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细雨如丝,轻轻地敲打着芭蕉和香樟的叶子。雨滴落下,发出清脆而又舒缓的声响。月季花在风中微微摇曳,微风拂过,花香四溢,让人陶醉。
在这风声雨声的交织中,我再次捧读李清照的诗句,从中读出了一个与以往认知截然不同的女诗人形象。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晚朝,彼时的宋朝内部腐败丛生,党争激烈异常,对外,面对金国的侵略挑衅,朝廷却一筹莫展,只能屈辱忍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十七岁的李清照挥笔写下两首和张耒的《读中兴颂》诗,她以唐朝的安史之乱为鉴,对当时的时势进行了深刻的讽喻。
李清照,这位宋朝著名的女诗人,一直以来都以其婉约的诗词风格而被世人熟知。她的词,如微风拂过心田,似清泉流淌山间。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灵动,无不展现出她细腻的情感与敏锐的观察力。然而,此刻深入品读她的作品,我却发现了她婉约之中蕴含的豪迈,以及那看似纤弱外表下的铮铮骨气。
她的诗词,既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般哀愁婉转地表达,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气魄。那哀愁,如同一缕淡淡的轻烟,萦绕在心头,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而那豪迈,则似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历史的阴霾,展现出她刚强不屈的品格。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以她的才华和勇气,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她用婉约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哀愁,同时又以豪迈的气概表达出对英雄气节的崇尚和对苟且偷安之人的鄙夷。
十七岁那年,李清照挥笔写下两首和张耒的《读中兴颂》诗。这两首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出她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其一乃是对唐玄宗时期政治得失的深入剖析。开篇以“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起笔,生动地描绘出唐玄宗前期的盛世功绩犹如电光石火般转瞬消逝,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已然荒芜。想象一下,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宫殿巍峨,街市繁华,人们生活富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般消失不见。华清池边的花柳依然在风中摇曳,但咸阳城却已长满了荒草。这是何等的凄凉与悲哀!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写出安史之乱爆发的突兀,安禄山的狡黠与野心尽显其中。安史之乱,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瞬间打破了大唐的宁静。安禄山率领着胡兵,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他的狡黠与野心,让整个大唐陷入了无尽的灾难之中。
她批判唐朝在盛世之时的奢靡与昏聩,如“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在那个盛世,人们沉迷于享乐,五坊的人供奉着斗鸡,整日在酒肉堆中醉生梦死,忘却了岁月的流逝。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昏聩啊!同时也展现了战争时期的种种乱象,“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战争时期,军队出战常常失败,为了给杨贵妃传送荔枝,累死了无数的马匹。这一幕幕乱象,让人痛心疾首。
然而,李清照并没有一味地批判,还肯定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忠臣良将在平定叛乱中的卓越贡献,“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将军,他们忠诚勇敢,相互信任,为了平定叛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的事迹,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李清照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整首诗充分展现了李清照对历史兴衰的深刻领悟,她从唐朝的故事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深刻反映出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度思索。
其二则更侧重于对安史之乱背后复杂政治人物与局势的解读。“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感慨天宝年间由盛转衰的巨大变革。天宝年间,大唐从繁荣昌盛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中兴碑上,如今已长满了青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沧桑与无奈。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批判人们只看到表面的功勋,却忽视了背后的奸佞之徒。在那个时代,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的一面,却忽略了背后那些奸雄的所作所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她提及杨贵妃等人对政治的影响,“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以及安史之乱中众多人物的命运走向。杨贵妃的美丽,让唐玄宗沉迷其中,荒废了朝政。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韩国夫人等人,也凭借着杨贵妃的宠爱,在朝廷中呼风唤雨。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让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深刻揭示出奸人对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表达出对正义缺失的深沉悲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奸人的丑恶嘴脸越发明显。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贪婪和邪恶,给国家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让李清照感到无比的悲哀,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对正义的追求。
