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的角角落落,它不仅仅给生活带来一些外在便利,在精神世界也给予了人们很大冲击。大数据算法会根据年龄、性别、喜好,推送相应的文章或视频。它就像一个体系完善的大食堂,清楚地知道每个人的口味,从而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闲暇时,我经常刷到一些关于70、80后童年回忆的图文视频。盛夏的午后,镜头行进在熟悉的村庄里,低矮的房屋、斑驳的土墙、屋后的林子、屋前的浅塘,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像一场场虚拟的电影桥段与记忆深处一帧帧画面重叠。风中的树叶、树上的蝉鸣、河沟的蛙声、枝头上的布谷鸟,欢快地唱着夏日赞歌。一声声“哗啦哗啦”一声声“知了知了”一声声“咕呱咕呱”一声声“布谷布谷”,曲调单一枯燥却有着巨大的冲击力,直抵灵魂深处。在熟识的画面与配音双重洗礼下,心灵仿佛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燃起无以言表的欢快。
这些曾经熟悉的记忆,在多年后的今天竟变得不真实,仿佛是虚构出来的,一帧帧画面闪过,我仿佛又回到那个熟知的年代。时间的流逝是一场公平的置换,它让我的身体从年轻逐渐走向衰老,但同时又让我的心灵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懂得了时光流逝的无情;懂得了世间没有永恒;懂得了且行且珍惜;懂得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所存在的意义。时光束缚了我们的身体,它又是仁慈的,并没有束缚我们的灵魂。
大多数人为了生计起早贪黑甘为牛马,为了所谓人生意义,驾驭着疲惫不堪的躯体飞奔。但总有那么一刻,因为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画面,灵魂便被某种力量吸引着来到阔别已久的过去,来到故事的初始,来到貌似虚构却是真实经历过的儿时。
当说起童年,即便是不善谈的人,也能眉飞色舞地说出一大箩筐。吃食、野味、玩乐、囧事,举不胜数。小时候生活条件相较现在算是比较艰苦,但在当时并没感觉有多苦。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校园里低空飞行者各式各样的风筝,纸叠的飞机头。放学后,同学们便拿起五花八门的书包跑出教室,扔着书包你追我,跑向村后河堤上去“打杠子”(摘嫩茅草尖),扒开枯黄的芦草丛,瞪大眼睛仔细地去找寻嫩绿的草尖。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草尖,伴随着一阵腻滑的阻力,采下一根粗壮的嫩杠子,扒掉外皮,雪白的绒肉,甘甜爽口,带着春天的味道灌满口腔,沁入肺腑,顿觉心神俱爽。
夏日,由于农村电力设施不够完善,停电是家常便饭。除了黄昏与夜晚,其他时间停电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尤其是早上停电倒让人有些欢喜。傍晚停电令人懊恼,会影响我们看《大风车》晚上停电同样令人生气,会影响我们看每天只有两集的《西游记》,但早上停电趣事就多了。早读课上,同学们点上蜡烛或油灯,拿出昨天摘来的杜梨果,在火焰上烤制,不一会儿,整个教室里便弥漫着熟制的果香。我们一边啃着糊香的果子,一边背诵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直至听到,老师那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都响自行车由远而近,同学们便把烤制的杜梨果丢出窗外,一边瞅着老师徘徊在窗前,一边摇头晃脑地咬文嚼字。
