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丁徐荣:翻阅家谱

  • 作者:丁徐荣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03-12 16:14:31
  • 被阅读0
  •   一个人身世不明,举目所望,多少有些茫然,仿佛无根的飘萍。然而往前推几代,谁又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曾经做过什么,家居何处,行走何方?但归根结底还是有据可查的,比如家谱。翻阅一本泛黄的纸张,沿着血脉经络的河流,可以清晰地回望,那些曾经活在这世上,对我们的命运或多或少推波助澜过的背影。

      多年前,父亲的家族五修家谱,非常正式地成立了修谱委员会,确定了名单,一干人各司其职,俨然当成一件大事。也确实是一件大事,对父亲那一辈来说,血脉的繁衍生息,辈份的烟火传承,丝毫不能有差错。比如我们家族,辈份的排列是按照“厚德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来命名的。儿时听到跟父亲相同年纪的同族男子,亲切地称呼我妹妹,颇感啼笑皆非。然而祖训如碑刻的铭文,刻在心里,也牢牢地落实到行动上。以前每年做清明,随父亲爬到一处高高的山坡,来到一处老墓前。上面刻着光绪某年某月,墓主郑老夫人当是很久以前的上人,父亲当然也没见过。他率领我们虔诚地跪拜,行着祭礼。我不知道我们将来会不会亦如父亲这般,但我知道,在父亲的有生之年,只要力所能及,他一定会将这样的仪式进行到底。事实上父亲去世后,我们对做清明的仪式确实减免许多,一代有一代的处世之道,这也是自然而然而无可奈何的事。

      中国人历来讲究血脉亲情。根正苗红固然昂首挺胸,身世坎坷者也并不气馁。曾经的荣耀只要有家谱为证,同出一脉者都会与有荣焉。每每看到报纸上无比精准地写着某氏某代某某传人,不免肃然起敬。可是也会猜想,这中间难道不会有一点点差错?一根藤上结下的瓜,瓜下又结藤,到后来难免盘根交错。世上没有绝对的事。若真的把家谱视为唯一源头,也只是心理上的自我安慰罢了。正统的历史还真伪难辩,遑论小家小族?有段时间,电视台播放重返江西鄱阳湖瓦屑坝的寻根活动,而瓦屑坝这个名称,父亲的家谱里也有所记载。溯及源流,原来我们都是移民的后代,经过数百年的世事更迭,早已把他乡做故乡,谁会记得那烟水茫茫的古老渡口?从小到大,填各种表格,祖籍一栏也只是一直生活的这个小城。

      并非排斥家谱,相反,看了家谱,才知道祖辈曾经走过的迁徙之路,那么漫长曲折,于我,既是好奇,也是一种深深的感动。家谱里提到族里的一支来自北疆,不禁让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如果时空倒退,老祖宗固守家乡,如今的我和我的后代,是不是也有可能手拿鞭儿奔跑在草原上,看风吹草低见牛羊?念及于此,脑海里似乎听到了远古的呼唤,神秘,悠远,而又那么可亲。

      父亲有一定的古文基础,书法又好,责无旁贷加入到修谱委员会里,他负责整理抄录文稿,那段时间每天早起晚睡,和族人辛苦一年,始修成功。看着印制一新的家谱,他欣慰不已。四修时的家谱,只印制了23套,那还是公元1932年的事。后来历经战乱和动荡,23套家谱散落佚失,到最后仅剩一套孤本。而这一套,还是家族里一位深明大义的老妇人冒着风险,用雨伞黄油布包裹着,深埋地下几十载才得以保存。也幸而有此一举,才让五修家谱成为可能。听起来像是传奇,但每个家族的瓜瓞绵绵,本身不就是一种传奇?

      我承认,我对家谱的感情远不如父亲深厚。身为女子,在从前,名字上不了家谱,如果有,也只是忝列在父母名下,轻描淡写地提上一笔,感情上便缺失了同根同源的使命感和认同感。翻开家谱,我最感兴趣和最想寻找的,是祖上可曾出过光宗耀祖的大官,或者名噪一时的伟人。然而很失望,除了矢志柏舟的节妇烈女,便是一些德行优良的男子,其余均乏善可陈。有些名字的后面,只简单地列有出家为僧、远去未归、被掳不知去向、早夭等,这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化为了一个个文字符号,串连起一个姓氏的来龙去脉,让人为之一叹。

      俗话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姓,同姓者初次相见,也会笑称“五百年前是一家”。但也只是说说罢了。真正血脉相联的,不过前后那几代。但我相信,家谱作为一种记载和见证,一定还会传承下来,让我们从千头万绪的茫茫人海中,找到宿命般的归属。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丁徐荣:翻阅家谱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qushi/14621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