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一首明代的戚继光《放舟蓬莱阁下》,细细读来,却是万种滋味俱上心头!戚继光功高而被黜的遭遇没有让他意志消沉而是壮志未衰,余情摇漾,凌空远去,寄慨遥深。
站在蓬莱阁北,远眺大海,心里却想着:“那一年戚继光六十岁的时候每天登上蓬莱阁远眺的时刻,老人家是怎么想的?”可惜不能穿越时光与民族英雄邂逅,在秋高气爽的日子把盏言欢。和他老人家一起吟诵“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假若我能穿越时空欣遇蓬莱老乡戚继光时,我真的想问问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一首诗?可惜假若是不成立的,文武双全的戚继光远去四百余年,留给家乡的不仅仅是戚继光故里,还有的就是一名民族英雄的情怀!
爱国情怀、爱乡情怀、文人情怀!从戚继光的诗词中我读懂了他的三大情怀,明明是一名“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的武将。却怀揣着梦想和情怀,当他吟至“松若有心情,能忘利与名。人非松,松非人,古来那具千年身?”之时,我想一定是悲怆之极,恰如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般的无奈,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还不得不接受眼前贫困潦倒的残酷现实。
斯人已去,海韵文骨仍在!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蓬莱城里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这是百度上我们可以搜到的关于我们蓬莱老乡的有关词条。
我曾带着孩子们和文友一起拜祭过杨朔先生的衣冠冢,那墓碑的背后镌刻着“愿家乡的热土温暖赤子之心,愿儿子的温暖永陪伴着母亲”,你站在那墓碑旁看着那两列字轻轻读着,我想清澈的泪水一定会奔涌而出……
杨朔先生在绝望中选择了离开这冰冷的世界,在他决绝离开的那一刻,我想他一定会凝望着家乡方向,想念着那神奇的海市,牵挂着他深爱的家乡的热土,只是可惜这些思念和牵挂丝毫没有挽留住绝望的散文大家……
读一读杨朔先生的散文吧,《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等我们一一拜读完杨朔先生的这些大作,我们才会重新认识杨朔,他真的是那个时代文坛认真实践、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
戚公和杨朔先生的文人风骨让每一位后来人膜拜敬仰,戚公和杨朔先生的文人情怀更是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惭愧不如,因为我们追随先哲的脚步还是那般的沉重,甚至停滞不前!
这一停下来就是整整的十六年,蓬莱文人的平台在哪里?蓬莱文人的情怀何处安放?
答曰:“《丹崖》”。
2021年9月17日,蓬莱区作家协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同年9月26日《丹崖》创刊号横空出世,至2024年烟台市蓬莱区作家协会第一届会员大会召开整整经历了1077天。
在这1077天里面有迷失方向的彷徨;有看不见光的迷茫;有面对突如其来的苦难的坚持;更有在极度恐慌下编辑文章讴歌平凡人们的担当和勇气……
一路走来,大家风雨同舟,一路踉跄一路歌,且歌且行,一直把两本《丹崖》墨香浓郁地呈现在每一位来参加作协第一届会员大会的会员面前。那两本印刷精美、编辑精湛的《丹崖》足以让每一位参会文友惊喜不已,喜笑颜开,特别是若是打开封皮看到里面有自己的小文在列,自是喜不自胜,极速地翻阅到自己的文章那页,细细读着自己写的文章,竟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这一次参会者共计五十余人,有白发苍苍的前辈,有意气风发初涉文坛的九零后,更多的是四五十位的文学爱好者,比起戚继光和杨朔,我们这些人真的微如尘埃,尚不如沧海一粟,然大家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今日相聚却是追梦而来,圆梦而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这是一群有着爱国情怀的人,当国歌声响彻会场的时候,大家神色凝重随着音乐卡着节奏唱着神圣的国歌,我们为我们身处这个伟大的新时代而自豪,我们为我们能提笔讴歌赞美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这是一群有着爱家乡情怀的人,他们大多都投稿过《丹崖》,为我们的蓬莱湾,为我们的蓬莱阁,为我们的家乡蓬莱用自己最深情的笔挥挥洒洒写下不朽的诗词或文章,我们为我们的家乡那独有的海韵文骨而骄傲!
这更是一群有着文人情怀的人,他们可以甘守寂寞和孤独,用自己的灵魂和先哲的藏在诗词里面的灵魂交谈,感悟到先哲们的寂寞的孤独,跨越百年甚至千年的灵魂之谈话,来找寻文人不朽的风骨和情怀,我们一直在苦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地坚持着自己的梦和初心,从未改变!
丹崖不高,却是蓬莱文人追求文学之巅峰;丹崖土红,正是蓬莱文人赤子追梦之热土;丹崖之巅吟诵诗文,可有揽日月共赴星辰大海之势;丹崖之文刊,凝聚文人之心追先哲之情怀!
可能我们只是丹崖仙境中某一种贫瘠土地上生长的荠菜,无人问津遂而开花,荠菜花开,恰逢海市忽现,花开逢时,正逢群友大作连连,灿若星辰,谨以拙作随之以贺作协成立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