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武汉印象

  • 作者:萧雨柔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5-09 09:47:37
  • 被阅读0
  •   白云千载:看尽江湖千万峰

      一直以为,城市的精华与底蕴,城市的本色与风骨,犹如无所不在的诗行,隐匿于万物复苏的脉动中,那份厚重、浪漫绝非刻意营造的虚幻,一如春风吹过江湖泛起的涟漪,自然而然地弥漫在每一寸生机勃发的土地上,就像现在,就像我眼前的这座江湖之城——武汉。

      写武汉,是需要鼓足勇气的。

      武汉的雄浑与浩瀚,武汉的粗犷与奔放,武汉的厚重与繁华,让多少文人在“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叹中,虽心潮澎湃又遗憾而归。

      这座城,究竟是何等模样?

      是鹦鹉洲畔夕阳下的萋萋芳草,还是归元寺梵音缭绕中的经文佛光?是中山舰历经沧桑的斑驳印记,抑或起义门见证历史的苍凉身影?是晴川阁上俯瞰三楚大地的壮美风光,还是江汉关悠扬钟声中的岁月回响?

      或许,武汉的本质,恰似那百里江滩上的江流滚滚,承载着千年的故事与梦想;百里光谷的繁华里,回荡着历史的低吟浅唱,黄鹤楼上的诗意中,蕴含着多少游子的吊古怀乡。古琴台上,弦歌不辍,连绵悠长,一曲曲诉说着大江东去的豪情,咏唱着青山不老的永恒,诠释着知音难觅的孤寂,赞美着友情人间的情深谊长。

      一杯清茶,品的是逝水流年,悟的是人生百态,沉淀的是哲理思辨,超脱于凡尘俗世的泛泛之谈。

      武汉话接近普通话,语气稍重,似北方,偶有起伏,近吴越,但容易听懂,有着一种九省通衢的包容和调和。若再往南,无论是湘粤话语、江浙语系、闽越方言,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你会生出一种身在异乡的陌生之感,在武汉,你会觉得自己如鱼得水,在大江大湖中怡然自得。

      几分粗犷,几许江湖,几分真诚的豪情与几多悲悯的情怀,在武汉这座城中交融共生,恰是其独步华夏的大气所在。

      武汉之所以冠以“大”之名而傲视群雄,实则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城市结构。长江、汉江如巨擘般撑起了城市骨架,承载着吞吐乾坤的磅礴气象。坐拥三镇,襟带两水,自古便是华中地区的交通中枢,纵然曾有短暂的时光沉寂,但那奔腾不息的江河与湖泊的生命力,始终未曾被瞬息万变的人间际遇所动摇。

      在历史长卷铺就的地图上,水运主导的古代脉络清晰可见,尤以东西横贯的长江黄河并举,南北延展的汉江与京杭大运河为经纬。这一纵横交错的水系网络,如同血脉相连,将湖北乃至陕、豫、川、渝、甘等地紧密维系于武汉的怀抱之中。

      汉江,这条与汉民族同名同姓的母亲河,以其丰沛的水域和穿越崇山峻岭的蜿蜒航道,不仅孕育了武汉双子镇的名字,更是在历史的维度上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长江与黄河两大文明得以深情相拥。从更为宏大的视角审视,汉江不仅是南北文化交融互动的重要轴心,更是中国经济命脉中的动脉血管,流淌着无尽的繁荣与活力。

      关于武汉的广袤无垠,民间流传着“紧赶慢走,三天难出汉口”的说法。如今,这座城市下辖十三个城区,幅员辽阔达8467平方公里,境内水网密布,江河湖港交织,百峰竞秀,166颗明珠般的湖泊镶嵌其中,水域面积竟占据了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若要徒步丈量,无疑是踏上“路漫漫其修远”的诗意长路。

      我来武汉的时候,蔷薇正盛,莲荷并举,一城皆是春色。江滩上漫步的情侣,巷陌中匆匆的行人,总会偶尔停下脚步,在兴致浓烈的花脉中,放浪形骸,生发出炽热与忘我的激情。

      是的,这就是那个充满喧嚣与热情、让你十天半月都走不出去的大世界、大武汉。她的江湖深长,它的高效有序、它的静谧葱茺、它的男人的直率坦荡、它的女孩的热情豪爽,都可以是这个江城的奕奕风采。

