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几个月后,正值瓜果飘香的季节,我有幸被借调到园林场文化站,专职从事宣传文化工作。
说来也巧,就在我到文化站报到的第二天,站长安排我去现场采访,写一篇关于果园丰收的新闻报导。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新闻采访。接到任务后,我便兴匆匆来到梨园,找到了果树队队长,开始了我的第一次采访。
走进梨园,扑鼻而来的是阵阵梨香,那一个个硕大的梨子,仿佛是一盏盏高悬的灯笼,在夏日太阳的照射下,闪着金光,透着灵气。
我拿着照相机穿梭在梨园中,用快门按下了梨园丰收的景像。照片中有站在树上采摘果实的年轻小伙,也有在树下忙着装筐的青春靓丽的年轻姑娘,还有挑着担子大汗淋漓的中年汉子。
就在我拿着相机忙得不亦乐乎之时,接待我的丁队长从筐里拿了一个梨子,“小孙同志,辛苦了,尝一尝我们的梨子。”我说,“队长,不用,不用。”“没关系,你来采访报道我们果树队,连水都没喝一口,就把这梨子当水喝吧。”见丁队长直意要给我,我就怯生生的接过了队长手中的梨,连声说,“谢谢,谢谢”。当我刚咬一口,只见梨汁溅了我一身,惹得一旁的许多年轻姑娘哈哈大笑。我连忙问队长,“这梨子的水份怎么这么足”。队长笑盈盈地告诉我,“这是我们园林场最好的品种金花枣,皮薄、肉多、核小、水份足”。我听队长这么一说,赶紧拿出采访本,记录一下这个品种的名称。趁着队长高兴,我又问了一些相关情况和有关数据。
采访间隙,为了体验生活,我还主动参与了摘梨和分梨工作,小伙子和姑娘们看我笨手笨脚的样子,连忙说,“算了,算了,你还是帮我们多拍几张照片吧?”我连忙说,“好,好,好。”一听说要拍照片,许多人拥到我旁边,我一口气将相机里的胶卷全部拍完。
通过一上午的采访,不仅让我增长了许多关于梨园的知识,也让我见识了果园采摘工作的辛苦。
就在我离开果园时,一位姑娘对我说,“孙干事,别忘了。把照片洗出来送给我们哦。”我说,“一定,一定。”
我下放的地方,当年叫马鞍山市园林场,主要以种植水果为主,兼有部分水田。
当时园林场种植的水果主要有梨子、桃子、苹果,还有赫赫有名的园林场无子西瓜。而在这些瓜果中,梨园的面积最大,产量也最高。
每年三四月份是园林场景色最美的季节。如果说三月盛开的桃花,点缀的只是这刚刚苏醒的大地,那么,整个四月间,那漫山遍野盛开的千树万树梨花,将园林场装点的像一场盛大的婚礼现场。当你置身山峦顶峰,俯瞰大地,你不禁为这一片洁白所震撼。
此时穿梭在这一片洁白梨园中的不仅有无数勤劳的果农和园丁,还有那花前月下的一对对恋人。他们就像是辛勤的蜜蜂,在梨园里授粉,期待着夏日的果实和爱情的收获。
我们园林场下辖五个区,有几万亩梨园,数有“十里林场,十里梨园”之称。不知是缘份,还是上帝的安排,我生平第一次的新闻采访,竟然是我刚到农村时穿过的那一片梨园。
1975年4月,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我在一阵欢迎的锣鼓声中,走进了一片梨园,开启了人生难忘的一段知青生涯。
那天,天空晴朗,梨花飘香,老队长领着我穿过一片又一片梨园。看着山坡两旁盛开的梨花,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曲,“正当梨老开遍了田野,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老队长看着我一脸兴奋的样子,指着眼前的一片梨园告诉我,这是我们园林场最好的一片梨园。这里结出的梨,不仅皮薄,而且水份多,糖份足,甜如蜜枣,我们当地人叫它金花枣。
听老队长这么一说,我的口中不时生出津水,仿佛眼前的一树树梨花,已经变成一个个硕大鲜嫩的金花枣梨,咬一口,梨汁四溅,溢满唇齿。
如果说我对知青生涯留下的最初美好印象,便是那天老队长接我进村时穿过的那一片梨园。从那一刻起,蜿蜒起伏的山峦下,那一树树梨花已盛开在我心中。
在场部文化站工作期间,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经常陪同领导下去视察或检查。在深基层的过程中,我特别喜欢陪同领导到果酒厂视察。
果酒厂是场部兴办的一个附属企业,每年要酿造几十吨果酒,这些果园不仅浓香,而且甜美。每当场部领导到这里视察时,果酒厂的厂长都要赠送几瓶不带商标的“内部果酒”。我作为随同的新闻干事,当然也少不了沾一点领导的光。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白酒是凭票供应的。而我们园林场生产的果酒,却不在计划供应之列。因而,当时的果酒也成了颇受欢迎的甜酒,成为场部的招待酒。如果说我的喝酒历史,可能就从喝果酒开始的吧。
我的知青生涯前后不到三年,在场部文化站工作期间,像这样深入田间地头的采访已是家常便饭,尤其是每年瓜果成熟季节的采访更是不计其数。然而,我生平的第一次新闻采访,却像一部老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中久久回放。这虽是一段蹉跎岁月的时光,但它却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奠定了我对新闻宣传和文学写作的基础。
又是一年梨花盛开的季节,我的思绪又放飞到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果园,“正当梨花开遍了田野”的歌声又萦绕在我的耳旁,仿佛又回到二十岁那难忘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