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抗日的战争岁月里,垣曲县曾孕育了无数英勇无畏、令人敬仰的革命烈士。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之路。今天,我们向大家分享其中一位革命烈士——郭华锋的生平事迹。
郭华峰(1919-1945),原名郭汉鼎,芮城县兴耀村人。1938年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师,投身抗日。次年入党,赴延安学习。1940年回晋南任牺盟会民运视察员,负责三县抗日运动。后任抗战建国中学训育主任,疑遭追捕,与同事逃往洛阳。在洛阳,他加入工合,年底与七名成员赴垣曲工作,并与中共垣曲县委取得联系。为加强工作,县委书记高一清也加入工合。
1941年春,王茅镇设工合垣曲站,掩护小煤窑。5月中条山战役,工合解散。郭华峰隐匿于高一清、赵恒玉家。次年,郭华峰潜入垣曲保安二大队张鸿庆部,被捕后机智应对,转至伪合作社工作,借机传递情报。日军设武装队于上町坂村汤圣庙,郭华峰任队长,秘建党支部,发展党员。
在那个时期,一些顽固的恶势力正危害着民众,郭华峰果断地逮捕并处决了他们;当保安二大队私藏武器和弹药时,郭华峰便搜查并没收了这些军械。县长侯中和对郭华峰持续打击这些恶势力的行动感到极度不满,将郭华锋视为眼中钉,决心要将其置于死地。县长察觉到郭华峰会对打击顽伪军队继续采取行动,但他并不清楚具体行动计划是什么。因此,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鸿门宴”,以邀请郭华峰赴宴为名,诱使他落入陷阱,随后伺机逮捕郭华峰。
在1944年8月的一天,侯中和决定在上町坂西沟的顽伪村长吕国俊家中设宴款待郭华峰。当郭华峰收到这份请柬后,他立即向党支部汇报了这一情况。经过党支部的认真研究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宴会可能是一场“鸿门宴”,充满了潜在的危险,最好不要单独前往,以免陷入险境。郭华峰却轻描淡写地回应道:“干革命怎么能怕死呢?即使明知是虎口,也要勇敢地去摸摸它的牙齿!”尽管党支部同志们极力劝阻,但郭华峰的决心已定,无法改变。最终,党支部决定采取安全措施,遂安排安云和周发昌两位同志带领一个班的战士,荷枪实弹,悄悄埋伏在吕国俊的窑顶上,暗中保护郭华峰的安全。
郭华峰携德制盒子枪赴侯中和设的鸿门宴。宴场戒备,守卫林立,杀气逼人。郭华峰泰然自若,与众人寒暄后入座。侯中和本欲让郭华峰坐在他的身旁,以伺机抓捕。郭华峰似乎看出他的阴谋,婉言拒绝说:“县长尊贵,岂敢并肩。”遂坐于侯中和的对面。
酒过三巡,侯中和突然向郭华峰提出索要枪支,即之前缴获保安二大队的枪支。郭华峰镇定地回答:“枪支是要给的,但我已经向日本人报告了此事,必须等到日本人同意后才能交出,现在还不能给您。”话音未落,保安二大队的参谋孟光秀和副大队长高依阁突然拔出手枪,对准了郭华峰,准备翻脸抓捕。
郭华峰迅速站起身来,拔出自己腰间的手枪,对准了侯中和,坚定地说:“来吧,你们开枪啊,我愿意与县长一起赴死!”侯中和吓得脸色苍白,浑身颤抖,战战兢兢地说:“大家都是自己人,不要误会,不要误会,有话慢慢说!”郭华峰趁此机会,从容地迈步走向门口,安全脱离了这个危险境地。
当侯中和回过神来时,郭华峰已经大步走出院子,与外围守候的同伴成功汇合。侯中和等人看到阴谋失败,气得直翻白眼,无可奈何。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的即将到来,中共县委决定让郭华峰宣布起义,并带领他的队伍前往根据地。起义的那天晚上,情况变得异常紧急。贾真一的部队突然驻扎在町坂村泉子沟一带,距离汤圣庙仅有三里的距离。县长侯中和对要回枪支的欲望依然很强烈,他第二次在伪区长高孔文的家中设宴邀请郭华峰。郭华峰在临行前对安云嘱咐道:“今晚十二点以后,县委将会派部队来接我们,你一定要确保武装队按时到达。如果十二点以后我还没有回来,你就必须设法把队伍带过去,绝对不能犹豫。”部署完毕后,他像之前一样带上两把德国造的盒子枪离开了,班长赵中度和赵恒亮带领一班人跟随护卫。
