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乡愁是名人才会有的,没想到离开老家十几年,我这个无名小卒也会如此的想念老家。
老家是一个偏远的山村,叫田丘子,位于酉水河沿岸,是一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以前从县城出发,逆水而上需要五六个小时,途经新码头村、陡滩村、驼背村、拔茅寨、首八峒村。每每回家,人们总是天没亮便去码头赶船,中午12点或下午1点方能到家,遇到险滩便要下船走路或帮着纤夫拉纤,驼背村的那个滩是必然要下船的。到了拔茅寨,船老板会给人们一定的时间去码头上吊脚楼餐馆吃中餐,然后再“咚咚、咚咚”地逆水而上。开过首八峒村,顺岗滩也是必然要下船的,大家“嗨哟嗨哟”地把船拉过顺岗滩,绕过那巍巍耸立于河岸边的碉堡样的巍子岩就到田丘子了。
咋一听田丘子,一定以为这里有很多很多的稻田,其实不然,这里的土比田多,像我们家五口人也只有一亩多点的田。村里的稻田绝大部分都是沿河的,只有一两户人家的田远离酉水河,在山脚下。
村子是小,但一年四季村子都是热闹的。
春天,一眼望去,满山满岭除了桃花、梨花、橘子花、柚子花等等,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苗、油菜。淘气的孩子们时常会跑到麦地里摘一根麦苗,然后折断其麦尖,拿着剩下的麦管“呼呼”地吹着玩。有时也会跑到油菜地里摘一把野豆荚,去掉籽,“呼呼”的吹着。小时候我曾带进课堂,乘着老师去其他班级上课,给大家发着一起吹。不记得事后我是否被老师罚站了,但我想那是必须的。
到了插秧的季节,田埂间便满是犁田的、守着放田水的乡亲,偶尔也会因为谁家的放多了或偷偷的把经过他家田埂的水偷放一点而争吵一番。等放满了田水,人们便今天我给你家插秧,明天你给我家插秧的相互换工帮衬着。看见大人们在田里忙碌着似是很好玩,孩子们也会嚷着要插秧帮忙,可是田里会有蚂蝗啊,听大人讲蚂蝗吸血还有可能钻进人的血管呢,哪里敢像大人一样光着脚插秧啊。于是搬来凳子放在田间,坐在上面,然后把脚抬着,这样总不会被蚂蝗叮吧。呵,这哪里是帮忙啊,明明是帮倒忙嘛,有的插得歪歪的不在一条线上,有的干脆已经浮上来了,每每这时,大人们总是要回过去把孩子们插的秧重插一遍。
上山摘“泡”是村里孩子们的必修课。三月泡啦、龙船泡啦、羊屎泡啦、茶泡啦,刺球啦等等,多的是野生水果。每每放学后、星期六、星期天,大家三五成群地就去附近的山上、河边摘,边摘边吃,吃不完就摘一张桐叶包起来带回家......我一直以为那个刺球嘛是孩子们无聊时找找乐子拿来吃的吧,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到去年我才知道刺球竟然是一种含维生素相当高的水果。
夏天,最热闹的便是村子前面的酉水河了。妇女们纷纷把怄了一个冬天的棉衣、蚊帐、被子全都拿到河里去洗,然后就晒在光滑的鹅卵石岸边,霎时偌大的鹅卵石沙滩便铺满了红红绿绿,晚上收回家,尽是太阳暖暖的味道。男人们在这时会挎一个笆篓在河里撒上一网,或者干脆就放一雷管吧,听到“哄”的声音,大人小孩们都知道是有人炸鱼了,就赶过去“赶闹”,谁捉得就是谁的,而不管这一雷管是谁放的。潜游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吧,为了抓住沉入水底的鱼,使劲的憋着气,潜下去......那个时候,不管你去谁家都会在院子里看到用簸箕晒着螺丝、趴岩鱼、王刺股鱼等等水产品呢!
