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补偿性心理

  • 作者:毛鹏举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4-06 19:59:24
  • 被阅读0
  •   你曾经有没有过这样一种心理,就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老觉得亏欠,总想千方百计地去补偿。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或一些原因,不能经常陪伴孩子左右,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情感上替代爸爸妈妈,自己则用玩具、钱财补偿,一有时间就带他(她)去游乐场,去外地看山看水;孩子缺乏玩伴,就俯下身子,自己来替代小伙伴。

      周末早晨,让孩子多睡会吧,平时上学多苦多累啊……

      长此以往,被补偿者对补偿产生依赖,成了习惯。对之前的缺失,渐渐淡忘,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想我到底缺点啥。

      而补偿者回想起来,总觉得还是亏欠。这种心理很常见,是典型的补偿性心理。

      那么,什么是补偿性心理?

      补偿性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为求得到补偿。

      这种补偿可能来源于自身,也可能来源于外力,比如父母、朋友、同事等等。

      补偿式心理多见于家长对子女,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心情极度迫切,总想把最好的都留给他(她),总觉得对他(她)不好,或不够好,生活上无微不至,嘘寒问暖。

      一个家庭里,最顶端是孩子,中间是父母,最下面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都不可或缺。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责任、担当尤为重要:女孩缺失父亲(父亲缺位,不作为)性格方面容易躲闪,不愿过多接触异性,长大后要么过分依赖男方要么冷若冰霜;男孩缺失母亲(母亲缺位,不作为)容易絮叨,啰嗦,心似针,敏感脆弱,甚至可能有些孤僻,长大后容易把女友假想成母亲。

      有些人说不上有多好或多不好就是谁也替代不了。家庭里没有谁的好或谁的不好,可以被别的人代替,补偿性心理并不好。

      任何事物需要经营家庭,婚姻也是。平衡是两边受力,孩子在中间,才觉得踏实、安全。

      孩子心理是否健康是教育成人中最大的困惑和难题。

      补偿性心理上一定是觉得歉意、内疚、亏欠。没有内疚感,就会没有歉意;没有歉意,就不会有补偿对方的想法。

      或许在补偿者心里觉得本该这样就该如此,是永远也补不满补不完的亏欠。总觉得我欠你的,就要加倍付出,比旁人多的多的辛劳。

      宁可穷自己,也不能穷孩子;宁可苦自己,也不愿苦孩子。

      当孩子出现问题,这些作父母的第一时间想的是遮掩、逃避,从不坦然地听取别人意见,不愿直面困难(孩子某些方面有“短板”,就是不承认),不想正常地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久而久之,传递出的信息是:孩子不必为犯错而受罚。你之所以出现问题,总是有这样或那样,人为无法解决的客观原因,你不必为此“买单”。

      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很不好,是放纵,不是爱是害,人为刻意去规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风险”(麻烦),让孩子想当然认为这一切都是“我的”,都是应该的。

      孩子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迷惑,渐渐地,孩子麻木、自私,不善沟通,不喜交流,不思感恩。

      孩子心理会不断有暗示:只要我的成绩好分数高,其它的,我爸妈也不在乎。我学习好干啥都有理,我不需要打扫卫生,哪怕自己的卧室乱糟糟,有人很快就会打扫;我从不做家务,饭菜自动上桌,吃完饭就学习,桌上再脏再乱,总是有人收拾;我见陌生人从不打招呼,反正在那些叔叔阿姨眼里,我一直很懂事很听话,重点是学习又好。成绩以外的一切跟我无关。要啥会得啥,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有恃无恐,毫无畏惧。

      孩子变成一个对父母的“掠夺者”,单纯的“享受者”,不想创造,不能创造,不会创造,从未体谅过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从不感恩。

      这些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孩子今后责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很难适应社会上复杂人际关系,工作后,他(她)做事不动脑筋,出问题就想推卸责任。

      医师孔德荣说:“过分的溺爱和纵容会让孩子变得没有目标、没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能力难以得到必要的培养,成年后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事情,都会变得懒散、过分依赖他人,一旦遭遇挫折和失败则很容易变得灰心、失望、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弃。”

      补偿式心理是种极不对等的心理,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

      怀有“补偿心理”的父母往往不考虑具体情况而去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长,这种做法实际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则,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会让孩子形成强迫性格或患上强迫症,导致成年后做事情犹豫不决,个别孩子还会变得极具控制欲,不利于以后与他人的正常相处和交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体魄,有独立思想能力,独立经济能力的人。补偿式的心理完全是自我慰藉的一剂苦药,绝对要不得。

      那么,究竟怎样才是父母与子女正确的相处之道呢?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保持清醒,承认不足,多些责任,自强自立。

      为人父母也需要成长,正视自己人生的缺憾,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反思之前的问题,奋力前行。

      父母与孩子相处既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又要推行民主的行为方式,从而让孩子形成愿意与别人接触,懂得适当地关心他人、与他人亲密相处的健康人格。

      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既不会受宠若惊,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遇到挫折也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善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人小却有思想,不声张不代表没想法,他们有主见,只是没有机会施展,有能力,只是大人们担忧干不好(出危险)而不让他(她)干。他们有独立尊严和健全人格,任何父母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不可以干涉或设计他(她)今后成长的道路。

      孩子成长,之后择偶,婚姻,命运都应该由他(她)自己来主宰。

      父母自己年轻时都不能实现的夙愿,何必强加给他们稚嫩的肩上?

      为人父母者,或许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的孩子真心不容易,一个有着“沉重”的课业负担,还经常告诉大人:我舞蹈几级,钢琴几级,画画几级,围棋几段。

      他(她)的童年鲜有嬉笑,很少能跟同龄小朋友瞎胡闹,多半是风里雨里,赶场式地从这个兴趣班出来,进那个兴趣班。

      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和关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成才,而不要一味地强行让孩子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生活。

      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能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设计好的框框限制住。

      愿少一些补偿性,多一点沟通,理解。

      面对、接受、处理、放下。大人和孩子平等,共同成长。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补偿性心理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shenghuoganwu/15692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