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缘于文学,在家乡县城居住期间,经朋友王瑞介绍,我认识了县文化局创作股股长叶照青老师。
初次和王瑞去叶老师家是一个初夏的傍晚,一弯新月挂在天际,风还很凉爽。路上王瑞说,叶老师在别人眼里有点迂,好像人情事故一概不懂,无论何时,别人带礼物拜访他,他是决不回访的,因此有人说他小气,不过他的文章写的可是非常好。
听王瑞的话,我在心里想像着叶老师的样子,觉得这样的举动和真性情的文化人倒很契合。
叶老师住在文化局家属院,在电影院后面。院内有许多高大的泡桐,从树荫间撒下些细碎的月光,如同银屑在风中纷纷抛撒,很是轻盈曼妙。往里行到家属楼最后一排,走进第二个单元,昏黄的路灯下楼道有些昏暗,台阶上堆着些杂物。我们小心上到二楼,敲开门,门内站着一位中年人,中等身材,身体削瘦,戴着厚厚的眼镜。王瑞忙对我介绍说,这就是叶老师。
叶老师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热情地让坐、泡茶。茶叶很好,估计时间放长了,没保存好,汤色发黄,香气也差了许多。王瑞和叶老师聊天时,我打量着房内陈设,两室一厅的房子,白墙发暗,地板失去光泽,带着年代久远的斑驳。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个大玻璃镜框,镜框下的桌子上堆着一摞摞厚厚的杂志、报纸,还有一些书籍,旁边胡乱摆放着一些其它物品。桌子正中有一个奖杯,灯光下约略透出些原本的光彩。两个卧室间的墙上悬挂着一座吊钟,吊钟下面相框里有一幅照片,是叶老师和他妻子、女儿的合影。照片上的叶老师显得年轻、英俊,他的妻子也年轻、漂亮。我身后的后墙上挂着四条屏草体书法,内容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书法落款为白丙。字体看上去和毛泽东的诗词一样恢宏大气,颇有些功力,我在心里琢磨着不知白丙老师是何许人。
王瑞向叶老师说明来意,叶老师脸上始终带着很谦和地微笑,透过厚厚的眼镜片望着我说,喜欢文学是好事,只是我也实在帮助不了什么。他转而又问我喜欢写些什么内容。
我有些惶恐地说小说、散文都喜欢写,只是写不好。
哦,这倒是年轻人最喜欢的文体,我倒不太精啊。叶老师语气谦和,很诚恳地笑望着我说。
王瑞接着补充介绍说叶老师最擅长诗歌和杂文,发表、出版了很多作品呢,曾经……
叶老师打断王瑞的话,长叹一声说,唉,别提过去啦,好久都没有动笔喽!
叶老师的叹息既无奈又有些怅然,因为初次相见,我也不便多问。我们正说话的时候,卧室里传来咳嗽和含混不清的话语,叶老师快速走过去推门进卧室。我看见显得拥挤的房内床上躺着一位干瘪的老人,叶老师站在床前轻声问,妈,你想干啥,饿了还是想起来?
老人言语不清地说着,慢慢伸出一只手,叶老师有些费力地搀他母亲起来,很困难地走下床,然后他回手把门关上,服侍母亲便溺。
王瑞压低声音对我说,唉,那是叶老师他妈,瘫痪在床多年,就靠他一个人照顾,叶老师妻子去世好多年喽,两个孩子也常年在外……
听王瑞说着,我仔细看着屋内昏暗且拥挤的陈设,不自主的感到一些压抑,我很想为叶老师做些什么,可又什么也不能做,只是有些不自在地坐着。叶老师刚刚的一声长叹还在耳畔,让我忽然生出许多无法言说的感慨。我的目光再次落到相框内英俊、朝气的叶老师相片上,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经过丧妻之痛,长年困守家里侍奉老母,这是何等的令人心力交瘁!
