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周德新:故乡有条太平河

  • 作者:明芬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8-19 12:23:57
  • 被阅读0
  •   故乡北侧街头有一条弯弯的河,在我儿时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条河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太平河,它像一条彩带从西向东蜿蜒穿过街头然后向东北流去。太平河是什么时候兴挑?它的源头在哪里?最后又流向何方? 一直是我小时候的不解之迷,后来听大人们说,太平河已陪伴了六套多少辈人,它的源头在洪泽湖,一直流向东北的大海!我觉得太平河真的好有趣好神秘。

      随着岁月的积累,我渐渐地长大,对家乡的历史也逐渐有所了解,太平河确实很有些来历……宋元之时,云梯关是古淮口,关外即海,后由于黄河夺淮,海口不断向前推进,逐渐形成了目前沿海这块广袤的冲积平原。六套位于废黄河北岸,历史较为悠久,曾名回龙港、双月镇。明代建设已有一定规模,设有海安厅,后因黄河多次泛滥,逐渐衰微,清时仍在此设“汛地”,常年驻有军队。土地因是泥沙淤积而成,境内没有一条像样的河流。为了运输、灌溉和排涝,清朝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兴挑了太平河。它是一条人工开挖的,也是当年六套地区唯一的一条较大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既可灌溉又能运输,一时成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渠道,后因黄河多次泛滥、泥沙俱下,太平河被淤塞,河床平坦,舟不能行,致六套地区旱不能灌、涝则成灾,农业连年歉收。当年的六套镇长杨兆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他多次向上呈文请求疏浚太平河。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江苏省省长韩国钧重视水利兴修,终于批准疏浚太平河,遂拨银二万二千千文,派专人送六套并函饬杨镇长。杨镇长随即招募民工,迅速组织疏浚太平河,1913年4月动工,年底工程已基本结束。太平河疏浚后,排灌畅通,旱涝无忧,农业丰收,社会风气也趋好转。太平河为六套人民又带来了太平和幸福,杨镇长因此获得了江苏省政府“望重乡闾”金字匾一块、三等金质劳绩奖章一枚。这段历史在老阜宁县志中有文字记载。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童年记忆中的太平河基本淤塞,河床平坦,河水断流,长江、洪泽湖甘甜的湖水无法流进饥渴的六套,只是到了夏秋发水时,才有半河浑浊的河水匆匆向北流去。几天过后,又恢复了常态。古老的太平河已经成了一条荒废的滩地,成了我们青少年经常光顾的“游乐场”。

      春天到了,太平河浅浅的河床最先给家乡带来了春的气息,各种小草和野菜争先恐后地露出了脑袋,不见头不见尾的河床岸畔是我们挖野菜、挑猪草的理想之地,顺着河一会便能挑满一篮子。清明前后,太平河又是我们小伙伴们放风筝和拔茅针的好去处。过不了几天,河两岸的芦苇便长了出来,红褐色的“柴钻子”,很快便由红转绿变成了一片碧绿的“柴塘地”。此时有一种叫“柴呱呱”的鸟儿飞来飞去,整天叫个不停,使寂静的乡间逐渐喧闹起来。端午节时,我们经常到太平河打柴叶,回家包粽子。夏天来了,我们曾在太平河下游的水塘较深的地方洗澡、捉鱼,在芦苇荡里找鸟蛋。太平河给我留下了很多的欢乐和回忆……

      我记得太平河偏西边还曾建有一座木桥,它横跨在太平河上,也不知建于何年?木桥已破旧不堪,桥板的缺失和木质的腐朽告诉我们,建设木桥的年代可能已经相当久远了,当年的木桥上面已不能行人也无过往车辆。平时桥下没有水,人们来去便直接从桥下河床通过。木桥倒成了我们游乐的器材,我们常在桥上游戏,常在桥下乘凉憩息,根根桥桩、块块桥板都留下了我们童年的足迹和印记。木桥同太平河一样是故乡古老的见证。我常想,木桥定然是与流水相伴而生,当年小桥流水、月落乌啼、三元宫半夜钟声的景致应该是别有一番风味吧!

      六十年代,响水建县,大兴水利,故乡六套实行“旱改水”,国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款挑河治水,在街北这一段平坦的太平河上开挖了伏堆河,又宽又深的伏堆河终于代替了昔日古老的太平河。经过多年的建设,伏堆河两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排排绿树迎风挺立,一座座钢筋水泥大桥横跨在河上,伏堆河将洪泽湖水引进干涸的农田,此后故乡的农业旱涝保收,盐碱地上稻花香,祖祖辈辈吃杂粮的农民早已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更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如今故乡水利设施配套齐全,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业旱涝保收,家家经济改善,衣食无忧,村村通水、通路、通电,广大农民早已摔掉贫困落后的帽子,过上了幸福小康生活。

    【审核人:站长】

        标题:周德新:故乡有条太平河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9789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