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桃溪瓦罐汤

  • 作者:维维安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1-10-22 16:17:37
  • 被阅读0
  •   俗话说,“吃肉不如喝汤”。于是,自古以来,华夏大地的中国人就有喝汤的习惯。

      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观,追求的是舌尖上的美味享受,注重的是饮食养生,经过长时间炖煮的汤汁味道浓郁而鲜美,营养十分丰富。

      烹饪饮食经典《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著: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则成至味。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道理,也是几千年的历史记载和沉淀,使其独具特色。于是,瓦罐汤这道美食就在民间应运而生。

      我的家乡舒城县,瓦罐汤不仅是民间一大特色小吃,一道美味佳肴,尤以桃溪瓦罐汤最为驰名。

      据史料记载,舒城县,人杰地灵,有千年历史,在夏、商时期,属扬州。西周武王克纣后,封功臣偃姓子爵于此,立为舒国,后分立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史称“龙舒”,是三国大将周瑜的故乡。

      桃溪更是舒城所辖的一座千年古镇,其历史源可溯至春秋,甚或更早的虞夏时期。

      据史志记载,桃溪镇始建于北宋初年,潍扬一带时有商贾献巢湖到此贸易。北宋词人周邦彦时为庐州教授,也曾游历于此,并填有《玉堂春》一词,词中“桃溪不作从容住,断藕秋来无续处”,即指此地。

      因古时的桃溪镇丰乐河两岸,依河傍水,广植花,每当阳春三月,两岸桃红似锦,中夹一溪,故名“桃溪”。“桃溪春浪”为“龙舒八景”之首。

      桃溪镇位于舒城县北部,地处美丽的丰乐河之滨北与肥西、六安两县市毗邻,隔河相望,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商贸繁荣,历史上曾有“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盛况,素有“小上海”之美誉,也是当代散文作家艾煊的故里。

      据传说,在民间舒城,瓦罐煨汤历史悠久,关于其由来有不同的说法,这里未作一一考究。不论民间瓦罐煨汤的由来到底有哪几种,独特的口味和特别的制作方法已使其成为安徽传统民间小吃的典型代表。

      舒城民间瓦罐汤是以土质瓦罐为容器,放进肉类食物等佐料,加满纯净的清泉水,盖严瓦盖,仅留一孔通气,以木炭火为主,小火煨之,三四个时辰后,揭开瓦盖,煨制好的瓦罐汤,汁味浓郁、香飘四溢,细细品之,味道绝佳。

      记忆中的桃溪古镇,深藏于丰乐河北岸,分东、西、南、北四条街,其中一条四五百米长、四五米的老街,是古镇的经济文化中心。鳞次栉比的街道两旁,有茶楼、酒馆、肉铺、作坊等屋宇,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零零散散摆摊设点卖刀、剪、杂货的小商贩或看相算命的。街道由东向西延伸,一直延伸到小镇的尽头。

      街道两旁还有向外延伸的小巷小弄,破旧而古朴的院墙,包裹着的是破旧而又古朴的长满青苔的居民院落,不少院墙上还爬满了密密麻麻、绿油油一片的爬山虎藤蔓,在狭长的阴影下,巷陌深处里的寻常人家,靠养花种草、研墨字画,消磨着自己的时光。

      徜徉在这个拥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古镇里,喧嚣嘈杂的老街上,满目皆是斑驳的老屋深巷。早晨的阳光洒落在那白墙灰瓦、突兀横出的飞檐上,与波光粼粼的丰乐河水、门前流过的潺潺溪水相映成趣。

      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青石板路面,见证了多少次老街的变迁。青石板与车轮常年的摩擦,留下了深深的沟痕,这也是我们这辈人儿时里的记忆。

