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蔡宝鑫:母女联袂 呕心沥血书写《萧军传》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8-05 22:52:24
  • 被阅读0
  •   人物背景:萧军(1907年—1988年),知名作家,“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原名刘鸿霖,笔名萧军、酡颜三郎、田军,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他的代表作《八月的乡村》由鲁迅先生作序,称它“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展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奴,在党的领导下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一部被写入现代文学史教材的红色经典。不仅打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第一枪,而且开创世界武装反法西斯长篇小说的先河,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

      炎炎夏日,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萧军纪念馆迎来特殊的客人:首任馆长、作家宋力军送来自己和女儿闫鹏联袂创作的并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萧军传》,被永久收藏。同时,该书还被辽宁省图书馆、锦州市图书馆、渤海大学图书馆、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等收藏,传为佳话。

      结缘:众里寻他千百度

      宋力军,1949年12月出生于锦州市下辖的锦县(今凌海市)大有农场麻家街。曾在当时的人民公社(乡镇)任团委书记、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常委,后调锦县汽车修配厂任第一副厂长(主持工作),1980年调锦县图书馆任馆长兼书记。这些经历,锤炼了她“永不服输”“百折不回”的性格。

      上世纪80年代初,当宋力军得知萧军原是锦县沈家台镇大碾村人的时候,非常兴奋。国家规定,公共图书馆有搜集、保存地方文献的任务,而当地作家的作品是地方文献的一项重要内容。她就想应该迅速搜集萧军的作品,丰富馆藏,满足广大读者阅读的需要。和大家认真研究之后,代表全馆给萧军写了一封信,请他提供一个作品细目,以便搜集作品。

      1983年8月,黑龙江省萧军创作学术讨论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萧军因身体不适,未能参加会议。参会的宋力军和萧耘(萧军二女儿、萧军生前官派秘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副秘书长)进行了亲切交谈,得知:“你写给萧老的信收到了,萧老让我转告你,他要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家乡图书馆收藏,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批改!”萧耘几句话说得宋力军心里热乎乎的,期盼着萧军的作品早日“归乡”。

      1983年9月24日,辽宁省萧军创作学术讨论会在锦县举行,76岁的萧军神采奕奕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在大会开幕式上,第一项议程就是萧军郑重地把自己创作的十几种、几十本,其中有《八月的乡村》的各种版本的著作,赠给家乡图书馆。当宋力军代表图书馆接过这些不同版本的著作时,全场掌声雷动。看着这些著作,她的心激动得波涛滚滚:这岂止是血汗凝成的书籍,这是一批传之后代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啊!这是作家对祖国、对家乡的赤子情怀啊!

      会后,宋力军心里萌生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公共图书馆有收藏当地作家的作品即收藏地方文献的任务,那么在图书馆建一个特藏室,将萧军的作品和研究资料乃至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和研究资料搜集齐全,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东北现代文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83年11月10日,她起草了《锦县图书馆关于筹建萧军资料特藏室的请示》,呈送上级。

      1984年3月6日,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庆祝萧军创作生涯50周年大会在北京民族宫召开。作为家乡代表的宋力军参加盛会,当谈到要建萧军资料特藏室时,萧军说:“把我的作品集中放在家乡这个想法挺好。不过要建就建资料室吧,千万不要叫什么‘特’!更不要叫什么‘馆’!我是个普通作家,在过去的年代里,只不过跟着共产党干了我应干的一点事儿而已。”

      建设新图书馆大楼(其中萧军资料室设计在四楼整层)预计需要资金66万元,锦县自筹15万元(后来实筹5万元),实际缺口很大。

      在随后的一年中,为争取建馆、建室的资金,作为“先锋”的宋力军带着县政府给省、市的请文和给图书馆建楼拨款的文件,上京赴省,从国家文化部图书馆局、计财司到省文化厅图书馆处、计财处,从中国文联、作协、北京作协到有关大学,相关单位,四处游说,陈述建新馆和萧军资料室的重要意义,寻求资金支持和帮助。