而酉水河此时更是孩子们的天堂,三四岁的、七八岁的、十几岁的都一窝蜂式的每天清晨便涌向河里。小的围在洗衣服的大人们身边,大的便相互游泳比赛、打水球、打水仗、飚滩、摸螺丝、划船等等,干什么的都有......更有趣的是在河中间有一个大大的沙洲,沙洲的正中间长了一些植物,看起来就像沙漠绿洲,这里也是孩子们必去的地方。拿着桶子、笆篓在那里摸螺丝、翻趴岩鱼。真不知道那时候胆子怎么那么大,现在如果叫我去摸螺丝,我还真不敢了,害怕石头下面有水虫啊、水蛇啊......记得那时候有一位音乐老师,夏天的清晨,他总是来到这里练唱功,不知道那是怎样的惬意、自在。小时候曾想在沙洲上修房子住,那可不比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差多少,可惜发大水的时候沙洲会被淹掉。
秋天,是村子里收获的季节。走到田野,你随处可听到“刚刚”的打谷机的声音,人们在相互帮忙收稻谷呢。 爱凑热闹的孩子们也会拿着镰刀在田里帮着割稻子,这时候已经不用怕蚂蝗了,因为田已经干了,没水了,自然也没有蚂蟥了。打好的谷子一定要乘着八月的烈日晒得干干的,自家院子里实在晒不下了,大家都会背去集体时仓库的院子,那里比较宽,人们你一块、他一块的分好地方晒。晚上了把谷子打个堆,用塑料布盖起,偶尔会有两家人去那里打个地铺守着谷子,因为怕被人偷走啊,那可是一年的收成。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大人去那里睡地铺了,孩子们一起在谷堆旁边趁着朗朗明月滚铁环、捉迷藏、跳绳、数星星,满天的星星怎么数也数不清,除了北斗七星,我再也找不到其他星座在哪里。有时候也会坐在谷堆旁边唱着“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仿佛融入了这首歌里!
冬天,万物萧条,想起来人们应该没什么忙的了。可在老家,冬天似乎是第二个收获的季节。已经忘了桐籽、茶籽是什么时候收获的了,只记得这时候茶籽应该是放在家里宽敞的地方晾着,桐籽在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子里堆着。吃完晚饭后大人们闲暇的时候,会生一炉火,用铁钩去剥桐籽,把壳去掉,籽留着去榨油。小时候曾多次剥桐籽,别看生着火,小小的桐籽冰凉冰凉的。那时候村子里的椪柑栽植还不是很成规模,有椪柑的还得请乡亲们帮忙摘柑子,背回家后给柑子“洗个澡”,然后再用塑料袋一个一个地包起来装在篓子里,等待生意人上门收购。
这里的冬天是很冷的,下雪的时候,孩子们便在地里打雪仗,玩到手红肿也不回家。偶尔跑去地里拔一个萝卜,听老人家讲下过雪后的萝卜是最好吃的。时不时的还会跑到河边去揭一块冰,在中间打一个孔,然后用绳子穿起来,拿着满村寨地跑着玩。管它什么寒风凛冽,管它什么天寒地冻......
而这一切随着2000年在拔茅寨下方碗米坡水电站的开工结束了,这个酉水梯级开发的第四个水电站的修建使得田丘子这个村庄得集体搬迁。搬迁补偿时,人们欢欣鼓舞,每家每户能够一次性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搬迁费。田丘子的村民与另外几个组的村民搬去了几公里远的一个半坡里,房子挨着房子,一排排挤在那黄土高坡上。人们再也不用种田了,因为田都在沿河,都要被淹没了;人们再也不用种地了,因为搬迁去的地方离自家的地远了;人们再也不用夏天冒着酷暑洗棉衣、洗被子了,因为光滑、干净的鹅卵石沙滩被淹没了......柑橘地没被淹没的就种种柑橘,但是却找不到人换工了,因为我家没柑橘不用换了,请我就多少钱一天算吧。村子里人多了,而春夏秋冬四季却变得安静起来,走在村里听到最多的唯有麻将声声了。孩子们也安静了,除了看电视没地方可去了,因为宽敞的河滩没有了,下河游泳也已经不能了,水漫之处皆浮泥,稍微搅动一下河水就浑浊起来看不见深浅,到处漂浮着垃圾......
不知道该为老家欢喜还是忧伤,我只知道老家已经回不去了,夕阳西下的山那头已经没有儿时的家......
