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响起激昂的进行曲,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又拉开序幕,听着熟悉的音乐,一幕幕往事袭上心头。
读书时,我人小体瘦,永远坐在第一排,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运动会。后来,成为老师,当班主任,需要一年年带着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
2003年,我带初一(2)班,乡下孩子调皮捣蛋,对于这种不上课的事总是乐于参于,积极报名。某些选不中的孩子,心里还不服气,想着再找人比一场,显示自己的能力。运动会开幕,我们十几位老师,作为裁判员队伍入场。校园不大,就几十平方,操场更小,从背后绕进去,我觉得好奇,一本正经地抻拉衣服,怕形象不好,给学生留下不好印象。老同事早已习以为常,跟在队伍中间,稀稀拉拉,还有人刚刚起床,头发乱蓬蓬的,几根头发翘上天,穿着拖鞋,着实形象不好。校长看见,没发表意见,毕竟不大的校园,两百多个学生,当众批评老师不好,总得留点面子。
比赛场地不够,校长另辟蹊径,找到一条乡村公路,没什么车辆来往。就算有车,都是附近的村民,说说情,一般都愿意等待一段时间。公路上撒上石灰,就成了跑道。一百米比赛,没有发令枪,就吹口哨,听哨音起跑。总有调皮的孩子,故意嘬起嘴巴,吹起哨音,虽然声音不同,但总有运动员听错,发生抢跑事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激动人心的当然是拔河,比赛人数多,几乎半壁江山——半个班的学生全上。我总担心绳子会断,其实纯属多余,那么粗的绳子,拔河专用,从来没有发生过断裂的事件。初一四个班,两两相比,胜者再相决,只取前两名。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战胜了初一(3)班,与初一(1)班决胜冠亚军。可惜三局两胜制中,我抓阄时,抓到靠大门的场地,土地不平,学生踩不稳,缺少比赛经验,很快输了。学生哭哭啼啼,不愿意承认错误。某个争强好胜的女生跟我讲,没事,明年我们再战,一定打败他们。
我点点头,觉得她真是斗志昂扬,不愧为女中豪杰。可惜,第二年学生重新分班,四个班并成三个班,我没有再跟班上,重新教了一年初一,这豪言壮语只能停留在岁月的风中,没进过往的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比赛中,总有选手摔跤,摔破膝盖。虽然有裤子阻隔,还是有鲜血渗出。不过,根本没关系,农村孩子干惯农活,常被虫咬,哪个人没摔过?贴个创口贴,重新上阵。哪怕一瘸一拐,也流着眼泪上阵。我安慰他:“要不算了,输就输了,身体更重要。”他咬着牙告诉我:“老师,没关系,我一定行。”
虽然最后,这样的选手一般以失败告终,但他的精神总能鼓舞大家,激励大家为班级争光。
偶尔,老师也会来场友谊赛,一般为篮球,与学生比一比,活跃一下气氛。刚到学校那些年,我的篮球水平不高,都是作为观众,看同事们在场上挥汗如雨,总是羡慕得鼓着掌。后来,我爱上篮球,每天不打半小时,就觉得不过瘾,渐渐的球技渐长,跟着大家一起闪亮登场。
比赛中,老师有些克制,怕伤到学生;学生不管不顾,初生牛犊不怕虎,猛打猛冲。某位老师抢球时,不小心踩到别人脚背,扭伤脚,骨头裂了,被送到医院,打起石膏,拄着拐杖上课,整整一个月才能下地走路。后来,他再也没有上场比赛,我们丧失了一位健将。
多年后,我遇到他,他身体发福,胖得不行,脖颈上的肉一圈又一圈。我好奇地问他:“你这么胖,肯定与摔伤脚,不再锻炼有关!”他点点头,表示同意。这算是运动会留下的后遗症。
2010年,我进入县城教书,同样一年一度运动会。县城学校,学生人数多,两千多人,场面很大,举着会旗,扛着会徽,鲜花队,彩旗队,大家喝声阵阵,兴高采烈。
比赛前,为了拿到好名次,负责任的女班主任早早地带着学生训练,从团体项目到个人项目,从学校到家庭,从学生到家长,无一遗嘱,无缝对接。一时间,操场上,广播体操的音乐播放一遍又一遍,“嗬嗬”的声音不绝于耳。