      瓦罐汤自宋朝以来,虽有上千年历史,能传承下来的凤毛麟角,更别说是以瓦罐汤驰名远扬。

      据说,舒城县人一直以有“两只罐子”为自豪,一只是舒茶镇的茶叶罐。1958年,毛泽东主席巡视大江南北时来到舒城县,视察新诞生的舒茶人民公社时指示:“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以后山坡上要多多辟茶园。”今天的舒茶青岗云梯,“万岭千岗茶树绿,千家万户制名茶”,是江北最大的茶叶生产销售基地。

      另一只就是桃溪镇的桃溪瓦罐汤。伴随着206国道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瓦罐汤的特殊香味已香飘大江南北。

      依稀记得儿时的我,最爱吃的就是外婆煨的瓦罐汤。虽然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条件远不及现在,能填饱肚皮就很不错了,但外婆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总能变着法儿让我喝上一口瓦罐煨汤……

      离开家乡十五年后,我又回到故里,才又真正喝上一口纯正的桃溪瓦罐汤。

      在舒城工作那几年,不管是到六安出差、合肥办事,凡是走206国道、路过桃溪,都要掐好钟点,找家饭店,点一盘卤菜、一盘炒菜、再要个瓦罐汤,吃饱喝足了再返回县城家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绵延千里的206国道线上,有个因一道瓦罐鲜汤而让人来了还想来的小镇,那就是安徽舒城的桃溪镇。

      凡在桃溪镇小吃一条街上、现在叫“桃溪美食娱乐城”吃过饭的人,无不为这里价廉味美、土色土香的特色小吃,尤其是瓦罐汤所吸引。

      这条街,自桃溪大桥头起,沿国道向南延伸约一公里左右,路两边约有大大小小的饭店五六十家,从业人员不计其数,基本上都是周边的村民,每家每都有二十多个小火炉,清早点火,一炉一罐,小火慢熬。

      据说,桃溪镇的瓦罐汤鹊起于1982年,在那个“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八十年代。当年,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是交通运输的主干线。

      桃溪镇位于丰乐河与国道206的交汇处,虽然水运衰落多年,但公路运输开始勃兴。这一段国道,自古即为庐州——安庆两府之间的官道驿路,林则徐、毛泽东等都曾途径此地。

      建国前,长淮数省商贾也多麋集于此,他们利用丰乐河水运之便,在此从事粮食交易,鼎盛时期的桃溪镇人口多达一万五千余人,粮油交易所达到一百余家,停泊在丰乐河的运粮船只,长达数里,特别是入夜以后,灯火相接,宛如一条长龙。后因丰乐河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水运不通,致使桃溪镇整个经济呈现萧条景象。

      1979年后,改革的浪潮涌向这座千年古镇,利用公路交通的便利条件,重整旗鼓,修筑街道,整肃街容,改善对外交通条件,与合安路相接。同时对东大街和镇西、镇南、镇北三条老街相继改建扩建,使街容市貌大为改观。

      1982年,红光村村民郑昌应、郑昌富、郑昌才三兄弟最先行动,在桃溪大桥南头开起了第一家制作“瓦罐汤”的饭店——“舒桃饭店”,专做南来北往驾驶员的生意。小饭店一开张就一炮打响,特别是瓦罐汤,吸引了众多食客,成了小店的特色菜之一。

      食客多了,郑氏三兄弟饭店的规模也相应扩大由一家变成三家。随后“桥头饭店”“胖子饭店”“顺昌饭店”等陆续挂牌。

      之前,这三家饭店的瓦罐汤我都品尝过,在桃溪小吃一条街上均有口皆碑。据说,闻香下马的客人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国内来的客人以山东、江西、江苏、浙江人居多,省城一些名人和日本、德国、韩国、印度等国外宾客也常慕名来桃溪品尝。