到达高家后,侯中和一见到郭华峰,眼中充满了愤怒。然而,郭华峰却镇定自若,拿起筷子开始吃饭,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在侯中和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郭华峰突然站起来说:“今晚日本人要经过这里,我有紧急的事情要处理,对不起,我只能先告辞了。”侯中和等人对郭华峰的突然行动一时之间束手无策,再加上高孔文担心在自己家中发生暴力冲突,便附和着说:“是真的,是真的。”他们只能无奈地望着郭华峰扬长而去的背影,发出叹息。
午夜12时的钟声敲响之际,独立营的战士们巧妙地伪装成日军的模样,成功诱使守门者放松警惕并打开了大门。郭华峰迅速集结部队,果断地宣布起义,并连夜带领队伍迅速转移到北山梁王脚的预定地点。
在这次精心策划的起义行动中,除了留守在山上碉堡内的一个班,和几名有计划留下的人员外,共有45人成功地加入了起义的行列,他们携带着84支步枪、1挺机枪、1个掷弹筒,装备精良。《新华日报》(太岳版)随后发表了题为《汤圣庙武装队起义》的报道,详细描述了这次英勇的起义行动。这支武装力量在起义成功后,被改编为中共垣曲县委武工队,郭华峰担任支部书记兼队长,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在1945年8月,随着日本军队的投降,驻扎在王茅镇的日军第37师团第227联队在16日的深夜匆忙向西逃窜。侯中和以及日伪垣曲县知事张静心仍然顽固地抵抗着。到了8月17日,郭华峰率领着他的部队与独立营协同作战,在王村(今华峰)南岭与侯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了18日深夜,武工队在王村泰山庙东侧的麦场宿营时,郭华峰不幸遭到暗杀,年仅26岁。
郭华峰同志牺牲后,事迹在太行山区迅速传播,激励战士们。《新华日报》(太岳版)发表社论《英雄不朽,郭华峰同志永垂不朽》,回顾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号召全县人民继承其遗志,继续推进未竟事业。
中共垣曲县委武工队迅速振作,坚定决心消灭残余敌人,解放全县。县委决定在王村泰山庙旁建纪念碑,并将王村改名为“华峰”,以纪念郭华峰同志的英勇牺牲和抗日贡献。
从此,郭华峰这个名字,在垣曲以及整个太行山区的人民心中,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灯塔,不断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不懈努力。
郭华峰(1919-1945),原名郭汉鼎,芮城县兴耀村人。1938年毕业后回乡任小学教师,投身抗日。次年入党,赴延安学习。1940年回晋南任牺盟会民运视察员,负责三县抗日运动。后任抗战建国中学训育主任,疑遭追捕,与同事逃往洛阳。在洛阳,他加入工合,年底与七名成员赴垣曲工作,并与中共垣曲县委取得联系。为加强工作,县委书记高一清也加入工合。
1941年春,王茅镇设工合垣曲站,掩护小煤窑。5月中条山战役,工合解散。郭华峰隐匿于高一清、赵恒玉家。次年,郭华峰潜入垣曲保安二大队张鸿庆部,被捕后机智应对,转至伪合作社工作,借机传递情报。日军设武装队于上町坂村汤圣庙,郭华峰任队长,秘建党支部,发展党员。
在那个时期,一些顽固的恶势力正危害着民众,郭华峰果断地逮捕并处决了他们;当保安二大队私藏武器和弹药时,郭华峰便搜查并没收了这些军械。县长侯中和对郭华峰持续打击这些恶势力的行动感到极度不满,将郭华锋视为眼中钉,决心要将其置于死地。县长察觉到郭华峰会对打击顽伪军队继续采取行动,但他并不清楚具体行动计划是什么。因此,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鸿门宴”,以邀请郭华峰赴宴为名,诱使他落入陷阱,随后伺机逮捕郭华峰。
在1944年8月的一天,侯中和决定在上町坂西沟的顽伪村长吕国俊家中设宴款待郭华峰。当郭华峰收到这份请柬后,他立即向党支部汇报了这一情况。经过党支部的认真研究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宴会可能是一场“鸿门宴”,充满了潜在的危险,最好不要单独前往,以免陷入险境。郭华峰却轻描淡写地回应道:“干革命怎么能怕死呢?即使明知是虎口,也要勇敢地去摸摸它的牙齿!”尽管党支部同志们极力劝阻,但郭华峰的决心已定,无法改变。最终,党支部决定采取安全措施,遂安排安云和周发昌两位同志带领一个班的战士,荷枪实弹,悄悄埋伏在吕国俊的窑顶上,暗中保护郭华峰的安全。