老家是一个偏远的山村,叫田丘子,位于酉水河沿岸,是一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以前从县城出发,逆水而上需要五六个小时,途经新码头村、陡滩村、驼背村、拔茅寨、首八峒村。每每回家,人们总是天没亮便去码头赶船,中午12点或下午1点方能到家,遇到险滩便要下船走路或帮着纤夫拉纤,驼背村的那个滩是必然要下船的。到了拔茅寨,船老板会给人们一定的时间去码头上吊脚楼餐馆吃中餐,然后再“咚咚、咚咚”地逆水而上。开过首八峒村,顺岗滩也是必然要下船的,大家“嗨哟嗨哟”地把船拉过顺岗滩,绕过那巍巍耸立于河岸边的碉堡样的巍子岩就到田丘子了。
咋一听田丘子,一定以为这里有很多很多的稻田,其实不然,这里的土比田多,像我们家五口人也只有一亩多点的田。村里的稻田绝大部分都是沿河的,只有一两户人家的田远离酉水河,在山脚下。
村子是小,但一年四季村子都是热闹的。
春天,一眼望去,满山满岭除了桃花、梨花、橘子花、柚子花等等,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苗、油菜。淘气的孩子们时常会跑到麦地里摘一根麦苗,然后折断其麦尖,拿着剩下的麦管“呼呼”地吹着玩。有时也会跑到油菜地里摘一把野豆荚,去掉籽,“呼呼”的吹着。小时候我曾带进课堂,乘着老师去其他班级上课,给大家发着一起吹。不记得事后我是否被老师罚站了,但我想那是必须的。
到了插秧的季节,田埂间便满是犁田的、守着放田水的乡亲,偶尔也会因为谁家的放多了或偷偷的把经过他家田埂的水偷放一点而争吵一番。等放满了田水,人们便今天我给你家插秧,明天你给我家插秧的相互换工帮衬着。看见大人们在田里忙碌着似是很好玩,孩子们也会嚷着要插秧帮忙,可是田里会有蚂蝗啊,听大人讲蚂蝗吸血还有可能钻进人的血管呢,哪里敢像大人一样光着脚插秧啊。于是搬来凳子放在田间,坐在上面,然后把脚抬着,这样总不会被蚂蝗叮吧。呵,这哪里是帮忙啊,明明是帮倒忙嘛,有的插得歪歪的不在一条线上,有的干脆已经浮上来了,每每这时,大人们总是要回过去把孩子们插的秧重插一遍。
上山摘“泡”是村里孩子们的必修课。三月泡啦、龙船泡啦、羊屎泡啦、茶泡啦,刺球啦等等,多的是野生水果。每每放学后、星期六、星期天,大家三五成群地就去附近的山上、河边摘,边摘边吃,吃不完就摘一张桐叶包起来带回家......我一直以为那个刺球嘛是孩子们无聊时找找乐子拿来吃的吧,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到去年我才知道刺球竟然是一种含维生素相当高的水果。
夏天,最热闹的便是村子前面的酉水河了。妇女们纷纷把怄了一个冬天的棉衣、蚊帐、被子全都拿到河里去洗,然后就晒在光滑的鹅卵石岸边,霎时偌大的鹅卵石沙滩便铺满了红红绿绿,晚上收回家,尽是太阳暖暖的味道。男人们在这时会挎一个笆篓在河里撒上一网,或者干脆就放一雷管吧,听到“哄”的声音,大人小孩们都知道是有人炸鱼了,就赶过去“赶闹”,谁捉得就是谁的,而不管这一雷管是谁放的。潜游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吧,为了抓住沉入水底的鱼,使劲的憋着气,潜下去......那个时候,不管你去谁家都会在院子里看到用簸箕晒着螺丝、趴岩鱼、王刺股鱼等等水产品呢!
