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是个典型的三口之家。道家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小女于2021年参加高考,被福州一所高校录取,校址位于闽侯上街大学城。女儿上大学,这是我们家最幸福的事。
由于女儿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去上学,我和妻子内心里充满着不舍和担心。那年的9月2日,我和妻子专程送女儿去上学。当天一早,我们三人从安庆高铁站出发,经过不到5个小时的车程,中午12点多就到了福州站。出了站,我们临时住进了离火车站不算远的福州蔓哈顿酒店。3日早起,我们便乘坐市内公交去探校。按照校方的指定和要求,新生办理入学要经由学校西门进出。找到了西门,对相关事宜做了多方面了解,就近吃了午餐后,旋即又乘坐公交返回市里。由于是疫情期间,下午女儿在附近的医院做了核酸检测,以备入学报名之需。
繁琐的事项,并不能坏了我们的心情,再多的曲折,在这一幸福事件面前,都打上了暖色的印记。
4日一早我们就到了西门,女儿迟迟未进校门,说是在等一个朋友。我不免心生疑惑——安庆到福州乃是千里之外,哪来的朋友之说,莫非是高中的同学同时被该校录取,而答案却是否定的。
左等右等,可能等了有一个小时开外,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原来也是一个小女生。两个小女生见了面以后,好像很熟稔,给我们的感觉也是丝毫没有违和感。而且那个小女生很是大方,见了我们就“叔叔、阿姨”地叫着。当时小女生是她父亲开车送过来的,到了后放下行李就走了。经事后了解,女儿的这位“老铁”,家就在福建本省。
到了该进校办理注册入学事宜的时候了。由于是疫情期间,新生随行的父母不能陪同孩子进校园。我们只能目送着女儿她们进校门。
我们的“目送”,比作家龙应台的《目送》来得很轻松,兴奋感满满,毫无悲戚的味儿。
过了大约两个小时左右,女儿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图片——原来她已经报完名、铺好床、在食堂就餐了。从图片上看,菜还不错,而且感觉价格也适中。本以为女儿还要出来,我们还能和她道个别,叮咛嘱咐一番。可是她却不出来了。这样一来,在家里时,我想着女儿要独自出远门去求学,曾经在心里酝酿过很久,也“彩排”了很多次,想像着送女儿到校临分别时,而且每次眼眶都会湿润的场景并没有机会上演。
有人可以让自己牵挂和被别人挂牵,想来是一种幸福。
二
一只小鸟嘴里发出喃喃的叫声,仿佛一名少年歌者,从我的面前一掠而过。不知它是要独自去觅食,还是要振翅高飞,去抚摸蓝天下的白云。依我看,它是孤鸟在外,倦了,想家了,想要回家找妈妈了。地球人都知道,世上只有妈妈好。鸟们也一样。
女儿也要来找妈妈了。在6月18号,女儿就已经买好了来天津的车票。此次来天津,是继2022年暑假首度来天津后的第二次。
前年,我和妻子都在天津务工。那一年的6月30日放假,我到天津西站接的女儿。
去年,妻子在家照看岳母。暑假,女儿便回了家。
今年,我们两口子又都在天津务工,黄历又变回来了——7月2号,女儿又来到了津城。
说实在的,几个月之前,我就一直在担心——暑假时,女儿来了,谁掌厨呢?妻子每天晚上9点半以后才着家,要她继续留任家里的大厨太不现实。我这个人嘛,平时最怵家务事,更别说做个饭、炒个菜什么的。平时连家里的油壶倒了都不带扶的。这是妻子给我的评价,我觉得满满的兴奋感。女儿呢,一直在读书,在这方面也确实没有过锻炼。不过,还是常言说得好——船到桥头自然直。逼一逼女儿,也说不定是好事。
刚来的头一个星期,每天到下午5点多,女儿总要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晚上要买什么菜。我只是提出我的意见给她作为参考。后来我告诉女儿,不用每天都向我询问买菜的事,由自己便宜行事。自那天以后,女儿买菜之事便不再询问于我了。每天下午买完菜后,择菜、洗菜、切菜,女儿实行的是“一站式”服务。只等我这个临时大厨回家来“煎、炒、烹、炸”,大显身手。做菜时,女儿尽可能地做好她的辅助工作,什么拿盐、弄点调料、接点自来水等等,更主要的她是临时的“品菜师”,诸如菜的酸甜苦辣咸,全由女儿一个人把握,我根据她的口感来调味。在尝菜的过程当中,如果觉得菜的味道适中,女儿会不停地点头“嗯、嗯”,并冲我竖起大拇指,说着“跟我妈妈炒菜的味道一样的”——那是妈妈的味道。万一偶尔没有尝出来,她会夹起菜来让我品尝。不过在让我品尝之前,她会尽可能地将菜放在嘴边吹凉一些,怕不小心将我烫着了。菜的酸甜苦辣咸尝在嘴上,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却是刻在心里。