我就读的小学就在村子里,是一排破旧的瓦房,涵盖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最西侧是幼儿园老师办公室,紧邻是幼儿园教室,向东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教室。因房子有限,当时的一二年级在同一个教室,三年级是独立的,最东侧一间是小学老师办公室。全校除幼儿园老师外,还有两位老师兼职着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音乐,当时课程轻松,每周六中午放假。周六下午是最快乐的日子,我们会把作业抛之脑后,几个小孩儿一合计便来到村北荷塘偷莲蓬吃。
来到荷塘边,远远望去,荷叶随风摇摆,绿波荡漾,恍若一幅绝美的荷塘油彩画。我常幻想自己变成了一位轻功了得的武林高手,同时又是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美少年。一身白衫随风轻摇,腰间悬挂着宝剑,踏荷而上,如蜻蜓点水般飞奔在荷叶间,去找寻美丽的荷花仙子。但每次幻想都被打断,今天主要任务是偷莲蓬不是邂逅荷花仙子。
一个人爬上柳树放风,其余人把鞋子藏于杂草之中,便下到水里。村后的荷塘基本都是池藕,水不会太深,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左右。为了不被满是刺的藕葶划伤,我们会折断它,但对于莲藕来说这是致命性的,一旦藕葶灌进水,下面的莲藕就会坏掉,小孩子可想不了这么多,怎么舒服怎么干。即便是这样,还是会被划伤,但这点伤对于皮糙肉厚的我们算不得什么。
上岸后,大家坐在树荫下,把莲蓬头集中在一起分食。莲子吃完了,每人再摘个藕叶盖在头上遮荫,走向荷塘北面的果园。我们绕过果园里的大黄狗,爬上果树,青溜溜的苹果还未成熟,咬在嘴里酸酸涩涩,但果香味足。梨子太生没法吃,咬一口嘴里满是渣,我们便嚼一嚼尝到味道就吐掉。
待到秋季,果子接近成熟,果园加紧看守,再想偷果子便少了很多机会。实在没法解馋,我们便去玉米田、高粱地寻一种叫“甜黍秸”的美食。农人称之为“土甘蔗”,它的甜度虽然达不到甘蔗的一半,但在农村却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甜品。
这种甜黍秸,不是普通的高粱,它比较低矮粗壮,穗子很大,杆子不是红绿色,而是一种像抹了粉底的青黄色。很多村民都把它套播在高粱地和玉米地中间,作为农村疯跑的土伢子,哪块地里有甜黍秸,早就摸得一清二楚。周末,村里几个小伙伴商量好,趁着中午大人们歇晌,我们便跑出村子,来到村北的田地里。钻进高粱地,一阵咔嚓!咔嚓过后,满载而归。来到荒野的树荫里,把它掰成一段一段,你一根我一根,用牙齿撕下滑溜坚硬的外皮,开始大嚼特嚼,嚼完的渣便吐在地上。不一会儿,每个小孩儿面前都堆满了被嚼干的渣子和一条条粗细不均的外皮。还未成熟的高粱穗被我们做成一个个小扫帚,扫出一片空地,画上框框,找来几块小石子、小瓦砾玩起“二打一”。
随着冬季的到来,大雪纷飞,万物飘零,尽显空寂。放寒假后,不管有没有得到奖状,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一本本寒假作业被丢到一边,这些事过了年再说。几个小伙伴,带上自家冻得瑟瑟发抖的狗子,走向被雪覆盖的原野,循着零星的兔子脚印,也有可能是獾的脚印,更有可能是野猫的脚印,开始探险之旅。美其名曰“撵兔子”不如说是解馋打牙祭。来到村西闲置下来的场院里,一排排地垄被雪覆盖,但我们还是发现了藏匿于雪地里的一抹绿。没错!雪的下面就是胡萝卜地。大家开始四散找工具,一段粗壮的树枝,一块碎掉的瓦片。我们仿佛都回到了远古时代,找寻着任何一种可以作为挖掘工具的器物。
