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寒天,西风又起,雨落岛城,再添寒凉。隔窗而望,入境入心,痴醉遐思我童年的家乡。看到楼下有几个孩子在风雨中的院子内追逐嬉戏,触景生情,将我拽回到多年前的冬天,想到了冬天里的那些事儿,再次萦绕我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的开心欢乐。
记忆深处,家乡的中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的冬天,都会有飘雪、飘大雪的日子。尤其是在头一天还没有下雪,第二天早晨突现的大雪景儿,总能勾起几分狂热、激动。有一年冬天,早晨的雪景儿,就是那种情况。当时,我还在热被窝里赖着没有起床。当听到“呼啦”的拉门栓、“吱呀”的推木门,和父亲说“下雪啦”的声音后,就立马坐起,快速穿衣服,冲出屋门,和父亲捣乱着一块儿扫着院子内的积雪。父亲用大扫把扫,我跟在父亲后面,像个小尾巴,用小笤帚划拉。父亲把通往各个地儿的房屋,甚至是红薯窖、露天的粪坑、厕所,和院子外通往大街方向很长的那段路,全扫出了一条条的小道。如此,还不算结束。父亲又找来罗面的罗和一根很长的木棍,将罗圈捆绑结实、固定在木棍儿靠稍细的那一端。然后,举到房顶的上方,将没有罗网的一面朝下,用快狠的力砸到积雪上面,罗圈被砸进了积雪里。而后再向下后方用力拉,被网进罗圈内的积雪僦势、顺着房檐儿的坡度纷纷落下。我就躲在房沿儿下,有刮下的积雪落在了我的身上、砸在了我的头上、窜进了我的衣领内。雪粒和皮肤相触而融,瞬间的凉爽、惬意,传出了我幼稚童乐的欢笑……
走在雪上,鞋子和雪摩擦传出的“沙沙”声响,如同在听一首入心的曲子,那感觉犹入诗境,如醉如痴。路边一米多深的干水沟扑满了积雪,甚至会高出路基的一部分;土草房房檐下的冰琉璃差不多能冰到地面上,又粗又长。根本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拿“暖冬”来说事儿。那些年,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暖冬”,更不知道啥叫“暖冬”。每年的冬天,都是大雪纷飞,冰溜子、水冰渣子、冰冻琉璃随处可见,那才是冬天该有的样子,也确实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不少的欢乐。到村里边的水坑里沿冰冰、吃水冰渣子、冰冻琉璃,啃那些用雪包起来冰冻过的冻红薯、吃雪坨儿,跨雪窝子、到雪地里打雪仗,跟着同一个村子里、年龄大些的大青年追跑着,看他们打野兔子……每想到一处,都会禁不住的乐儿。从来没有因为家里边穷而不开心。那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甚至是一旦掉进冰窟窿里了会怎么办,也不怕冷、不怕冻,每天都有乐不尽的开心。其实,那小手冻得红彤彤的,也有被冻裂开的血口子,不疼是假的。尽管有母亲和姐姐为我缝制的小棉袖,而那本有的天性、童心,就是一个劲儿的欢、一个劲儿的乐,谁还想着冷不冷呀!一旦玩疯,还嫌乎套在手腕上的小棉袖碍事儿,直接扯下来,暴露在外的手皮被冻出了一道道的小裂口,甚至向外浸血,让你说,你说疼不疼?
