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楼上暂时停止了供水,虽然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也让我感觉极度的不适。更我想起了曾经缺水的岁月,真想让那回忆,不再灼烧心房,挥别的过去,不再撕扯臆,那太多的留不住思念的人和事,苦苦地在心盘旋,时光中的回忆,流淌成现在笔下这粗糙的文字……
小时候全村住在沟边孙户和吴户两口井,两口井相距大约不到五百米,有水,两口井都有,没水时都没有,而大多数人住处离这两口井比较远,有人戏称南北“十里吊”,有时外村人也来挑水,井前常常排满了打水的人们,披星戴月,诗句中挑回两轮明月确是它真实的写照。水井用的辘轳比较大,绳子不但粗而且长,它上面有两道井绳的绳槽,常年累月遇井绳的摩擦,无比的光滑,一上一下,忙碌着。水对关中旱原上的人们来说,每家每户都会面对这样的困难,为了人和家畜都不缺水,每家都必须自己有一口水窖,在雨季收集庭院的水,冬季将院子厚厚的积雪堆积在一起,然后抛入窖中,融化成水,以防来年春季至夏初时秋黄不节而缺水的困惑。
在我的记忆里,全村唯一老屋有房的一户,村上人称“大房底”,其它都是人称“地坑窑”,就是趁着崖边或沟边打几孔窑洞,水作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在打窑洞完工之后,就要考虑打一口窖,这样的土方的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从动工到人住在里面,全靠人工,有钱的人家,从河南,山东在这里专门打窑洞,打窖,种西瓜,少数有钱的人家出些钱,让外地的人干活,没钱的人就是靠农闲的时候,夫妻或兄弟在一起做成初形,然后请匠人泥,做窑眉,待窑晾干后,安置好门窗,非常辛苦,有时耗几年时间,才能完工,不逊色于现在盖房子,住进去时,还要在“倒庄子”时,举行隆重的躟院仪式。虽然当时人们的经济普遍不是很好,日子过的好些有纸烟,大多数都是自己种的早烟,几瓶好白酒,让村上的厨子炒些肉,几样菜,然后弄些待客时“浇汤面”,把邻居和村上人招待好,而邻居来时去镇上的供销社买上几串鞭炮,放在院子点燃,然后说些吉祥祝福的话语,主家门上红对子是朋友做成贴上去的,诸如“新屋落成志气爽,人杰地灵出英贤”之类。
这时,人们讨论的话题就是在什么位置打一口窖,讲究在院子的中央或者在大门外的左边,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一。如果主家已打好,大家议论着村上谁家打窑洞时打出的土好,没有一点石头,砾石,泥窑,泥墙,钉窖的好料,有时间快去弄些回来,以备自己用,万一被别人抢去,在大家有空闲或者冬季天气暖和的时候用时而没有的烦恼。
生活大半生的屋檐,那万千岁月中擦身而过的一次邂逅,纵然星霜屡变,流年斑驳,也不曾在水瘦山寒的光阴里走丢。每每不经意的回眸,总让人心中微动。
记得大约我八,九岁的时候,母亲九队的舅家钉窖,因为在一个村子,我是二队,相距不太远,那天我是个星期天,天空飘着雪花,早上起来,我跟着母亲后面,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踩着薄薄的雪,来到舅爷家,门前不大的一块场地上,有十几人在捣泥巴。
有的人将那弄来的白膳土,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弄的微红色的土用锨在铁筛子筛一下,然后混和在一块,从邻居挑来的水拌成泥巴。有穿着雨胶鞋,也有赤脚在泥巴里使劲的踩着,虽然下着雪,但头上流着热汗。还有的人在一块木板上,放一块长方体的泥巴,用铡刀的背便劲砸,据说砸到越硬越好,做成一定厚度,形似一块老式大砖,然后拿到窖边,将泥巴放置在笼子里,用打窖时的辘轳放入窖下,下面的人接住,沿着窖壁贴上,用专用的小锤使劲敲砸,使相邻的两块己间肉眼无法看到空隙,捶实,才可继续贴下一块……直到窖里面盛水的墙体完成。
