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是人生的新起点,是展现自我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另一个舞台。
“退休了,你想咋过?还想干点啥吗?”2012年3月15日,妻子问白雪生,他是国家一级作家,刚从辽宁省锦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的位置上退休。“我不想打打麻将钓钓鱼那样度过余生,锦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我应该发挥长处,在红色文化传承上做点事儿……”
10多年后,白雪生在红色文化传承上硕果累累:30集评书《辽沈战役》,选入“学习强国”重档推送。40集电视剧《北国策》,由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公示备案,并予准许开机拍摄。尤其引发社会诸多关注和好评的是:42万字的历史大散文《我的锦州我的国——中国现代史上“锦州事件”的坚韧叙事》被锦州市政协作为文史资料重磅推出,目前有两家出版社在争夺出版权。在首届“锦州四地”红色文化传承人评比中,白雪生名列榜首。
72岁的白雪生,气度优雅,淡泊宽和,戴一副近视镜,思维敏锐,机智幽默,绣口一吐,颇具文人风韵。容颜颇显年轻,根本不像72岁的人,周围的人都说他焕发“第二春”了。
翻看两本一套的文史资料《我的锦州我的国——中国现代史上“锦州事件”的坚韧叙事》,思维牵白雪生走入昨天的记忆。
缘起:10多年前的偶遇
“事情发生在10多年前……”1999年的秋季,白雪生担任锦州市文联主席,偶然在锦州铁路一中校园里散步的时候,看到墙外西南角校园印刷厂区域内,突兀出来一幢绿瓦黄墙中欧合璧的独楼,故园残壁,苍藓盈阶,酷似残留着一道骨肉嶙峋的伤疤,像一截血色的历史,以百年沧桑的沉寂,艰难地记忆在残茶冷酒里。有人告诉他:“这是锦州第一所国立大学——东北交通大学的校址,张学良是第一任校长。”还有人说:“这里还是辽宁省政府行署和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具体办公地点,和‘锦州事件’息息相关。”
白雪生介绍说:“后来,我查阅了《锦州通史》等资料,获知:1929年3月,东北交通大学在锦州市成立,张学良兼任校长。充满欧派风格的老建筑,出自中国两位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伉俪之手。‘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紧急请示南京国民政府,将辽宁省政府行署和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迁至该大学。”
“锦州事件”也称锦州“中立区”事件。1931年11月24日,南京国民政府为和缓锦州局势,提出如能保证日军不再进攻辽西,中国军队可撤到山海关。27日,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正式公布划锦州为“中立区”办法。全国人民为保卫锦州和中国主权,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和示威游行。12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慑于全国人民的反对,致电“国联”,取消划锦州为“中立区”的计划。
《锦州通史》中的相关记述不足1500字,白雪生在心里对自己进行自问:“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断壁残垣中,遮蔽掩藏了怎样的辉煌?”谁能想到,近乎百年之前的老城旧楼,就是当年那一场震惊世界的“锦州事件”的发生地,竟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史息息相关,同已经被逐渐远去的“远东阴谋”直接关联。
白雪生在退休之后,回忆起这段历史,就萌生了一种信念:历史,在哪里失落,就应该在哪里打捞。
钻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白雪生而言,他拥有“锦州事件”的全部资料,包括主、辅材料,不到1500字,其难度堪比登天。
妻子介绍说:“那段日子,老白好像有什么事儿似的,寝食难安,问他有什么事,他也不说……”
白雪生后来感慨颇多:“那时候,心里压力特别大。但自己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去挖掘这段历史、还原这段历史,只有让‘锦州事件’重见天日,才能对得起历史,对得起锦州。”只要自信而执着地前行,阳光会毗邻美好的梦!白雪生暗暗下定了决心。