      1984年夏天,宋力军前往北京。当时出差补助每天只有0.6元,只能乘坐晚上的火车,带着母亲给煮的咸鸭蛋和半斤咸虾皮,坐一夜硬座火车,早晨5点多到了北京。正逢大雨,带的雨伞不管用,挤上公交车,塑料凉鞋的鞋带却折了,正巧兜里带有一方手帕,剪下一条当做小绳,把凉鞋系上。到国家文化部图书馆局,她在门口一站,开始没敢进屋,从头上往脚下淌水,淌了一地……在一年内的时间里,光北京,她就跑了6次。

      一次两次,锲而不舍;不达目的,绝不收兵。很多的时候,坚强的宋力军也会“哭”。在县里哭过,在市里哭过,在省里哭过,在国家文化部也哭过。很多部门,不怕下级部门来要钱,不怕下级部门来“大官”,就怕锦县来的这个小“黄毛丫头”,动不动就哭鼻子,而且还会“吓唬”人,动不动就拿出咸鸭蛋和咸虾皮:“你看,我吃的都带来了。你不批,我就不走!”

      其实,各级部门和领导都非常支持这项工作,锦县县委、县政府更是如此,派出主管副县长支持、帮助宋力军“东挡西杀”。终于,天道酬勤: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拨款55万,市文化局和省内几家大学共同赞助6万,锦县自筹5万。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在各级领导和萧家全家的鼎立支持下,工程得以如期完成。

      1986年中秋节,大凌河畔云澄水碧,金菊绽放。锦县图书馆暨萧军资料室落成典礼大会隆重举行。当省市领导为图书馆和资料室剪彩、萧军和黄苗子(当代著名书法家、美术家、作家)题写的牌匾挂出时,全场欢声如雷,与会者都对资料室作出了高度评价。萧军资料室是我国第一个在世作家资料室,对此,《人民日报》等20余家新闻单位都做了重要报道,新华社还向国外发了电稿。

      1988年2月3日,宋力军陪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去北京海军总医院看望病重的萧军。老人虽然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却十分爽朗乐观,表示把自己全部的遗资、所有的遗物、文稿献给故乡。5月,经上级批准,萧军资料室从图书馆中分离,独立建制为“锦县萧军资料馆”,宋力军任首任馆长。

      1988年7月8日,向萧军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从北京回来后,宋力军立即起草《关于萧军资料馆更名为萧军纪念馆的请示》。1988年10月因宋力军调到锦州市工作,接任她的同志们继续积极努力,1989年6月29日,萧军资料馆正式更名为“萧军纪念馆”。

      传承:随风入夜润人生

      萧军对宋力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对宋力军的女儿闫鹏的影响更是深远的。

      闫鹏是1976年元旦出生在锦县县城的,从中央民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毕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辽宁工业大学,任该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

      45年来的人生有许许多多的经历,该忘却的早已忘却,该记得的却永远记得……

      在闫鹏七周岁那年,即1983年9月,萧军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家乡。她听母亲说:同事们都打扮起来,争抢着和萧老合影。受到启发,也是出自于少年懵懂、好奇,挣脱了妈妈,跑到萧军面前深深施一礼,说:“萧姥爷,萧姥爷,我叫闫鹏,我想和您照张相行吗?”萧军乐哈哈地答应:“那太好了,等一下我们就照。”萧军让小姑娘站在自己和夫人中间,“咔嚓”一声拍下了珍贵的合影。回到县招待所,萧军把她拉到身边,问上几年级了?功课怎么样?爱好什么?闫鹏一一做了回答,萧军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说:“我们小时候可真苦呀!可不像你们现在这么幸福。你们可得努力学习,为祖国争光,为革命事业多做贡献啊!”听了这语重心长的话,小闫鹏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说:“萧姥爷,您放心,我绝不辜负你的期望。”萧军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好孩子,有志气。”爷俩都笑了,周围的人也笑了,整个屋里回荡着笑声……

