、打弹子等游戏活动,他赢得多输得少,经常赢一堆纸牌高兴地抱回家。少年时候,他在村子的私塾学堂读书,先生每天教学的《三字经》或《诗经》,对当天的课程内容,一般在晚间他就能倒背如流。解放前,他考取老安徽省会——安庆某高等专科学校,是马氏家族中最典型的“文化人”。在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连年战争不断,到处弥漫战争留下的创伤痕迹,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民不聊生。从那时起,马逢辰就胸怀大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与老家大陈村在外的革命党人私下密秘联系,不断在黑暗中寻求真理,1922年10月年仅25岁他,以早晨赶集为名,经本埠大陈村一位好朋友介绍,瞒着父母孑然一身跑到中国边陲最西南一带,从此杳无音信。多年以后,一次家人赶集的偶然机会,从外埠返乡的人群口中得知其下落信息,于是,他的大儿子便变卖部分家产,带上盘缠,步行或坐车,常常强忍着寒冷和饥饿,走累了歇一会,一路逃荒要饭,花去近大半年时间去寻找,当得知父亲投奔的是国民政府军营,所在部队长期驻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这就是人们常赞许一支部队——川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川军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川军以贫弱之师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成为人们所称道的铁血之师(此中川军仅指国民革命军中的四川籍将士,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阀,抗战中从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补充到了中央军等国民革命军主力军队中,而非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为了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会有川军将士的身影。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这支军队还与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联合抗日,英勇骁战,所向披靡,抗日战争中履次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消涨气焰,所到之处都受当地老百姓的拥护与爱戴。
马逢辰在军营,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与修炼,终成就为一名业务娴熟的外科主任医生。那时,一场战争下来伤员少则几十人、百号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后方医院接受伤病任务日益繁忙,经常因药品告急,缺医少药,使许多重伤员失去最佳的治疗良机而惨死。那时,他专为战场上受伤将士们做外科大小疑难手术。他的大儿子找到军营,亲历目睹战场抢救伤员一幕幕惨景,于是主动投入抬担架之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据其家人回忆,不知多少次,把许多受重伤的将士们从死神手中拽回来,大家都亲切称其为“逢神医”。国共合作期间,中华民族首要任务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对外抗日,国共两党医院不分前后方,遇上八路军、新四军在战场上送来的伤员,他多次为他们治伤看病,解除病痛。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自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伤亡。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国内形势突然发生重大的逆转,部队才得以暂时的休整。
马逢辰在部队服役20多年,从未回家乡探亲一次,与自己的父母及子女失去联系。青年离乡二十载,天命之年壮未酬。他乡愁心情迫切,由于多年军医生涯坚守,曾多次向他的上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的实际困难,又身患哮喘、严重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在部队重新进行精简整编得到了批准。于国民政府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退出佣役,从三等军医正退役(享受正团职待遇),退役证上印有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字样(字编号009500),毅然回到他阔别多年梦萦的家乡,那一年他才49岁。
图为马逢辰退役俸证明单
