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师队伍当中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痛并收获着,累并快乐着!
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特殊十年对教育的荒废,全国各地急需大量的师资充实中小学校,国家决定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等生进入师范就读,毕业后分配到各地中小学任教,这些人被称为中师生。在我们福泉,包括我们学校就有很多这样的老师。他们或毕业于福泉师范、或贵定师范、或都匀师范,有的是三都师范,毕业后,一开始他们大多数都分配在最边远的农村小学,如王卡小学,仙桥小学,兴隆小学,或者更偏僻的村小,也有的在初级中学,他们当时虽然很清苦但也快乐着,深受农村百姓的喜爱和欢迎。
对于这群中师生,我们可以说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基石,但他们确实被埋没了,实际才华不至于此,他们有的怀才不遇、身不由己,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艰难爬行一生,有的一直在农村学校这条教育战线上生活着、工作着,有的老师在当地农村成婚生子,他们把一生的青春都留在农村,他们有时也会感受到委屈,遭遇不公,长期工作在无法施展才智的环境中,繁重的工作,狭小的交际圈,枯燥乏味的日子,让他们感觉到非常压抑,部分教师就会找一些能释放自己压力的事情,业余时间有的与土地、与农民打交道,有的看书写作,有的绘画唱歌,把青春和热血都贡献给农村基层教育工作,他们饱经风霜,历经磨难,毕生精力都倾注在中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上。
但他们当中也有一部分人不甘于就此荒废青春,毅然决然选择继续深造,获得高一级的文凭走了出去,担任城区高一级学校的课程,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经历的人,后来成为了城区学校的骨干,学校的主任或校长,有的甚至成为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于这部分中师生我们不管他们的最后结局,他们都值得我们去歌颂、去书写,去翔实郑重地去还原去过去的记录。现在中师生这个群体很快就要消失了,最大的年龄都已经退休了,最小的也都50多岁了,若干年之后,甚至可能会被人遗忘。这一群人在我们学校就有很多,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去学习,值得我尊重,这个群体,有太多让人感动的事迹,值得我们浓墨重写他们,我的同事、我的好朋友晓俊老师就是他们中间非常了不起的一员。
早日认识晓俊老师是我非常庆幸的事情!
90年代我当时在在福泉职业中学工作。刚刚过完年,学校的领导就带着我去兄弟学校招生,第一站是去龙昌中学,因为是刚刚开学,领导和老师们都在忙碌着,我们的工作也不好着手开展,我就一直赔我们的领导在龙昌中学的校长室耗着,我听我们的领导称呼他为“杨校长”,当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印象就是声音洪亮,精力充沛,来回的忙碌着,特别的有鼓动性,当时我看着“他”忙了一早晨,心理还在想“他”这个人是不是不愿意给我们帮忙嘛,或者说他就是一个办事效率比较差的人,在我看来很多事情要善于安排手下的人去完成,后来才知道他非常负责任,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是一个办事很认真的人!给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印象特别深的事情是,虽然工作没有完成,但杨校长非要留下我们吃饭,还一定要去他家里,我当时纳闷,两个学校的工作,作为一校之长让手下安排在外面解决就行了,家里这样麻烦、这样累,但他非要说去他家,还说要亲自炒菜做饭,去到他家,我看到了他做家务麻利的动作,不一会功夫一大桌菜就呈现在我们几个人面前,我由衷的感慨:这个校长太厉害了!但也太辛苦了!喝酒的时候,我也感激的敬了他几杯酒,并对他真挚的说道,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希望你不要忘记我!从那个时候起,我从此也永远记住了我亲爱的杨校长!
认识晓俊后,我们就不断地交往,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给我树立了榜样,也给我指出不足,我也虚心的学习,就像诗人说的:如果我是船,他一定是帆,引领我走正确的方向,他也总是用风趣幽默的话语在我们上课之余解解疲劳,让我们开开心心,在工作当中无私奉献的精神令我永志难忘。记得前几年,由于我校学生数不断增加,教师缺少的情况下,他虽然身体有点“状况”,但仍然替学校领导排忧解难,向学校领导请缨勇于承担两个班级的数学课,我当时还劝他,你的身体不太好,就不要“习冲了嘛”,他却说,“工作上的事情大家都应该相互理解”,就是这样平实普通的语言,感人肺腑,我想这就是八十年代毕业的中师生的情怀和感人的故事吧!