      或许只有经历过大江大河的洗礼和浩荡湖泊的润泽,以及九省通衢的千百年锤炼,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才有这样本真的包容和坦诚豪爽。

      真实的历史,并非沉睡于浩瀚书卷的字里行间,它的魂魄更深刻在人们内心深处那份共鸣强烈的集体记忆里。然而,唤醒一些沉寂往事,让其重焕活力,需要一位独具慧眼的聆听者和矢志不渝的书写者。池莉,就是这样一位肩负着这一重任的书写者。凭借非凡的毅力和务实的精神,数十年来,踏足汉口古旧的街巷,逐一推开那一扇扇镌刻着岁月痕迹的老宅大门,虔诚地探访那些承载时光磨砺的长者与遗民,用一部部厚重的作品记录下武汉人最为真实的烟火之气。

      在她的笔触下,除了鲜活展现世间百态的人物群像,总会描绘出一两位具有“来双扬”般坚韧性格的武汉女性,她们在生活的波涛汹涌中起伏跌宕,却始终未曾被彻底击败。这一点恰似武汉人对江水与风浪的独特情感,每当江水漫过堤岸,淹没城市街道,武汉人却将其视作欢庆时刻,他们是勇立潮头、笑对困境的弄潮儿。

      池莉在其作品中写道:“来双扬内心同样渴望成为一个完美的女性,只是生活从未给予她那样的机遇。”相比于那些终日抱怨生活不公,嫉妒他人收获的人,来双扬的形象显得更为惹人喜爱且触动人心。生活赋予她万种风情,亦铸就了她作为小人物的大智慧。她有女性的虚荣与瑰丽梦想,但深谙梦境总有破晓时分,落地为实的一刹那。就像《飘》中的郝思嘉,在人生的低谷也能对自己说: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这样的女子,犹如半是天使半是魔鬼的化身,令众多异乡男子心驰神往,她们那娇憨的姿态和出众的狭义智慧,牢牢抓住了男人的需求。武汉男人所展现出的吃苦耐劳、勤勉质朴、敬业乐群以及默默奉献的居家品质,背后往往离不开武汉女人的功劳。每一个渴望成功的武汉男人身后,或许都有一位“来双扬”般的都市“侠女”,以其独立坚强的身影,支撑着丈夫前行的道路。

      如果时间足够,我愿意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置身于江汉路那怀旧气息浓厚的咖啡屋,静观窗外络绎不绝的人流,特别是那些袅袅走过的武汉女士,悠然度过一个恬静舒适的午后,奢侈得不问归期。

      蓝天白云下的江汉关

      黎黄陂路:凭栏一片风云气

      从敞开怀抱的街口公园进入,沿着古朴的建筑群,走过一间间民间花样的店铺,在众多小吃店中随意落座,顷刻间,一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就端至你的面前。

      面条根根分明,如丝如缕,承载着人间烟火的温度。葱花翠绿如玉,星星点点洒落其上,增添一抹亮色;醇厚的芝麻酱如琥珀流淌,赋予面条馥郁的香气;酸豆角爽脆可口,恰到好处地中和了面的油腻;胡椒粉与香菜则如同精灵舞者,以微辣与清香唤醒味蕾深处的欢愉。再配上一对油光锃亮的欢喜砣,软糯与酥脆交织,口中瞬间奏响和谐的交响乐章。

      一碗热干面,是果腹之物,更是味觉的盛宴,让人在大快朵颐间,不仅完美解决饱腹之需,更在心中生起一缕灿烂的阳光,试图去拥抱那一片街区的古色古香。

      东起沿江大道,西至中山大道,中途与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等街道相交汇与武汉江滩一路之隔的地方,就是以黎元洪名号命名的黎黄陂路。

      黎黄陂路建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为黄陂人所建,故名黄陂路。后划入汉口俄租界,因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武汉黄陂人,人称黎黄陂,所以此路又于1946年改称黎黄陂路,成为武汉著名的“慢生活”街区,是汉口神采与气质的延续。

      在列强侵占时期和民国年间,黎黄陂路一带不仅是武汉最具摩登气息的街区,而且也是风云际会之地,无尽往事记录了繁华,也见证过流血和惨烈的付出。这里多次发生过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也先后设立过许多重要机构,现今保存的有中外闻名的共进会旧址和八七会议会址、中共中央旧址、中共中央长江局旧址。

