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凌冽的寒风敲打着门窗,拦不住的冷气从缝隙里往里挤。上班的路上,刺骨的冷风扑打着脸面,遮不住的寒气从领口、袖口、裤脚往人身上钻。
一到冬天,人们追随的是冬阳。城里家的院门前,是一健身广场,广场上晒满了各色各样的棉被、棉褥。因小院前无高楼遮挡,故阳光充沛,且日照时间长。别处楼上的几位老奶奶,东瞅瞅,西望望,蹒跚着找来找去,还是我家院墙处的太阳最好,北风刮不来。冬阳仿佛是一只暖壶,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老奶奶们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晚年随子女到城里来居住,她们看着广场上一条条高档的被褥,感慨地说:“想我们年轻的时候啊!哪有这些好被褥哦!再冷的天,就盖一条八斤重的棉被,一盖就是好多年哩!”“是啊!一条棉被盖旧了,就当垫被。”“还有,过冬时,我们床板上铺一层稻草,草上再铺一条毯子,人睡在面还是蛮暖和的呢。”
是的,从前的冬天,乡下人保暖的不仅仅是一床棉被,还有一梱来自田间的稻草,我也曾睡过母亲铺的稻草床。如今,生活在这富足年代的孩子,特别城里的孩子,哪里知道乡下人曾用稻草来取暖呢?
稻草是长稻穗的秸秆。稻草幼时是秧苗,秧苗是庄稼人用稻种培育出来的。夏日,绿油油的秧苗,在肥料的滋养下,在庄稼人精心的护理中,遒劲地生长。它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长出了秸秆,秆头又结出了稻穗,修长而丰腴,至此,一棵秸秆便有了份量。
到了秋天,用尽毕生精力,只为孕育稻穗的秸秆,已是一身金黄。摇摇晃晃立秋田,静候农家来收割。
收成好的稻子,摊晒在平整的场地上。秸秆躺在板桩田里,人们拿着叉子一遍又一遍地翻晒。太阳带走了水份,带不走的一阵阵清香,盈满了衣袖,沁入心脾。几个晴天,便晒干了。此时,一捧蓬蓬松松的干稻草,虽然很轻,但蕴含了太阳的因子,摸一摸,热乎乎的,来雨之前得抓紧堆起来。先是用叉子摞起一个个小垛子,然后,两个人用草扛插进去,抬到一处草堆基旁。堆到一人多高时,一个人在下面叉草,一个人站草堆上一叉一叉地接。半天的功夫,一个大草堆就堆好了,形如一栋三间大瓦房,巍然耸立在风中。
齐稻草是在脱粒时,挑选粗而长的秸秆,单独放在一边,得空,再用木耙子把枯萎的部分刷掉,精选的秸秆有韧性。整整齐齐地扎成一个个小把子,架在田埂上,或村庄的空地上晒。晒干了,捆成一梱一梱的捧回家,堆放在小屋子里,这样不受雨水浸蚀,仍保持着刚脱粒时的风韵。
农家人过日子是离不开一梱草的。一大早,祖母提着个大草篮子,到草堆旁扯草,捧回来烧锅。坐在灶膛门口,绕成小草把子,塞进灶膛,点燃,再冷的铁锅便有了温度。我睡在床上,常常耳边传来一阵阵“咚!咚!”火叉捶火的声音。袅袅炊烟,从烟囱的鼻孔里呼出的是稻草味道。一家人吃着冒着热气的稀粥,周身热乎乎的,出门顶得住风寒。稻草承担着一日三餐的热度。次日晨,满膛的草灰,祖母用“扒灰佬”扒出来,撒到麦苗田里作肥料——一生济民的芸芸稻草,纵使灰烬有余香。
稻草,不仅仅是烧锅,也是一头牛的最爱。其实,稻草甘为耕牛当餐食,也算是一种以身相报的方式吧。想当初,牛为了秧苗有一块生长的沃土,耕呀、耙呀、耖呀、耱呀,从日出干到日落,再苦,再累,牛从来不说。
小时候,冬天,常看到晚霞中的爷爷,手拿一把切草刀和一根绳子,到草堆上切草,捆草。一大梱背回来,给牛作晚餐和夜餐享用。第二天,太阳出来了,爷爷将牛牵到草堆旁,让牛一边吃早餐,一边晒太阳。牛吃饱了,匍匐在地上,昂着头,面朝霜白的麦田,眯缝着眼,一口口反刍着胃囊里的草料,不紧不慢,一副悠闲惬意的神态。
