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孤陋寡闻吧,这几天才知道辛弃疾来过广丰。
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前后,辛弃疾来到博山,写下了《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广丰城区被丰溪河一分为二,南有屏风山,北有竹航山(也称西山,海拔202米),河中间有一块沙洲——中洲,是传统的城市地理布局。这些地方也都建成了公园,与丰溪文化公园、水尾山公园、创业文化公园等公园一道,构成了一个城市公园群,有16处之多,基本实现了“出门即见绿、入城即公园”的目标。
来广丰已有3日,闲暇之余,围绕丰溪河城区段,习惯性遛弯几下。环绕中州公园,明月桥上,东西眺望丰溪河水。横跨永丰大桥,远征芦林大桥,一河两岸,秋风拂面;几步之隔,名言警句入眼,诗词歌赋入脑,传统文化浸润心间。挥步天虹广场,月兔广场莺歌燕舞,永丰大道车来车往,一路商业气息。
虽说城区有30万之众,却见不到大量的人流,人群分布得较为均匀,不忽多忽稀,随处都保持一定的人流,却不显得拥挤。车流也是这样,见不到堵车的情形。这里的电动车保有量挺多,到处可见,是普通民众惯用的出行方式。然而,共享单车却很少,只见过几辆不起眼的小贝电单车,远没有德兴骑行方便。
“梅花”无雨,解不了大地干涸之苦,却送来了缕缕秋凉。
昨夜秋风上高楼,拍打窗沿,忽然想到范仲淹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尫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是呀,问白发、如何回避?
一觉醒来,秋风依旧。于是移步屏风山。
屏风山不高,主体南北走向,呈葫芦形,山体为紫砂岩,土薄树稀,东西陡峭。从观音庵处上,游步道沿山脊而建。拾级而上,一步一个台阶步伐太小,二个台阶又太大,只好右脚二个台阶一大步,左脚一个台阶一小步,一瘸一拐地向上。幸好,一路上没见到几个人。秋风劲吹,树枝摇曳,鸟儿欢快。观音庵、屏山庙,零星香火味。众多坟冢,沿路隐匿在树草间,隐匿在以二十四节气为内容的石屏风后。过去这里应该是一方风水宝地,否则人们不会选择在这陡峭山崖、土层稀薄之地作为故后安生之地。此刻,自己也似乎明白了“屏风山”之意:居高有风,目及有屏。东出口下山便道更为陡峭,步步惊心。也难怪,来这里锻炼的人少。这里是个静谧之地,来不得太多热闹。
当年,处在不惑与天命间的辛弃疾来到博山,寻到一方静谧之地,写下了这首《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会是怎样的心情?
想来,自己是应该明白的。差不多的年龄,不一样的境遇,却有同样的感悟。初涉新领域,犹如跨越了楚河汉界。世俗的环境、冷漠的数据,眼花缭乱的报表、尘封的会计档案,剪不断、理还乱,只好蹒跚学步、牙牙学语。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刘向《说苑·建本》)。不论是处日中之光,还是即将要炳烛之明,学都要无止境,不枉负组织期望;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何境遇,眼前依然会是万里江山。
昨夜秋风、今夜秋风,秋风怡人,希望日日秋风。更希望:
人间无硕鼠,广场有人舞。窗前秋风引秋雨,一帘幽梦天明。
跨越楚河汉界,何惧华发苍颜。今朝丰溪依旧,极目万里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