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娘”烧饼
大概是我太传统了,我总觉得一个家没个男人真不行。修个水笼头、换个灯泡、拆洗个油烟机什么的,我还真不会弄。那天,家里的电路错乱了,其他都可忍受,可是冬天没热水洗澡,没浴霸怎么受得了。于是我只好打电话向住在鳌江的丈夫求救。
那是一个下着雨的傍晚,丈夫下了班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风风火火地从鳌江赶来救援。花了整整三个半小时总算把电路修好了。看着丈夫一脸疲惫地靠在沙发上,真令人心疼。我想他此刻肯定饿了,于是我问他,饿了吗?我去给你买夜宵。丈夫说,我想吃烧饼,有吗?我说有啊,创荣广场桥头第一家“大娘烧饼”就有。只是时间有点晚,不知店是否还开着。
于是我拿起一把伞就往外走,碰碰运气呗。那时雨越下越大,天儿够冷的,虽有路灯,但还是看不清楚地上是否有水坑。我穿着皮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远远地就看到桥头“大娘烧饼”的店还亮着灯,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显然雨天晚上店里的生意并不好,店主人(一对中年夫妻)见我过去格外热情。夫妻俩挺会做生意的,说你这单是关门生意了,两个烧饼算你一个的价格,下次生意。看着这一对朴实的夫妻,看着他们担忧烧饼卖不出去的眼神,我把六个烧饼全买了。而且我不由地多看了他们一眼,开个夫妻店,真好!
回到家,三个人把六个烧饼全消灭干净。“创荣广场”著名的“大娘烧饼”果然不错,饼里夹着霉菜干和猪肉,又脆又香,比永嘉烧饼好吃多了。小清扬吃了大呼过瘾。便让我给她讲讲有关烧饼的故事。
于是我便给小清扬上了一课。
从《辞源》可知烧饼的制作方法出于胡地,所以最早叫“胡饼”。也叫麻饼或胡麻饼。
《三国志.魏.阎温传》《注》引《魏略.勇侠传》:“时(赵)息从父岐为皮氏长,闻有家祸,因从上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絮巾布袴,常于市中贩胡饼。”这段文字应该是关于烧饼的最早文字记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九中已有做饼的方法:“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资治通鉴.玄宗纪》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果腹,任宰相的杨国忠去市场买来了胡饼呈献。当时长安做胡麻饼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辅兴坊的店铺。为此唐朝诗人白居易赋诗《寄胡饼与杨万州》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一说在咸阳买的饼不象长安辅兴坊的胡饼。胡麻饼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盐面、清油、碱面、糖等为原辅料,和面发酵,加酥入味,揪剂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炉烤。因而白居易说“面脆油香”了。此做法与现代烧饼差不多。唐朝时烧饼就很盛行了。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所包面半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溲面,煿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八八零年八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一点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
宋代的黄朝英在《缃素杂记》中说:“凡以面为食具者,皆为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话说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汇报刘伯温进见。太祖心想测试刘伯温一下,于是便以碗盖住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伯温入殿觐见。刘伯温入殿后,太祖问:“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刘伯温掐指一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之后刘伯温继续说道:“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明太祖不得不为之赞叹。