每天上课时,外面声音鼎沸,不少在教室里的同事提出抗议:“你们要练可以,麻烦不要放这么响的音乐。”听了抗议的话,负责任的老师跟家长商量好,干脆利用放学或周末的时间练习。
某个周六,正值运动会前夕,我到学校办公室拿点东西,看到空旷的操场上,一个班级的学生全齐了,整齐地站在太阳底下,有节奏地练习。老师手里拿着教鞭,站在旁边,一圈圈转着,一个个纠正着,声音沙哑,像公鸭的嗓子。学校门口,一群没有上班的家长站着等待,等着接送孩子。
比赛时,更是绞尽脑汁。为了比赛更壮观,学生穿白衣,套白鞋,手上戴上白手套,女生头发扎花,前有领队,后有监督,学生们个个认真对待,赛出最高水平。哪怕是平日里调皮捣蛋者,从来都不认真做操,要么聊天,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干脆借着上厕所的机会逃离。这一次,态度都特别端正,挺直胸膛,目视前方,耳听音乐,有板有眼地踢腿抬手,毫无差错。
我没有女同事那么重视,总是抱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想法,学生穿校服即可,至于其它的,并不想麻烦家长。对于名次,倒不是不重视,只是男同志,总要看淡一点名誉。我笑着对同事说:“把前三名让给你们好了,我不要。”
虽然我这么想,但学生不这么想,誓要比出输赢。我还没着急,就有负责的班干部从学校器材室借来跳绳、篮球等,组成队伍,选拔人员,进行训练。
一个班,人多了,总有摇摆不定者。训练时,有时想参加这个,有时想参加那个;有些这时想参加,有些那时想参加……班干部搞不定,找到我这个班主任。我只能比一比,赛一赛,确定好选手,再交待好好训练。
所有项目中,我印象最深,当然是跳绳——集体跳绳。平常训练中,要么打到脚,要么绳子脱手,要么你怪我责……跳不到二、三十下,让我感慨这下获奖难了。奇怪的是,一站上比赛场,学生就像换了人,跳到七八十下,让我瞠目结舌,不敢相信这还是训练的同一批孩子?
为了比赛更刺激,更有看头,每个班都要选拔记者,每天根据比赛进程写广播稿,交给播音员广播。记者多是班上写作水平最高的孩子,派上两三个,均可胜利完成任务。某次,我心血来潮,挑了位普通孩子上阵。听到我的公布时,她的眼睛瞪得好圆,如天上的太阳,兀自不敢相信,直到我再三确认,她才点点头。
后来,她坐在主席台上写稿子,埋着头,拿着笔,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写出一篇又一篇。选稿子的老师看到她的稿子,虽然文笔还不够老辣,但还是帮她改了改,交给广播员。她的文字,变成美妙的声音响起在校园上空,令她高兴万分,提高了无穷的自信,爱上写作,学习进步,成为优秀的孩子。多年后,她考上新闻学院,算跟写作有点关系,打电话给我,说感谢我当年的推荐。无意插的柳,竟然成为一片浓荫,真令我意想不到。
每年运动会,都有许多幕后英雄。那些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极少有不被热闹的气氛感染,故作无事之人,大多都要参与其中,最起码买上加油棒,“啪啪啪”为选手加油呐喊;不少学生服务十分到位,为比赛选手守护衣服,提供冷开水;还有学生损私肥公,从家里搬来物品与食品,提供给比赛的同学,为他们的善义点赞。
当然,运动会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每场比赛过后,遍地的垃圾总让人不舒服:五颜六色的包装袋,瘪瘪的气球,撕得粉碎的纸张……校长严令我们班主任加强教育。我们在每日的总结会上,讲得清清楚楚,提醒学生注意保护环境,爱护卫生,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听了我们的话,学生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到了第二天,地面上依旧许多垃圾,也许是高兴万分,忘了老师的话,忘了学校的纪律,这大概与“乐极生悲,喜极而泣”的道理相通吧!