回报桑梓父老
回到家乡,经过一年多休息调整,他走向乡间调查,发现很多百姓身患多种疾病,无钱治病,无钱买药,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之中。因此,有一个信念在他脑海里萦回,为民解除痛苦,于是决定重操旧业,利用曾在野战部队学医技术特长,发挥一点余热,开办起“小诊所”,专为家乡老百姓看病。那时,家乡王马阚李等姓一代老百姓生活贫困,方圆几十华里,没有医院,缺医少药,唯有一二家小郎中。自从他在交通地带王铁地开起“小诊所”,每天前来就医的人群络绎不绝,在众多的就医的人群中,有的家庭缺少劳动力,连饭都吃不饱,生病哪有钱治病呀,长年累月,有许多家庭小病无钱医治拖成大病,得了大病只有在家中等死。有的人病死连棺材都没有,用一张破芦席卷起抬到山岗埋掉。那时,马逢辰开设的“小诊所”有一条不成文规定,救穷又救急,对无钱前来就医的家庭特困户给予免费,有时还安排他们在“小诊所”免费搭伙。据村上几位90多岁的老人回忆,他开诊所几年间,为家乡救治疑难杂症病人千人之多。上世纪1947年春,当地王铁龚大郢村,一位姓龚人家,其家庭主妇宋邦珍右大腿上长了铁板肿瘤,流浓,发高烧不退,也不能行走,在死亡线上争扎几年,花光家里所有积蓄,就连几间瓦房都变卖,四处寻医未果。枯木逢春遇神医,自从宋老人来到“小诊所”,马逢辰医生细心为老人清洗伤口,诊断病情,对症下药,采用中西医疗相结合的有效疗法,以服中药为主,不久退去高烧大病痊愈。为感激马医生的高尚医德,宋老人央求马逢辰医生将大孙子马圣斌许配给她做“干儿子”,从此两家结为“干亲家”,相互来往。解放后,宋家老人的6儿女们相继在政府或其他部门谋职,直到的1997年宋老人仙逝,享年87岁,其女儿龚福英成为肥东县人民政府妇联部门一名领导干部,于2008年代从合肥市房产局领导岗位退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起,两家的后人至今仍然保持着“干亲家”亲戚关系,让世间大爱的火种点亮延续,永远留世芳香……
传授精湛医德
为了把祖国的医学事业发扬光大,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他不留余力,将自己的医学技术传授后人,他先后在“小诊所”带了多名徒弟,从不收任何费用,同时为家乡培训诸如跌打损伤,肿瘤外科手术、野战医疗急救人员。新中国解放后,在这些人群中,有的成为地方医疗战线上业务骨干和主力军,其中,有俩人分别成为马集、王铁医院院长。为当地培训一批乡村医务人员,成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赤脚医生”带头人。由于他长期在部队野战医院服役,有时一天做手术10—20台,时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每天脑手高负荷运转,有时前方战事吃紧,手术中忘记吃饭休息,长年累月积劳成疾,身心受极大地伤害。
马逢辰医生家境一度较为困难,家中唯一座落村路边四间土坯茅草房,由于长时间没有维修,下雨漏水而倒塌。1955年10月间,他身患食道癌与世长辞,享年58岁。
马逢辰医生在家乡行医的足迹消息,也传遍全县多个乡村角落,他开设几年诊所非但没有赚到钱、或安排或照顾自己的家人,还将从部队退役费用全部补贴进去,大儿子和女儿均没有上过学堂,小儿寄养亲戚家,不幸英年早逝。家中珍藏的各种医学书籍,或医疗器械,由于“文化大革命”中,被当地公社大队“红卫兵”,或造反派扫“四旧”抄家掳走,将用的医学书籍、医疗器械等化为灰烬,保存的《退役证》是家人用塑料包着裹,放置大门楼墙夹封处,才免遭一劫。他的大儿子在文革运动中,经常受到登台批斗,由于身心受刺激创伤,患有精神分裂症,有一年家乡小河发大水,不幸溺水死亡。他的第二个孙子马圣信,1968年肥东中学中毕业,在学校参加空军歼击机飞行员挑选,体检面试成绩等十几道关口全部合格,政审时怀疑其爷爷有历史问题,最后被刷下来。从学校回乡务农,改革开放分田承包到户,他外出打工,投奔师傅,学到一门精湛的木匠手艺,他手工精巧还会编织柳条手艺,前几年一次意外事故受伤,于2018年夏因心脏病复发病逝。俗话说,机会改变命运,知识创造未来。但他遇到了机会,由于家庭原因牵连,命运没有得到改变,这在当地十里八村留下一串串遗憾,大孙马圣斌70多岁一生农村劳动,不过他也有一门手艺,从事手工挂面40多年。三孙马圣务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从事木匠专长。家族后辈们也分别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打工谋生,过着新生代平常人家的生活。
据村上几位的老人回忆道,马逢辰是一位人品高尚,值得一代村民尊敬爱戴和怀念的老人,用现代时髦话说,他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家人;一生只关心别人的温暖而不顾自家老小,造成他的后辈对其产生种种误会,不能不说这是马老人的一种遗憾吧!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马氏家族续修家谱,将他的功德记载家谱名人录,马逢辰高尚医德情怀在家乡村民一代又一代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