这两首诗不仅彰显出李清照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凸显出她作为一位年轻才女超越常人的政治远见。其笔触灵动活泼,见解深刻独到,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历史的肌理,让世人惊叹不已。诗中情感饱满充沛,有对盛世消逝的惋惜之情、对奸佞的愤恨之意、对忠臣的赞扬之声,每一行字都仿佛从她纯净而炽热的灵魂深处奔涌而出。她的名字,犹如夜空中明亮星光,为京师众人所瞩目,自此声名远扬,被赞誉为京师著名才女。
数年后,导致北宋王朝覆亡的“靖康之耻”,更加证明了女诗人的远见卓识。
而此时,年轻的太学生赵明诚,不知不觉间成了李清照的粉丝。他被李清照的才情深深折服,心中的爱慕如同春日绽放的花朵,悄然绽开。
遥想当年,赵明诚在学堂中偶然听到了李清照的诗词,那一刻,他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那优美的词句、深刻的情感,让他为之倾倒。从那以后,他的心中便充满了对李清照的向往。然而,他却羞涩得难以直接表达这份深情,于是,巧妙地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他对父亲谎称自己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梦中见到一本书,醒来后仍依稀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拨。”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听到儿子的描述后,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恍然大悟,这分明是“词女之夫”的暗示啊!而在京城之中,首屈一指的“词女”,非李清照莫属。于是,一段美好的姻缘就此拉开帷幕。
赵、李两家的联姻,门当户对,如同一场盛大的庆典,热闹非凡,成为京城令人称赞的佳话。
婚后的生活,仿若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赵明诚对金石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钻研,他常常沉浸在金石的世界中,寻找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珍宝。他会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每一块金石,仿佛在抚摸着历史的脉络。然而,在写诗填词方面,他却远远不及李清照。他的心中,既有对妻子才情的钦佩,又隐隐有着一丝大丈夫主义的不甘。
重阳佳节来临,身处深闺的李清照,心中对出任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她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菊花盛开,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那金黄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但无法填补她心中的空虚。她提起笔,将这份深情融入《醉花阴》一词之中,寄给远方的爱人,以表达思念之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赵明诚收到妻子的词作,那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文字,如同春风拂面,让他深深陶醉。他被李清照的才华彻底征服,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在叹服之余,他的心中竟生出一丝不服气的情绪,发出了“须眉”岂能不如“粉黛”的感慨。于是,他决定闭门谢客,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他苦思冥想,日夜挥笔,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写下了五十阕词。
他反复诵读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满是自豪,暗自认为这些词足以与妻子的《醉花阴》相媲美。他满怀期待地将自己的词与李清照的《醉花阴》混在一起,邀请好友陆德夫品鉴。
陆德夫是位颇有鉴赏力的文学雅士,他手捧着这些词作,反复赏玩,不禁赞叹道:“仁兄笔墨过人,一挥就是五十一首,敏捷,敏捷。可依我看,此作中只有三句绝佳,堪称传世之作。”赵明诚听后,心中一阵得意,满心以为这“绝佳”妙句出自自己的笔下,急忙询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缓缓说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原来,这三句正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赵明诚听了陆德夫的评说,顿时羞愧难当。陆德夫又继续感慨道:“唉,这三句写得真好,那‘瘦’字亏你想得出,把离愁之苦,相思之深写透了。”赵明诚此刻无言以对,只能自愧不如妻子的才情。
然而,命运的车轮却在此时悄然转向。李、赵两亲家原本和谐的关系,在政治的风暴中瞬间支离破碎,散成一地鸡毛,变成了势不两立的冤家。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大宋王朝的政局如同汹涌的海浪,发生了急剧的动荡。新任右相蔡京,这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伙同一群佞臣,制造了历史上令人震惊的大党祸——元祐档案。他们将司马光、苏轼、曾布等一百二十人列为元祐奸党,这些人一律被撤职或贬谪,永远不准再入京为官。京城顿时陷入一片恐怖之中,朝中的官员们大多为了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
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当时担任提点东京刑狱,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正直大臣,不愿依附蔡京等权贵。蔡京让他搜集整理群臣的奏章,以便罗织罪状,李格非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于是,他被列入了第二次元祐党人名单之中,立即被罢官,逐出了京城。
想象一下,李格非面对蔡京的威逼利诱,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他挺直了脊梁,坚定地说道:“我李格非一生刚正不阿,绝不会做这种伤天害理之事。”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不屈,让人敬佩不已。
与李格非截然不同的是,曾受元祐党人提携,不久前还在追随曾布的吏部侍郎赵挺之,此时却紧紧跟随蔡京,成为他整人的得力帮凶。人们对蔡京恨之入骨,对赵挺之也充满了鄙夷,但又不敢公开议论和批评。