而酉水河此时更是孩子们的天堂,三四岁的、七八岁的、十几岁的都一窝蜂式的每天清晨便涌向河里。小的围在洗衣服的大人们身边,大的便相互游泳比赛、打水球、打水仗、飚滩、摸螺丝、划船等等,干什么的都有......更有趣的是在河中间有一个大大的沙洲,沙洲的正中间长了一些植物,看起来就像沙漠绿洲,这里也是孩子们必去的地方。拿着桶子、笆篓在那里摸螺丝、翻趴岩鱼。真不知道那时候胆子怎么那么大,现在如果叫我去摸螺丝,我还真不敢了,害怕石头下面有水虫啊、水蛇啊......记得那时候有一位音乐老师,夏天的清晨,他总是来到这里练唱功,不知道那是怎样的惬意、自在。小时候曾想在沙洲上修房子住,那可不比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差多少,可惜发大水的时候沙洲会被淹掉。
秋天,是村子里收获的季节。走到田野,你随处可听到“刚刚”的打谷机的声音,人们在相互帮忙收稻谷呢。 爱凑热闹的孩子们也会拿着镰刀在田里帮着割稻子,这时候已经不用怕蚂蝗了,因为田已经干了,没水了,自然也没有蚂蟥了。打好的谷子一定要乘着八月的烈日晒得干干的,自家院子里实在晒不下了,大家都会背去集体时仓库的院子,那里比较宽,人们你一块、他一块的分好地方晒。晚上了把谷子打个堆,用塑料布盖起,偶尔会有两家人去那里打个地铺守着谷子,因为怕被人偷走啊,那可是一年的收成。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大人去那里睡地铺了,孩子们一起在谷堆旁边趁着朗朗明月滚铁环、捉迷藏、跳绳、数星星,满天的星星怎么数也数不清,除了北斗七星,我再也找不到其他星座在哪里。有时候也会坐在谷堆旁边唱着“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仿佛融入了这首歌里!
冬天,万物萧条,想起来人们应该没什么忙的了。可在老家,冬天似乎是第二个收获的季节。已经忘了桐籽、茶籽是什么时候收获的了,只记得这时候茶籽应该是放在家里宽敞的地方晾着,桐籽在家家户户门前的院子里堆着。吃完晚饭后大人们闲暇的时候,会生一炉火,用铁钩去剥桐籽,把壳去掉,籽留着去榨油。小时候曾多次剥桐籽,别看生着火,小小的桐籽冰凉冰凉的。那时候村子里的椪柑栽植还不是很成规模,有椪柑的还得请乡亲们帮忙摘柑子,背回家后给柑子“洗个澡”,然后再用塑料袋一个一个地包起来装在篓子里,等待生意人上门收购。
这里的冬天是很冷的,下雪的时候,孩子们便在地里打雪仗,玩到手红肿也不回家。偶尔跑去地里拔一个萝卜,听老人家讲下过雪后的萝卜是最好吃的。时不时的还会跑到河边去揭一块冰,在中间打一个孔,然后用绳子穿起来,拿着满村寨地跑着玩。管它什么寒风凛冽,管它什么天寒地冻......
而这一切随着2000年在拔茅寨下方碗米坡水电站的开工结束了,这个酉水梯级开发的第四个水电站的修建使得田丘子这个村庄得集体搬迁。搬迁补偿时,人们欢欣鼓舞,每家每户能够一次性得到一笔数目不小的搬迁费。田丘子的村民与另外几个组的村民搬去了几公里远的一个半坡里,房子挨着房子,一排排挤在那黄土高坡上。人们再也不用种田了,因为田都在沿河,都要被淹没了;人们再也不用种地了,因为搬迁去的地方离自家的地远了;人们再也不用夏天冒着酷暑洗棉衣、洗被子了,因为光滑、干净的鹅卵石沙滩被淹没了......柑橘地没被淹没的就种种柑橘,但是却找不到人换工了,因为我家没柑橘不用换了,请我就多少钱一天算吧。村子里人多了,而春夏秋冬四季却变得安静起来,走在村里听到最多的唯有麻将声声了。孩子们也安静了,除了看电视没地方可去了,因为宽敞的河滩没有了,下河游泳也已经不能了,水漫之处皆浮泥,稍微搅动一下河水就浑浊起来看不见深浅,到处漂浮着垃圾......
不知道该为老家欢喜还是忧伤,我只知道老家已经回不去了,夕阳西下的山那头已经没有儿时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