顺着那一抹绿,翻开厚厚的积雪,开始费力地掘土。小时候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很多,土地也被冻得很结实。在寒风中,小伙伴们一边给冻僵的手哈几口热气,一边继续干着“大工程”。好在有雪的覆盖,胡萝卜地里的土还算松软,不一会儿,一抹绿色的尽头便出现了橙色的胡萝卜头。大伙儿看到了希望,挖得更起劲了。当一根根大小不一的胡萝卜被挖出来,我们便用雪把它洗干净,或许是冬天的原因,此时的胡萝卜异常的清脆,甜度也很高。
整个原野一片寂静,不时有几只麻雀飞过,像是要和我们凑热闹一般,但随后便被狗吠惊到飞起,落在不远处光秃秃的树枝上,望着我们。待胡萝卜吃完,我们继续追兔之旅。踩着小河里厚厚的冰面,一直滑向村北的荷塘。此时的荷塘已失去了夏日浓郁的色彩,它像一位晚年老人,变得干涸,暗淡,安静。曾经碧波荡漾的池塘里满是枯萎的荷叶,土褐色的葶杆钻出厚厚的雪,直挺挺地立在那里,我已忘记哪一根与我有过肌肤之亲。四下望去,整个荷塘变成了一幅集美的简笔画。
我们不再小心翼翼,而是大步流星地踩在里面,随着哗哗啦啦的响声,傲立的藕葶被我们踩断,干枯的藕叶被我们踩碎,踩碎的还有夏季的那场美梦。我们穿梭其中找寻着夏日的漏网之鱼莲蓬头。枯叶间不时能看到空壳的莲蓬头,却找不到莲子。突然一声惊呼,有人找到了莲蓬,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快速围上去。
一根褐色的枯葶杆顶着一个干瘪瘪的莲蓬头,莲子已不再是鲜嫩的绿色,变成了坚硬的墨黑色。轻轻晃动,它们像是一个个黑黑的眼珠,在光滑的眼眶里转来转去。随着我们找到更多的莲蓬头,它们形态各异,像是大自然里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们是岁月流逝的见证,记录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成长历程。四季轮转,时光飞逝,但在它们坚挺的褶皱里,依旧能看到夏日的精彩。
童年在四季轮转里消逝,又在四季轮转里“复活”。我无法记得童年的每个春夏秋冬,但我能记起春夏秋冬里的童年,四季无数次流转,却无法让时光倒流。在当下生活的快节奏里,在功利为王的当代,或许童年记忆是我们仅存的一块净土。
闲暇时,我经常刷到一些关于70、80后童年回忆的图文视频。盛夏的午后,镜头行进在熟悉的村庄里,低矮的房屋、斑驳的土墙、屋后的林子、屋前的浅塘,熟悉又陌生的场景像一场场虚拟的电影桥段与记忆深处一帧帧画面重叠。风中的树叶、树上的蝉鸣、河沟的蛙声、枝头上的布谷鸟,欢快地唱着夏日赞歌。一声声“哗啦哗啦”一声声“知了知了”一声声“咕呱咕呱”一声声“布谷布谷”,曲调单一枯燥却有着巨大的冲击力,直抵灵魂深处。在熟识的画面与配音双重洗礼下,心灵仿佛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燃起无以言表的欢快。
这些曾经熟悉的记忆,在多年后的今天竟变得不真实,仿佛是虚构出来的,一帧帧画面闪过,我仿佛又回到那个熟知的年代。时间的流逝是一场公平的置换,它让我的身体从年轻逐渐走向衰老,但同时又让我的心灵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懂得了时光流逝的无情;懂得了世间没有永恒;懂得了且行且珍惜;懂得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所存在的意义。时光束缚了我们的身体,它又是仁慈的,并没有束缚我们的灵魂。
大多数人为了生计起早贪黑甘为牛马,为了所谓人生意义,驾驭着疲惫不堪的躯体飞奔。但总有那么一刻,因为一句话、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画面,灵魂便被某种力量吸引着来到阔别已久的过去,来到故事的初始,来到貌似虚构却是真实经历过的儿时。
