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大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这个老大爷了不起

  • 作者:深深山人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6-09 23:48:54
  • 被阅读0
  •   这是一个新修小区,在小区中央有一个凉亭,凉亭中有一张黑色藤条玻璃茶桌和两张黑色藤条凉椅。四周有鲜花、绿丛、泉流,这是一个温馨的画面。当我走过凉亭时,有一个花白短发,花格衬衫,戴着眼镜的老大爷坐在茶桌旁,茶桌上放着老人家的一个不锈钢茶杯。老人看到我走近,对我报以一个微笑,算是与我打了招呼。这老大爷一脸的慈祥,面色红润,肌肉饱满,目光有神,精神矍铄。他静静地坐着,一种云淡风轻,物我两忘的神情。

      我因是闲逛,便在另一张椅子上坐下歇息。老人家见我坐下,脸上的笑容更加活泛,于是我便开始与老人拉起家常。

      我问老人家高寿,他笑眯眯地让我猜。我猜七十岁,从精神到肤色老人家都与七十来岁的人差不多。他笑笑,摇摇头,笑得那样自信和自然。于是我有点拿不准地对老人家说八十,老人家还是笑眯眯地摇摇头,我于是又加码说九十。这个年岁,与老人的精神状况已有些不匹配了,九十岁的老人一般都是皓首鸡皮,目光暗淡,形如风中之烛。可老人还是摇头笑眯眯地看着我,等待我继续猜测其年龄,我有些困惑了!

      老人家见我很困惑,便给我出了一道数学题道:我是1925年出生的。我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不知今夕是何夕,在心中边做加法边在口中念叨,最后我得出的结果是70岁,老人没有反驳我,而是提示道:今年是2024年,明年就是2025年了。

      1925-2025,哇,我的天,100!明年你就100岁了,今年99岁?我将眼睛睁得大大的,惊得几乎掉了下巴,带着极为诧异的神情看着他,不可能吧?老人还是之前那般云淡风轻般超然,依然笑眯眯地看着我。

      老人很健谈,思路清晰。他好像为了打消我的疑惑,又对自己的年岁作了再一次强调:我出生于1925年冬月,12月份。今年12月就满99岁了。家里人通过多次商议,确定在今年10月2日给我做大生,选在10月2日,是因为国庆节的假期长,整个大家庭中散落在省外的亲人才有时间赶回来相聚。

      我问:为何不选在10月1日,老人说,不行,10月1日是国家的生日,任何大事都要以国家的事为重,家事、个人的事当排在其次。我的天,这种情怀,这种清晰的思维,出自于一个100岁老人之口,我禁不住从心底里对老人家产生出一种敬意!

      老人家说,他的大家庭总共五代人,十二个家庭,有108口人,很多家庭成员都在省外务工。因此只有国庆节大假做寿在时间上要合适一些,为了确定这个时间,家里的人商量了好多次才统一了意见。确实,要让众多的亲人从各地聚集起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每人有每人的岗位或者工作的性质,往往是顾此会失彼,相对而言只有国庆节恰当一些。我笑着对老人说,108人,可能有的成员你认不出来。老人笑了笑说,好多小娃娃都认不准。108个成员,这是一个多么强大、多么繁盛的家族。因为有这个老人,108个成员往往会以出生在这个家族为荣,他成为了这个家庭的共祖,形成贾府中的“老祖宗”。

      老人说,他一生有三个老伴,第一任、第二任与他生活的时间都不长,每一个都是生了个女儿后,不久母子都病逝了。连续失去两任妻子和两个女儿,在一个男人的精神上,是一种多么巨大的伤痛。这样的遭遇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同时是要背负沉重思想包袱的,很多人会认为他的“命硬”,克妻!要想再娶黄花闺女是不可能了,任何女人在知道他这一情况后,要想有嫁给他必须要有强大的思想。他也曾想过自己有可能这样就要绝后了,便听从了别人的建议从别人家抱养了一个小孩子来做儿子,在农村称为“压长”,籍此看能否改变命运。也许是老天的眷顾,终于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女人成了他的第三任老伴。他的命运真的随着第三任妻子的到来而改变。原来冷清的家,因为一下子多了四口人而富有了生气。对于一个农村靠天吃饭的农村人来说,要养活六口人,是何其艰巨的重担,而且其他的五口人与他都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家里的人气就是人坚持往前走的动力,他毅然担起了这个家的重担,而且还在为自己的枝繁叶茂做着不懈努力,第三任老伴没有让他失望,让他又成了八个孩子的亲生父亲。老人骄傲地说他一生共养大了十二个子女,其中四个儿子,八个女儿,这是多么伟壮的事业。老伴活到九十岁去世了。他现在和最小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小儿子今年51岁了。十二个子女,现在每一个都健在,最老的都快要满八十岁了,老人诉说着自己的子女,一脸的自豪。