小时候吃水冰渣子、冰冻琉璃,还有雪坨儿,要说,也没有啥特殊的味儿,尤其是那些水冰渣子、冰冻琉璃和雪,都是很脏的。哎——,好的就是那一口儿,包括啃那些用雪包起来冰冻过的冻红薯。吃上那些东西后,心里边忒爽、忒舒服。这事儿不仅是我一个人这么想的,应该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都是这样一种心理吧。
好朋友刘洪波告诉我说,他家在东北。在有雪的日子里,室外的温度大多是零下25度左右,真可谓“滴水成冰”。有一年冬天,为了吃到车辕杆上面干净的积雪,就冲着车辕杆儿,向前倾身,用嘴巴贴近积雪,伸出舌尖儿要解馋轻舔一口。结果,在舌尖儿和铁质的车辕杆儿接触到的刹那工夫,就被牢牢地冻在了一起。刘洪波说,那时候小呀,也不懂事儿,吓得立马硬生生的拽开了,舌尖儿上那块儿和拇指大小的肉皮也就生生的留在了铁质的车辕杆儿上了。那个疼呀!必须先止住血呀。听大人们说过,凉水能减缓疼痛。急速跑进厨屋,冲至水缸,抓起水瓢舀上水,就往口里送,一直用凉水漱口,直至止住血为止。
完事后,也不敢和爸妈说,一直忍着。该吃饭时就吃饭,该喂鸡鸭猪时就喂鸡鸭猪……一切照旧。即使疼痛,也得忍着。那年代,不是爸妈不关心我们,是那时候的大环境都差不多一个样子。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经营着不易的生活,哪有时间管我们,根本顾不上这些。
大概在一星期后,伤口快痊愈时才敢和爸妈说,爸妈听到后,还说刘洪波是淘气皮实引发的后果。其实,不是爸妈不心疼我们,是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当时,刘洪波还唯唯诺诺瞟向了妈妈,发现妈妈眼角处有溢出来的泪花。
打跌溜用的跌溜,几乎全是我们小孩们自己动手自己做的。有用木头雕刻的,也有用毛毡油焊制的,无论哪一种,它们都有两个共性。一个必须是圆柱加圆锥铸成的一个整体;一个必须是将一个刚珠固定在圆锥的中心点上。另外,在玩“打跌溜”游戏时,必须配备一个小鞭子。小鞭子是用一根粗细合意、长短合适的绳子和小棍,并把绳子的一头系结实到小棍的另一端。玩的时候,必须先将小鞭子的绳子一圈一圈、松紧适度的顺时针缠绕到跌溜的圆柱体上,再将跌溜尽量平稳的立起来,然后是在跌溜立稳的瞬间,左右手几乎是在同时操作。左手顺势离开跌溜,右手顺势迅速抽动小鞭子。而跌溜就是顺着这个势,会迅速转动起来。此时,就可以,拉开架势,自由发挥了。有些小伙伴,打跌溜的动作就能够打出“花儿”来,左右开弓打,上下跃动打,固定转动,定方向移动……随着冬风呼声的高低起伏,和着抽动跌溜甩鞭子的清脆声,俨然成了一位风度不凡的指挥家,将这冰场上的音乐会指挥的不同凡响。
平时可以在硬坦平毯的平面上玩,但是,极受场面狭小玩不起来。一旦是到了结厚冰的冬季,水坑里、河面上,尤其是结了厚冰并能够很轻松托得住三、五人的时候,那才叫一个的真得劲儿!可以敞开心扉,可劲的疯玩,想及这些,心中又荡起了童年里的那些舒畅、欢乐。尽管在寒冷的冬季,不冷反热,有好多时候的后来,身上、头上都冒汗了,脱掉外套棉袄,继续玩、继续疯……
还有,就是捉迷藏。现在想起你阴我我阴你时的感觉,还是只有欢乐没有被阴的概念。因为,那时节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啥叫你阴我我阴你,没有丝毫被阴的概念,就是觉得,大家在一起好玩,怎么开心怎么玩。尤其是到了冬天在玉米秸秆垛里掏个洞捉迷藏的事儿,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真是一帮子“熊孩子”。
生产队时期的玉米秸秆,大都是一垛一垛的団在一起,我们那地儿,在冬天,还不到下午放学时间,天就黑下来了,正是我们回家后捉迷藏的好时机。那时候也不像现在的孩子们都聚在家中写作业,我们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有,大都在学校里写完了。到家后,心里有事呀,根本就静不下心。放下书包,抓个凉馒头,边啃边向外边跑。
大家也不用约定,不多会儿,就会聚起几个人。前段时间,一位叫牛国宾的儿时玩伴告诉我说,仅咱村西头属狗的就有他们十四个。捉迷藏游戏开始后,我们先是用“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决出胜负。胜者是“藏家”,负者是“找家”。直至最后,“找家”在外边喊话,说出来吧,我们不找了。此时的“藏家”就是赢了,“找家”就是输了。接下来,输了的一方就要接受赢了一方所谓的“惩罚”。“惩罚”的方式和内容一般还是我们小孩子们玩的游戏。