窖的下面,有直桶型,盛水部分上下一致,大多数为瓮型,上水面较大,下面较小,相比较直桶型,容易做,也不易漏水,长期使用,使污泥和雨天水流带入杂物堆积,水少时也便于清理,被众人喜欢。据说村上那口最大的害,下面盛水部分可以让一辆马车绕一圈,钉窖用了近半个月时间。
窖做好了,窖边有一块片状的石头上钻成孔,叫窖盖口,孔的大小如果让水桶和人可以穿过,才算合适。盖窖口的有木块的,树根微微改造一下,还有用石块做的,用一根结实的木棍,一头扎进放置辘轳下面的土桩,将窖盖子压住,穿过另一边埋在土里特制的木桩,使木棍和木桩成为公母榫结构,然后上锁,既避免了脏东西无故掉入下面,又安全放心。
我的老家在东沟边,离村中的两口井较近,现在想起来,年幼时水相对来说,还是用水比较方便,以后离开老家,在父母努力奋斗下,住过那座还在现存已被我废弃的地坑窑庄子,门外有一窖,打成以后,改用沙子和水泥,不用那么大的精力钉窖了,节省了不少的的人力和财力。随着时代的变化,村上打了一口深眼机井,井水纯甜又旺盛,满足了全村人、畜对水需求,以至后来,曾经的水窖,只能作为下大雨时,防止地坑窑被大水灌时一种季节性用途,或者在庭院在飘雪不能融化时,将积雪全部灌入窖中,水窖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中。
如今,当人们告别了土窑洞,住上了楼房,坐在宽敞明亮家中,舒心用上了自来水。像过去那种平常时都用自家的水窖的水,过春节时排队在那古老的私人水井打一担水的情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水井,水窖,不知道许多年后,是否还有人记得……
站在岁月的河岸边,故乡无论是井水,还是窖水都从身体里穿过,作大回环,亦无声息,回想过去很近,抬头远望,长亭外,古道边,路途苍茫……
小时候全村住在沟边孙户和吴户两口井,两口井相距大约不到五百米,有水,两口井都有,没水时都没有,而大多数人住处离这两口井比较远,有人戏称南北“十里吊”,有时外村人也来挑水,井前常常排满了打水的人们,披星戴月,诗句中挑回两轮明月确是它真实的写照。水井用的辘轳比较大,绳子不但粗而且长,它上面有两道井绳的绳槽,常年累月遇井绳的摩擦,无比的光滑,一上一下,忙碌着。水对关中旱原上的人们来说,每家每户都会面对这样的困难,为了人和家畜都不缺水,每家都必须自己有一口水窖,在雨季收集庭院的水,冬季将院子厚厚的积雪堆积在一起,然后抛入窖中,融化成水,以防来年春季至夏初时秋黄不节而缺水的困惑。
在我的记忆里,全村唯一老屋有房的一户,村上人称“大房底”,其它都是人称“地坑窑”,就是趁着崖边或沟边打几孔窑洞,水作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在打窑洞完工之后,就要考虑打一口窖,这样的土方的工作量,也是相当大的,从动工到人住在里面,全靠人工,有钱的人家,从河南,山东在这里专门打窑洞,打窖,种西瓜,少数有钱的人家出些钱,让外地的人干活,没钱的人就是靠农闲的时候,夫妻或兄弟在一起做成初形,然后请匠人泥,做窑眉,待窑晾干后,安置好门窗,非常辛苦,有时耗几年时间,才能完工,不逊色于现在盖房子,住进去时,还要在“倒庄子”时,举行隆重的躟院仪式。虽然当时人们的经济普遍不是很好,日子过的好些有纸烟,大多数都是自己种的早烟,几瓶好白酒,让村上的厨子炒些肉,几样菜,然后弄些待客时“浇汤面”,把邻居和村上人招待好,而邻居来时去镇上的供销社买上几串鞭炮,放在院子点燃,然后说些吉祥祝福的话语,主家门上红对子是朋友做成贴上去的,诸如“新屋落成志气爽,人杰地灵出英贤”之类。