      由于筹建萧军资料室的需要,宋力军时常赴京进省,赶上寒暑假,无法照料女儿只能带着她四处奔波。到北京后,就吃、住在萧军家里。在京期间,闫鹏得到了萧军夫妇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成为她的“保姆”。白天,宋力军要到国家文化部请示工作,两位老人坚持要把小闫鹏留在家里。萧军对宋力军说:“你去机关办事,不要带着孩子。一是显得对人家不够尊敬,二是孩子容易跑丢了,这么大的北京,你上哪儿找去?一旦孩子出了问题,那可是得不偿失、悔之晚矣啊!”萧军夫人王德芬接着说:“你办公事的时候,就把孩子交给我俩,我们看孩子!等你办完公事,再专心带着孩子去欣赏北京的风景名胜。”怕小闫鹏寂寞,萧军给她做了一个冰车,带着她去后海滑冰。不仅指导她怎么滑,还鼓励她要做个坚强的人,不要怕困难,自己摔倒要自己爬起来……萧军不时拍手鼓励着她,一直陪着她,让她玩个尽兴。回到屋子里,萧军夫人给她讲童话故事,当她困了,就给她盖得严严实实,坐在床边守候着,直到看她进入甜甜的梦乡……

      1986年8月,闫鹏又跟随母亲到了北京,萧军夫人王德芬听说闫鹏获得锦州市“三好学生”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特意送闫鹏一本精美的相册做纪念,至今她还经常翻看成长的记忆……

      革命作家的完美人格和高风亮节,尤其是“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做贡献,为家乡争光”的教诲,不断激励着闫鹏。无论是在大学读书期间,还是参加工作以后,每每回想起萧老的一些教导就激动不已。这些教导,成了她终生的座右铭,不论顺境还是逆流,都鼓舞着她不断进取。

      著书:不破楼兰终不还

      母女合作的基础是共同的爱好:写作。宋力军在工作中自然而言遇到了写作的需求,她虽然没有更多的专业学识,但“永不服输”的性格战胜了一切。目前,她已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宋丽君(宋力军笔名)文论诗词选》。

      而闫鹏从小就酷爱文学,从12岁开始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1991年读初三时,凭《萧军爷爷墓前》一文,获《中学生》杂志举办的全国第七次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2007年萧军百岁诞辰,母女深深怀念萧军,合写了《人品文章标青史 百岁诞辰悼萧军》19篇文章,在《锦州日报》连载。在这以后,母女又连续合写一些研究萧军的文章,见诸《作家生活报》《锦州晚报》等。

      宋力军曾任锦州师范学院(渤海大学前身)党政办公室主任,渤海大学东校区党总支书记等职,忙碌于政务事务之余,坚持笔耕墨耘。退休后,从2015年开始,担任了一位老人自费创办的锦州义勇军纪念馆的义务解说员,在解说工作中,接触到了当年在隐蔽战线斗争的、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辽东省政府主席、电力工业部部长等职的刘澜波的英雄事迹,被其感动,和女儿闫鹏合写了20万字的《血肉惊魂筑长城——刘澜波的革命人生》,遗憾的是,因为涉及敏感问题,未能公开出版。

      时间飞逝到2019年元旦,闫鹏看到母亲经常翻阅《萧军全集》,就出了主意:“妈,要不咱们给萧姥爷(萧军)写本书吧?”

      “行啊!还是老办法:我打坯子,你磨光!”宋力军摘下近视眼镜,母女相视一笑。“打坯子”和“磨光”是母女间特殊的合作方式,就是:宋力军负责史实查证和初稿创作,闫鹏负责字词推敲和文字润色。而文章的谋篇布局,则事先共同研究商定。

      创作的决心是刹那间决定的,而困苦却是伴随整个写作全程。

      首先是经历了“查证之苦”。宋力军是非常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如:张毓茂的《萧军传》,王科、徐塞的《萧军评传》,庐湘的《萧军外传》,王德芬的《萧军年谱》等以及大型萧军学术研讨会和报刊上的研讨文章100余篇,她都通读了。她说:我是登着这些专家的肩膀写出来的《萧军传》。从中她也发现这些作品在时间、地点、对话、具体情节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差异,于是就仔细梳理出来,以萧军回忆录、《萧军全集》为主,一一求证,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实在无法查证的,就打电话给萧耘、王建中(北京工人杂志社资深记者)夫妇,在创作过程中,这样的电话竟打了100多个。