      我去得最多的是桃溪小吃一条街上并不太起眼的“小保餐厅”。原因很简单,饭店的老板是我夫人初中同班同学,姓袁,自小很仗义,深受同学们敬重,自小大家都称他为“保哥”。

      我和夫人相识不久,保哥就邀请我俩口子到他家餐厅去小聚,第一次品尝了保嫂亲自掌勺制作的“瓦罐汤”,感觉那罐瓦罐汤汤汁清爽、味鲜肉嫩,吃后让人无穷回味。

      那是一罐用黄泥土烧制的瓦罐煨制的“肚片瓦汤”。保哥介绍说,这罐汤的主材采用的是一年以上农家土猪猪肚,在生鲜的肚片上撒上盐和醋,浸泡、揉捩后清洗焯水,去除肚油和异味,再加入筒子骨、放少量盐和姜片后小火慢炖三小时以上。出锅时,再将农家豆皮放入瓦罐汤上面,不仅起到保温作用,还能增添汤的豆香味。

      果不其然,用泥土烧制的瓦罐煨制的“肚片瓦罐汤”,猪肚清爽脆弹,没有任何异味,汤汁清淡爽口不油腻,保证了食材本身的土色土香!

      从那以后,我一直喜爱到他家的餐厅去饱口福,后来他把餐厅开到了省城合肥,改成“桃溪酒店”,仍主打舒城土菜和“桃溪瓦罐汤”。

      我也随之追寻而来,目的就是想喝上一碗原汁原味的“桃溪瓦罐汤”,吃上地地道道的舒城千张、辣蒸白干、豆皮圆子、水煮青菜、咸猪头皮和蒿子粑粑等。

      除“肚片瓦罐汤”外,以后我还在保哥家的酒店里多次品尝了“排骨瓦罐汤”“老鸭瓦罐汤”“老鸡瓦罐汤”等。

      保哥介绍说,瓦罐汤的食材是随四季季节变换而更迭,每个季节喝不同的瓦罐汤:寒露至立夏,喝排骨或老鸡瓦罐汤;立夏至寒露,喝肚片或老鸭瓦罐汤。尤其是老鸭瓦罐汤,鸭子要选本地农户散养的灰麻老鸭,鸭龄要在一年以上,毛重1.5~2公斤左右。

      保哥说,只有用土瓦罐、用正宗土老鸭、用慢火炖的老鸭汤,火候足,时间长,瓦罐盖子一揭开,香气扑鼻而来,肉质鲜嫩可口,汤汁清澈醇厚, 才称得上是真正地道的“一罐鲜”。

      转业待安置那年,我和刚从部队退伍的侄女婿起,在舒城县城的三拐塘农贸市场开了家“状元楼酒店”,也学保哥的做法,主打舒城土菜,并将桃溪瓦罐汤引入饭店。由于我俩自身没有厨师手艺,更缺乏煨制瓦罐汤的经验,特别是从外地请来的主厨练不了当地的“和尚经”,煨制的瓦罐汤没有了土香味,少有人问津,很快被迫叫停。

      探究原因,瓦罐汤在舒城民间已流传千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八变不离其宗”,除讲究食材新鲜外现在的酒家更加注重科学的煨制方法和佐料加入,在不添加任何色素香精的前提下,经过数小时煨制,达到清澈透明、层次分明、口感清爽、味道香醇,才能算得上是一款正宗的桃溪瓦罐汤,才能满足舒城人和那四方宾客挑剔的味蕾。

      想想多年再没有去桃溪镇小吃一条街上品尝过农家瓦罐汤,前不久因事回舒城,我没有直接开车从高速走,而是特意绕道206国道上,就是为了去品尝一口那闻名已久的桃溪瓦罐汤。

      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特别醇香的老鸡汤香味飘来,这香气使人欲罢不能,顿时刺激着我的唾液腺。坐下来,我便着急忙慌地舀上一小碗带豆腐皮的老鸡汤,浅尝一口,浑身一颤,那熟悉的味道仍像是小时候外婆做的,满满都是爱的味道,似乎从往昔的记忆中飘散而来,愈来愈醇香。

      桃溪瓦罐汤,香飘海内外。如今它不仅享有“天一罐鲜”的美誉、美味,更是我们在外游子的一份乡愁,一份留恋故乡美食的恋旧情怀。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桃溪瓦罐汤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416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