我正想着,卧室门打开,叶老师从里面走出来,朝我和王瑞尴尬地笑笑。
王瑞说,你呀,早该再续娶一位了,生活上也好有个照应。
叶老师坐到沙发上,缓慢地点起一只烟,眼睛不自觉的朝墙上挂的照片看看,无声地笑笑,似乎包含有许多难以叙说的苦涩。手上的烟燃有一半时,叶老师望着我说,我也帮不上啥,你有空拿写的文章过来我看看吧。
我连忙答应着,没说几句话,叶老师的母亲在卧室内又含混不清地叫起来。叶老师赶紧站起来,见此情形,朋友也会意我站起来向他告别。叶老师很是抱歉地摇摇头,送我们出门说,你们看,真不好意思,来了也说不成话。
我们告辞后,走在夏夜的微凉里,院子里的泡桐树下仍是满地浮动的碎银,显出些轻缈的梦一般的虚幻。这种轻易可得的美不知叶老师能否有闲情欣赏?我对王瑞说,真没想到,叶老师生活居然这么清苦。
王瑞说现在许多文化人都在想着创收,叶老师一心搞创作,带有一位有些才华的学生,大概嫌弃和他在一起没前途,就自己天天找门路,给乡镇上想出名的领导写报道往报刊发,赚外快。
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一个平衡点,最难的是坚守,许多人不仅谈不上坚守,恐怕早已迷失。
王瑞又聊起关于叶老师的话题,说好多人都劝叶老师再续娶一位,生活上好有个照顾,可叶老师就是不听,或许是太怀念妻子。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叶老师和妻子之间深重的感情,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妻子去世所带来的深刻痛苦永远无法抹去,也无法为外人道也。
第二次去拜访叶老师时,我带去两篇散文稿,一篇《看见苍鹰》,一篇《大姑娃》。《看见苍鹰》是一篇抒情散文,《大姑娃》是一篇叙事散文,也是几年前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一位在婆家受到虐待的怀孕的母亲即将临产时,被封建迷信思想误产导致难产大出血而死亡。我是带着深切的痛彻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也认为这一篇好些。叶老师认真地看后说,都写得不错,语言还要多锤炼,我认为《大姑娃》这篇写得好些,感情很真,如果写成小说也许更好,我给你推荐推荐吧。
短短一会儿谈话中,叶老师屋里屋外为他母亲忙了好多次,我说要帮忙,叶老师忙说不用。叶老师不停地忙着,他的卧室门开着,我走过去瞅了一眼,屋内一排长长的普通木板书架上摆满书,还杂乱地放着许多证书。房间内很凌乱,却弥漫着一股书香气。我在想,许多文人的生活现状是不是和叶老师一样,从事着美的精神工作,却过着艰涩的现实生活。但我从叶老师的言谈间只看到无奈,好像没有愤世嫉俗的痛苦,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久久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再次来到叶老师家时,他说我的文章《看见苍鹰》被县杂志《溪流》刊登了,那篇《大姑娃》却没选上。叶老师递几本刚刊印的《溪流》给我说,小地方就是小地方,编辑们看文章的标准会有许多考量,你以后还是要走出去啊!
叶老师的话蓦然间让我有些感动,虽然相识不久,但一些对于文学的看法在本质处似乎不谋而合,好像心灵之中早已相通。看叶老师有些谈兴,我不自觉多问了些话题,叶老师看上去也很有谈兴,就和我聊了许多。他拿出好多以前的作品给我看,全部是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杂文、诗歌,有一首歌词是曾经在央视上介绍大别山风光而配的歌曲《我随歌声画中游》。
叶老师说这些都是几年前的作品,现在很难静下心来写东西。我明白叶老师的苦衷,现实的生活状况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一道枷锁,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却是他不愿改变的。叶老师说有些东西你明白但不需看透,你看这幅《沁园春.雪》,书写的白丙老师已经过世多年,他也是本县人,是位教师,酷爱写作,文笔好,一生都想把流行于商城县的一个历史传说编成剧本,拍成电视剧,为此跑北京好多次,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心愿。
叶老师说罢从屋里捧出一本厚厚的书稿递给我,稿子装订的很整齐,颜色发黄,封面上署名《黄花帝国传奇》。叶老师动情地说,这是白老师留给我的,我后来给改了个名字叫《昨日黄花》,可惜呀,多么好的剧本……
昨日黄花,这名字听上去有些悲怆,倒是应和了作者和书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志趣相投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我心情有些沉重,再次注视墙上挂着的《沁园春.雪》,诗词磅礴的气势辉映着书法雄浑的气势,笔走龙蛇间仿佛可以看见一个倔强不屈的身影游走其间,只可惜白丙老师我是再也见不到了!