究竟是怎样进行钻研的?白雪生介绍说:“我交往了很多学者达人、文朋师友,在退休之后,为了完成‘锦州事件’的研究,我给他们交待了一个‘任务’:随时关注东北抗战包括锦州抗战的历史资料,越珍贵越稀有越好。南京大学的一位没见过面的教授感动我的钻研精神,给我邮来极其珍贵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有厚厚的14卷。”
每到一个城市,白雪生有4个“必去”:必去书店、必去图书馆、必去旧书摊、必去档案馆。一位挚友讲了一件事:在台湾,白雪生用台币买了很多书籍。后来,在书店他又发现了一套《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这是整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与张学良口述历史工作的原始记录之后出版的。驻留在书前,就是不动地方,也不说买也不说不买。应该是没有台币了,挚友毫不犹豫地为他买了单。
白雪生还介绍说:“锦州有位对锦州历史有一定见地的‘历史老人’,年近九旬,身患重病。在儿子搀扶下,拜访过我,我俩相谈甚洽。不久,我回访老人。在他的小屋中,我发现存放不少老锦州的资料,有解放前的,有抗战中的,还有珍贵的地图。真是宝贝啊,我想买下这批资料,出于对老人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出了不少的钱。”
锦州市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会专职研究员张桂芝回忆说:“得知白雪生正在研究‘锦州事件’这一历史,我兴奋不已。当即动员在东北三省的同道好友,费尽周折,淘来了有关锦州东北交通大学校志等珍稀资料,无偿贡献给白雪生。”
白雪生先后阅读了近1500万字的文字资料。有的文字是繁体字,有的语言是书面文言,有的书籍是右开竖排,有的译文和中国的语法不相一致……但他却都读得津津有味。
退休之后,白雪生有了大块时间进行钻研。特别是对于“国联”“满铁调查部”“伪满洲国”等几乎成为空白的历史研究,可以说他下了大力气。甚至诸多中外历史人物,如:日本的北一辉、石原莞尔、芳泽;伪满的逊清遗老,如郑孝胥、罗振玉、陈宝琛,民国外交家顾维钧、施肇基等,他都是费尽心力地发掘打捞,并将予以开创性命名立论。
创作:以锦州为角度的叙事
“退休之后,要在自己的专长上、从事的事业上,追加时间和精力,也就是那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白雪生面对来访者侃侃而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使命担当,更是一个作家的良知道义。
“他写作大多数是半夜开始……”妻子介绍说。白雪生说,午夜写作,排除了更多干扰,便于他深入到历史的现场,对“锦州事件”做出坚韧叙事,每次都写到凌晨4点左右,这个习惯雷打不动。每次都会写出5000字左右,写得很快,他是锦州用电脑写作的第一批人,当时使用的还是“286”。目前,在他的书房里,还有3台台式电脑、一台笔记本、一台平板。按照最初谋划的腹稿规划表,挂图作战,逐步推进。其实,关于“锦州事件”,白雪生曾经写过一个纪录片剧本,大约3万字,这次创作是在此基础上,按照主线,重新考证,重新整理,反复“肯定+否定+肯定”,重新创作完成的。
终于,在电脑上敲下了“本文完”三个字,白雪生嘘出一口长气,他掀开凌晨的窗帘,望着失眠的霓虹灯,心中想:历史不等于过去,“过去”只有被发现、被诠释、被讲述之后,才能成为历史。而把锦州写进伟大的历史里,才是当代作家的使命与担当。
这部作品先后在《锦州日报》、锦州综合广播、锦州市社科联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等媒体连载和连播。而后,被锦州市政协“慧眼识珠”,被作为文史资料重磅推出。后来,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纷纷相中这一题材,正在接洽商谈。
2024年6月,这一作品被锦州市政协作为文史资料推出后,在锦州市旋即引起良好的社会反映,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这本书,一时出现了“洛阳纸贵”的现象。42万字的作品以“锦州事件”为题材,以新的视角、新的论点、新的史料,重新挖掘、考证、爬疏、发见、揭秘了一段被淹没的历史,填补了中国抗战史的空白,对锦州这一城市的历史定位做了新的言说和界定。在具体写法上,白雪生将“锦州事件”与“国联”“满铁调查部”“伪满洲国”“九一八事变”有机结合,来回穿插,采用“蒙太奇”手法,并统一结构,统一笔调,统一风格,使可读性和规范性有机统一。白雪生说:“不是哪座城市都能作为主战场、作为大战役的前沿指挥部;不是哪座城市都能发生国家层面的焦点大战;也不是哪一座城市都与新生红色政权的诞生直接相关。我有幸出生、工作和生活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从小就被这里的红色文化浸染了灵魂,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也‘红色故事化’了。”
