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宋广勤:修齐斋札记(二 )

  • 作者:汤逊夫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8-24 00:13:03
  • 被阅读0
  •   童心不老寄深情

      看了刘月英老师《牧羊情深》这篇散文,深受教益。现谈几点体会如下:

      一是文章用情真,用情深。全文以养羊,牧羊,护羊为线索,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和父女亲情等。其中感情的真挚,浓烈,在字里行间流淌,催人泪下(特别是作者写父亲临终遗言的一段)。一个“深”字,饱含了作者的父亲对集体,家人甚至动物(如羊)的爱;也饱含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崇拜和哀思之情;同时,作者通过精心牧羊,也是为了践行孝心,完成父亲的遗愿啊!

      二是文风质朴,作者所写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她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正所谓“我手写我口”。在她的文章中,人是真实的人,事是真实的事儿,感情是真实的感情,来不得半点的含糊。她在动笔之前以及在构思过程中,总是饱含深情,”总是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作者原话)。这样带着激情,带着饱满的创作欲写出的文章怎么不感人至深,在读者心中又怎么不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共情呢?如她最近写的《忆父亲》和《孝敬母亲的一碗杂烩汤》等散文也都是这种风格!

      三是语言口语化,生活化(兼有豫东方言的特色)。其质朴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富有儿童的情趣等(如本文中作者对儿时牧羊情节的描写等),总能吸引读者,将阅读进行到底。

      四是多种写作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出彩的地方。如叙事和抒情,二者兼备,结合的比较完美。多处细节的描写,如放羊途中,空中小鸟与地上小羊的”互动”;再如作者牧羊时,被羊绳绊倒时的一幕,写的都非常传神。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作者写父亲平时过年的往事对比病重时的心境描写),都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我认为刘老师之所以能写出感情真挚,文风质朴,能打动人心的好文章,除了跟她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写作功底分不开外,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人们常说童心无瑕,“老来难得有童心”。我想作为一个写作人,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想写不出好文章都难哩!在这方面,刘老师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最后真诚祝愿她老人家寿比南山,有更多好文章发表,以飨读者,以报家国。

      2021年3月写于家中

      剪不断的情结

      张杰民老师《故土情缘》这篇散文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我就谈一下读后感。

      通过张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寝丘之志”这个典故的由来,它虽然没有“鸿鹄之志”那么励志,也谈不上“高大上”。但令尹孙叔敖“不要最好,只求子孙长久温饱”的思想,足见这位贤相的睿智。“往事越千年”,昔日土地贫瘠的“寝丘”,早已“换了人间”。读文使我了解到沈丘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家乡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勤劳勇敢的沈丘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丘人民为了成为土地的主人,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中;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他们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精耕细作,种植推广优良品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古老沈丘焕发出勃勃生机,粮食年年大丰收,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句诗用来表达张老师的故土情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你看,张老师对故土的情缘是刻骨铭心的,他的一篇篇报告文学和散文中,字里行间都浸润着对故土的爱!大家有机会可以读一读张老师的《在人民公社工作的日子里》、《春风化雨润心田》、《情系黄土地》、《故乡的护城河》等佳作(以上各篇均可在百度上查到),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先生的家国情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退休多年的张老师,仍笔耕不辍,为他深爱的这片土地和人民放歌。大家听听他的心声吧:

      让我们捧起一把泥土来仔细端详吧!沈丘的土地将会生金,放射出璀灿夺目的异彩!

      我恋眷家乡的故土,我热爱美丽的沈丘,百年之后,我也要变成一粒故土,加入到滋润人民的行列。

      感受着这剪不断的故土情结,听着这发自肺腑的乡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又谁不为之鼓与呼呢?!