其实,文人写文章真不是为了别人,全都是为己而发。叶老师说着话时又拿出一本由他主编的《商城县民歌集粹》,抚摸着书接着说,我一直想将民族民俗文化整编出一个系列,像民间故事、俚言、俗语等等,可一直未能如愿;还有想把我的文章整理结集出版,可又没有物质条件。
难得叶老师敞开心扉和我聊许多,他谈话时的表情俨然回到过去,许多理想,许多计划,都变成现实的无可奈何。困守居室的叶老师,守着平淡岁月的清苦,尽着最大的孝心,内心始终燃烧着文学的希望之火,于现实中平静地作以取舍。
以后无事时,我喜欢去叶老师家坐坐。我发现叶老师除掉喜欢吸烟,几乎没有过多喜好。以前他喜欢晚饭后和爱人出去散步,自打妻子去世,母亲卧病在床,他出去散步的习惯也被迫改变,每天晚饭后就在狭窄的客厅间来回走动,一边吸烟,一边思考。因为照顾母亲的原因,叶老师除掉必要的生活采买,哪儿也不能去。我每次到叶老师家,大多时间他都在看央视11频道的京剧节目,跟着剧情有节奏地哼着曲调,样子很是享受。有时,他会饶有兴致地问我,哪段是西皮流水哪段是二黄。对于戏曲我并不喜欢,一窍不通,只好茫然地笑答不知道。叶老师也不介意,就开始向我讲解如何区分西皮和二黄的曲调,讲毕他又让我跟剧情伴奏进行分辨,结果我还是一脑袋浆糊,吭哧着说不出所以然。
叶老师虽然擅长写杂文、诗歌,可他对文学创作从不拘泥。一次聊起关于文学创作的话题,我说最近看了一位河南籍作家二月河写的历史小说《康熙大帝》挺不错。叶老师问了许多小说的内容,然后很有兴趣的让我再来时把小说带给他看看。后来他把《康熙大帝》看完后还给我时说,关于写小说我研究不多,这部小说写的是很好,不过感觉描写康熙还是有些过于拔高。
对于叶老师的质疑让我深思,我看《康熙大帝》时一味的觉得好,完全被书中故事折服,叶老师似乎带有更多思考和主见,并不盲从于作者和文字,或许这才是真正应该持有的读书方法。
叶老师惟一一次向我求救是他们家的水龙头坏掉,让我去修修。去后他家里没有修理工具,我就去找了套工具过来将水龙头修好。就是一次非常简单的劳动,叶老师居然很是感激,反复提起过多次,让我很有些惭愧。
我在县城居住三年,此后就外出闯荡,四处漂泊的生活中写文章时断时续,和家乡的朋友也疏于联系,叶老师那里也中断了往来。时隔多年,有次跟王瑞通电话时,他说每回见到叶老师都会问起你,还有没有在写文章。
我的心忽然就很空,许多和叶老师相见的场景立马在脑海闪现,他朴实而真诚的教诲之语犹在耳畔。
初次和王瑞去叶老师家是一个初夏的傍晚,一弯新月挂在天际,风还很凉爽。路上王瑞说,叶老师在别人眼里有点迂,好像人情事故一概不懂,无论何时,别人带礼物拜访他,他是决不回访的,因此有人说他小气,不过他的文章写的可是非常好。
听王瑞的话,我在心里想像着叶老师的样子,觉得这样的举动和真性情的文化人倒很契合。
叶老师住在文化局家属院,在电影院后面。院内有许多高大的泡桐,从树荫间撒下些细碎的月光,如同银屑在风中纷纷抛撒,很是轻盈曼妙。往里行到家属楼最后一排,走进第二个单元,昏黄的路灯下楼道有些昏暗,台阶上堆着些杂物。我们小心上到二楼,敲开门,门内站着一位中年人,中等身材,身体削瘦,戴着厚厚的眼镜。王瑞忙对我介绍说,这就是叶老师。
叶老师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热情地让坐、泡茶。茶叶很好,估计时间放长了,没保存好,汤色发黄,香气也差了许多。王瑞和叶老师聊天时,我打量着房内陈设,两室一厅的房子,白墙发暗,地板失去光泽,带着年代久远的斑驳。客厅正面墙上挂着一个大玻璃镜框,镜框下的桌子上堆着一摞摞厚厚的杂志、报纸,还有一些书籍,旁边胡乱摆放着一些其它物品。桌子正中有一个奖杯,灯光下约略透出些原本的光彩。两个卧室间的墙上悬挂着一座吊钟,吊钟下面相框里有一幅照片,是叶老师和他妻子、女儿的合影。照片上的叶老师显得年轻、英俊,他的妻子也年轻、漂亮。我身后的后墙上挂着四条屏草体书法,内容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书法落款为白丙。字体看上去和毛泽东的诗词一样恢宏大气,颇有些功力,我在心里琢磨着不知白丙老师是何许人。
王瑞向叶老师说明来意,叶老师脸上始终带着很谦和地微笑,透过厚厚的眼镜片望着我说,喜欢文学是好事,只是我也实在帮助不了什么。他转而又问我喜欢写些什么内容。
我有些惶恐地说小说、散文都喜欢写,只是写不好。
哦,这倒是年轻人最喜欢的文体,我倒不太精啊。叶老师语气谦和,很诚恳地笑望着我说。
王瑞接着补充介绍说叶老师最擅长诗歌和杂文,发表、出版了很多作品呢,曾经……
叶老师打断王瑞的话,长叹一声说,唉,别提过去啦,好久都没有动笔喽!