爷爷吃过早茶,一斗旱烟抽完,肩担畚箕,手拿一把铲锹,到牛房里清理牛粪。将牛粪挑到一块集中的地方,尚有热气的牛粪,风一吹就不臭了。晴朗天,爷爷开始做牛粪粑。用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将牛粪揉作成一个大团子,放在草把上,捧在手里,用力贴到土墼墙上。然后,用手上的草把再拍一拍,圆圆的,如是一面面铜锣,挂满了墙壁。土墼墙缝隙大,焗得住,即便干了收缩了,牛粪粑也不会掉落。几天日晒,就可扒下来,堆起来,为防雨雪入浸,上面用穰草盖好。我调皮,拿一只当铁环在地上滚的玩。
一只干牛粪粑,其实全是稻草的成分,故也是烧火的好材料,且耐火。两片架在锅膛里,中间放一根木棍子,煨粽子或骨头汤,节省了一大堆稻草呢。还有,冬天寒冷可以用来着火盆用。取一只小扁缸做火盆,将两片牛粪粑,撅成碎片放进缸里。然后,将锅膛里带有火星子的草灰,用火钳搛到火盆里引火。下雪天,我常和庄上的小孩子在雪地里玩,手冻冷了,棉鞋潮湿了,回家就到火盆旁烘火。手热乎了,就坐在小凳子上,双脚搁在火盆边烘鞋子。祖母怕我耐不住玩性,就抓来一把蚕豆,放在火盆里炕。等到蚕豆爆皮了,就用筷子搛起来,剥的吃。如火盆上面不热了,就用废弃的小铲子拨一拨,将下面的碎牛粪翻上来。就这样一边吃蚕豆,一边烘鞋子。祖母不断添加牛粪,保持火盆一天的热度。
一梱稻草化腐朽为神奇。牛吃进去,排出来的是一团火。母亲将稻草铺垫在床上,温暖的是童年的梦乡。
冬天,母亲择一日好太阳,将整齐的稻草从小屋里捧出来复晒。午后,趁草热,母亲拿出两只布袋,将草塞进去,用针线把袋口缝好,上放一条毛巾,算是睡觉的枕头了。忙好枕头,就将稻草捧到房间里,铺在老大床的床板上,蓬松的草有一根筷子厚。老式雕花床,三面有床围子,当面有床沿,稻草当然是不会掉落了。然后,上面再铺一条毛毯子,便是安放心灵的依靠。
记得小时候,我睡在刚铺好的稻草上,还能闻到一股股稻草的清香味哩。稻草是柔软的,人躺在上面压扁的同时,也把太阳的温度挤了出来。只觉得后背燥热,脚板底冒热气。一做梦,就蹬被子,夜里,母亲常替我盖。一个冬天,母亲反反复复地晒稻草,铺草床,暖暖的被窝里,酝酿长大的力量。
历览人间多少事,难忘柔软稻草缘。如今的我,常自嘲,小时睡过草铺床,便是一介草民身了,还是自带草的温度、草的香味的草民呢。
太阳把光投向万物,望着广场上挂晒的一条条被褥,我的眼前便又是深秋,习风凉,稻归仓。黄秸秆,漫散田间,悠悠送清香。犹记儿时棉被薄,难御冷,草铺床。
一到冬天,人们追随的是冬阳。城里家的院门前,是一健身广场,广场上晒满了各色各样的棉被、棉褥。因小院前无高楼遮挡,故阳光充沛,且日照时间长。别处楼上的几位老奶奶,东瞅瞅,西望望,蹒跚着找来找去,还是我家院墙处的太阳最好,北风刮不来。冬阳仿佛是一只暖壶,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老奶奶们是从苦日子走过来的,晚年随子女到城里来居住,她们看着广场上一条条高档的被褥,感慨地说:“想我们年轻的时候啊!哪有这些好被褥哦!再冷的天,就盖一条八斤重的棉被,一盖就是好多年哩!”“是啊!一条棉被盖旧了,就当垫被。”“还有,过冬时,我们床板上铺一层稻草,草上再铺一条毯子,人睡在面还是蛮暖和的呢。”
是的,从前的冬天,乡下人保暖的不仅仅是一床棉被,还有一梱来自田间的稻草,我也曾睡过母亲铺的稻草床。如今,生活在这富足年代的孩子,特别城里的孩子,哪里知道乡下人曾用稻草来取暖呢?