原来普普通通的烧饼还有这么多这么好听的故事啊,小清扬显然爱上烧饼了。
于是我开始关注这家店。每天当我去上班时,夫妻俩早已把店开了,全“创荣广场”第一早哦。每天我总会在他们家买个“大娘烧饼”,就算没买,也会跟他们夫妻打声招呼。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是被“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距离无奈地分隔着。而他们夫妻却总是不停地忙碌着,好一对神仙眷侣,虽然做小生意,也许赚不了几个钱,但他们天天在一起,真好!我想。
前天早上,我又去买烧饼,他们夫妻说,今天烧饼不收钱。我说,怎么了?他们说,今天是他们在“创荣广场”开店的最后一天了,店已盘给别人了。随后便向我一五一十地道出原委:原来他们是文成大峃人,夫妻二人有两个孩子,现在老家跟爷爷奶奶。本来这两个孩子挺乖的,成绩也不错。可是自从他们来茶山做生意后,老师经常发微信过来向两夫妻告状,说孩子在学校很不乖,成绩也一落千丈。所以他们要回文成了。也许回文成开店生意没这边好,但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原来如此。我说,你们赶快回去吧,一家人在一起,喝水也甜。他们听了这话后边搬行李边憨笑着。
第二天,“大娘烧饼”换成了“牛肉面”。也许我这辈子再也吃不到美味的“大娘烧饼”了,但我却从心里由衷地祝福夫妻俩和他们的孩子们。
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真好! “炉将军”烧饼
这几日下班,经过“创荣广场”,发现最旁边的铺面又换主人了。我已经记不清这家店换了几个主人了。这年头生意难做啊。
这次的招牌打得很响亮:“炉将军”烧饼。看着忙前忙后的店家,我想,嗐,不知道这家能坚持多久,便摇了摇头走了。
前日与同事一起下班,她一个劲把我往烧饼店拉,说这家的烧饼可好吃了,叫我买小个的吃吃看,包我满意。我想了想便买了10元钱三个小烧饼尝尝味道。当场吃了一个,果然不错,烧饼里面夹着葱花和猪肉,外焦里嫩,别有一番滋味。这不由让我想起“大娘烧饼”。于是便带了两个给小清扬吃。小清扬显然想起了我给她讲的烧饼的故事。她调皮地说:“妈妈,这烧饼吃的是文化呀!”
当天晚上,她做完作业已晚上十点半了。她说,妈妈我嘴馋了,想吃烧饼,你去买好吗?
都这么晚了,店还开着吗?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换上衣服出发了。其实,我自已也惦记着美味的烧饼呢。
走出博园大门,远远地便看到店铺的灯还亮着,真是勤快的生意人。
显然我的出现令他们很意外,眼里闪着热情的光芒,毕竟已经晚上十点半了,也许是今天的关门生意呢。
这次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家店铺。四男一女,看样子是一家五口。该买哪种饼呢?我看了看招牌,除了下班时吃的龙游小烧饼,还有好多种不同口味的烧饼呢:缙云梅菜饼、芝麻白糖饼、牛肉大饼、梅菜瘦肉饼、葱油大饼……各种口味,总有十几种吧
选哪种呢?年轻的小伙子应该是店主,帅帅的,嘴巴好使。见我犹豫,便推销开了,大姐,晚上吃牛肉大饼吧,又好吃又不胖。真是说到我心坎上了。我马上做了选择:牛肉大饼,13元,现做。
只见小伙子拿来一个夹有牛肉的面团,按成扁平,洒上芝麻,便往大炉内壁贴。
在等待烧饼出炉的两分钟里,我们简单聊了聊。我说这家店铺已经换了好几家主人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此话不祥啊,我宁可他们不知道。空气里有一分钟的尴尬。哪知小伙子反应很快,笑着说:我们是最后一家。显然他们应该知道店铺的情况。大伙都笑了。
在笑声中,热气腾腾的烧饼出炉了。小伙子熟练地将烧饼切成四瓣,放进纸袋里,便送了一次性手套。
转身回博园了,我不禁又回头看看灯火通明的烧饼店,店家应该还在等着关门生意呢!
我想:如今做生意难啊。“大娘烧饼”一家在文成不知经营得如何,别后一点消息也没有,还好他们一家团团圆圆的。至于“炉将军”烧饼,我一定会经常光顾的,祝他们好运吧!