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周景雷评价这部作品说:“打捞细节是为了还原真相,追寻真相是为了铭记和警醒。雪生先生的文字立足历史的一隅,思考的却是整个民族与国家,在细腻中蕴含着深邃与大气。”
传承:生命中的红色图腾
2023年,经锦州市委宣传部推荐,“学习强国”开始播送锦州人创作、锦州人播讲的30集现代评书《辽沈战役》。白雪生创作的这部作品内容是以新视角、全景式、高站位、多角度、大跨度地表现了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决定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战役,以人说史,以史化戏,生动形象地刻画“三国(中、美、苏)四方(共产党、国民党、美国、苏联)”中的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和毛泽东、蒋介石、马歇尔、周恩来、林彪、宋美龄、杜聿明等历史名人。中央重大题材审查小组给予了高度评价:“辽宁推出的大型现代评书,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上是一个创造,在整个艺术创作上也是一种新的拓展,新的收获。”有评论家认为,现代评书《辽沈战役》是在电影《大决战》之后,对这场战役的又一次全景式展现。播讲者罗冠华,也是一名退休的文化学者。在庆祝辽沈战役胜利暨锦州解放75周年之际,呕心沥血进行“二度创作”,朗读了现代评书《辽沈战役》,先后在锦州综合广播、经济广播、交通广播和锦州市社科联公众号、喜马拉雅等媒体推出,受到欢迎和好评。后经锦州市委宣传部推荐,被“学习强国”选中上线。
2024年,白雪生以辽沈战役为题材创作的40集电视剧《北国策》,经国家安全部审查通过,由国家广电总局立项公示备案,并予准许开机拍摄。这是国内首次正面表现辽沈战役中鲜为人知的秘密战线,尤其是第一部作为解放战争转折地——锦州地标性的文化产品。同时,确定由国家广电高层专家加持,经中央电视台和各家卫视及爱奇艺、腾讯和优酷等网络平台预购并向全国播出。
2024年7月19日,在辽宁工业大学的课堂上,一堂公开课讲了两个小时后,应该结束了,但教师和同学们不同意,还想继续听下去,不停地举手提问,掌声也不停响起。有人感慨说:“很多年都没出现这种情况了……”原来,白雪生应邀讲授《辽沈战役秘密战》,授课内容脱胎于电视剧本《北国策》,以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新的占位,对辽沈战役进行再言说。该课内容新颖,故事感人,深深地吸引了师生,唤起强烈的共鸣。
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实践中,白雪生特别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在学术会议中,在校园课堂上,在街巷巷尾,总是对青年一代讲起红色故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幕幕感人的革命场景,在饱含深情催人泪下的讲解下,一次又一次强烈地震撼着、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灵。红色文化百炼成钢,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在成长。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锦州,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作为国家一级作家,作为红色文化传承人,白雪生备受鼓舞,热血澎湃。后来,经过学习钻研,他提出新的文化概念“红色故事力”,在锦州市民讲堂进行授课,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白雪生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基和底色,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国之本。在新时代,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传承红色文化,时不我待,意义深远。”
“通过红色文化的滋养,在退休后,我找到了一种重返青春的存在感、快乐感和幸福感。”白雪生觉得,他退休之后的生存价值、自我价值就是给这个社会、为这个时代传播红色文化。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文化故事,是他退休之后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