前几年,记得我们部分老师和好朋友组织了一个叫“同心桥”的志愿者服务队,有一次我们通过“化缘”得到了一些费用,商量要去给王卡小学的孩子买校服和书包的事情,当他知道这件事后非常高兴,说了很多痛快的话,后来在给王卡小学送去的时候,由于当时正在修路,我们的车开到离学校还有一段路时就不能过去了,我和本斌、松平几个老师商量找摩托车送过去时,当时晓俊的脚痛风,我们让他休息时,他非常的不爽,大声激动的说,“这是大家的事情嘛,每一个成员都要尽一份力,我来了就要去做事”,事后我想这就是一个在关键时刻充分陷阵的人,一个具有大爱的人,他给了我们一面生活的镜子,让我时时处处有了学习的榜样。
今年暑假,他带我们几家人去湖北恩施一带旅游,我更看到了他为人的谦逊,有时候的忍辱负重,每天设计旅游的地点、吃饭的地方、休息的地方,有时还要受大家的“揶揄”,给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对小外孙女的教育方式特别值得我学习,在旅游这样累的情况下,让她从小养成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每天走几十公里,她都没有喊一声累,就是这种独特的教育方法,她也特别爱她的外公。
晓俊老师的老家在龙昌杨家林,该村清代属杨家林团,民国时属于杨家林乡,解放初期就设立了村,1958年属于团杨公社,1984年属于团杨乡,2004年,杨家林村和枫香树村合并为枫香树村,隶属于龙昌镇至今。晓俊老师的村里曾经出过很多名人,其中1938年从福泉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进步女学生杨超就是杨家林的。1938初只有二十来岁的杨超,没有同家中父母商量,同几个同学要去延安寻找共产党参加革命、参加抗日,并说出了“革命不成功,红旗飘不到平越就不回家“的豪情壮志,参加了八路军,投身到抗战前线,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连任文化教员、宣传干事、连指导员等职务,杨超是福泉籍唯一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杰出女性,是党的好儿女,是福泉人民的骄傲,她的革命精神,值得福泉人民怀念和传承,她1983年在北京去世后,其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我想杨超可能就是晓俊的榜样,至少晓俊老师获得了这样的基因吧,或者得到了熏陶,干什么事情都有这样一股子劲,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为我们树立了正能量,值得我们敬佩,有人说你是老师在培养祖国的栋梁,还不如说你就是祖国的栋梁。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我是晓俊老师的同事也是好朋友,更是一名普通基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我们经常在一起“嗨聊”,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要几天看不到晓俊,我都会问同事和朋友,“晓俊又跑哪里去了嘛”,我想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同晓俊是同年人,算起来我还要长他几个月,我们都是在艰苦年代生活中走过来的人,我在牛场中学读的高中,家在道坪,每个周末17公里的路程都要走路回家,所以养成了徒步的习惯,晓俊家在农村,我想那个时候的孩子都要砍材,而且地方也很远,所以我们几个都有徒步的习惯,我们在郊游的时候都难免要走一些艰难的路途,但每次他都都在帮着我,“罩着我”,在人生和工作遇到不顺时,我有什么困难或者遇到了什么“梗的事情”,我都要找他帮忙,他经常也会劝说我、调侃我“想开点嘛,吉人会有吉祥的”,几句话就解开了我的心结,我想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什么事情也就过去了。
我同晓俊还不到两年就要退休了,有时工作中难免有些颓唐,我每每想到像他们这群在八十年代毕业的,在基层工作的中师生们,尤其是像晓俊老师这样的前行者,我什么事都会迎刃而解。他先后在基础偏远的学校工作,但在自己的努力下,从一个中师生变成了一个大专生,一个脱产的本科生,从一个基层小教师先后成为仙桥中学的校长、龙昌中学的校长、福泉二中的政教处主任,这就是一部励志的故事,可以说达到感人肺腑,也诠释了人生就一定要爆发的誓言,否则一辈子走不出的快乐。晓俊老师的一生给我们很多人留下了榜样!
最后我衷心愿我们的杨老师、我的好朋友晓俊人生如愿!生活美满!天天开心!
老朋友岂能相忘,真友谊地久天长!
李贵林写于都匀城市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