就在这个时候,京城中突然悄悄地传开了一首诗,其中“炙手可热心可寒”一句特别受人赞赏。唐代杜甫在讥讽奸相杨国忠的《丽人行》中有“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名句,而这句“炙手可热心可寒”虽然由此演化而来,却将蔡京、赵挺之一伙比作杨国忠之流。这个有着破天之胆的诗作之人,正是年仅十九岁的李清照。她挺身而出,痛斥公公,毫不畏惧地揭露了赵挺之的真面目。
李清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以一个年轻女子的身份,勇敢地站出来批判权贵。她的心中充满了正义和勇气,她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危险,但她毫不退缩。那悲愤的诗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仿佛是一把利剑,直刺权贵的心脏,为人们出了一口恶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年轻的女子,敢于站出来批判权贵,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啊!她的才情不仅仅体现在诗词之中,更体现在她的人格魅力之上。她的和张耒《读中兴颂》诗,展现出她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此时她对公公的批判,更是体现了她的正义与勇敢。
赵挺之在蔡京的荐保下,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副宰相。他为了争夺权力和恩宠,却又转身在宋徽宗面前诋毁蔡京。宋徽宗听信了赵挺之的话,罢免了蔡京,任命他为宰相。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两年,蔡京东山再起,重新当上了宰相。赵挺之受不了这个打击,最终命归黄泉。赵明诚也因此被罢了官。
赵明诚本就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不满,“失好于父”。他坚定地支持妻子,与李清照志趣相投。从此,夫妻俩携手并肩,竭尽财力、精力收集整理金石文物,致情于诗文创作。他们在历史的尘埃中,如同两位执着的寻宝者,寻找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珍宝。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和热爱,为后代留下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金石录》。
李清照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她既有婉约细腻的情思,又有豪放刚强的气魄;她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见证了政治的黑暗与残酷,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她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行动诠释自己的信仰。她的才情如同一股清澈的泉水,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滋润着后人的心灵。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以她的才华和勇气,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女性。她的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她人生的写照。她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如今,当再次翻开李清照的诗词,那个身着素衣、手持书卷的女子仿佛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她的才情与风骨,如同明亮灯塔照亮文学天空,指引我们前行。她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不屈的灵魂,何为真正的才情。
在这风声雨声的交织中,我再次捧读李清照的诗句,从中读出了一个与以往认知截然不同的女诗人形象。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晚朝,彼时的宋朝内部腐败丛生,党争激烈异常,对外,面对金国的侵略挑衅,朝廷却一筹莫展,只能屈辱忍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十七岁的李清照挥笔写下两首和张耒的《读中兴颂》诗,她以唐朝的安史之乱为鉴,对当时的时势进行了深刻的讽喻。
李清照,这位宋朝著名的女诗人,一直以来都以其婉约的诗词风格而被世人熟知。她的词,如微风拂过心田,似清泉流淌山间。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愁,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灵动,无不展现出她细腻的情感与敏锐的观察力。然而,此刻深入品读她的作品,我却发现了她婉约之中蕴含的豪迈,以及那看似纤弱外表下的铮铮骨气。
她的诗词,既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般哀愁婉转地表达,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气魄。那哀愁,如同一缕淡淡的轻烟,萦绕在心头,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而那豪迈,则似一道耀眼的光芒,刺破历史的阴霾,展现出她刚强不屈的品格。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以她的才华和勇气,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她用婉约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哀愁,同时又以豪迈的气概表达出对英雄气节的崇尚和对苟且偷安之人的鄙夷。
十七岁那年,李清照挥笔写下两首和张耒的《读中兴颂》诗。这两首诗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出她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其一乃是对唐玄宗时期政治得失的深入剖析。开篇以“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起笔,生动地描绘出唐玄宗前期的盛世功绩犹如电光石火般转瞬消逝,曾经的繁华之地如今已然荒芜。想象一下,那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宫殿巍峨,街市繁华,人们生活富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切都如梦幻泡影般消失不见。华清池边的花柳依然在风中摇曳,但咸阳城却已长满了荒草。这是何等的凄凉与悲哀!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写出安史之乱爆发的突兀,安禄山的狡黠与野心尽显其中。安史之乱,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瞬间打破了大唐的宁静。安禄山率领着胡兵,如洪水猛兽般席卷而来。他的狡黠与野心,让整个大唐陷入了无尽的灾难之中。