女儿当了品菜师以后,我们的兴趣好像并不在吃饭上了,对做菜的过程特别流连,并尽量拉长时间,也许这就是幸福的滋味吧。
三
饭做好后,该吃饭了。女儿每次一起吃饭总是坐在高处,把两个人的饭盛好,再把我的菜夹好;我则习惯坐在小马扎上,等着女儿把饭捧到我的手上——饭来张口。此时的我倒成了个“老小孩”,坐享其成,女儿则俨然成了一名“小家长”。吃饭的过程当中,若是看见我的碗里饭多菜少,便会马上给我再夹点菜;就像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吃饭时父亲会给我夹菜,然后到边上去吃。若是我第一碗吃完了,女儿会马上放下手中的碗筷,给我添饭,添的过程中还会询问我“够不够”,然后再添菜。
想想吧,我接受过父亲的夹菜呵护,又受到女儿的特别照顾。不幸福吗?只是我羞于表达,不肯说出来。
前天吃晚饭,我说吃完了还要喝西红柿蛋汤。结果吃完了,便喝不下了。女儿当时执意不喝。到最后,看我实在不喝,便再喝了下去。
父亲在世的时候,是名裁缝。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到人家家里去做上门工——别人家请去做衣服。那时候上门工,东家会管三顿饭,外加上午10点多的点心。那时候的点心多半是鸡蛋下面条或是纯荷包蛋。十一岁以前,我的家还在村南,与凤成、凤泥他们几家是邻居。我家与他们几家本就是本家,再加上我家的辈分高,凤成、凤泥他们几家的父母对我一直都是“小老叔、小老叔”地叫着。如果在这几家上工,遇上寒暑假或是周末,父亲多半会将点心悄悄省下来,拿回家给我吃。到了吃午饭或晚饭时,我就又成了父亲的“小尾巴”。
看来,每两代人之间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演绎着彼此之间所能给予对方的幸福,韵味却绝对是一样的。
四
智能化的时代,智能手机早就普及了。每次给女儿打电话,女儿接通以后,有时候会停顿个几秒钟,我偶尔也会稍作沉默——在等待。其实在那几秒钟里,我最先想听到的莫不是女儿那再熟悉不过的,隔着千里之遥的屏幕,通过现代科技所传递过来的喊“爸爸”的声音。每当听到这个称谓,我心里的暖流会迅即传遍全身。这不禁又会让我回望过去的时光。约在1976年秋,原姜坝公社组织本公社区域内的六所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蓝球友谊联赛,先进小学也组建了自己的蓝球队前往参加。那时候,父亲去给蓝球队做饭。大概是在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天的时候,隔壁的凤成带我去姜坝玩,更主要是带我去找父亲。见到父亲的那一刻,父亲正蹲在蓝球场外,认真地看着比赛。由于是几天未见父亲了,趁着父亲不注意,我从后面用两只小手抱住大大(对父亲的称呼)的脖子,小脸贴着父亲的脸,并亲热地喊着“大大”。父亲高兴地将我揽在他那博大的怀里,一口一个“小儿”地叫着。还有,小时候去外面时,父亲怕我走不动,会经常让我骑“高马”——我骑在父亲的后脖梗上,双腿放在父亲温暖的胸前,双手抱着父亲的额头,我在父爱这座山的山尖尖上,看着我人生起始路上如画的风景。无论时光怎么老去,平凡的烟火岁月里,这些刻在脑子里的画面却依然是那么的鲜活与传神。实际上,父亲在世之日,我喊大大与女儿现在喊我,同样都会令我感到无比幸福。如此想起来,幸福又确是一种传承。
其实,那次进校门,我还打算跟门卫沟通一下,让我牵着女儿的手在校园的步道上走上一段,哪怕只有十米远……
人生路漫漫,如果我把幸福比做一架马车的话,它“吱吱吜吜”地走在岁月的路上。偶尔它也会稍做停留,我们随心地掀开车厢那方幕帘,马车外旭日初升,薄雾袅袅,几只鸟儿在树枝上蹦蹦跳跳,嘤嘤歌唱,引来路人侧耳倾听。不知他们是在听刚才马车的“吱吜”声,还是鸟儿的歌声,抑或兼而有之。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不光人类在追求幸福,其它一切有生命的个体也会相互感染,追求着自己的幸福。譬如那鸟儿,唱着歌儿,就把幸福传向了四方。