郭华峰携德制盒子枪赴侯中和设的鸿门宴。宴场戒备,守卫林立,杀气逼人。郭华峰泰然自若,与众人寒暄后入座。侯中和本欲让郭华峰坐在他的身旁,以伺机抓捕。郭华峰似乎看出他的阴谋,婉言拒绝说:“县长尊贵,岂敢并肩。”遂坐于侯中和的对面。
酒过三巡,侯中和突然向郭华峰提出索要枪支,即之前缴获保安二大队的枪支。郭华峰镇定地回答:“枪支是要给的,但我已经向日本人报告了此事,必须等到日本人同意后才能交出,现在还不能给您。”话音未落,保安二大队的参谋孟光秀和副大队长高依阁突然拔出手枪,对准了郭华峰,准备翻脸抓捕。
郭华峰迅速站起身来,拔出自己腰间的手枪,对准了侯中和,坚定地说:“来吧,你们开枪啊,我愿意与县长一起赴死!”侯中和吓得脸色苍白,浑身颤抖,战战兢兢地说:“大家都是自己人,不要误会,不要误会,有话慢慢说!”郭华峰趁此机会,从容地迈步走向门口,安全脱离了这个危险境地。
当侯中和回过神来时,郭华峰已经大步走出院子,与外围守候的同伴成功汇合。侯中和等人看到阴谋失败,气得直翻白眼,无可奈何。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的即将到来,中共县委决定让郭华峰宣布起义,并带领他的队伍前往根据地。起义的那天晚上,情况变得异常紧急。贾真一的部队突然驻扎在町坂村泉子沟一带,距离汤圣庙仅有三里的距离。县长侯中和对要回枪支的欲望依然很强烈,他第二次在伪区长高孔文的家中设宴邀请郭华峰。郭华峰在临行前对安云嘱咐道:“今晚十二点以后,县委将会派部队来接我们,你一定要确保武装队按时到达。如果十二点以后我还没有回来,你就必须设法把队伍带过去,绝对不能犹豫。”部署完毕后,他像之前一样带上两把德国造的盒子枪离开了,班长赵中度和赵恒亮带领一班人跟随护卫。
到达高家后,侯中和一见到郭华峰,眼中充满了愤怒。然而,郭华峰却镇定自若,拿起筷子开始吃饭,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在侯中和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郭华峰突然站起来说:“今晚日本人要经过这里,我有紧急的事情要处理,对不起,我只能先告辞了。”侯中和等人对郭华峰的突然行动一时之间束手无策,再加上高孔文担心在自己家中发生暴力冲突,便附和着说:“是真的,是真的。”他们只能无奈地望着郭华峰扬长而去的背影,发出叹息。
午夜12时的钟声敲响之际,独立营的战士们巧妙地伪装成日军的模样,成功诱使守门者放松警惕并打开了大门。郭华峰迅速集结部队,果断地宣布起义,并连夜带领队伍迅速转移到北山梁王脚的预定地点。
在这次精心策划的起义行动中,除了留守在山上碉堡内的一个班,和几名有计划留下的人员外,共有45人成功地加入了起义的行列,他们携带着84支步枪、1挺机枪、1个掷弹筒,装备精良。《新华日报》(太岳版)随后发表了题为《汤圣庙武装队起义》的报道,详细描述了这次英勇的起义行动。这支武装力量在起义成功后,被改编为中共垣曲县委武工队,郭华峰担任支部书记兼队长,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
在1945年8月,随着日本军队的投降,驻扎在王茅镇的日军第37师团第227联队在16日的深夜匆忙向西逃窜。侯中和以及日伪垣曲县知事张静心仍然顽固地抵抗着。到了8月17日,郭华峰率领着他的部队与独立营协同作战,在王村(今华峰)南岭与侯部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到了18日深夜,武工队在王村泰山庙东侧的麦场宿营时,郭华峰不幸遭到暗杀,年仅26岁。
郭华峰同志牺牲后,事迹在太行山区迅速传播,激励战士们。《新华日报》(太岳版)发表社论《英雄不朽,郭华峰同志永垂不朽》,回顾其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号召全县人民继承其遗志,继续推进未竟事业。
中共垣曲县委武工队迅速振作,坚定决心消灭残余敌人,解放全县。县委决定在王村泰山庙旁建纪念碑,并将王村改名为“华峰”,以纪念郭华峰同志的英勇牺牲和抗日贡献。
从此,郭华峰这个名字,在垣曲以及整个太行山区的人民心中,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灯塔,不断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