      我在想,十二个孩子,十二张嘴,每张嘴都要吃东西,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平时在家里追逐打闹声,要吃饭时发出来的哭喊声,每一次添新衣服的纠结,说实话,我简直不敢想象。这十二个孩子是怎样带大的,而且这其中还会有生病、安全、读书,管教等方面的事务;孩子们大了还要成家,还要立业,简直是一个庞杂的事务,他是怎么做到的?很多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会活得一地鸡毛。我对他说:养大十二个孩子,要吃不少苦,特别是在“大跃进”时期,那种压力更大。老人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笑一笑说,农村养娃儿,都是拖大的,不像现在养娃儿,养得很精贵。老人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生命力、生存力、抗压力强的孩子,往往是在农村大环境中散养出来的。而现在养得精贵、精致、科学的孩子,很多时候其天性就被溺杀了,很多应有的能力就在过分关爱中泯灭了。

      老人戴着眼镜,我猜想他是有文化的人,我便问他可否读过书?老人摇摇手很谦虚地说:没读过什么书,读了四年高小,到了甲戌年大天干,家里劳力少,又是租地主的土地来种,庄稼歉收,家里连饭都吃不饱,还有钱读书?在说话中既有叹,又有遗憾。老人很看重文化。但是在他这个年岁的人,文盲特别多,他能读过四年书也实属不易。老人在谈到子女受教育时,也很遗憾,生活在农村,首先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再考虑读书的事,所以十二个子女,都没有读过太多的书,都只念完初中就不能再念了,家中实在没有钱。但他也有骄傲的本钱——大女婿是教师,多年在农村代课,后来转正了。在孙子辈中,有孙子现在是县政府的公务员。提到孙子有出息,大爷更是一脸的阳光。

      他向我谈起文化的重要性:1950年征兵的到柳嘉征兵,弟弟还是小学生,还不到十六岁,但他却坚持要去当兵,招兵的不接收他。他便一路从柳嘉追到宜宾,再追到泸州。终于精诚所至,破例接收了他,但因为年纪太小,不能参战,让他当通讯员。后来弟弟又入朝作战,在部队呆了十多年,当上了营级干部才复员。弟弟最初被安置在成都省政府上班,但没文化,不能胜任所安排工作,最终是在去了攀枝花的运输公司直到退休,现年已90岁。老人家笑着说:如果弟弟有文化,就会有更高的职务了。

      我很奇怪,老人家这个年岁的人,十之八九都会有被抓壮丁的经历,我问他被抓过没?老人家说被抓过,但成功跑脱了。有好长一段时间,为了不被抓丁,只要有风吹草动,就跑到山上去躲起来,曾经很多夜晚是在山上度过的。我不难想象他在风雨之夜,在山上的石隙中或草丛中惊恐躲避的情形。其实这时寒冷、饥饿还不是真正让他难受的,痛苦的是离家后家中会受到怎样的冲击,父母、妻儿可好?生活在战乱纷呈的岁月,要能活下来,真不容易!老人家笑着说,虽然经常躲,但还是终于被抓了。时间是他二十岁时的正月里,与弟弟去柳嘉看灯会,正与弟弟看得入迷,就被抓丁悄悄靠近身边突然下手抓住了。本来要被捆绑的,但他表明自己不会跑,会听话地跟着走,因而没被捆绑,这为后来的逃脱创造了条件。当被押着经过柳嘉小学旁的田埂上时,发现有机会,便果断行动,突然将前边的人推倒,挽起自己长衫后摆,一步跳到对面田埂上,接着几大步就窜了很远,接着便跳入前方的越溪河中,很快就借助水力逃走了。他说之所以能成功逃脱,是因为年轻时体力好。老人说二十岁时体力很好,二、三米的河沟能一步跃过去,一丈多高的墙,只要跳起来能摸到墙头,就能轻松翻越。老人谈到此,仿佛故事就在昨天,很多细节都是那么清晰。谈到自己的庆幸,老人还是一脸的笑意。如果老人不果断,不能成功脱逃,他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老人很平静地对我说:这一生,从来没有得过病,没住过院。这对很多人而言,这算是奇迹。人吃五谷杂粮,岂有不生病的?我猜想:老人家应该生过病吧,只是从来没有就去过医院罢了。太了不起了!我对老人家说:照你现在的健康状况,再活二十年都没问题。老人家不住地说:谢谢,谢谢,借你吉言。

      老人家谈到自己的养生之道时说:没专门养过生,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睡就睡。从来不在心里装事情。老人家的话其实就是道家的真谛——自然而然,顺其自然。

      但老人家也有所顾虑,他说:因为没生过病,往往一生病就会很严重,甚至很要命。同时还担心摔倒,因为年纪大了,骨头是脆的。这是很多老年人都担心的。

      对于整整一个世纪的老人,他见证了我们国家巨大的变化。如果他就这样平静地在我们身边走过,我们并不能猜到他如此高寿。因为很多七、八十岁的人,因为疾病,往往就真正地进入风烛残年,有时在衣食住行上都必须要有人来帮助才行。可是这个老人家快100岁了,却思维清晰,耳聪目明,生活自理,行动自由。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健康状态!

      离开老人家时,老人家还是平静地对我抱以微笑,我由衷地祝福老人家更健康,更长寿,也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快乐,健康,长寿!

      我边走边在心中说:这个老大爷,了不起!

    【审核人:站长】

        标题:这个老大爷了不起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daxueshenghuowenzhang/17757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