      胜利街与黎黄陂路交叉口,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1926年底至1927年夏,大革命中心转移至武汉,将中共中央秘书厅设于今胜利街165-169号,这里就是政治局常委会和秘书厅开会办公的地方。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陈独秀等数十位重要人物曾在此居住、开展有关活动。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烈士的就义诗,几乎妇孺皆知。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就写于汉口黎黄陂路上的俄国巡捕房旧址。

      从战争时期的革命中心地到几经变换的建筑博物馆,从被反动势力压制的悲剧性存在到时代烟云笼罩下的人民象征,黎黄陂路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里寻觅着自己的定位,而众多革命志士辗转于此上下求索,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的身影,也定格在历史的画廊。

      如今,曾经的悲情岁月早已被风干模糊,只有那些句句滴血的诗行还深深烙印在厚重的年代,如同在老屋上爬满的一树繁花,悲凉地催人泪下。

      无论白昼或是夜幕降临,黎黄陂路总是远离喧嚣,没有滨江大都市的繁华与激情。取而代之的是,这里充满了独特的近代风情,狭窄的西式马路和一排排典雅的欧式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真正能引起游人无尽兴趣的,是整条街道上如画廊般密集的店铺。

      在这里,人们能够找到那些逝去的岁月和那份深藏的艺术情怀。

      沿江大道与天津路的交汇处,坐落着一栋古朴的西洋建筑。这便是拥有146年历史的英国驻汉领事馆官邸旧址,作为沿江大道现存最早的建筑,其典雅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展现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独特韵味。庭院内,花香弥漫,高大的棕榈树下,古朴的外墙和穹形的门窗静静伫立,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过往。

      近代以来,武汉在战火与西风的洗礼下,众多街区也从容地脱下了长袍马褂,接受着远道而来的繁华喧嚣,来去匆匆的人们,穿着西服洋装,踩上高跟鞋,优雅地握着一杯咖啡或红酒,在匆忙的都市节奏中,携手走出艰苦而暗淡的岁月时光,绽放出无尽的优雅与魅力。

      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沿江一带的老建筑几乎全部华丽转身,蜕变为充满人文气质的高端场所。隐身其中的金融机构和高端品牌,低调而不失优雅。静谧的橱窗、专业而优雅的导购以及淡雅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彰显着欧洲贵族般的不事张扬和高端品位。

      当心灵漫步于黎黄陂路时,就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走进城市的灵魂深处。这条道路宛如一条璀璨的银河,横贯江岸区的喧嚣与宁静,串联起历史的沉淀与当今的繁华。

      黎黄陂路街头公园

      昙华林:来听东林寺里钟

      每次在汉停留,我都喜欢下榻在螃蟹岬地铁站附近。

      原因很简单,武汉的朋友大多居于武昌,便于互动交流。这些老同学老朋友们,或在文化教育部门主事,或在党政机关任职,虽人在官场多年,但文学初心未改,个个低调谦和,平易可亲,把酒畅叙之间,对于文学和历史文化,都有着深刻的感悟和共鸣,谈到武昌的人文景观,他们介绍的去处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昙华林。

      昙华林,一个著名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风雨不变百年古街,行走其间,古风依旧,暗香袭人。

      林林总总的老建筑见证了林则徐、张之洞等历史名人的足迹,每一处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徐源泉、石瑛公馆等建筑经过修缮,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让人仿佛能够听到历史的呼吸。

      此外,这里还有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每一座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风格。

      昙华林的独特气质里,隐藏着无数未被发掘的秘密。只有当我们细心地观察和品味,才能发现它每一处完好无损的地方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

      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昙华林区域逐渐成为华洋共处的繁华地带。如今,这里街道静谧,艺术与设计的氛围异常浓厚,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家前来探访。

      昙华林32号是一栋保存完好的欧式洋楼,具有独特的独门独院设计。这栋建筑曾作为电视剧的取景地,其天井内的彩色玻璃和雕花栏杆展现了浓厚的异国情调。

      正是在这幢具有历史意义的老房子里,共进会领导人刘公与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赵师梅等人共同设计制作了辛亥革命的大旗。

      在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内,有一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这是一座民国初年的学校建筑。1938年,国共合作时期,政治部迁入武汉,第三厅在此成立,由郭沫若担任厅长,并由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第三厅汇聚了300多位文化界精英,他们在此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十四中校园为湖广总督林则徐兴建的丰备仓遗址,1903—1907年,张之洞先后在此开办公立小学和中学堂,1912年为省立第一中学,现产权属第14中学。

