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上次中秋回家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清晨,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我从床头柜上抓起手表一看,07:08,厌烦的情绪徒增。因为今天是休息日,想多睡了一会儿。尽管不情愿,但还是得起床接手机。
勉强睁开睡眼惺忪的双眼,习惯的瞄了瞄电话号码,哦,是妈妈!心里顿时紧张起来,因为母亲不识字,不会拨号码,手机基本上是接听作用,只有要紧事时才找别人拨电话给我们。
刚一接通,母亲就关切地提醒:家里降温了,在下雨,回来多穿点衣服,记得带把伞,别让雨淋着。
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这才想起今天是中秋节,昨天说妥的,今天回家看节。过节时回家,我只把它当做完成任务敷衍,而父母亲却惦记着。我不免有些羞愧,只好实话实说:还没起床。母亲马上压低声音说:不急不急,你再睡会儿,便匆匆挂了电话,似乎为她的莽闯而后悔。
我怎么还睡得着?因为我的一句承诺,二位老人一定是高兴了一晚上,又忙活了一早上。
我快速洗漱完毕,直奔回家的路。当我出现在家门口时,将近十一点了,父母满心欢喜,还夸奖我到家早。
果然,如我所料:杀了鸡,宰了鸭,扁豆、辣椒、毛豆角,已经采摘回来并挑拣干净了,腌菜、鸭蛋、青中泛黄的柿子,也整齐的一字排开,家简直成了农贸菜市场,这些都是为我准备的。父亲不无得意地问我可看得中,我啧啧称赞,双亲沧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们名义上是回家看节,实际却是父母为我们操劳,锅前灶后忙碌一上午,烧了一桌佳肴。我要帮忙,他们把我挡在厨房外,怕油烟弄脏了我的衣服,熏黑了我的脸。席上尽管有一道菜淡了,我们都含笑着心领神会:老母亲忘了放盐,抢在母亲用膳之前把这盘菜一扫而光,不想让母亲知道实情,怕她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自责,觉得自己老了而伤神,我们对菜的味道大家赞赏。看得出来,母亲也非常高兴。
记得上次端午节回家时,我们在堂屋交谈甚欢,忽然燕巢里的雏燕唧唧叫,原来是燕子妈妈觅食回来了,四只小家伙探出黑乎乎的脑袋,争先恐后后张大嘴巴。我正看得出神,父亲悠悠地说:我和你妈年轻时就像这老燕子,辛辛苦苦拉扯你们长大,如今你们都各自成家立业,忙着单位和小家庭的事务,平时家里只有我和你妈,显得清静,但我们愿意守着这个家,逢年过节,等你们回家。
是啊,父母是亲情的纽带,有他们就阻挡不了回家的脚步!
深秋了,有些凉意,我下意识望了望燕巢:空空的,不免有些失落,倒是父亲满怀希望的说:明年春天燕子会再回来的!
尽管农耕文明时期的中国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然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孩子长大后已不大可能固守在父母身边。而他们在家乡田间地头劳作惯了,适应不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各自为政”的逼仄生活,他们宁愿在乡下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由。
父母的腰身已不再挺拔,却总记得在我们的行囊中装满牵挂。悠悠岁月,赐与了父母智慧与坚强,也把他们从睿智的青年改变成了倔强的“老顽童”,只想时光慢些走,多些时间陪着他们慢慢“顽”。
要回城了,父母又把他们的劳动果实塞满了我的车厢,车子徐徐发动,他们目送我们前行,看着车渐行渐远。直到车子消失在拐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