      2022年5月

      浅议《孙女的烦恼》

      近日,好友张启超老师发来新作,让我给他的小说《孙女的烦恼》“把脉”。说实话,我从未写过小说,对文学是个门外汉,充其量算是个爱好者吧。但盛情难却,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我抽空看了一遍,感觉并无新奇之处,这小说写得也太简单了,简单到连主人公的姓名都没有,仅是两个女人的对话而已。我甚至觉得小说中的孙女,写得有些“离谱”,行为上不合情理。等看了二三遍之后,才觉得其中的奥妙。那我就慢慢的向大家道来吧。

      小说的主题反映了祖孙两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奶奶对婚姻爱情的忠贞,对家庭的守望。她有情有义,对破碎的家庭不离不弃,是一个有担当,有独立人格的女人。反观她的孙女,对待爱情、婚姻是那样的草率随意,仅仅是因为男人在县城里买不起房子,就把他扫地出门,甚至流掉肚子里的孩子。这真的让人无语了!说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并不过分吧。小说通过对比的手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小说构思之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题目设计的巧,读者看到题目就会心生疑问,孙女会有什么困惑呢?这着实抓人眼球啊。二是故事设计的巧。孙女为了解开谜团(这当然也是读者想知道的),她不惜“威逼利诱”,十八般兵器都用上了,既使奶奶尿了裤子,也不给她换,还狠心揭她的伤疤,这看似不尽情理的描写,有谁知晓这是孙女的无奈呢(由此看来,孙女的这个困惑可是由来已久,她百思不得其解,才出此下策吧)?第三巧是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在暗处陪伴,那就是屋内的爸爸,作为儿子的他躲在屋内配合女儿,虽不见其人,不闻其声,但细心的读者却能感受到他欲解开谜团的心情,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不过“爸爸”的出场有些突然,让人猝不及防。可在祖孙二人谈话的兴头上,让读者听到屋内有动静。譬如“扑通”一声,屋里传出好像是板凳倒地的响声,一只大花猫溜了出来”。这样埋下伏笔,就显得自然多了。我认为这是该小说的一个瑕疵吧。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也很出彩。小说以“夕阳”开篇,又以“余晖”收尾,极富象征意义。那个“像个大空气球的夕阳”,不就是奶奶心中的念想吗?奶奶虽已暮年,有时思维混乱,但她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那个武艺高强且英俊帅气的男子。这不禁使我想起了《长恨歌》中的千古名句:“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许孙女的未解之谜,

      就藏在奶奶那被落日余晖染成血色的满头白发里吧。

      现在再说一下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语言比较干练,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你看,通过祖孙的对话,可以看出孙女是一个口无遮拦,大大咧咧,性格张扬的“女汉子”。奶奶则显得比较保守,有涵养。特别是有几次,她反复说的那一句“我也不知道为啥不改嫁”,奶奶的这句口头禅蕴藏着多少辛酸和无奈啊,相信细心的读者会体会到这一点。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多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啊!

      总之,这篇小小说故事虽小,但却内涵丰富,话中有话,故事背后有故事,这正如一道大餐,需仔细品味才有味道,有嚼头。其实好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到这里,未能解开主人公的心结,我也陷入了迷惘:那个时尚的女子,为何要绞尽脑汁想知道奶奶不改嫁的秘密呢?哦,我似乎明白了,这女子离婚后大概生活不如意;或许是她良心发现,在灵魂深处忏悔了罢;抑或是她出于好奇,想从奶奶身上寻求精神的慰籍,这都是有可能的呀!如此看来这篇小说在当下确有深层的社会意义。因为地球人都知道的原故,这个我就不多费口舌了。

      2022年11月30日

      姑姑的救赎,为了谁

      国然弟:

      大作看过,甚好!现在我冒昧谈几点看法如下:

      一是小说的题目定得好:“姑姑的救赎”,使读者容易产生遐思,姑姑为什么要救赎?她救赎的人是谁?她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容易吊起读者的胃口。同时,题目也“剧透”了小说的主题,给作品定下了“沉郁”这个总基调。可见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一个好的题目来陪衬。这正如一位美女,无论是胖瘦,无论是淡妆浓抹,也无论是著华服或穿素衣,她都必须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回眸一笑百媚生”,“美目盼兮”,这样才能更好衬托出她的风姿之美,仪态之美来。我想一个好的题目,又何尝不是文章的眼睛呢?