她批判唐朝在盛世之时的奢靡与昏聩,如“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在那个盛世,人们沉迷于享乐,五坊的人供奉着斗鸡,整日在酒肉堆中醉生梦死,忘却了岁月的流逝。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昏聩啊!同时也展现了战争时期的种种乱象,“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战争时期,军队出战常常失败,为了给杨贵妃传送荔枝,累死了无数的马匹。这一幕幕乱象,让人痛心疾首。
然而,李清照并没有一味地批判,还肯定了郭子仪、李光弼等忠臣良将在平定叛乱中的卓越贡献,“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开”。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将军,他们忠诚勇敢,相互信任,为了平定叛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们的事迹,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也让李清照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整首诗充分展现了李清照对历史兴衰的深刻领悟,她从唐朝的故事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深刻反映出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度思索。
其二则更侧重于对安史之乱背后复杂政治人物与局势的解读。“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感慨天宝年间由盛转衰的巨大变革。天宝年间,大唐从繁荣昌盛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中兴碑上,如今已长满了青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沧桑与无奈。
“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批判人们只看到表面的功勋,却忽视了背后的奸佞之徒。在那个时代,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的一面,却忽略了背后那些奸雄的所作所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她提及杨贵妃等人对政治的影响,“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以及安史之乱中众多人物的命运走向。杨贵妃的美丽,让唐玄宗沉迷其中,荒废了朝政。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韩国夫人等人,也凭借着杨贵妃的宠爱,在朝廷中呼风唤雨。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让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深刻揭示出奸人对国家造成的巨大危害,表达出对正义缺失的深沉悲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奸人的丑恶嘴脸越发明显。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贪婪和邪恶,给国家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让李清照感到无比的悲哀,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对正义的追求。
这两首诗不仅彰显出李清照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凸显出她作为一位年轻才女超越常人的政治远见。其笔触灵动活泼,见解深刻独到,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历史的肌理,让世人惊叹不已。诗中情感饱满充沛,有对盛世消逝的惋惜之情、对奸佞的愤恨之意、对忠臣的赞扬之声,每一行字都仿佛从她纯净而炽热的灵魂深处奔涌而出。她的名字,犹如夜空中明亮星光,为京师众人所瞩目,自此声名远扬,被赞誉为京师著名才女。
数年后,导致北宋王朝覆亡的“靖康之耻”,更加证明了女诗人的远见卓识。
而此时,年轻的太学生赵明诚,不知不觉间成了李清照的粉丝。他被李清照的才情深深折服,心中的爱慕如同春日绽放的花朵,悄然绽开。
遥想当年,赵明诚在学堂中偶然听到了李清照的诗词,那一刻,他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那优美的词句、深刻的情感,让他为之倾倒。从那以后,他的心中便充满了对李清照的向往。然而,他却羞涩得难以直接表达这份深情,于是,巧妙地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
他对父亲谎称自己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梦中见到一本书,醒来后仍依稀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拨。”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听到儿子的描述后,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他恍然大悟,这分明是“词女之夫”的暗示啊!而在京城之中,首屈一指的“词女”,非李清照莫属。于是,一段美好的姻缘就此拉开帷幕。
赵、李两家的联姻,门当户对,如同一场盛大的庆典,热闹非凡,成为京城令人称赞的佳话。
婚后的生活,仿若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赵明诚对金石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钻研,他常常沉浸在金石的世界中,寻找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珍宝。他会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每一块金石,仿佛在抚摸着历史的脉络。然而,在写诗填词方面,他却远远不及李清照。他的心中,既有对妻子才情的钦佩,又隐隐有着一丝大丈夫主义的不甘。
重阳佳节来临,身处深闺的李清照,心中对出任在外的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她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菊花盛开,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那金黄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但无法填补她心中的空虚。她提起笔,将这份深情融入《醉花阴》一词之中,寄给远方的爱人,以表达思念之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当赵明诚收到妻子的词作,那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文字,如同春风拂面,让他深深陶醉。他被李清照的才华彻底征服,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在叹服之余,他的心中竟生出一丝不服气的情绪,发出了“须眉”岂能不如“粉黛”的感慨。于是,他决定闭门谢客,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他苦思冥想,日夜挥笔,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写下了五十阕词。