叶老师的叹息既无奈又有些怅然,因为初次相见,我也不便多问。我们正说话的时候,卧室里传来咳嗽和含混不清的话语,叶老师快速走过去推门进卧室。我看见显得拥挤的房内床上躺着一位干瘪的老人,叶老师站在床前轻声问,妈,你想干啥,饿了还是想起来?
老人言语不清地说着,慢慢伸出一只手,叶老师有些费力地搀他母亲起来,很困难地走下床,然后他回手把门关上,服侍母亲便溺。
王瑞压低声音对我说,唉,那是叶老师他妈,瘫痪在床多年,就靠他一个人照顾,叶老师妻子去世好多年喽,两个孩子也常年在外……
听王瑞说着,我仔细看着屋内昏暗且拥挤的陈设,不自主的感到一些压抑,我很想为叶老师做些什么,可又什么也不能做,只是有些不自在地坐着。叶老师刚刚的一声长叹还在耳畔,让我忽然生出许多无法言说的感慨。我的目光再次落到相框内英俊、朝气的叶老师相片上,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经过丧妻之痛,长年困守家里侍奉老母,这是何等的令人心力交瘁!
我正想着,卧室门打开,叶老师从里面走出来,朝我和王瑞尴尬地笑笑。
王瑞说,你呀,早该再续娶一位了,生活上也好有个照应。
叶老师坐到沙发上,缓慢地点起一只烟,眼睛不自觉的朝墙上挂的照片看看,无声地笑笑,似乎包含有许多难以叙说的苦涩。手上的烟燃有一半时,叶老师望着我说,我也帮不上啥,你有空拿写的文章过来我看看吧。
我连忙答应着,没说几句话,叶老师的母亲在卧室内又含混不清地叫起来。叶老师赶紧站起来,见此情形,朋友也会意我站起来向他告别。叶老师很是抱歉地摇摇头,送我们出门说,你们看,真不好意思,来了也说不成话。
我们告辞后,走在夏夜的微凉里,院子里的泡桐树下仍是满地浮动的碎银,显出些轻缈的梦一般的虚幻。这种轻易可得的美不知叶老师能否有闲情欣赏?我对王瑞说,真没想到,叶老师生活居然这么清苦。
王瑞说现在许多文化人都在想着创收,叶老师一心搞创作,带有一位有些才华的学生,大概嫌弃和他在一起没前途,就自己天天找门路,给乡镇上想出名的领导写报道往报刊发,赚外快。
生存和发展问题,需要一个平衡点,最难的是坚守,许多人不仅谈不上坚守,恐怕早已迷失。
王瑞又聊起关于叶老师的话题,说好多人都劝叶老师再续娶一位,生活上好有个照顾,可叶老师就是不听,或许是太怀念妻子。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叶老师和妻子之间深重的感情,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妻子去世所带来的深刻痛苦永远无法抹去,也无法为外人道也。
第二次去拜访叶老师时,我带去两篇散文稿,一篇《看见苍鹰》,一篇《大姑娃》。《看见苍鹰》是一篇抒情散文,《大姑娃》是一篇叙事散文,也是几年前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一位在婆家受到虐待的怀孕的母亲即将临产时,被封建迷信思想误产导致难产大出血而死亡。我是带着深切的痛彻之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也认为这一篇好些。叶老师认真地看后说,都写得不错,语言还要多锤炼,我认为《大姑娃》这篇写得好些,感情很真,如果写成小说也许更好,我给你推荐推荐吧。
短短一会儿谈话中,叶老师屋里屋外为他母亲忙了好多次,我说要帮忙,叶老师忙说不用。叶老师不停地忙着,他的卧室门开着,我走过去瞅了一眼,屋内一排长长的普通木板书架上摆满书,还杂乱地放着许多证书。房间内很凌乱,却弥漫着一股书香气。我在想,许多文人的生活现状是不是和叶老师一样,从事着美的精神工作,却过着艰涩的现实生活。但我从叶老师的言谈间只看到无奈,好像没有愤世嫉俗的痛苦,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久久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再次来到叶老师家时,他说我的文章《看见苍鹰》被县杂志《溪流》刊登了,那篇《大姑娃》却没选上。叶老师递几本刚刊印的《溪流》给我说,小地方就是小地方,编辑们看文章的标准会有许多考量,你以后还是要走出去啊!