一年一度运动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成长的熔炉。学生们在汗水与欢笑中学会团结、坚持与责任,我作为老师见证了无数个青春瞬间的闪耀与蜕变。尽管过程中,偶有遗憾与不完美,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每一次运动会都成为师生共同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篇章。
读书时,我人小体瘦,永远坐在第一排,根本没有资格参加运动会。后来,成为老师,当班主任,需要一年年带着学生报名,参加运动会。
2003年,我带初一(2)班,乡下孩子调皮捣蛋,对于这种不上课的事总是乐于参于,积极报名。某些选不中的孩子,心里还不服气,想着再找人比一场,显示自己的能力。运动会开幕,我们十几位老师,作为裁判员队伍入场。校园不大,就几十平方,操场更小,从背后绕进去,我觉得好奇,一本正经地抻拉衣服,怕形象不好,给学生留下不好印象。老同事早已习以为常,跟在队伍中间,稀稀拉拉,还有人刚刚起床,头发乱蓬蓬的,几根头发翘上天,穿着拖鞋,着实形象不好。校长看见,没发表意见,毕竟不大的校园,两百多个学生,当众批评老师不好,总得留点面子。
比赛场地不够,校长另辟蹊径,找到一条乡村公路,没什么车辆来往。就算有车,都是附近的村民,说说情,一般都愿意等待一段时间。公路上撒上石灰,就成了跑道。一百米比赛,没有发令枪,就吹口哨,听哨音起跑。总有调皮的孩子,故意嘬起嘴巴,吹起哨音,虽然声音不同,但总有运动员听错,发生抢跑事件,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激动人心的当然是拔河,比赛人数多,几乎半壁江山——半个班的学生全上。我总担心绳子会断,其实纯属多余,那么粗的绳子,拔河专用,从来没有发生过断裂的事件。初一四个班,两两相比,胜者再相决,只取前两名。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我们战胜了初一(3)班,与初一(1)班决胜冠亚军。可惜三局两胜制中,我抓阄时,抓到靠大门的场地,土地不平,学生踩不稳,缺少比赛经验,很快输了。学生哭哭啼啼,不愿意承认错误。某个争强好胜的女生跟我讲,没事,明年我们再战,一定打败他们。
我点点头,觉得她真是斗志昂扬,不愧为女中豪杰。可惜,第二年学生重新分班,四个班并成三个班,我没有再跟班上,重新教了一年初一,这豪言壮语只能停留在岁月的风中,没进过往的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比赛中,总有选手摔跤,摔破膝盖。虽然有裤子阻隔,还是有鲜血渗出。不过,根本没关系,农村孩子干惯农活,常被虫咬,哪个人没摔过?贴个创口贴,重新上阵。哪怕一瘸一拐,也流着眼泪上阵。我安慰他:“要不算了,输就输了,身体更重要。”他咬着牙告诉我:“老师,没关系,我一定行。”
虽然最后,这样的选手一般以失败告终,但他的精神总能鼓舞大家,激励大家为班级争光。
偶尔,老师也会来场友谊赛,一般为篮球,与学生比一比,活跃一下气氛。刚到学校那些年,我的篮球水平不高,都是作为观众,看同事们在场上挥汗如雨,总是羡慕得鼓着掌。后来,我爱上篮球,每天不打半小时,就觉得不过瘾,渐渐的球技渐长,跟着大家一起闪亮登场。
比赛中,老师有些克制,怕伤到学生;学生不管不顾,初生牛犊不怕虎,猛打猛冲。某位老师抢球时,不小心踩到别人脚背,扭伤脚,骨头裂了,被送到医院,打起石膏,拄着拐杖上课,整整一个月才能下地走路。后来,他再也没有上场比赛,我们丧失了一位健将。
多年后,我遇到他,他身体发福,胖得不行,脖颈上的肉一圈又一圈。我好奇地问他:“你这么胖,肯定与摔伤脚,不再锻炼有关!”他点点头,表示同意。这算是运动会留下的后遗症。
2010年,我进入县城教书,同样一年一度运动会。县城学校,学生人数多,两千多人,场面很大,举着会旗,扛着会徽,鲜花队,彩旗队,大家喝声阵阵,兴高采烈。
比赛前,为了拿到好名次,负责任的女班主任早早地带着学生训练,从团体项目到个人项目,从学校到家庭,从学生到家长,无一遗嘱,无缝对接。一时间,操场上,广播体操的音乐播放一遍又一遍,“嗬嗬”的声音不绝于耳。