他反复诵读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满是自豪,暗自认为这些词足以与妻子的《醉花阴》相媲美。他满怀期待地将自己的词与李清照的《醉花阴》混在一起,邀请好友陆德夫品鉴。
陆德夫是位颇有鉴赏力的文学雅士,他手捧着这些词作,反复赏玩,不禁赞叹道:“仁兄笔墨过人,一挥就是五十一首,敏捷,敏捷。可依我看,此作中只有三句绝佳,堪称传世之作。”赵明诚听后,心中一阵得意,满心以为这“绝佳”妙句出自自己的笔下,急忙询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缓缓说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原来,这三句正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句子。赵明诚听了陆德夫的评说,顿时羞愧难当。陆德夫又继续感慨道:“唉,这三句写得真好,那‘瘦’字亏你想得出,把离愁之苦,相思之深写透了。”赵明诚此刻无言以对,只能自愧不如妻子的才情。
然而,命运的车轮却在此时悄然转向。李、赵两亲家原本和谐的关系,在政治的风暴中瞬间支离破碎,散成一地鸡毛,变成了势不两立的冤家。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大宋王朝的政局如同汹涌的海浪,发生了急剧的动荡。新任右相蔡京,这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伙同一群佞臣,制造了历史上令人震惊的大党祸——元祐档案。他们将司马光、苏轼、曾布等一百二十人列为元祐奸党,这些人一律被撤职或贬谪,永远不准再入京为官。京城顿时陷入一片恐怖之中,朝中的官员们大多为了明哲保身,选择了沉默。
而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当时担任提点东京刑狱,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正直大臣,不愿依附蔡京等权贵。蔡京让他搜集整理群臣的奏章,以便罗织罪状,李格非毅然决然地拒绝了。于是,他被列入了第二次元祐党人名单之中,立即被罢官,逐出了京城。
想象一下,李格非面对蔡京的威逼利诱,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的畏惧。他挺直了脊梁,坚定地说道:“我李格非一生刚正不阿,绝不会做这种伤天害理之事。”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不屈,让人敬佩不已。
与李格非截然不同的是,曾受元祐党人提携,不久前还在追随曾布的吏部侍郎赵挺之,此时却紧紧跟随蔡京,成为他整人的得力帮凶。人们对蔡京恨之入骨,对赵挺之也充满了鄙夷,但又不敢公开议论和批评。
就在这个时候,京城中突然悄悄地传开了一首诗,其中“炙手可热心可寒”一句特别受人赞赏。唐代杜甫在讥讽奸相杨国忠的《丽人行》中有“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名句,而这句“炙手可热心可寒”虽然由此演化而来,却将蔡京、赵挺之一伙比作杨国忠之流。这个有着破天之胆的诗作之人,正是年仅十九岁的李清照。她挺身而出,痛斥公公,毫不畏惧地揭露了赵挺之的真面目。
李清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以一个年轻女子的身份,勇敢地站出来批判权贵。她的心中充满了正义和勇气,她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危险,但她毫不退缩。那悲愤的诗句“炙手可热心可寒”,仿佛是一把利剑,直刺权贵的心脏,为人们出了一口恶气。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一个年轻的女子,敢于站出来批判权贵,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啊!她的才情不仅仅体现在诗词之中,更体现在她的人格魅力之上。她的和张耒《读中兴颂》诗,展现出她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此时她对公公的批判,更是体现了她的正义与勇敢。
赵挺之在蔡京的荐保下,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副宰相。他为了争夺权力和恩宠,却又转身在宋徽宗面前诋毁蔡京。宋徽宗听信了赵挺之的话,罢免了蔡京,任命他为宰相。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两年,蔡京东山再起,重新当上了宰相。赵挺之受不了这个打击,最终命归黄泉。赵明诚也因此被罢了官。
赵明诚本就对父亲的所作所为不满,“失好于父”。他坚定地支持妻子,与李清照志趣相投。从此,夫妻俩携手并肩,竭尽财力、精力收集整理金石文物,致情于诗文创作。他们在历史的尘埃中,如同两位执着的寻宝者,寻找着那些被岁月遗忘的珍宝。他们用自己的执着和热爱,为后代留下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金石录》。
李清照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她既有婉约细腻的情思,又有豪放刚强的气魄;她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见证了政治的黑暗与残酷,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坚定的心。她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行动诠释自己的信仰。她的才情如同一股清澈的泉水,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滋润着后人的心灵。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李清照以她的才华和勇气,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一位令人敬仰的女性。她的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她人生的写照。她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如今,当再次翻开李清照的诗词,那个身着素衣、手持书卷的女子仿佛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她的才情与风骨,如同明亮灯塔照亮文学天空,指引我们前行。她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不屈的灵魂,何为真正的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