我们是个典型的三口之家。道家有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小女于2021年参加高考,被福州一所高校录取,校址位于闽侯上街大学城。女儿上大学,这是我们家最幸福的事。
由于女儿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去上学,我和妻子内心里充满着不舍和担心。那年的9月2日,我和妻子专程送女儿去上学。当天一早,我们三人从安庆高铁站出发,经过不到5个小时的车程,中午12点多就到了福州站。出了站,我们临时住进了离火车站不算远的福州蔓哈顿酒店。3日早起,我们便乘坐市内公交去探校。按照校方的指定和要求,新生办理入学要经由学校西门进出。找到了西门,对相关事宜做了多方面了解,就近吃了午餐后,旋即又乘坐公交返回市里。由于是疫情期间,下午女儿在附近的医院做了核酸检测,以备入学报名之需。
繁琐的事项,并不能坏了我们的心情,再多的曲折,在这一幸福事件面前,都打上了暖色的印记。
4日一早我们就到了西门,女儿迟迟未进校门,说是在等一个朋友。我不免心生疑惑——安庆到福州乃是千里之外,哪来的朋友之说,莫非是高中的同学同时被该校录取,而答案却是否定的。
左等右等,可能等了有一个小时开外,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原来也是一个小女生。两个小女生见了面以后,好像很熟稔,给我们的感觉也是丝毫没有违和感。而且那个小女生很是大方,见了我们就“叔叔、阿姨”地叫着。当时小女生是她父亲开车送过来的,到了后放下行李就走了。经事后了解,女儿的这位“老铁”,家就在福建本省。
到了该进校办理注册入学事宜的时候了。由于是疫情期间,新生随行的父母不能陪同孩子进校园。我们只能目送着女儿她们进校门。
我们的“目送”,比作家龙应台的《目送》来得很轻松,兴奋感满满,毫无悲戚的味儿。
过了大约两个小时左右,女儿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图片——原来她已经报完名、铺好床、在食堂就餐了。从图片上看,菜还不错,而且感觉价格也适中。本以为女儿还要出来,我们还能和她道个别,叮咛嘱咐一番。可是她却不出来了。这样一来,在家里时,我想着女儿要独自出远门去求学,曾经在心里酝酿过很久,也“彩排”了很多次,想像着送女儿到校临分别时,而且每次眼眶都会湿润的场景并没有机会上演。
有人可以让自己牵挂和被别人挂牵,想来是一种幸福。
二
一只小鸟嘴里发出喃喃的叫声,仿佛一名少年歌者,从我的面前一掠而过。不知它是要独自去觅食,还是要振翅高飞,去抚摸蓝天下的白云。依我看,它是孤鸟在外,倦了,想家了,想要回家找妈妈了。地球人都知道,世上只有妈妈好。鸟们也一样。
女儿也要来找妈妈了。在6月18号,女儿就已经买好了来天津的车票。此次来天津,是继2022年暑假首度来天津后的第二次。
前年,我和妻子都在天津务工。那一年的6月30日放假,我到天津西站接的女儿。
去年,妻子在家照看岳母。暑假,女儿便回了家。
今年,我们两口子又都在天津务工,黄历又变回来了——7月2号,女儿又来到了津城。
说实在的,几个月之前,我就一直在担心——暑假时,女儿来了,谁掌厨呢?妻子每天晚上9点半以后才着家,要她继续留任家里的大厨太不现实。我这个人嘛,平时最怵家务事,更别说做个饭、炒个菜什么的。平时连家里的油壶倒了都不带扶的。这是妻子给我的评价,我觉得满满的兴奋感。女儿呢,一直在读书,在这方面也确实没有过锻炼。不过,还是常言说得好——船到桥头自然直。逼一逼女儿,也说不定是好事。
刚来的头一个星期,每天到下午5点多,女儿总要给我打来电话,询问晚上要买什么菜。我只是提出我的意见给她作为参考。后来我告诉女儿,不用每天都向我询问买菜的事,由自己便宜行事。自那天以后,女儿买菜之事便不再询问于我了。每天下午买完菜后,择菜、洗菜、切菜,女儿实行的是“一站式”服务。只等我这个临时大厨回家来“煎、炒、烹、炸”,大显身手。做菜时,女儿尽可能地做好她的辅助工作,什么拿盐、弄点调料、接点自来水等等,更主要的她是临时的“品菜师”,诸如菜的酸甜苦辣咸,全由女儿一个人把握,我根据她的口感来调味。在尝菜的过程当中,如果觉得菜的味道适中,女儿会不停地点头“嗯、嗯”,并冲我竖起大拇指,说着“跟我妈妈炒菜的味道一样的”——那是妈妈的味道。万一偶尔没有尝出来,她会夹起菜来让我品尝。不过在让我品尝之前,她会尽可能地将菜放在嘴边吹凉一些,怕不小心将我烫着了。菜的酸甜苦辣咸尝在嘴上,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却是刻在心里。