当说起童年,即便是不善谈的人,也能眉飞色舞地说出一大箩筐。吃食、野味、玩乐、囧事,举不胜数。小时候生活条件相较现在算是比较艰苦,但在当时并没感觉有多苦。
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校园里低空飞行者各式各样的风筝,纸叠的飞机头。放学后,同学们便拿起五花八门的书包跑出教室,扔着书包你追我,跑向村后河堤上去“打杠子”(摘嫩茅草尖),扒开枯黄的芦草丛,瞪大眼睛仔细地去找寻嫩绿的草尖。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草尖,伴随着一阵腻滑的阻力,采下一根粗壮的嫩杠子,扒掉外皮,雪白的绒肉,甘甜爽口,带着春天的味道灌满口腔,沁入肺腑,顿觉心神俱爽。
夏日,由于农村电力设施不够完善,停电是家常便饭。除了黄昏与夜晚,其他时间停电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尤其是早上停电倒让人有些欢喜。傍晚停电令人懊恼,会影响我们看《大风车》晚上停电同样令人生气,会影响我们看每天只有两集的《西游记》,但早上停电趣事就多了。早读课上,同学们点上蜡烛或油灯,拿出昨天摘来的杜梨果,在火焰上烤制,不一会儿,整个教室里便弥漫着熟制的果香。我们一边啃着糊香的果子,一边背诵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直至听到,老师那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都响自行车由远而近,同学们便把烤制的杜梨果丢出窗外,一边瞅着老师徘徊在窗前,一边摇头晃脑地咬文嚼字。
我就读的小学就在村子里,是一排破旧的瓦房,涵盖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最西侧是幼儿园老师办公室,紧邻是幼儿园教室,向东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教室。因房子有限,当时的一二年级在同一个教室,三年级是独立的,最东侧一间是小学老师办公室。全校除幼儿园老师外,还有两位老师兼职着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音乐,当时课程轻松,每周六中午放假。周六下午是最快乐的日子,我们会把作业抛之脑后,几个小孩儿一合计便来到村北荷塘偷莲蓬吃。
来到荷塘边,远远望去,荷叶随风摇摆,绿波荡漾,恍若一幅绝美的荷塘油彩画。我常幻想自己变成了一位轻功了得的武林高手,同时又是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美少年。一身白衫随风轻摇,腰间悬挂着宝剑,踏荷而上,如蜻蜓点水般飞奔在荷叶间,去找寻美丽的荷花仙子。但每次幻想都被打断,今天主要任务是偷莲蓬不是邂逅荷花仙子。
一个人爬上柳树放风,其余人把鞋子藏于杂草之中,便下到水里。村后的荷塘基本都是池藕,水不会太深,最深处也不过一米左右。为了不被满是刺的藕葶划伤,我们会折断它,但对于莲藕来说这是致命性的,一旦藕葶灌进水,下面的莲藕就会坏掉,小孩子可想不了这么多,怎么舒服怎么干。即便是这样,还是会被划伤,但这点伤对于皮糙肉厚的我们算不得什么。
上岸后,大家坐在树荫下,把莲蓬头集中在一起分食。莲子吃完了,每人再摘个藕叶盖在头上遮荫,走向荷塘北面的果园。我们绕过果园里的大黄狗,爬上果树,青溜溜的苹果还未成熟,咬在嘴里酸酸涩涩,但果香味足。梨子太生没法吃,咬一口嘴里满是渣,我们便嚼一嚼尝到味道就吐掉。
待到秋季,果子接近成熟,果园加紧看守,再想偷果子便少了很多机会。实在没法解馋,我们便去玉米田、高粱地寻一种叫“甜黍秸”的美食。农人称之为“土甘蔗”,它的甜度虽然达不到甘蔗的一半,但在农村却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甜品。
