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大个荣子

  • 作者:冰薇文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8-03 10:43:07
  • 被阅读0
  •   在吴村,说起方荣生,人人皆知。虽说他离开人间已有二十余年,村上除了“00后”的新生们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无论男女老少,对“大个荣子”都有抹不去的记忆。他爱打“抱不平”,善于助人为乐,篮球打得好,爱喝酒,喜欢抽烟,因为小时候头上长过癞痢,一顶帆布帽一年四季不离头,一米八五的个子在全村第一高,跟一个年迈的老母亲共同生活,一辈子未娶媳妇。

      1979年离开吴村,参加税务工作前,我与他同在一个生产队,林业、农业组都干过。他1937年出生,属牛,大我21岁。1975年村上袁师傅的弟弟袁德明结婚,请了一班人抬嫁妆,我与大个荣子”荣幸入选, 大个荣子当领班。那时,农村“儿大当婚,女大当嫁” ,一般是媒婆牵线搭桥,看家、订亲、拿八字、结婚,也有一定的程序。结婚时,女方陪的嫁妆如梳妆台、木箱、衣柜等等,是需男方请人抬的,抬嫁妆的男士还有一定的讲究,首选就是属相,牛、狗、马、龙必选,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婚否不限。女方家庭条件好的,嫁妆陪得就多,四抬、五抬越多越有面子;其中,还有一挑,挑“子孙桶”(木马桶),与木脸盆、木脚盆、搓衣扳、棒槌组成一担挑子,马桶里必放“蜂子”(装钱的红包)一元、两元、五元、八元不等,这要看女方家庭条件,是否舍得。要知道当年鸡蛋是五分钱一个,猪肉七毛钱一斤,大米一毛四一斤。如果马桶里的“蜂子”装的是五元钱挑挑子的人就“发财”了。挑挑子的都是18岁以下的男孩,在村上我算是有文化的人了,16岁高中毕业还未成年,袁师傅选中了我这个“文化”人挑“子孙桶”,意思很明确,期望袁家的后代都成文化人,这是袁师傅当面对我说的。嫁妆抬到离家不远,大个荣子领班突然招呼伙计们停下,开始闹腾,不“打发”是不行的,新郎家的“招待”(司仪) 即刻与领班商议“打发”筹码的事宜,最终结果是抬嫁妆的每人两包“东海”牌香烟,我这个挑马桶的五毛钱。嫁妆抬进新房后,开始解绳,我也在马桶里拿到了“蜂子”,拆开一看,“哇!五元。”

      新娘子接回三拜后,婚宴开始,就在堂间举行,每次四桌,农村喝喜酒不象城里一次性开宴,即便是现在,仍然是分次开席,土话是“几铃子”。我们抬嫁妆的安排在首“铃子”。我与大个荣子在一桌,同桌的还有一个叫明福生的社员,四十出头,因为新娘子嫁妆较多,他也参加了抬嫁妆的队伍。正宴开始,“招待”带着新娘新郎敬酒,之后便是自由尽兴,记得当年酒杯是陶瓷的,一杯一两,酒过三巡后,明福生开始调侃我了:“王志兵,你今天得了一个‘大蜂子’,还不好好敬敬各位,一人一杯。”那时农村没有圆桌,八仙桌座八个人,一圈下来就是八两多,何况开始还喝了几杯,这种明显带有欺压的语气,大个荣子听不下去了,他突然站起身,对着明福生说道:“你不要欺负他,他还不到18岁,身体骨子都还在长,要喝,我俩喝!”明福生也不甘示弱,“喝就喝。”余下5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激将他俩,旁边三桌子的酒席,已经吃完了三铃子了,我们这一桌还在“斗酒”,为了我,大个荣子把明福生喝成烂泥,“现场直播”了。最后还是大个荣子把明福生背回了家,因为他俩是邻居。

      处在大山区的吴村,虽说有百余亩农田,村上的社员口粮仍有一半要靠国家的山区供应。1970年青黄不接的5月份,国家供应的指标从公社下达到大队,大队根据户口分配到人头,然后,分时间段到杨滩粮站购买。吴村因为人口多,安排在最后。那天,全村每户都有一人推着独轮车上杨滩买粮食,其中,有一户叫周和太的老大爷,带着一个哑巴儿,到了粮站后,不知所措,急得团团转。大个荣子在买好自己的口粮以后,即帮忙把周大爷的口粮买好放在自己的独轮车上,推回了吴村。

      大队核算时,集体劳动,如挖茶叶地、栽秧、锄包谷(玉米)草等,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避免“窝工”现象,也实行“包工”制(即把一大块地或水田,划分成若干小块)抽签(拈阄)。1973年的暑期(三伏天),生产队集中劳力在响岭坟棵挖茶叶地,事先章队长已经安排人把地块划分好了,到了茶地后根据抽签的标号,社员们开始挖地了。芜湖下放的三个知识青年,也拈了一块,在芜湖长大的他们虽说学了一些挖地的要领,但还是挖不过当地人。大个荣子拈了一块不大的茶叶地,挖好后,又帮助知青们挖地,无偿帮助,他乐在其中,应了高尔基那句名言“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泉源”。

      五合农业学大寨时,乡村文化十分活跃,每个生产队都有文艺宣传队和篮球队,国庆节期间是要组织比赛的,大个荣子是当然的队员,除身高外,抢篮板、三分球、三步篮等打篮球的基本功都还可以,每年比赛吴村队因为有这个主力十拿九稳第一名,其他生产队不服气。有一年,在吴村球场比赛,大个荣子一个弱点被杨家冲队一名队员发现,就是汗出得再多,大个荣子头上那顶帆布帽始终不取。他护头,因为小时候得过“癞痢”,头皮花斑。这次,杨家冲队在比赛中,派了名队员专门冲着大个荣子头上的帽子了,打掉他的帽子,就能影响他的精力,可不,比赛开始后,大个荣子头上的帽子被掀掉了三次,结果杨家冲队获得第一名,吴村屈居第二。

      山里头有句俗言:“八十岁的婆婆砍黄蒿,一日不死要柴烧。”人高马大的方荣生,就是因为头上曾经长过癞痢,自卑的心理,贻误了他的婚姻,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四十余岁的他,正值壮年,大集体时,他整日出工挣工分,一切家务,浆洗补连、种菜、烧饭、砍柴全部是母亲承担,村上的人们都称呼她“荣子妈”,她心疼大个荣子,溺爱有加,她多么希望大个荣子娶个女人成个家,没有任何条件,离婚的、丧夫的、甚至是身残聋哑的都行。然而,大个荣子始终是两个字“不要”。无奈之下,只怪自己在大个荣子小时候没有把癞痢治好,自责的心态,伴随着生活,家务事料理好之后,就是别着弯刀上山砍柴,七十余岁的老太婆“搞柴火”,在吴村是唯一。那时村上柴火最多的,并且码得整齐的就是大个荣子的家了。

    【审核人:站长】

        标题:大个荣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19366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