大概是我太传统了,我总觉得一个家没个男人真不行。修个水笼头、换个灯泡、拆洗个油烟机什么的,我还真不会弄。那天,家里的电路错乱了,其他都可忍受,可是冬天没热水洗澡,没浴霸怎么受得了。于是我只好打电话向住在鳌江的丈夫求救。
那是一个下着雨的傍晚,丈夫下了班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风风火火地从鳌江赶来救援。花了整整三个半小时总算把电路修好了。看着丈夫一脸疲惫地靠在沙发上,真令人心疼。我想他此刻肯定饿了,于是我问他,饿了吗?我去给你买夜宵。丈夫说,我想吃烧饼,有吗?我说有啊,创荣广场桥头第一家“大娘烧饼”就有。只是时间有点晚,不知店是否还开着。
于是我拿起一把伞就往外走,碰碰运气呗。那时雨越下越大,天儿够冷的,虽有路灯,但还是看不清楚地上是否有水坑。我穿着皮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远远地就看到桥头“大娘烧饼”的店还亮着灯,心里不知有多高兴。
显然雨天晚上店里的生意并不好,店主人(一对中年夫妻)见我过去格外热情。夫妻俩挺会做生意的,说你这单是关门生意了,两个烧饼算你一个的价格,下次生意。看着这一对朴实的夫妻,看着他们担忧烧饼卖不出去的眼神,我把六个烧饼全买了。而且我不由地多看了他们一眼,开个夫妻店,真好!
回到家,三个人把六个烧饼全消灭干净。“创荣广场”著名的“大娘烧饼”果然不错,饼里夹着霉菜干和猪肉,又脆又香,比永嘉烧饼好吃多了。小清扬吃了大呼过瘾。便让我给她讲讲有关烧饼的故事。
于是我便给小清扬上了一课。
从《辞源》可知烧饼的制作方法出于胡地,所以最早叫“胡饼”。也叫麻饼或胡麻饼。
《三国志.魏.阎温传》《注》引《魏略.勇侠传》:“时(赵)息从父岐为皮氏长,闻有家祸,因从上官舍逃走之河间,变姓字,又转诣北海,著絮巾布袴,常于市中贩胡饼。”这段文字应该是关于烧饼的最早文字记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九中已有做饼的方法:“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资治通鉴.玄宗纪》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果腹,任宰相的杨国忠去市场买来了胡饼呈献。当时长安做胡麻饼出名的首推一家叫辅兴坊的店铺。为此唐朝诗人白居易赋诗《寄胡饼与杨万州》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一说在咸阳买的饼不象长安辅兴坊的胡饼。胡麻饼的做法是取清粉、芝麻、五香、盐面、清油、碱面、糖等为原辅料,和面发酵,加酥入味,揪剂成型,刷糖色,粘芝麻,入炉烤。因而白居易说“面脆油香”了。此做法与现代烧饼差不多。唐朝时烧饼就很盛行了。
宋代陶谷的《清异录》一书记载:“僖宗幸蜀之食,有宫人出方巾所包面半升许,会村人献酒一提,偏用酒溲面,煿饼以进,嫔嫱泣奏曰:‘此消灾饼’。乞强进半枚。”说的是八八零年八月,黄巢农民起义,兵逼长安,唐僖宗仓皇出逃,没有吃的,宫女用宫中带出的一点面粉,用村里人送的一点酒,一起和面,先在锅内烙,后在炉内烘熟,拿给他吃,说这是消灾的饼。僖宗勉强吃了半块。这种先烙后烤的方法和现在相同。“消灾饼”不用芝麻,大概就是现在的火烧了。
宋代的黄朝英在《缃素杂记》中说:“凡以面为食具者,皆为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话说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汇报刘伯温进见。太祖心想测试刘伯温一下,于是便以碗盖住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伯温入殿觐见。刘伯温入殿后,太祖问:“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刘伯温掐指一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之后刘伯温继续说道:“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明太祖不得不为之赞叹。
