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叶裕:圆梦桐城

  • 作者:邓雪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5-28 10:45:10
  • 被阅读0
  •   从报名参加“同步阅读•走进桐城大型文学采风活动”到成行,中间间隔一月有余。

      “为了这次相聚,我连见面时的呼吸都曾反复练习”。数次被同行文友调侃。她哪里知道,去桐城,是我的梦想,这一梦,从青葱少年到年逾花甲;她哪里知道,去桐城,是我的愿望,这一路,我走了40多年。

      就在我刚刚踏上桐城土地的那一刻,一个电话让我如坠冰窖:“大姨病危”。难道这一次又将与桐城擦肩?难道这一次将要抱憾而归?然而,大姨却是等我桐城归来后平静辞世。医生说,这个老太太比一般人生命力顽强。家人说,大姨是在等我见她最后一面。可我宁愿相信,88岁的大姨不忍打断我桐城之行,让我长梦得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正在读初三。那天,班上来了一个身材小巧,讲话如唱黄梅戏般好听的老师。我没想到,后来她让我破天荒地化学成绩名列班级前茅;我没想到,我读高中时她和另一位桐城后人成了我的两位班主任;我更没想到,能有机会同他的一双儿女围坐在他夫君的身旁,听他讲他祖先桐城父子宰相的故事,听他讲龙眠河,六尺巷……而他的一双儿女,更是成了我一生挚友。

      从那时起,一个少年在心中藏了一个梦,对桐城心心念念,心向往之。

      其实,至今为止,我有许多次和桐城近在咫尺。数十年间,不知有多少次航行到安庆,临江寺、安庆石化、大渡口、五里庙、大船码头,还有安庆许多街巷都留下过我的足迹。因为种种原因,我没能去往桐城。每次都说下一次,然而,每次都在期待下一次。

      五月的桐城,阳光不浓不烈,煦风不急不劲,天好蓝,花正香。文友的接站,先行到达酒店文友细心的接待,无一不让人感到桐城的热情。

      欣赏完“走进桐城文艺酒会”文友老师们精彩演出,出得门来便入街。华灯初上,灯光璀璨,何不趁着酒后微醺,长夜未央,探访文都名胜古迹,欣赏一番桐城夜色?

      酒店服务员建议我们去龙眠河景区。可能是兴奋没有听清楚,亦可能是辨不清东南西北,五光十色的街头,一行人失了方向。等红灯时,一位外卖小哥经过,便拦下他打听。外卖小哥闻言停车,详详细细给我们指路。直到亮起我们通行的绿灯,方意识到,因为给我们指路,外卖小哥错过了他去方向的绿灯,不禁心生愧意。

      夜幕下的龙眠河,流光溢彩,波光粼粼。站在这条桐城人的母亲河畔,心里还在想着那位外卖小哥。哪个外卖小哥不是风驰电掣?哪个外卖小哥不是争分夺秒?不知这一单他会不会被投诉差评?一个普通的外卖小哥,冒着被投诉差评的风险,为几个素不相识的外地人指路,让我这个走过许多地方的“江湖人”心生感激,打心眼里赞扬桐城人助人为乐的善良品质。

      也就是在那一刹那,下午“同步阅读•走进同城大型文艺采风活动”会场上作家江觉迟老师的报告在眼前鲜活起来。

      江觉迟,著名作家、桐城文联主席,地地道道的桐城人,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女人。如果说“觉迟”这个名字彰显出文都人的文化底蕴,那么,她另一个名字“扎西梅朵”(草原上美丽的花)却是展现出雪域高原的异域风情。17年,援藏支教;17年,100多个藏族孩子的妈妈;17年,住帐篷打雨伞睡觉,学会驾牛犁田,高原反应差点命归黄泉……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让藏族孩子失学,让他们回到学校。如今,她教的孩子已经成为老师,她当年播下的种子正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开花结果。

      “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深情美妙的歌声仿佛在耳边萦绕,我觉得,这首歌就是唱给扎西梅朵的,歌唱这朵雪域高原上美丽的雪莲花。

      当我好奇地想,江觉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奉献精神,或是说她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什么?第二天上午参观她亲手创建的“安徽省非遗项目——‘裁襟励子’文化园”给了我明确的答案。

      “裁襟励子”说的是一个叫苏蕙华的桐城乡下女子故事。苏惠华的儿子在私塾读书,私塾先生孩子百日,师母要做五彩肚兜,缺少一块红绸布,苏惠华的儿子答应师母回家找一块红绸布。但回家后遍寻未果,苏蕙华听说后,毅然将自己陪嫁的一件红绸衣服上的衣襟裁剪下来,让儿子带给师母。要知道,这件红绸衣服是她最心爱的嫁妆之一。而且,毁坏嫁衣在当时、当地被视为不吉。

      “尊师重教,言而有信,成人之美。一襟全三教。”苏蕙华说值;她的后人说值;我们外来参观者何尝不说值?在这里,我相信所有参观者都接受了一次心灵洗礼。诚信,曾经是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而在物欲至上、世风日下的当今,诚信却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

      苏蕙华,江觉迟的祖母。江觉迟,“裁襟励子”非遗传承人。她为文都厚重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她书香门第的门庭增光添彩,她让历史的瞬间永远闪烁。

      苏蕙华、江觉迟、外卖小哥。他们的身份:乡下妇女、作协主席、普通劳动者,是桐城社会阶层的缩影。从这个小小的缩影里,我看见了桐城人人性光辉的闪亮。

      然而,桐城灿烂星空中,又何止江觉迟他们独自闪耀?

      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出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封建王朝一品大员之口,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胸襟?这是对巍峨文庙下“温良恭俭让”儒家思想的最好解读,更是对“谦和礼让”这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完美诠释。如果说桐城人为人处事处处遵循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诲,那么,这些行为的动力不都来自于文都人的饱读圣贤书?

      桐城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馆藏文物诉说着桐城历史的厚重。“桐城派”展厅则详细地向人们讲述着“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来龙去脉,讲述着“桐城派”在中华文化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吹嘘和无稽之谈。文都历史的星空,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朱光潜、慈云桂等巨匠熠熠生辉;张英、张廷玉父子青史留名。我仿佛看见,龙眠河上,方苞踏上他祖先捐助修建的紫来桥,走向京城,开创“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的辉煌。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桐城崇文重教之风盛行,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听闻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桐城至今走出近3000名博士,近20名“两院”院士。不禁感慨:桐城,不负“文都”之盛誉。

      五月的桐城,我走过梦里走过的街道,看到了梦里看到的景致,见到了梦里想见的人。

    【审核人:雨祺】

        标题:叶裕:圆梦桐城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6326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