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知道有“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村”之说,可能出生成长于茂林镇的缘故,从来没有感觉到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工作后参观过不少徽派古村落,发现我的家乡茂林还真是与众不同。皖南山区的古村落受地域限制,整村建设的别致考究,面积越小地理位置越偏相对来说保护的就越好。大多数古村落的建筑,除了祠堂外,古宅面积都不是很大。而我所熟悉的茂林古宅大多是几进几开高大宽敞的深宅大院。
茂林是皖南山区一座千年古镇。它起源于宋代,明清两朝发展为占地三四平方公里的大村落,曾被誉为“江南第一村”,有“皖南名镇、西南屏障、江左名族,茂林一方”的传言。如果当年镇口的十四座牌坊没有被拆建成大桥,茂林镇肯定也会像歙县一样闻名全国。
茂林的两大姓氏吴氏和潘氏家族兴旺,府第园林鳞次栉比,有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轩、七十二园,一百零八座大夫第之说。在我的记忆中,茂林到处都是气宇非凡的老房子(茂林人习惯称明清古宅为老房子,以区别建国后建的房子),尤其小镇街道以西。几户每家都是前院、后园、正房、厢房、厨房、厕所、柴房和杂房等组成。有的前院很大,在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晚上若临时有事去古宅找人,既要手劲大将铁门环敲的叮当响,又要肺活量大,配合大声喊人。不过在古代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院内偏房都有值夜的仆人。
茂林古宅正房布局基本上差不多,中间是堂心,两边是对称数量的房间,四间房,六间房的比较常见,堂心和房间前都有天井。茂林古宅与其他徽州古宅不甚相同,茂林古宅的堂心和房间前的天井之间有一道开有横门的砖墙,既便于团聚,有利于分居。堂心为单层,面积和空间都很大,用于家族议事、会客或者举办红白喜事等。古代府院进数有严格的规制区分,“进”越多,礼序等级越高。五进以上一般为王室贵族府邸所用。茂林三进宅院比较常见。有一座七进七开间的古宅是清代南河总督潘锡恩的河帅第。如此高规格建筑估计和清朝几任皇帝对他的欣赏有关,道光皇帝曾经一次亲笔给他赐了六“福”字。
茂林兴盛于明至清朝中期。茂林人做官的显赫,经商的富裕,宅院建的都很气派。其中官宅比较多,五品以上的官员私宅才能称得上大夫第,茂林仅大夫第就有一百零八座。古代家中有没有当官的,官当的有多大,文官还是武官,后代混的怎么样?站在大门口看看就知道了。除了门档、户对、落轿石、旗杆石、地面花纹外,还有一种叫嵌方的标识。茂林古宅大门上方不似徽州古宅有精美的砖雕,很简朴,基本上都是嵌方,有字的是一些职官品第,比如光禄大夫第、中宪第、司马第、方伯第等等。还有一些没有刻字的嵌方,是富商或较低品级的官员住宅。建房子时家里没出人可以先预留着,等后代出了大官再刻上。古代有一种让官员光宗耀祖的表彰激励机制,就是子孙当八品以上的官可以往上封赠,其中一品官员可以往上封赠三代。茂林有座光禄大夫第,主人吴一标,自已仅是个清代邑庠生,但很重视后代教育,子孙非常厉害。长孙吴寿昌当了候选内阁中书,例赠祖父为奉直大夫,另一个孙子吴希文当了山西武府同知,又让祖父升了一级为奉政大夫,而吴希文的儿子吴芳培更厉害,官至左都御史吏部尚书,正一品,直接让太公吴一标得到了光禄大夫的封赠。吴一标本人没做过大官,但他捐田助学、出资修复两座家墪,帮助族人中困难子弟入学经费是有历史记载的。如此关心重视教育事业,也难怪其后代很多人读书登第。
茂林小学是胜春园改扩建的,茂林中学则是建在清朝南河总督潘锡恩的河帅第内。茂中门口有一个园子,据说是当年养菜莽的地方,有假山、水池和石桥。莽没看到过,蛇倒是挺多的。听老人们说,河帅第的花园有十亩之大,其中有块空地以砖块砌成棋盘,用三十六名童子作为“棋子”,穿上有将、士、象、车、马、炮字样的衣裳,立于棋盘之上。主人与客人坐于假山上的亭中对弈,用棋语指挥,人棋子则在棋盘上走动。建校后传说中的棋盘已不复存在,但学校里食堂及部分教师宿舍都是老房子。我上初中时在学校就餐需要自已带米去换饭票。记得交米的地方在食堂后面一个有大天井的古宅里,天井下面是一个长条形水池,水池上面记不清有一个还是两个汉白玉的小拱桥,很是精致。茂林的古宅外墙基本上不留窗,既便是有,也是在阁楼上方不足半平米的小窗,防盗意识很强。古宅的采光和通风主要通过天井。室内有深水池且有汉白玉小拱桥的并不多见,只有品级比较高的的宅院才会有。
茂林古宅内部木雕、石雕都很精美,砖雕不多,最有特色的是内外墙贴有大面积的水磨花砖。花砖千年不沾灰、万年不结蜘蛛网,在古代可是高级装饰品。贴得起花砖的建筑主人非富即贵。小时侯听老人说,花砖有一种原材料是糯米汁,增加粘性的,当时我是半信半疑:这得要多有钱才舍得啊?既便是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用糯米汁作建筑原材料我也觉得奢侈。不仅花砖,茂林古宅的地面也是用糯米汁和桐油、石灰、泥沙等拌匀拍打制成,再用石灰膏嵌成方形或菱形纹样,保存百年表面都平整光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达官显贵的大方。
茂林古宅大多是砖木结构,长期不住人房屋就毁损的快。解放前大户人家有妻有妾有仆人,子孙成群。像尚友堂曾经四代五世同堂居住,整体建筑占地面积达1500平米。大家族人丁兴旺人口众多,房屋面积大就不显空旷。八十年代计划生育后的家庭人口急剧减少,显得古宅很空旷。小时候经常看到很多古宅院墙歪了用粗木料顶着。可能是古宅面积过大,维修成本过高,倒塌了不少。我家也有一间老房子,和邻居家的房屋连在一起,是以前一个大户人家一进五开间中的一间。说实话,我不喜欢住古宅。感觉古人不怕冷 ,堂心和房间前都设有天井,四水归堂寓意财水不外流,但冬天出了房间着实很冷。夏天古宅倒是很凉快,房间地板下有半米左右的地垄,上有两米多的阁楼隔热。茂林的古宅阁楼一般用来放杂物,不住人。
明清时期茂林人全国各地做官和经商,无论是衣锦还乡或是告老还乡,都在茂林建造了一处或多处私宅。因此茂林的古宅融合了北方、苏浙和徽派的艺术,每幢建筑风格大至相同,造型典雅庄重,但又各有特色。八十年代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来茂林参观古民居,拍了尚友堂的大门照片,回去刊登在《住宅建设》杂志封面上,引起日本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茂林曾是皖南事变激战地,经历战火和时代变迁,古建筑虽毁损不少,但在镇内随便走走,部分保存的古宅(大约还有一百多处)和遗址还是随处可见,繁华落尽,依然是大气磅礴。每幢古宅都彰显着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和记载着一个家族曾经辉煌的历史,值得后人细细品味慢慢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