叶老师的话蓦然间让我有些感动,虽然相识不久,但一些对于文学的看法在本质处似乎不谋而合,好像心灵之中早已相通。看叶老师有些谈兴,我不自觉多问了些话题,叶老师看上去也很有谈兴,就和我聊了许多。他拿出好多以前的作品给我看,全部是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杂文、诗歌,有一首歌词是曾经在央视上介绍大别山风光而配的歌曲《我随歌声画中游》。
叶老师说这些都是几年前的作品,现在很难静下心来写东西。我明白叶老师的苦衷,现实的生活状况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一道枷锁,有些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却是他不愿改变的。叶老师说有些东西你明白但不需看透,你看这幅《沁园春.雪》,书写的白丙老师已经过世多年,他也是本县人,是位教师,酷爱写作,文笔好,一生都想把流行于商城县的一个历史传说编成剧本,拍成电视剧,为此跑北京好多次,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心愿。
叶老师说罢从屋里捧出一本厚厚的书稿递给我,稿子装订的很整齐,颜色发黄,封面上署名《黄花帝国传奇》。叶老师动情地说,这是白老师留给我的,我后来给改了个名字叫《昨日黄花》,可惜呀,多么好的剧本……
昨日黄花,这名字听上去有些悲怆,倒是应和了作者和书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志趣相投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我心情有些沉重,再次注视墙上挂着的《沁园春.雪》,诗词磅礴的气势辉映着书法雄浑的气势,笔走龙蛇间仿佛可以看见一个倔强不屈的身影游走其间,只可惜白丙老师我是再也见不到了!
其实,文人写文章真不是为了别人,全都是为己而发。叶老师说着话时又拿出一本由他主编的《商城县民歌集粹》,抚摸着书接着说,我一直想将民族民俗文化整编出一个系列,像民间故事、俚言、俗语等等,可一直未能如愿;还有想把我的文章整理结集出版,可又没有物质条件。
难得叶老师敞开心扉和我聊许多,他谈话时的表情俨然回到过去,许多理想,许多计划,都变成现实的无可奈何。困守居室的叶老师,守着平淡岁月的清苦,尽着最大的孝心,内心始终燃烧着文学的希望之火,于现实中平静地作以取舍。
以后无事时,我喜欢去叶老师家坐坐。我发现叶老师除掉喜欢吸烟,几乎没有过多喜好。以前他喜欢晚饭后和爱人出去散步,自打妻子去世,母亲卧病在床,他出去散步的习惯也被迫改变,每天晚饭后就在狭窄的客厅间来回走动,一边吸烟,一边思考。因为照顾母亲的原因,叶老师除掉必要的生活采买,哪儿也不能去。我每次到叶老师家,大多时间他都在看央视11频道的京剧节目,跟着剧情有节奏地哼着曲调,样子很是享受。有时,他会饶有兴致地问我,哪段是西皮流水哪段是二黄。对于戏曲我并不喜欢,一窍不通,只好茫然地笑答不知道。叶老师也不介意,就开始向我讲解如何区分西皮和二黄的曲调,讲毕他又让我跟剧情伴奏进行分辨,结果我还是一脑袋浆糊,吭哧着说不出所以然。
叶老师虽然擅长写杂文、诗歌,可他对文学创作从不拘泥。一次聊起关于文学创作的话题,我说最近看了一位河南籍作家二月河写的历史小说《康熙大帝》挺不错。叶老师问了许多小说的内容,然后很有兴趣的让我再来时把小说带给他看看。后来他把《康熙大帝》看完后还给我时说,关于写小说我研究不多,这部小说写的是很好,不过感觉描写康熙还是有些过于拔高。
对于叶老师的质疑让我深思,我看《康熙大帝》时一味的觉得好,完全被书中故事折服,叶老师似乎带有更多思考和主见,并不盲从于作者和文字,或许这才是真正应该持有的读书方法。
叶老师惟一一次向我求救是他们家的水龙头坏掉,让我去修修。去后他家里没有修理工具,我就去找了套工具过来将水龙头修好。就是一次非常简单的劳动,叶老师居然很是感激,反复提起过多次,让我很有些惭愧。
我在县城居住三年,此后就外出闯荡,四处漂泊的生活中写文章时断时续,和家乡的朋友也疏于联系,叶老师那里也中断了往来。时隔多年,有次跟王瑞通电话时,他说每回见到叶老师都会问起你,还有没有在写文章。
我的心忽然就很空,许多和叶老师相见的场景立马在脑海闪现,他朴实而真诚的教诲之语犹在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