      原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的故居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二层砖木结构。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幸存者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为的是寻求一份长久的心灵安宁。

      站在一个拱门口向里面看,可以看到一些房屋的旧时轮廓,那里是瑞典教区旧址。这些建筑是2层和4层的砖木结构。当时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创立瑞典教区,在武汉成立湖北总会,驻地就选在此。

      石瑛先生故居,坐落于一幢庄重而质朴的二层小楼,见证了这位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的辉煌历程。作为欧洲同盟会支部的创建人和负责人,石瑛先生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于创建国立武昌大学时,在武昌区三义村购置了这座住宅,使之成为辛亥首义革命前辈在武汉市内珍贵的历史遗迹。对于研究与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名城发展轨迹,这座故居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故居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见证了众多历史名人的往来与交流。董必武、陈独秀、陶铸、李四光等名人曾在此频繁往来,共同探讨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

      另一处值得关注的故居是朴园,这是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钱基博先生(钱钟书的父亲)的故居。朴园诞生于1936年,作为当时的私立华中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修建的新公寓之一,这里既是钱基博先生教育思想与学术研究的摇篮,也是他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温馨之地。

      当时,和朴园类似的小楼有近百栋;抗日战争中,这里一度成为日军的宪兵司令部,房内也改成了可以推拉的日式门廊;到1946年,钱基博住进这栋历经更迭的小楼,成为昙华林居民之一,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1个年头。

      如今,钱基博所居住的房间被改造成了“艺术沙龙”。在深沉的咖啡色背景中,考究的桌椅摆设和野生的芦苇蒿草相映成趣,保留原貌的壁炉和仿古的吊扇、窗户遥相呼应,在这里,艺术的典雅向历史的沧桑致敬,它们一见倾心的邂逅迸射着无限风华。

      小楼昨夜又春风,如今,那棵300多岁的朴树树荫垂青,把窗口染得碧绿。2005年3月4日,在武汉市政府公布的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中,钱基博故居被评定为一级保护建筑项目。

      从戈甲营44号的小铁门进去,可以看到一座基督教崇真堂。这座教堂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主持兴建,是武昌地区的第一座基督教堂。经过维修和保护,这座教堂至今仍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

      教堂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600人做礼拜。2000年恢复使用后,周围居民经常听到优美的钢琴与和唱声从这里传出。

      漫步在县华林的小巷深处,历史的痕迹在每一处角落里悄然浮现。林则徐、张之洞的脚步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而老武昌的市井生活则被定格在了时光的长河中。这里,更像是一个充满小资情调的去处,少女的曼妙身影、艺人的手绣雕塑,以及明信片里的老武昌,都让这个空间仿佛在时光中被拉长。

      随着岁月的冲刷,人们似乎更加珍惜那些被筛下的历史碎片所散发的韵味。昙华林,已不再是瞬息万变的时光所能定义的,它留给后世的,是厚重的历史底蕴。

      时光仿佛在这里停驻,每一寸巷子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昙华林戈甲营那扇古老的木门,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春夏秋冬。这里,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无数人的生活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留下的岁月流光。

      离开昙华林,悠扬的钟声依然在耳边回荡,如同夏日的清风拂面。曾在巷子里穿行过的神父、牧师和修女们的身影,仿佛在眼前飘过,他们的笑容和关怀,如同明亮的一束光,照亮那些虔诚人士的心灵。而那些达官贵人的沉重脚步,也仿佛还在巷子里回荡,他们的故事和传说,流传在人们的心中。

      凝视着这条历经风雨的古街,我想,任何华丽的赞誉在此刻都显得多余。

      昙华林——一条文艺到极致的都市老街

      江湖之上:极目楚天舒

      我走在武汉的烟波江岸,眼前熟悉与陌生的气息,总让人梦回千年。

      如今,天堑变为通途,繁华此起彼伏。高山流水一览沧桑,中华文明也在春秋流转中传承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琴瑟和鸣,大江大湖留下的高洁与深沉,从未走远。

      当夕阳染红了江水,长江两岸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外衣。华彩喷薄的江滩,时而在建筑的遮蔽下消失,时而在街头巷尾闪亮登场,行人、车辆、商铺、灯光,共同编织着武汉夜幕下的千篇一律——半江瑟瑟半江红。