这种甜黍秸,不是普通的高粱,它比较低矮粗壮,穗子很大,杆子不是红绿色,而是一种像抹了粉底的青黄色。很多村民都把它套播在高粱地和玉米地中间,作为农村疯跑的土伢子,哪块地里有甜黍秸,早就摸得一清二楚。周末,村里几个小伙伴商量好,趁着中午大人们歇晌,我们便跑出村子,来到村北的田地里。钻进高粱地,一阵咔嚓!咔嚓过后,满载而归。来到荒野的树荫里,把它掰成一段一段,你一根我一根,用牙齿撕下滑溜坚硬的外皮,开始大嚼特嚼,嚼完的渣便吐在地上。不一会儿,每个小孩儿面前都堆满了被嚼干的渣子和一条条粗细不均的外皮。还未成熟的高粱穗被我们做成一个个小扫帚,扫出一片空地,画上框框,找来几块小石子、小瓦砾玩起“二打一”。
随着冬季的到来,大雪纷飞,万物飘零,尽显空寂。放寒假后,不管有没有得到奖状,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一本本寒假作业被丢到一边,这些事过了年再说。几个小伙伴,带上自家冻得瑟瑟发抖的狗子,走向被雪覆盖的原野,循着零星的兔子脚印,也有可能是獾的脚印,更有可能是野猫的脚印,开始探险之旅。美其名曰“撵兔子”不如说是解馋打牙祭。来到村西闲置下来的场院里,一排排地垄被雪覆盖,但我们还是发现了藏匿于雪地里的一抹绿。没错!雪的下面就是胡萝卜地。大家开始四散找工具,一段粗壮的树枝,一块碎掉的瓦片。我们仿佛都回到了远古时代,找寻着任何一种可以作为挖掘工具的器物。
顺着那一抹绿,翻开厚厚的积雪,开始费力地掘土。小时候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很多,土地也被冻得很结实。在寒风中,小伙伴们一边给冻僵的手哈几口热气,一边继续干着“大工程”。好在有雪的覆盖,胡萝卜地里的土还算松软,不一会儿,一抹绿色的尽头便出现了橙色的胡萝卜头。大伙儿看到了希望,挖得更起劲了。当一根根大小不一的胡萝卜被挖出来,我们便用雪把它洗干净,或许是冬天的原因,此时的胡萝卜异常的清脆,甜度也很高。
整个原野一片寂静,不时有几只麻雀飞过,像是要和我们凑热闹一般,但随后便被狗吠惊到飞起,落在不远处光秃秃的树枝上,望着我们。待胡萝卜吃完,我们继续追兔之旅。踩着小河里厚厚的冰面,一直滑向村北的荷塘。此时的荷塘已失去了夏日浓郁的色彩,它像一位晚年老人,变得干涸,暗淡,安静。曾经碧波荡漾的池塘里满是枯萎的荷叶,土褐色的葶杆钻出厚厚的雪,直挺挺地立在那里,我已忘记哪一根与我有过肌肤之亲。四下望去,整个荷塘变成了一幅集美的简笔画。
我们不再小心翼翼,而是大步流星地踩在里面,随着哗哗啦啦的响声,傲立的藕葶被我们踩断,干枯的藕叶被我们踩碎,踩碎的还有夏季的那场美梦。我们穿梭其中找寻着夏日的漏网之鱼莲蓬头。枯叶间不时能看到空壳的莲蓬头,却找不到莲子。突然一声惊呼,有人找到了莲蓬,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快速围上去。
一根褐色的枯葶杆顶着一个干瘪瘪的莲蓬头,莲子已不再是鲜嫩的绿色,变成了坚硬的墨黑色。轻轻晃动,它们像是一个个黑黑的眼珠,在光滑的眼眶里转来转去。随着我们找到更多的莲蓬头,它们形态各异,像是大自然里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它们是岁月流逝的见证,记录出“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成长历程。四季轮转,时光飞逝,但在它们坚挺的褶皱里,依旧能看到夏日的精彩。
童年在四季轮转里消逝,又在四季轮转里“复活”。我无法记得童年的每个春夏秋冬,但我能记起春夏秋冬里的童年,四季无数次流转,却无法让时光倒流。在当下生活的快节奏里,在功利为王的当代,或许童年记忆是我们仅存的一块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