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龙应台的《目送》,引发了共情共鸣。小时候,在我的记忆里感触最深刻的事情便是亲人的目盼与目送,在长辈们的眼眸里有对亲情最殷切的期盼,有对亲情最眷恋的不舍。
目盼
奶奶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社会正处于大动荡时代,7岁便被许嫁给了爷爷。深秋的一天,奶奶第一次来到30公里外的杨家塬。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她哭了一天一夜,那双楚楚可怜的眼睛,望着窑洞外崎岖的山路、纵横的沟壑,盼望着能看到父母那熟悉的身影,期盼着能早点回到养育自己的那个家里。奶奶13岁那年就和爷爷结婚了,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住在沟边的窑洞里。一生共育有9个儿女,但只有6个长大成人,一个3岁大时从上百米的山沟里掉下去了,两个出生不久受当时医疗条件限制夭折了。解放后,就把家从沟边要险之地搬到相对平缓的新窑里。无论春夏秋冬,奶奶坐在门口的碾场边,满脸慈祥地远眺着那几孔破旧的窑洞,一坐就是一晌午。有一次,我和奶奶谈起那3个孩子,她说虽然没长成,但那也是我自己身上掉下的血肉,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放不下的牵挂。看见那几孔窑洞,就仿佛看见了他们在院子里嬉闹,希望他们都能投胎转世过得好。奶奶一直随我们一起住,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每天劳作无论回来有多晚,她都坐在院子,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盼望着“大门开、儿子回”。父亲一声“妈,我回来了”,她才去睡觉。一年春节前,父亲到年集上买年货,突降大雪,傍晚了父亲还未归。奶奶拄着拐杖,那双印有时代印记的小脚,跌跌撞撞地走了三里多路,摔倒了好几次,边走边喊着父亲的名字。等父亲在路上遇见奶奶时,她已经在雪地里伫立了足足两个多小时,但那雪白的睫毛却遮不住期盼的目光,回家后奶奶发了三天高烧。如今,每当我和父亲站在奶奶坟头,那丛生的杂草随风摇曳,奶奶那期盼儿女回家的慈祥面容又浮现在眼前。长大后才知道,“儿女行千里,父母盼归期”。父母对儿女最大的期望,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平安回家。
目送
小时候,哥哥是我们姊妹三个当中最难缠的。每天母亲或父亲要手挽着哥哥的手,从山顶上通过那条曲折而又蜿蜒的山路到山底的学校上学。在学校门口,父母要目送哥哥走进教室才离开。有时哥哥淘气不上学,母亲就背着哥哥下山上学,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在学校门口来不及歇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将哥哥送进教室。哥哥初中没上完就到县城里上了中职。每次哥哥去县城上学,要将自行车放在山脚底的同学家里。母亲每次要将哥哥送到山顶的坡头,站在家门前碾场边目送哥哥,哥哥在陡峭而崎岖的山路上时隐时现。母亲静静地伫立在那,一直等哥哥骑着自行车从我们山底的那条路上渐渐消失,她才肯回家。随着哥哥年纪渐长,知事懂事。哥哥多次要求不让母亲再送他。可是,儿行千里路漫漫,娘心牵挂总难舍。母亲等哥哥走一段路程,偷偷跟在后面,站在碾场边默默目送。哥哥毕业后,被分配至煤矿工作,始终让父亲和母亲揪心。每次回家离别的时刻,那是父母最难受的时候。虽然哥哥远去的背影已经走出了老两口的视线,但他们仍然久久不肯离去,眼睛始终盯着哥哥远去的方向,泪水从眼角滑落,在脸颊上划出一道难舍的泪痕。如今看着年迈的父母,只有一声感叹“父母目送儿女长大,儿女目送父母老去”。人生中,父母与儿女的亲情纽带,其实就是一次次的目送。
延续
2019年,老婆怀上了我们的第一个宝宝。由于胎儿脐绕颈三圈,宝宝胎心减弱,医院迅速安排了剖宫产,宝宝刚生下来我们看了一眼,就被送进了新生儿科。老婆出院时,宝宝仍然在住院。我们每天守着宝宝的一张照片,盼望着早日康复出院。在我去医院接宝宝出院的那天,数九寒天,老婆包裹得严严实实,早早在小区门口迎候,那期盼的眼神让我难以忘怀。当老婆把宝宝抱回家,揭开包被看见那红润的小脸蛋,眉开眼笑,喜不自胜。去年初春,我们把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小小班。入学那天,老婆专门请假接送,那天儿子哭得很伤心,嘴里喊着“妈妈,我不上学”。老婆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也哭得梨花带雨。她说从此往后,儿子就会渐行渐远,对儿子的爱变成了目盼与目送、不舍与牵挂。人世间,血脉亲情总是一代代绵延不绝地向下延续。