      二是叙事方式,能抓住读者的心理:采用倒叙的方法抽丝剥茧,拨云见日,逐渐解开读者心中的疑团,如“爷爷”为什么不让姑姑进家?“爷爷”临死前,为什么有惶恐不安的眼光?读者到最后才知道其中的秘密:原来文中的“父亲”命运多舛,由于生活所迫,被他的姐姐送给了一对无儿无女的夫妻做养子(同时也换取了十块银元的救命钱)。基于这个缘故,善良的姑姑用一生的时间来救赎他的弟弟,给他和他的家庭以“雪中送炭”般的关怀和帮助。我想主人公的“救赎”,重点在心灵层面,她这样帮弟弟,缘自于血浓于水的亲情,既是对弟弟的救赎,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救赎,小说对主人公的心理剖析,直抵人的心底,读来真实感人。

      三是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深刻剖析了人性:“姑姑”劝弟弟认祖归宗,是为了践行对娘临死前的承诺,弥补自己良心的亏欠;“大伯”劝弟弟回老家是为了人多势众,好抱团取暖;“父亲”坚持留下来是为了告慰养父母的在天之灵。他们心中都有执念,做得都对。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情世故。由此看来,你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把握的比较到位。

      现在谈一下不足之处。我认为部分句子因带了较多的形容词或副词而显得臃肿,如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姑姑动用身为抗美援朝老兵姑父的战友关系”(19个字),既读着别扭,又让人费解!类似的长句子还有,这样就倒了读者的胃口,他(她)哪还有心思看下去?所以,要给句子减肥,长句子也可以“破拆”嘛!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最好不要连用(如“认祖归宗”和“叶落归根”),不要犯古代穷酸秀才“关门闭户掩柴扉”的毛病。只有句子干净,文章“瘦身”,才容易显出作品的文字之美。当然,我这里说长句子不是绝对不能用,而是要慎用,要用得恰到好处。

      此外,还要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向名家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如鲁迅先生曾说自己的文章写好后,至少要看2至3遍。我的理解是一篇作品在发表之前,作为创作者的身份特殊,你还是第一读者!要跟自己的作品过不去,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挑剔质疑,“评头论足”。仔细斟酌后,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下手要“狠”一点呀)。其实,一个好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好的读者,“读”然后知不足,知不足乃修改,如此反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这也是我写作的一点体会吧。

      现在你的新作即将“岀炉”,恰如一道菜肴快要出锅,还需再加点味精,焖上一会儿,通过增色提味,那舌尖上的味道就更好啦……

      以上个见仅供参考,最后遥祝老弟春安文祺!

      愚兄 :广勤

      2022年4月12日于沈丘

      后 记

      转眼之间,今年的暑期已接近尾声,开学的序曲已经奏响。我忽然觉得这么多大把的时光,都流到哪里去了?除了侍奉老母亲(此乃“家之大者”)一个月之外,无非是陪陪家人,看点闲书,偶尔参加一点劳动(经营我的小菜园)。旅游没有去,甚至连郊游也懒得动身。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年逾花甲的我,愈发感到自己是一个社会的边缘人!原来我那些所谓“宏大”的写作计划和素材储备,也只能“漂浮”在脑海中,若隐若现……

      究其原因,除了“惰虫”作祟,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心里想写,但昏花的“老眼”告诉我“不要写”,还有诚实的身体对我说“不”。“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二选一,你看着办吧”,冥冥之中似乎上帝也在忠告我。于是,为了强身健体,我只好扔掉“鸡肋”,把生活过成了“一地鸡毛”。

      近期,我在个人微信的收藏中 ,翻到了一些旧作,都是没有公开发表的“半成品”(这些作品大多是读后感之类)。这些虽然都是半成品,但仍然让我有了几分欣喜。因为这些不仅是我劳动所得,还是我与文友们互动的结果:从中我读懂了刘月英老师的赤子心;感受到张杰民老师厚重的家国情怀;钦佩张启超老师的才思泉涌和创作热情;羡慕殷国然老师细致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些东西藏在我的文库里,是呆不住的,于是一种叫“发表”的冲动直冲脑门,驱使我再次拜读原作,继续“锻造”这些半成品,力求使其合格。在此,告诉朋友们一个秘密:我想乘着“香落”的季风,去圆一场金色的梦……

      2023年8月21日完成于敝庐

    【审核人:雨祺】

        标题:宋广勤:修齐斋札记(二 )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9122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