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皆知的问答题,答案很显然是:不一定。学历高低与收入多少是不能简简单单地画等号,稍有成年人几乎都认同这个观点。比如,我们家乡曹德旺先生,他也只读过初中一年级,小时候家境寒酸却成就他一生辉煌,成了家喻户晓的企业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讲经台上博览群书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收入扣除日常开销外,估计也所剩无几。这种学历和收入不匹配现象始终存在,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毕竟人与人之间理想志向不同,工作兴趣、专业能力不同,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也存在较大差异。
不过,如果有一地区绝大多数人们,其学历与收入出现严重背离。这是否值得我们关注呢?我的家乡是福建福清市江阴镇南曹村,海边长大。据老年人说,百年前我们村庄是座孤岛,到县城不通路,只能靠坐船。交通出行尚且如此,老百姓生活之艰辛不言而喻,一日三餐没有几户家庭 能达到温饱水平。更别指望上学读书,整个村庄无论男女,个个目不识丁,甚至有的连阿拉伯数字都数不清。我爷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每到春节,他总是羞怯地问我:“孙子,爷爷今年多大岁数了?”即便我告诉他,没过多久他又忘了。
文盲程度达到极限。
2
如今呢,家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排排高档别墅,门前泊着豪华轿车,不禁令人啧啧赞叹。尤其是到了春节,年夜饭过后,挨家挨户炮竹声声响,整个村庄在色彩缤纷的烟花映照下,显得格外繁华、气派,堪比一座小城市。不过,若问村民们文化素养成色几何?
答案:文盲依旧!
我堂兄堂嫂是一对不折不扣的“模范代表”,两人只敷衍了事地读过小学一年级,写完自己的名字很勉强。可是,当他们推着旅行箱走在路上时,熟人问他去哪?他们很轻快地回答:“去南非,圣诞节到了,那边生意忙。”我堂弟堂妹也没读过书,他们去俄罗斯、去阿根廷、去阿尔及利亚,就像到福州旅游一样,来来往往,随心所欲。我们村20岁至50岁之间的成年人90%在国外,就像蚂蚁找食,刚开始两三只,后来成群。这些人群中多半只有小学文化,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说不来。他们不仅能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而且还能把生意打理的有模有样。
为之感慨!
3
我曾经好奇地问过堂兄,与老外打交道你们是如何做到?堂兄脱口而出:“用手指呗,跟说哑语类似,明白大致意思即可,只要钱没收错就OK。其他的无须认真,不拘小节。” 是啊,好一支不拘小节、只管往钱冲的文盲队伍。我都十载寒窗的读书人,若是家里突然到访一老外,真还有点不知所措。可是放在他手里只是不拘小节,小菜一碟而已。自感汗颜!
“读书没用,赚钱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挂在嘴边的口号语。他不仅来我家里吹嘘,甚至在子孙面前拍着胸膛树立榜样:“怎么样,我虽然没文化,可是我照样能走遍天下,读不读书在我看来是一回事。如果你们想读书就去学校含糊几天,不想读书就呆在家里,网购。
喜欢哪种商品 ,只管下单 。”
是的,奢侈品消费于他来说更是挥霍无度。每次苹果手机新款问世,他们立马扔旧换新。一代更迭一代,与时代同步!堂兄西装革履,手推旅行箱;堂嫂披金戴钻,粉妆玉琢,十指涂丹;夫妻俩手挽手穿梭在各大国际机场中,自拍晒单后羡煞朋友圈。此时此刻又有谁能信他们仅仅只读过小学一年级?确实,时尚潮流让他们抢先了一步,把原本胸无点墨的俗气填充得满满当当。
会赚钱才是硬道理,堂兄说得没错。雄厚的经济基础能够改善我们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味;游遍大江东南,尝尽天下美食,显而易见,心情愉悦感油然而生,容光焕发。完美契合了苏轼先生所言:门前流水尚能西。
可是,读书真的没用吗?非也!社会进步永远离不开学识渊博、智慧才干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是新时代的弄潮儿,勇立潮头;他们追求的不是单纯的苟且与浮华;他们要的是,将一种不可能成为的事物,成功地研制成可能,敢教日月换新天。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伟大人物,堂兄难道插着翅膀飞到南非吗?如果没有他们,我们随身携带的手机与一块废品有何区别?又如何能完美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梦想呢?会赚钱固然好,但物质与价值、学识岂能简简单单地相互填补?曹德旺先生虽然已过花甲之年,却依旧热爱读书,惜书如命。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到我家做客,任何物品都可以借可以送,唯独书不行。这一切例子都有力佐证了金庸先生的名言: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再来回顾一下历史,封建王朝首任皇帝嬴政先生,无论如何也预料不到千辛万苦一手缔造的伟大帝国仅仅只延续了三代,到了赢子婴的虚名分上便戛然而止、湮灭殆尽。触类旁通。堂兄堂嫂们,如果你们一意孤行贪图眼前,亵渎中国文化,把历史知识踩之脚下。我想,你们未来的命运可能比嬴政的子孙还要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