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时长静坐于高铁之上,欣赏着祖国大美河山的同时近期在不同的车次上读完了《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用一本荣获茅“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给读者描绘了鄂温克族生活和历史,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古老民族历史的镜子,映射出人类与自然、文明与传统的种种冲突与调节。
一位年近九旬的老者,自述着一个古老民族生存与命运。
她是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通过她的自述,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几乎被人遗忘且多数人曾不知晓的世界。他们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原始色彩的民族,但又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纯洁性。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他们依赖驯鹿、狩猎、采集维持生计,他们有信仰,有追求,有梦想,也有极强的原则—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原本他们自由快乐,生于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他们虽然科技落后,但他们却有千方百计的方式探索自然。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这个古老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却无法去评判这种改变是否正确。
那些习惯了在山野中悠闲觅食苔藓的驯鹿,是否能够接受人类配置的寡淡饲料?那些被他们视为神灵一样的伙伴是否能适应人类对它们的圈养?这是对传统与现代、文明与自然的一个深刻反思,我们无法去评判。现代文明的发展无可避免地影响了这个古老的民族,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种种困境和抉择。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也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得不面对中俄冲突、日本侵华战争、文革的动乱、大兴安岭的开发,再到族人中走出密林去北京求学的画家这一系列的变革,这些事件无一不在这个民族的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而这着印记有些是美好,有些是伤疤。这些事件不仅仅是历史的变革,更是对这个民族生存现状的挑战和考验。
书中的语言精妙至极,活林活现,我仿佛看了一部酣畅淋漓的纪录片,迟子建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有信仰的鄂温克人。他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或故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真实人物。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他们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都让人深感共鸣。
感触:
坚韧——
相信他们的勇气和斗志,深刻的感染着每一位读者,面对大自然无情的吞噬,面对异国冷血的入侵,他们一次又一次壮大的驯鹿队伍被各种未知的灾难一次又一次的削弱,他们表现的不是气馁,不是放弃,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积极面对,面对困难,迎接挑战,英雄的族人们,面对困难时的永不言弃,甚至可以牺牲性命的去挽留他们队伍的势力和族人的兴旺,这种精神让人敬畏!
善良——
书中的大部分泪点来源于一位叫“妮浩”的萨满,作为族人的萨满,她所担当与所牺牲的太多太多了,相比肉体的疲劳,精神的打击才是尤为致命的,她虽然是萨满,但同时也是母亲,明知自己解救一条生命,自己就会永远的失去一个孩子,但是萨满的使命让她面对每一次选择的时候,她都没有犹豫,哪怕是解救偷吃自己驯鹿的汉人少年,她也毫无反顾。还有去参军的伊万,用自己的军饷为族人置办的各类生活物资,为解救马粪包被黑熊揭开脑壳的酋长瓦罗加等等,这些人都在用自己的全部甚至是生命在保全名族的力量。
乐观——
因为长期生存在原始森林的缘故,他们生活物资是无法想象的匮乏的,唯一的生活物资来源就是用皮张与客商交换,但是他们个个都很乐观,哪怕新婚的礼服都是自己手工缝制而成,但是他们也会在婚礼现场围绕篝火翩翩起舞,热闹非凡。
信仰——
他们信仰驯鹿,信仰自然,信仰神灵,所以他们经常会有很多祭拜仪式,这些信仰推动着他们不断迁移,前行,克服困难,不畏艰险。
时过境迁,如今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同胞们早以结束游猎生活,与你我过着同样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精神和力量是我们面对困境时的鼓舞与导师。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时常会听到关于传统与现代、文明与自然的种种讨论,鄂温克族的祖先们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鄂温克族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类与自然、文明与传统之间的永恒话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本值得用心去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