原来普普通通的烧饼还有这么多这么好听的故事啊,小清扬显然爱上烧饼了。
于是我开始关注这家店。每天当我去上班时,夫妻俩早已把店开了,全“创荣广场”第一早哦。每天我总会在他们家买个“大娘烧饼”,就算没买,也会跟他们夫妻打声招呼。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是被“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距离无奈地分隔着。而他们夫妻却总是不停地忙碌着,好一对神仙眷侣,虽然做小生意,也许赚不了几个钱,但他们天天在一起,真好!我想。
前天早上,我又去买烧饼,他们夫妻说,今天烧饼不收钱。我说,怎么了?他们说,今天是他们在“创荣广场”开店的最后一天了,店已盘给别人了。随后便向我一五一十地道出原委:原来他们是文成大峃人,夫妻二人有两个孩子,现在老家跟爷爷奶奶。本来这两个孩子挺乖的,成绩也不错。可是自从他们来茶山做生意后,老师经常发微信过来向两夫妻告状,说孩子在学校很不乖,成绩也一落千丈。所以他们要回文成了。也许回文成开店生意没这边好,但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原来如此。我说,你们赶快回去吧,一家人在一起,喝水也甜。他们听了这话后边搬行李边憨笑着。
第二天,“大娘烧饼”换成了“牛肉面”。也许我这辈子再也吃不到美味的“大娘烧饼”了,但我却从心里由衷地祝福夫妻俩和他们的孩子们。
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真好! “炉将军”烧饼
这几日下班,经过“创荣广场”,发现最旁边的铺面又换主人了。我已经记不清这家店换了几个主人了。这年头生意难做啊。
这次的招牌打得很响亮:“炉将军”烧饼。看着忙前忙后的店家,我想,嗐,不知道这家能坚持多久,便摇了摇头走了。
前日与同事一起下班,她一个劲把我往烧饼店拉,说这家的烧饼可好吃了,叫我买小个的吃吃看,包我满意。我想了想便买了10元钱三个小烧饼尝尝味道。当场吃了一个,果然不错,烧饼里面夹着葱花和猪肉,外焦里嫩,别有一番滋味。这不由让我想起“大娘烧饼”。于是便带了两个给小清扬吃。小清扬显然想起了我给她讲的烧饼的故事。她调皮地说:“妈妈,这烧饼吃的是文化呀!”
当天晚上,她做完作业已晚上十点半了。她说,妈妈我嘴馋了,想吃烧饼,你去买好吗?
都这么晚了,店还开着吗?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换上衣服出发了。其实,我自已也惦记着美味的烧饼呢。
走出博园大门,远远地便看到店铺的灯还亮着,真是勤快的生意人。
显然我的出现令他们很意外,眼里闪着热情的光芒,毕竟已经晚上十点半了,也许是今天的关门生意呢。
这次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家店铺。四男一女,看样子是一家五口。该买哪种饼呢?我看了看招牌,除了下班时吃的龙游小烧饼,还有好多种不同口味的烧饼呢:缙云梅菜饼、芝麻白糖饼、牛肉大饼、梅菜瘦肉饼、葱油大饼……各种口味,总有十几种吧
选哪种呢?年轻的小伙子应该是店主,帅帅的,嘴巴好使。见我犹豫,便推销开了,大姐,晚上吃牛肉大饼吧,又好吃又不胖。真是说到我心坎上了。我马上做了选择:牛肉大饼,13元,现做。
只见小伙子拿来一个夹有牛肉的面团,按成扁平,洒上芝麻,便往大炉内壁贴。
在等待烧饼出炉的两分钟里,我们简单聊了聊。我说这家店铺已经换了好几家主人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此话不祥啊,我宁可他们不知道。空气里有一分钟的尴尬。哪知小伙子反应很快,笑着说:我们是最后一家。显然他们应该知道店铺的情况。大伙都笑了。
在笑声中,热气腾腾的烧饼出炉了。小伙子熟练地将烧饼切成四瓣,放进纸袋里,便送了一次性手套。
转身回博园了,我不禁又回头看看灯火通明的烧饼店,店家应该还在等着关门生意呢!
我想:如今做生意难啊。“大娘烧饼”一家在文成不知经营得如何,别后一点消息也没有,还好他们一家团团圆圆的。至于“炉将军”烧饼,我一定会经常光顾的,祝他们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