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并不是童年的每个人都是英子

  • 作者:凉茶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6-20 18:52:41
  • 被阅读0
  •   有些东西看了就很难忘记,比如沈从文的《边城》;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我在给学生讲作文结尾的时候,总是会把《边城》的结尾拿出来分析;我在给学生讲环境描写的时候总是会提到《草房子》里面的环境描写);当然还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但是有些东西久了也会忘记,比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印象中第一次知道林海音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具体什么内容我倒不记得了。只记得好像是她做的一个梦。内容一直给我的感受就是“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现在看来林海音的这本书是她在某种程度上的回家。大概在十年前,正式看了《城南旧事》。后来又看了同名电影,我记得电影我是连着看了两遍的,当时千言万语却是说不出的感受。然后就一直记着这书了。

      前天突然看到书桌上的《城南旧事》。鬼使神差的又拿了起来。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其实要安静的看完一本书并不容易。我有很多书都是看了开头就没有然后了。不过很奇怪,这本书我明明看过,但是却很平静的又开始看了起来。利用两天的碎片化时间重新读完。

      这是一本小册子,有五个相互没有因果关系的小故事构成,他们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可以看做是一个懵懂的孩子刚刚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全记录。但是,整部作品在天真盎然中,却道尽了人世的复杂多变,也道尽了英子面对人生凄苦的所有困惑和思索。可能因为内容比较短,我看的这个版本里还附加上了其他几篇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语文阅读推荐丛书)

      这次看完有几个点给我感受颇深:

      一、可以模仿的范文

      在附加的散文里有一篇《苦念北平》(161页~164页)我个人感觉这篇文章比很多写四季的文章都好。也是初学者比如我可以反复阅读模仿的范本。所以我特意标注了段落,分了层次。总的来说就是结构紧凑,详略得当,语言朴素,情感丰富。

      标题是《苦念北平》,作者开头就说“不能忘怀的北平”“快乐与悲伤,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四季呀?”这是非常典型的点题和引出下文对四季的描写。中间衔接自然自不必细说。单就结尾“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又是呼应标题,呼应开头。

      详略得当,一篇没有详略的文章如同一个四四方方的正方形,端正倒是端正了,却缺少美感。在《苦念北平》这篇文章里,恰恰是一篇详略得当的经典。我大体上看了下。写的是北平的四季。春天时间虽短内容却丰富,或许对于一个四季分明的古都来说,这短暂的春天太弥足珍贵了吧。炎热的夏季是我们广阔国土里最基本的体现,自然也就无需要多着墨。秋日很长,秋日很爽,秋日很凉,活动自然也多要写的当然也更多。而冬天过于寒冷,猫冬最合适所以写的就比较简略。

      至于语言朴素,情感丰富,我相信凡是读过林海音文章的读者都深有感触。

      二、人物故事的结构非常紧凑

      特别是第一个故事《惠安馆》比如:在第9页通过宋妈的口说道:“这个孩子(妞儿)长得俊倒是俊,就是有点薄,眼睛太透亮了,老像水汪着,你看,眼底下有两个泪坑。”在文中第34页又说到“那泪坑我就觉得在什么地方看见过秀贞这个人,这个脸”。而在整个文中这样互相呼应的地方还很多。

      另外整个《惠安馆》的故事线很特别,比如英子听到秀贞孩子被丢和秀贞疯了是从宋妈和别人聊天中偷偷听到的;妞儿知道自己的身世是从睡梦中听养父母说的;秀贞和妞儿的结局是英子在病中如梦如幻的听到的。这种亦真亦假的叙述既符合成年后对童年的回忆的感受,也符合小孩子的观察的视角,毕竟身为孩子很多事情并不直接参与到大人的讨论中去。

      三、童真,童心,童思

      本书视角非常独特。充满了童真童心童思。在书中第二个故事《我们看海去》文中第81页英子说道“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还天真的问道:“你分得清海跟天吗?”并说“我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楚太多的东西是孩子的真实,而有太多疑惑好奇又是孩子的天性。记得小时候我们看电视,第一句话就是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这决定了我们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而大人虽然说是好人或者坏人。其实他们也是说的简单,内心的想法却很丰富吧!

      在同样是看“出红差”(杀人)的事件里。因为英子是孩子,英子和鲁迅的反应完全不一样。在《藤野先生》里鲁迅说“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想象。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因为看到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所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立志唤醒国人。而在《城南旧事》中作者好几次提到杀人的事。如在文中148页“尤其到了要出红差的日子,老早街上就涌着各处来看热闹的人。出红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桥那一带去枪毙。枪毙人怎么能叫做看热闹呢?但是那时人们确实把这件事当做热闹来看的”。这两处互为表里鲁迅先生诚不欺我等。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在麻木的人群中还有一个思索着的孩子。虽然鲁迅和英子的角度不同。但是正是因为有了鲁迅先生和英子这样的人,我们的国家民族今天才得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四、简短的故事,巨大的震撼

      这书里每个故事都很简单,很简短,没有惊天动地,但是读完给人的感觉却很震撼。特别是那个贯穿全文的宋妈。让我们看到了除了孩子眼中的奶妈之外的20世纪20年代或者在很长的时代里中国农村妇女的形象。在文中115页“我简直想不出宋妈要真的回她老家去,我们家会怎么样?”又如在文中157页“不知怎么地,在北方,妇女有做不完的针线活。无分冬夏”。宋妈,或者以宋妈为代表的这些人,她们一直任劳任怨,勤奋吃苦。但生活并没有给她应有的幸福。她因为丈夫赌博和家暴,放下自己的孩子到城里人家做奶妈。还把自己的钱一年两回的交给丈夫,换来的结果是儿子死了,女儿被送人不知去向。更可伶的是她还得一声不吭的坐在小毛驴上跟着她那不成器的丈夫回家。(后来还生了两个儿子)这无声的沉默也是多少人最大的哭声,这无语的一幕正是最残忍的生活真相。

      五、童年里的乡愁

      真正触动我们的不是某个人的童年,而是这个童年里的时代气息和唤醒了我们心灵的永恒的乡愁。每个人我相信都有丰富的童年,比如我,小时候的事情十箩筐,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实际上真说起来,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但是当我们长大,写出来就感觉你的童年是我的过去。这时候对岁月的感受,对乡愁的感受就来了。《城南旧事》里的乡愁有两种,一是对童年的普遍的乡愁,二是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沾染了对祖国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乡愁。个人的回忆都是小我。而有了对家国的永念整个文章就得到了升华。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并不都像英子一样生活,但是希望我们无论在何时都可以像英子一样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让我们怀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的同时大步走向充满诗和远方的山海人生。

      2024年1月11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并不是童年的每个人都是英子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8080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