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由心生
——阅读散文《此心安处是吾乡》有感
闫小芸||湖北
两年来,似乎成了一种习惯,不论多忙多累多晚,我都要将《冬歌文苑》当天推送的文章浏览一遍。今天当我拜读了陈精老师的散文作品《此心安处是吾乡》后,顿时萌发了提笔的欲望,我要写读后感。
“傍晚,我和往常一样,来到公园,漫步在公园的小路。残雪消融,微风拂面,并不冷。”这是《冬歌文苑》文学平台里的高产作家陈精老师在她今天的佳作《此心安处是吾乡》一文中的开篇段落。此开篇,首先就给人以娴静、优雅、悠哉的感觉,舒服!
陈老师此篇主要内容以大文人苏东坡《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一词后半阙的最后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为题,对自己从南方到北京10年来心境变化的细腻、深情、生动描述。10年前的陈老师初到北京,彷徨街头,无所适从。10年后的陈老师用7个“习惯”通透地表述了她此时的心情,“习惯了这个大都市的节奏;习惯了这个大都市的秩序;习惯了好听的北京口音;习惯了和球友们谈笑风生;习惯了左邻右舍的笑脸;习惯了这个城市的四季分明;习惯了这个城市的干旱无雨”。7个“习惯了”,看似普普通通的几句话,却是陈老师经过了10年的观察生活,适应环境历练出来的,爽快!
几句普通的语言,充分体现了陈老师的善良、豁达和随遇而安的良好心态,佩服!
“踏上故土,一股熟悉的气息迎面而来,风夹带着些许的甜丝丝,曾经熟悉的街道变得陌生了,曾经熟悉的人也变得陌生了。掏出钥匙打开房门的一刹那……无一不在诉说着往事。这就是我的家,我梦魂萦绕的家”。文中,陈老师在习惯了北京的一切后,又饱含深情地诉说了她对故乡深深地的眷恋。
“此心安处是吾乡”,看似一句云淡风轻的话,却给人以对生活持有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这句话,让我想起我们年轻的战士们戍边卫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把驻地当做第二故乡”的博大胸襟和无私的奉献,为了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安危,不惜牺牲生命,永远长眠在了第二故乡。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父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解放全中国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这句话让我想起父亲在文革中被戴高帽、架飞机、挂黑牌后尽管说了句“不行我回老家种地去”牢骚话后,仍然不分昼夜为第二故乡做贡献的情景。
这句话让我想起母亲初来武汉,从农村到大都市,从未看过电影的她带着几个说着山东腔、河南腔的儿女,坐在银幕背面看完了电影,被人嘲笑为乡下人,气的回家后教训几个儿女,只能说山东话、普通话,不许说湖北话,太难听。训斥完后,又“腾、腾、腾”颠着她那双“解放脚”带着机关大院里一大帮说着东南西北腔的妇女同志们去做大院卫生的故事。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真不是随便说说那样简单的。要做到就要像陈老师文章里说的那样,“安之若素,随遇而安,心安之处,便是心灵寄托之所,心灵有所寄托,自是心安”。听过这样一句话,因为爱上一个人,所以爱上一座城。陈老师正是这样的,“北京有我最爱的人,有我最亲的人,他们需要我,我也需要他们”。正是因为北京城里有陈老师最爱最亲的人,所以让陈老师喜欢上了北京这座城。
“喜欢这个城市五彩斑斓的秋季;喜欢这个城市冬季的鹅毛大雪;喜欢颐和园皇家园林的气派;喜欢博物馆厚重的历史,广博的知识;喜欢北京人的爽朗和简朴的着装;喜欢街头的车水马龙,就是连同堵车也觉得亲切了”。6个妥妥的喜欢娓娓道出了陈老师对北京的满心喜欢与真心热爱。
陈老师在北京10年,从两眼一抹黑,两个月都窝在家,到如鱼得水,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这样的日子,陈老师自然是心满意足,心旷神怡。真爽!
可惜我文笔平平,不能精准独到地点评和叙述陈老师的经典之处,有些遗憾,有些惭愧。
此刻我也想学着陈老师,用喜欢一词写几句话:我喜欢拜读陈老师的文章;喜欢她洋洋洒洒唯美的文字;喜欢她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喜欢她尽善尽美、通俗有趣的写作方式;喜欢她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我想用两句话作为结束语:时光清浅处,一步一安然。心安之处,正是吾乡。
写于2024年1月9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