      其次是经历了“身体之苦”。宋力军患有劲椎病、耳石症、干眼症、心肌和脑供血不足等,还伴有失眠。邻居们经常看到:在亮着白炽灯的书房内,一位老人,在电脑旁,慢慢地敲打着。深夜睁眼,是这样;凌晨醒来,还是这样。其实,这个时候,宋力军脖子上带着颈椎治疗仪。电脑桌房,放的是干眼症离不开的眼药水“思然”“海露”。亢奋得无法入睡时,就服用“百乐眠”……

      第三是经历了“创作之苦”。在创作的过程中,宋力军在电脑上写完一章,就发给闫鹏一章。在女儿修改审定后,母亲再进入下一章的创作。而闫鹏夫妻二人积极进取,工作都很繁忙,孩子在中学及课外特长班学习,需要闫鹏拿出大量的时间去陪读。往往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呕心沥血般地完成“磨光”的任务。在能够抽出点时间的节假日里,还要到母亲家,帮助电脑技能不太熟练的母亲整理文稿。

      最后是经历了“等待之苦”。在创作之初,宋力军给萧耘、王建中夫妇打电话谈了想法。他们说:你们先写一章我们看看。母女将第一章定稿后,打印出来,邮寄给萧耘、王建中。萧耘、王建中夫妇也都是八旬老人了,身体都不是很好:萧耘患有心脏病、糖尿病,王建中则小脑萎缩,并且俩人还共同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两个人只有一只好眼睛,不能看电脑,只能看大字的纸质文稿。看完第一章后,王建中电话中告诉宋力军:“我们认为第一章写得很好,你们就这样写下去吧。等全部写完后,我们再看看。”2020年5月书稿结稿为35万字,打印装订成一本厚厚的样书寄到了北京。10个月过去了,萧耘、王建中不仅认真地审稿,还写了热情洋溢的《读后记》。2021年4月29日,将书稿送到春风文艺出版社,因内容涉及相关敏感问题和遇到疫情等原因,审查时间也很长。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当宋力军在电脑上,按照萧耘、王建中的修改意见,敲完书稿的最后一个字并发送给闫鹏时,她激动得失声痛哭,无法控制。另一部电脑旁,闫鹏也在无声哭泣,泪流满面。这是母女用生命、心血饱受煎熬后擎出的精品结晶啊!

      宋力军感慨地说:“在这次写作过程中,在重读萧老作品、查实各种史料文献时,心情总是感慨万千,尤其对萧老的敬仰之情更加强烈,竟无法释怀……有的时候,我是流着眼泪在写。”闫鹏说:“萧老一生曲折多舛,坎坷艰辛,饱受磨难,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富有传奇色彩和惊人的与众不同……当他复出、重新启程以后,生命之光就更加耀眼夺目;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仰更加坚定。铮铮铁骨,炎炎赤心!作文章要学萧军,做人更要学萧军!”

      书稿得到萧军二女儿萧耘、二女婿王建中夫妇的肯定,并欣然写下《读后记》,收录在《萧军传》这本书的后面。

      千淘万漉虽辛苦,稽古钩沉始得金。2023年4月,长篇传记文学《萧军传》被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隆重出版。该书以革命作家萧军传奇的事迹、坎坷的经历为主线,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成长、建功立业,以及最能感动读者的典型事迹入书,讴歌了萧军的革命情怀、文学功绩和文学史地位。该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严格遵循恪守历史真实、大事小事不虚、不矫饰不溢美的立传原则,以萧军回忆录、《萧军全集》为主,以相关文献、档案和历史资料为辅,将二者有机结合,无论是其史学性,还是文学性;无论是其艺术性,还是通俗性,都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书籍。

      在长篇传记文学《萧军传》研讨会上,近30位作家、评论家、学者各抒己见,现场研讨氛围热烈,学术气息浓郁。大家纷纷从作品的时代意义、史料价值、地域特色、主题表达、结构方式、叙述视角、教育功能、文学史贡献等全方位交流探讨,对长篇传记文学《萧军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最接近传主自我认知的传纪文学作品,通过大量丰富、翔实、生动的资料,给予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锦州人萧军以令人信服的人生写真和创作描述,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传承价值。

    【审核人:站长】

        标题:蔡宝鑫:母女联袂 呕心沥血书写《萧军传》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9418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