每天上课时,外面声音鼎沸,不少在教室里的同事提出抗议:“你们要练可以,麻烦不要放这么响的音乐。”听了抗议的话,负责任的老师跟家长商量好,干脆利用放学或周末的时间练习。
某个周六,正值运动会前夕,我到学校办公室拿点东西,看到空旷的操场上,一个班级的学生全齐了,整齐地站在太阳底下,有节奏地练习。老师手里拿着教鞭,站在旁边,一圈圈转着,一个个纠正着,声音沙哑,像公鸭的嗓子。学校门口,一群没有上班的家长站着等待,等着接送孩子。
比赛时,更是绞尽脑汁。为了比赛更壮观,学生穿白衣,套白鞋,手上戴上白手套,女生头发扎花,前有领队,后有监督,学生们个个认真对待,赛出最高水平。哪怕是平日里调皮捣蛋者,从来都不认真做操,要么聊天,要么做小动作,要么干脆借着上厕所的机会逃离。这一次,态度都特别端正,挺直胸膛,目视前方,耳听音乐,有板有眼地踢腿抬手,毫无差错。
我没有女同事那么重视,总是抱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想法,学生穿校服即可,至于其它的,并不想麻烦家长。对于名次,倒不是不重视,只是男同志,总要看淡一点名誉。我笑着对同事说:“把前三名让给你们好了,我不要。”
虽然我这么想,但学生不这么想,誓要比出输赢。我还没着急,就有负责的班干部从学校器材室借来跳绳、篮球等,组成队伍,选拔人员,进行训练。
一个班,人多了,总有摇摆不定者。训练时,有时想参加这个,有时想参加那个;有些这时想参加,有些那时想参加……班干部搞不定,找到我这个班主任。我只能比一比,赛一赛,确定好选手,再交待好好训练。
所有项目中,我印象最深,当然是跳绳——集体跳绳。平常训练中,要么打到脚,要么绳子脱手,要么你怪我责……跳不到二、三十下,让我感慨这下获奖难了。奇怪的是,一站上比赛场,学生就像换了人,跳到七八十下,让我瞠目结舌,不敢相信这还是训练的同一批孩子?
为了比赛更刺激,更有看头,每个班都要选拔记者,每天根据比赛进程写广播稿,交给播音员广播。记者多是班上写作水平最高的孩子,派上两三个,均可胜利完成任务。某次,我心血来潮,挑了位普通孩子上阵。听到我的公布时,她的眼睛瞪得好圆,如天上的太阳,兀自不敢相信,直到我再三确认,她才点点头。
后来,她坐在主席台上写稿子,埋着头,拿着笔,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写出一篇又一篇。选稿子的老师看到她的稿子,虽然文笔还不够老辣,但还是帮她改了改,交给广播员。她的文字,变成美妙的声音响起在校园上空,令她高兴万分,提高了无穷的自信,爱上写作,学习进步,成为优秀的孩子。多年后,她考上新闻学院,算跟写作有点关系,打电话给我,说感谢我当年的推荐。无意插的柳,竟然成为一片浓荫,真令我意想不到。
每年运动会,都有许多幕后英雄。那些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极少有不被热闹的气氛感染,故作无事之人,大多都要参与其中,最起码买上加油棒,“啪啪啪”为选手加油呐喊;不少学生服务十分到位,为比赛选手守护衣服,提供冷开水;还有学生损私肥公,从家里搬来物品与食品,提供给比赛的同学,为他们的善义点赞。
当然,运动会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每场比赛过后,遍地的垃圾总让人不舒服:五颜六色的包装袋,瘪瘪的气球,撕得粉碎的纸张……校长严令我们班主任加强教育。我们在每日的总结会上,讲得清清楚楚,提醒学生注意保护环境,爱护卫生,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听了我们的话,学生答应得好好的。可是,到了第二天,地面上依旧许多垃圾,也许是高兴万分,忘了老师的话,忘了学校的纪律,这大概与“乐极生悲,喜极而泣”的道理相通吧!
一年一度运动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成长的熔炉。学生们在汗水与欢笑中学会团结、坚持与责任,我作为老师见证了无数个青春瞬间的闪耀与蜕变。尽管过程中,偶有遗憾与不完美,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每一次运动会都成为师生共同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