      除了两江四岸,武汉还有一个高光所在——东湖。

      东湖,一处洋溢着清廉与高洁之气的圣地,比起许多古老街区,这里的故事更加厚重精彩,更能浸染人们的生活。

      这里蕴藏着许多历史人物廉洁奉公的清风正气:梅岭一号毛泽东居处卧室的俭朴,朱德同志钟爱的花中君子的纯洁,屈原坚守正道、忠诚爱国的情怀,感人至深,弥久难忘。33平方公里的水域湖光山色交相辉映,34座山峰连绵不绝,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在层层叠叠的时光深处,闪动着绿宝石一般的波光,同样是城中之湖,同样有着超高颜值,千百年来,就这样不被打扰地躺在城市的心脏,堪称是城中大湖之光。

      行吟阁景点坐落在听涛景区东湖大门内的湖心圆形小岛上,由两条长堤与之相连。该景点始建于1950年,其名称源于《楚辞•渔父》中的诗句:“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据传,“泽”即今日之东湖所在地。行吟阁的檐下悬挂着“行吟阁”匾额,字迹为郭沫若所书。阁前矗立着屈原全身塑像,雕塑庄重严肃,清瘦飘逸,仰望天空,仿佛面对大湖行吟悲歌。

      “廉洁”一词的起源可追溯至屈原的著作《卜居》与《招魂》。在传承千年的《楚辞》名篇中,诸多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内涵,例如体现坚守理想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调遵纪守法的“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反对虚假行为的“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以及强调自律的“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等。

      在这个日益喧嚣且流于表面的时代,大众对价值的判断、贵贱的区分、毁誉的取舍乃至得失的权衡,似乎已在尘世洪流中趋向于一种近乎冷漠的状态。然而,屈原那些震人心魄、闪耀着智慧烈焰的警世金句,恰似黄钟大吕之音,穿透时代的迷雾,敦促世人挣脱现实的束缚,逃离浅薄与短视的漩涡,在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灵魂深处,播撒下清白如玉的廉洁精神与挺直如松的正义信念。

      屈原纪念馆内,陈列着关于屈原的文献资料、后世研究成果以及书画艺术作品等。馆前矗立着屈原半身塑像,其双目凝神,直面东方。1979年4月,叶剑英同志在视察游览东湖后,欣然题诗:“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高度评价了屈原的品行节操。

      余秋雨曾言:“自屈原起,遭受嫉妒与诬陷,成为中国文人跨越两千多年的永恒主题。而所有崇高与美好,皆由这一主题孕育而生。”当我们站在行吟阁前,注视着那尊雕像,内心不禁会泛起涟漪,触摸与怀想,行吟与苦痛,早已把这里打磨成虔诚的膜拜之地,但愿熙来攘往的人们不会忘记那个高洁的灵魂,那种纯善的本性,那种自省的廉洁,以及那份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定。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武汉有太多的魅力与从容值得大书特书,每个地方都充满着活力与动能、修远与求索、古典与现代,每个地方都铭刻着历史洪流中积淀的九死不悔的精神。每一座高楼、每一条街道、每一朵浪花,每一棵树木都在见证一座城市奔赴向前的勇敢脚步,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与希望、兴盛与悲欢,诉说着一座城市的脉搏与生存故事,在时间脉络中探索着勇气和智慧,续写着新的传奇。

      太多的古典与厚重已无须赘言,每一个名声在外的地方都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像是绢帛之上密密麻麻的注解,像是一幕幕飧食不尽的文化盛宴。

      行走大武汉,且行且感叹。每一步行走,每一程驻留,都让我仿佛穿越时空,非凡的文化旅程中,大江大湖的苍茫与顿悟瞬间交织,温暖着苍老年华的人生追求。

      两江四岸,九省之会,于石坊间拂去破碎尘烟,在桥栏边种下今日芍药,是人文美地,静谧之所,也有水火相济,江湖大气。

      武汉有太多的深刻和浪漫,却只是化作一星灯火,点亮黄鹤楼之巅,东湖侧畔;或是几许幽香,萦绕你我心头。今日的凝视,终会变成历史的印章,刻在跳动的心上,而武汉的故事,亦将在一代代人的传颂与演绎中,愈发鲜活生动,诗意盎然……

    【审核人:站长】

        标题:武汉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16837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萧雨柔萧雨柔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8篇
      • 获得积分:155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