人生是一场远行,征途不管是充满崎岖坎坷,还是一路平坦顺畅,总有一双眼睛在目盼相聚、目送告别,诠释着骨肉相连的亲情,延续着生生不息的血脉。
目盼
奶奶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社会正处于大动荡时代,7岁便被许嫁给了爷爷。深秋的一天,奶奶第一次来到30公里外的杨家塬。面对陌生的人和环境,她哭了一天一夜,那双楚楚可怜的眼睛,望着窑洞外崎岖的山路、纵横的沟壑,盼望着能看到父母那熟悉的身影,期盼着能早点回到养育自己的那个家里。奶奶13岁那年就和爷爷结婚了,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住在沟边的窑洞里。一生共育有9个儿女,但只有6个长大成人,一个3岁大时从上百米的山沟里掉下去了,两个出生不久受当时医疗条件限制夭折了。解放后,就把家从沟边要险之地搬到相对平缓的新窑里。无论春夏秋冬,奶奶坐在门口的碾场边,满脸慈祥地远眺着那几孔破旧的窑洞,一坐就是一晌午。有一次,我和奶奶谈起那3个孩子,她说虽然没长成,但那也是我自己身上掉下的血肉,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放不下的牵挂。看见那几孔窑洞,就仿佛看见了他们在院子里嬉闹,希望他们都能投胎转世过得好。奶奶一直随我们一起住,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每天劳作无论回来有多晚,她都坐在院子,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盼望着“大门开、儿子回”。父亲一声“妈,我回来了”,她才去睡觉。一年春节前,父亲到年集上买年货,突降大雪,傍晚了父亲还未归。奶奶拄着拐杖,那双印有时代印记的小脚,跌跌撞撞地走了三里多路,摔倒了好几次,边走边喊着父亲的名字。等父亲在路上遇见奶奶时,她已经在雪地里伫立了足足两个多小时,但那雪白的睫毛却遮不住期盼的目光,回家后奶奶发了三天高烧。如今,每当我和父亲站在奶奶坟头,那丛生的杂草随风摇曳,奶奶那期盼儿女回家的慈祥面容又浮现在眼前。长大后才知道,“儿女行千里,父母盼归期”。父母对儿女最大的期望,不是大富大贵,而是平安回家。
目送
小时候,哥哥是我们姊妹三个当中最难缠的。每天母亲或父亲要手挽着哥哥的手,从山顶上通过那条曲折而又蜿蜒的山路到山底的学校上学。在学校门口,父母要目送哥哥走进教室才离开。有时哥哥淘气不上学,母亲就背着哥哥下山上学,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在学校门口来不及歇息,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将哥哥送进教室。哥哥初中没上完就到县城里上了中职。每次哥哥去县城上学,要将自行车放在山脚底的同学家里。母亲每次要将哥哥送到山顶的坡头,站在家门前碾场边目送哥哥,哥哥在陡峭而崎岖的山路上时隐时现。母亲静静地伫立在那,一直等哥哥骑着自行车从我们山底的那条路上渐渐消失,她才肯回家。随着哥哥年纪渐长,知事懂事。哥哥多次要求不让母亲再送他。可是,儿行千里路漫漫,娘心牵挂总难舍。母亲等哥哥走一段路程,偷偷跟在后面,站在碾场边默默目送。哥哥毕业后,被分配至煤矿工作,始终让父亲和母亲揪心。每次回家离别的时刻,那是父母最难受的时候。虽然哥哥远去的背影已经走出了老两口的视线,但他们仍然久久不肯离去,眼睛始终盯着哥哥远去的方向,泪水从眼角滑落,在脸颊上划出一道难舍的泪痕。如今看着年迈的父母,只有一声感叹“父母目送儿女长大,儿女目送父母老去”。人生中,父母与儿女的亲情纽带,其实就是一次次的目送。
延续
2019年,老婆怀上了我们的第一个宝宝。由于胎儿脐绕颈三圈,宝宝胎心减弱,医院迅速安排了剖宫产,宝宝刚生下来我们看了一眼,就被送进了新生儿科。老婆出院时,宝宝仍然在住院。我们每天守着宝宝的一张照片,盼望着早日康复出院。在我去医院接宝宝出院的那天,数九寒天,老婆包裹得严严实实,早早在小区门口迎候,那期盼的眼神让我难以忘怀。当老婆把宝宝抱回家,揭开包被看见那红润的小脸蛋,眉开眼笑,喜不自胜。去年初春,我们把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小小班。入学那天,老婆专门请假接送,那天儿子哭得很伤心,嘴里喊着“妈妈,我不上学”。老婆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也哭得梨花带雨。她说从此往后,儿子就会渐行渐远,对儿子的爱变成了目盼与目送、不舍与牵挂。人世间,血脉亲情总是一代代绵延不绝地向下延续。
人生是一场远行,征途不管是充满崎岖坎坷,还是一路平坦顺畅,总有一双眼睛在目盼相聚、目送告别,诠释着骨肉相连的亲情,延续着生生不息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