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人公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得已过继给没有生养的堂姑堂姑夫,后来看看周启书没有毛病了父母亲又把他要了回去,虽然堂姑堂姑夫非常待见周启书,毕竟县城里的生活要比农村生活要好,周启书又跟父母亲回到了城里。但长大了的周启书也没有跟父母亲生活在一起,为了过上好日子,周启书抛弃了青梅竹马的发小,与城里的女子成亲,过起了幸福生活。堂姑在弥留之际非常想见周启书一面,周启书找机会外出旅游,回国后去看了堂姑,让堂姑在弥留之际见到了周启书,周启书在堂姑弥留之际终于喊出一声“妈妈”。
周启书在泰国旅游之时认识了一位远征军老兵,一生思念家乡,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未曾回过中国。老兵虽然思念中国,没有学会泰语,但始终记挂家乡,思念亲人,周启书应邀去探望八十多岁的老人,尽管是邻村之人,但毕竟没有熟识的老人,老兵会晤周启书,了却了生前的遗愿,在周启书回国之后安详地去世了。小说取名“门前一树马缨花”(《山东文学》2023年第1期),原载《聊斋志异》,原载于《王桂庵》:“钱塘江上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马缨花。”“马缨花”也可以理解为双关语,暗含“合欢”之意,喻指男女结合。合欢花和马脖子上挂的红色流苏很像,所以得名“门前一树马缨花”。
小说虽然取名“门前一树马缨花”,但周启书对于生养他的父母亲不亲,对养育他成人的堂姑姑夫也没有尽孝,而对媳妇和岳父母也没有那么亲近,岳父退休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周启书在这个家庭才站稳了脚跟,才不再受到歧视。由于原生家庭从小过继出去的关系,周启书对亲生父母也不亲,周启书对过继他的堂姑和姑父也没有亲近起来,本来他成家后应该和岳父母走得更亲近,但由于城际关系,城里岳父母媳妇一家子也看不起他。
周启书虽然在城里有一家子,周启书和城里岳父母一家子也不亲近,以至于晶晶要他去看望堂姑,周启书也得找着机会。比起这些亲人,远征军老兵更为亲近。居住在清迈某个小县城的远征军老兵,据说这位老兵一辈子不会讲泰语,只会讲普通话和方言,也没有加入泰国国籍,他一直很想再回到祖国,回到故乡,再看一看亲人,但一直找不到机会,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心愿。老兵去世后他的孙子才带着其骨灰回到了故乡,替爷爷完成一辈子的夙愿。这就是海外华人心心念念的故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