稻草是长稻穗的秸秆。稻草幼时是秧苗,秧苗是庄稼人用稻种培育出来的。夏日,绿油油的秧苗,在肥料的滋养下,在庄稼人精心的护理中,遒劲地生长。它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长出了秸秆,秆头又结出了稻穗,修长而丰腴,至此,一棵秸秆便有了份量。
到了秋天,用尽毕生精力,只为孕育稻穗的秸秆,已是一身金黄。摇摇晃晃立秋田,静候农家来收割。
收成好的稻子,摊晒在平整的场地上。秸秆躺在板桩田里,人们拿着叉子一遍又一遍地翻晒。太阳带走了水份,带不走的一阵阵清香,盈满了衣袖,沁入心脾。几个晴天,便晒干了。此时,一捧蓬蓬松松的干稻草,虽然很轻,但蕴含了太阳的因子,摸一摸,热乎乎的,来雨之前得抓紧堆起来。先是用叉子摞起一个个小垛子,然后,两个人用草扛插进去,抬到一处草堆基旁。堆到一人多高时,一个人在下面叉草,一个人站草堆上一叉一叉地接。半天的功夫,一个大草堆就堆好了,形如一栋三间大瓦房,巍然耸立在风中。
齐稻草是在脱粒时,挑选粗而长的秸秆,单独放在一边,得空,再用木耙子把枯萎的部分刷掉,精选的秸秆有韧性。整整齐齐地扎成一个个小把子,架在田埂上,或村庄的空地上晒。晒干了,捆成一梱一梱的捧回家,堆放在小屋子里,这样不受雨水浸蚀,仍保持着刚脱粒时的风韵。
农家人过日子是离不开一梱草的。一大早,祖母提着个大草篮子,到草堆旁扯草,捧回来烧锅。坐在灶膛门口,绕成小草把子,塞进灶膛,点燃,再冷的铁锅便有了温度。我睡在床上,常常耳边传来一阵阵“咚!咚!”火叉捶火的声音。袅袅炊烟,从烟囱的鼻孔里呼出的是稻草味道。一家人吃着冒着热气的稀粥,周身热乎乎的,出门顶得住风寒。稻草承担着一日三餐的热度。次日晨,满膛的草灰,祖母用“扒灰佬”扒出来,撒到麦苗田里作肥料——一生济民的芸芸稻草,纵使灰烬有余香。
稻草,不仅仅是烧锅,也是一头牛的最爱。其实,稻草甘为耕牛当餐食,也算是一种以身相报的方式吧。想当初,牛为了秧苗有一块生长的沃土,耕呀、耙呀、耖呀、耱呀,从日出干到日落,再苦,再累,牛从来不说。
小时候,冬天,常看到晚霞中的爷爷,手拿一把切草刀和一根绳子,到草堆上切草,捆草。一大梱背回来,给牛作晚餐和夜餐享用。第二天,太阳出来了,爷爷将牛牵到草堆旁,让牛一边吃早餐,一边晒太阳。牛吃饱了,匍匐在地上,昂着头,面朝霜白的麦田,眯缝着眼,一口口反刍着胃囊里的草料,不紧不慢,一副悠闲惬意的神态。
爷爷吃过早茶,一斗旱烟抽完,肩担畚箕,手拿一把铲锹,到牛房里清理牛粪。将牛粪挑到一块集中的地方,尚有热气的牛粪,风一吹就不臭了。晴朗天,爷爷开始做牛粪粑。用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将牛粪揉作成一个大团子,放在草把上,捧在手里,用力贴到土墼墙上。然后,用手上的草把再拍一拍,圆圆的,如是一面面铜锣,挂满了墙壁。土墼墙缝隙大,焗得住,即便干了收缩了,牛粪粑也不会掉落。几天日晒,就可扒下来,堆起来,为防雨雪入浸,上面用穰草盖好。我调皮,拿一只当铁环在地上滚的玩。
一只干牛粪粑,其实全是稻草的成分,故也是烧火的好材料,且耐火。两片架在锅膛里,中间放一根木棍子,煨粽子或骨头汤,节省了一大堆稻草呢。还有,冬天寒冷可以用来着火盆用。取一只小扁缸做火盆,将两片牛粪粑,撅成碎片放进缸里。然后,将锅膛里带有火星子的草灰,用火钳搛到火盆里引火。下雪天,我常和庄上的小孩子在雪地里玩,手冻冷了,棉鞋潮湿了,回家就到火盆旁烘火。手热乎了,就坐在小凳子上,双脚搁在火盆边烘鞋子。祖母怕我耐不住玩性,就抓来一把蚕豆,放在火盆里炕。等到蚕豆爆皮了,就用筷子搛起来,剥的吃。如火盆上面不热了,就用废弃的小铲子拨一拨,将下面的碎牛粪翻上来。就这样一边吃蚕豆,一边烘鞋子。祖母不断添加牛粪,保持火盆一天的热度。
一梱稻草化腐朽为神奇。牛吃进去,排出来的是一团火。母亲将稻草铺垫在床上,温暖的是童年的梦乡。
冬天,母亲择一日好太阳,将整齐的稻草从小屋里捧出来复晒。午后,趁草热,母亲拿出两只布袋,将草塞进去,用针线把袋口缝好,上放一条毛巾,算是睡觉的枕头了。忙好枕头,就将稻草捧到房间里,铺在老大床的床板上,蓬松的草有一根筷子厚。老式雕花床,三面有床围子,当面有床沿,稻草当然是不会掉落了。然后,上面再铺一条毛毯子,便是安放心灵的依靠。
记得小时候,我睡在刚铺好的稻草上,还能闻到一股股稻草的清香味哩。稻草是柔软的,人躺在上面压扁的同时,也把太阳的温度挤了出来。只觉得后背燥热,脚板底冒热气。一做梦,就蹬被子,夜里,母亲常替我盖。一个冬天,母亲反反复复地晒稻草,铺草床,暖暖的被窝里,酝酿长大的力量。
历览人间多少事,难忘柔软稻草缘。如今的我,常自嘲,小时睡过草铺床,便是一介草民身了,还是自带草的温度、草的香味的草民呢。
太阳把光投向万物,望着广场上挂晒的一条条被褥,我的眼前便又是深秋,习风凉,稻归仓。黄秸秆,漫散田间,悠悠送清香。犹记儿时棉被薄,难御冷,草铺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