这时,人们讨论的话题就是在什么位置打一口窖,讲究在院子的中央或者在大门外的左边,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一。如果主家已打好,大家议论着村上谁家打窑洞时打出的土好,没有一点石头,砾石,泥窑,泥墙,钉窖的好料,有时间快去弄些回来,以备自己用,万一被别人抢去,在大家有空闲或者冬季天气暖和的时候用时而没有的烦恼。
生活大半生的屋檐,那万千岁月中擦身而过的一次邂逅,纵然星霜屡变,流年斑驳,也不曾在水瘦山寒的光阴里走丢。每每不经意的回眸,总让人心中微动。
记得大约我八,九岁的时候,母亲九队的舅家钉窖,因为在一个村子,我是二队,相距不太远,那天我是个星期天,天空飘着雪花,早上起来,我跟着母亲后面,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踩着薄薄的雪,来到舅爷家,门前不大的一块场地上,有十几人在捣泥巴。
有的人将那弄来的白膳土,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弄的微红色的土用锨在铁筛子筛一下,然后混和在一块,从邻居挑来的水拌成泥巴。有穿着雨胶鞋,也有赤脚在泥巴里使劲的踩着,虽然下着雪,但头上流着热汗。还有的人在一块木板上,放一块长方体的泥巴,用铡刀的背便劲砸,据说砸到越硬越好,做成一定厚度,形似一块老式大砖,然后拿到窖边,将泥巴放置在笼子里,用打窖时的辘轳放入窖下,下面的人接住,沿着窖壁贴上,用专用的小锤使劲敲砸,使相邻的两块己间肉眼无法看到空隙,捶实,才可继续贴下一块……直到窖里面盛水的墙体完成。
窖的下面,有直桶型,盛水部分上下一致,大多数为瓮型,上水面较大,下面较小,相比较直桶型,容易做,也不易漏水,长期使用,使污泥和雨天水流带入杂物堆积,水少时也便于清理,被众人喜欢。据说村上那口最大的害,下面盛水部分可以让一辆马车绕一圈,钉窖用了近半个月时间。
窖做好了,窖边有一块片状的石头上钻成孔,叫窖盖口,孔的大小如果让水桶和人可以穿过,才算合适。盖窖口的有木块的,树根微微改造一下,还有用石块做的,用一根结实的木棍,一头扎进放置辘轳下面的土桩,将窖盖子压住,穿过另一边埋在土里特制的木桩,使木棍和木桩成为公母榫结构,然后上锁,既避免了脏东西无故掉入下面,又安全放心。
我的老家在东沟边,离村中的两口井较近,现在想起来,年幼时水相对来说,还是用水比较方便,以后离开老家,在父母努力奋斗下,住过那座还在现存已被我废弃的地坑窑庄子,门外有一窖,打成以后,改用沙子和水泥,不用那么大的精力钉窖了,节省了不少的的人力和财力。随着时代的变化,村上打了一口深眼机井,井水纯甜又旺盛,满足了全村人、畜对水需求,以至后来,曾经的水窖,只能作为下大雨时,防止地坑窑被大水灌时一种季节性用途,或者在庭院在飘雪不能融化时,将积雪全部灌入窖中,水窖也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中。
如今,当人们告别了土窑洞,住上了楼房,坐在宽敞明亮家中,舒心用上了自来水。像过去那种平常时都用自家的水窖的水,过春节时排队在那古老的私人水井打一担水的情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水井,水窖,不知道许多年后,是否还有人记得……
站在岁月的河岸边,故乡无论是井水,还是窖水都从身体里穿过,作大回环,亦无声息,回想过去很近,抬头远望,长亭外,古道边,路途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