女儿当了品菜师以后,我们的兴趣好像并不在吃饭上了,对做菜的过程特别流连,并尽量拉长时间,也许这就是幸福的滋味吧。
三
饭做好后,该吃饭了。女儿每次一起吃饭总是坐在高处,把两个人的饭盛好,再把我的菜夹好;我则习惯坐在小马扎上,等着女儿把饭捧到我的手上——饭来张口。此时的我倒成了个“老小孩”,坐享其成,女儿则俨然成了一名“小家长”。吃饭的过程当中,若是看见我的碗里饭多菜少,便会马上给我再夹点菜;就像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吃饭时父亲会给我夹菜,然后到边上去吃。若是我第一碗吃完了,女儿会马上放下手中的碗筷,给我添饭,添的过程中还会询问我“够不够”,然后再添菜。
想想吧,我接受过父亲的夹菜呵护,又受到女儿的特别照顾。不幸福吗?只是我羞于表达,不肯说出来。
前天吃晚饭,我说吃完了还要喝西红柿蛋汤。结果吃完了,便喝不下了。女儿当时执意不喝。到最后,看我实在不喝,便再喝了下去。
父亲在世的时候,是名裁缝。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到人家家里去做上门工——别人家请去做衣服。那时候上门工,东家会管三顿饭,外加上午10点多的点心。那时候的点心多半是鸡蛋下面条或是纯荷包蛋。十一岁以前,我的家还在村南,与凤成、凤泥他们几家是邻居。我家与他们几家本就是本家,再加上我家的辈分高,凤成、凤泥他们几家的父母对我一直都是“小老叔、小老叔”地叫着。如果在这几家上工,遇上寒暑假或是周末,父亲多半会将点心悄悄省下来,拿回家给我吃。到了吃午饭或晚饭时,我就又成了父亲的“小尾巴”。
看来,每两代人之间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演绎着彼此之间所能给予对方的幸福,韵味却绝对是一样的。
四
智能化的时代,智能手机早就普及了。每次给女儿打电话,女儿接通以后,有时候会停顿个几秒钟,我偶尔也会稍作沉默——在等待。其实在那几秒钟里,我最先想听到的莫不是女儿那再熟悉不过的,隔着千里之遥的屏幕,通过现代科技所传递过来的喊“爸爸”的声音。每当听到这个称谓,我心里的暖流会迅即传遍全身。这不禁又会让我回望过去的时光。约在1976年秋,原姜坝公社组织本公社区域内的六所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蓝球友谊联赛,先进小学也组建了自己的蓝球队前往参加。那时候,父亲去给蓝球队做饭。大概是在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天的时候,隔壁的凤成带我去姜坝玩,更主要是带我去找父亲。见到父亲的那一刻,父亲正蹲在蓝球场外,认真地看着比赛。由于是几天未见父亲了,趁着父亲不注意,我从后面用两只小手抱住大大(对父亲的称呼)的脖子,小脸贴着父亲的脸,并亲热地喊着“大大”。父亲高兴地将我揽在他那博大的怀里,一口一个“小儿”地叫着。还有,小时候去外面时,父亲怕我走不动,会经常让我骑“高马”——我骑在父亲的后脖梗上,双腿放在父亲温暖的胸前,双手抱着父亲的额头,我在父爱这座山的山尖尖上,看着我人生起始路上如画的风景。无论时光怎么老去,平凡的烟火岁月里,这些刻在脑子里的画面却依然是那么的鲜活与传神。实际上,父亲在世之日,我喊大大与女儿现在喊我,同样都会令我感到无比幸福。如此想起来,幸福又确是一种传承。
其实,那次进校门,我还打算跟门卫沟通一下,让我牵着女儿的手在校园的步道上走上一段,哪怕只有十米远……
人生路漫漫,如果我把幸福比做一架马车的话,它“吱吱吜吜”地走在岁月的路上。偶尔它也会稍做停留,我们随心地掀开车厢那方幕帘,马车外旭日初升,薄雾袅袅,几只鸟儿在树枝上蹦蹦跳跳,嘤嘤歌唱,引来路人侧耳倾听。不知他们是在听刚才马车的“吱吜”声,还是鸟儿的歌声,抑或兼而有之。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不光人类在追求幸福,其它一切有生命的个体也会相互感染,追求着自己的幸福。譬如那鸟儿,唱着歌儿,就把幸福传向了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