有一次,我是“藏家”。待他们躲开我以后,并确认他们都不能发现我的情况下,便以极快的速度,选择了一个自认为很隐蔽的玉米秸秆垛儿。先是从垛里掏出一些秸秆,并紧挨着洞口放置。当垛里的洞能容下一个人藏身时,就敏捷的闪进洞里,再将紧挨着放在洞口的那些玉米秸秆尽量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我藏在洞里面,一直等那些“找家”们找,等他们在外边朝我喊“出来吧,我们不找了”的话,可一直没有那些“找家”们在外边朝我喊话,只是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听到他们在外边到处找我的动静。我藏在洞里边还美滋滋的想着自己的高明,哪怕是在最后时间段里没有听到外面的动静,依旧陶醉其中。直到听见母亲叫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我才从玉米秸秆垛里钻出来。可是,不知道那些“找家”们,在什么时间早跑回家了,我还藏在洞里傻乎乎的美滋滋呐。自己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早已是满天星辰。抬头望天,闪烁的星星,犹如张张笑脸,笑啥呐?东边的月亮也已经露出了老高,为我照亮了回家的路……
第二天上学路上,听刘礼说,是宋老三的主意。宋老三带着几分捉弄和他的“找家”们说,他不是挺能藏吗,我们不找他了,看他一个人能藏到啥时候。
听狗剩说完后,明知道是被耍了,却没有丝毫被耍的感觉,我们又是追追跑跑、嬉嬉笑笑,向着学校奔去。笑声响在了我们的耳畔,传到了很远很远……
记忆深处,家乡的中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年的冬天,都会有飘雪、飘大雪的日子。尤其是在头一天还没有下雪,第二天早晨突现的大雪景儿,总能勾起几分狂热、激动。有一年冬天,早晨的雪景儿,就是那种情况。当时,我还在热被窝里赖着没有起床。当听到“呼啦”的拉门栓、“吱呀”的推木门,和父亲说“下雪啦”的声音后,就立马坐起,快速穿衣服,冲出屋门,和父亲捣乱着一块儿扫着院子内的积雪。父亲用大扫把扫,我跟在父亲后面,像个小尾巴,用小笤帚划拉。父亲把通往各个地儿的房屋,甚至是红薯窖、露天的粪坑、厕所,和院子外通往大街方向很长的那段路,全扫出了一条条的小道。如此,还不算结束。父亲又找来罗面的罗和一根很长的木棍,将罗圈捆绑结实、固定在木棍儿靠稍细的那一端。然后,举到房顶的上方,将没有罗网的一面朝下,用快狠的力砸到积雪上面,罗圈被砸进了积雪里。而后再向下后方用力拉,被网进罗圈内的积雪僦势、顺着房檐儿的坡度纷纷落下。我就躲在房沿儿下,有刮下的积雪落在了我的身上、砸在了我的头上、窜进了我的衣领内。雪粒和皮肤相触而融,瞬间的凉爽、惬意,传出了我幼稚童乐的欢笑……
走在雪上,鞋子和雪摩擦传出的“沙沙”声响,如同在听一首入心的曲子,那感觉犹入诗境,如醉如痴。路边一米多深的干水沟扑满了积雪,甚至会高出路基的一部分;土草房房檐下的冰琉璃差不多能冰到地面上,又粗又长。根本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拿“暖冬”来说事儿。那些年,根本就没有听说过“暖冬”,更不知道啥叫“暖冬”。每年的冬天,都是大雪纷飞,冰溜子、水冰渣子、冰冻琉璃随处可见,那才是冬天该有的样子,也确实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不少的欢乐。到村里边的水坑里沿冰冰、吃水冰渣子、冰冻琉璃,啃那些用雪包起来冰冻过的冻红薯、吃雪坨儿,跨雪窝子、到雪地里打雪仗,跟着同一个村子里、年龄大些的大青年追跑着,看他们打野兔子……每想到一处,都会禁不住的乐儿。从来没有因为家里边穷而不开心。那时候,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甚至是一旦掉进冰窟窿里了会怎么办,也不怕冷、不怕冻,每天都有乐不尽的开心。其实,那小手冻得红彤彤的,也有被冻裂开的血口子,不疼是假的。尽管有母亲和姐姐为我缝制的小棉袖,而那本有的天性、童心,就是一个劲儿的欢、一个劲儿的乐,谁还想着冷不冷呀!一旦玩疯,还嫌乎套在手腕上的小棉袖碍事儿,直接扯下来,暴露在外的手皮被冻出了一道道的小裂口,甚至向外浸血,让你说,你说疼不疼?
小时候吃水冰渣子、冰冻琉璃,还有雪坨儿,要说,也没有啥特殊的味儿,尤其是那些水冰渣子、冰冻琉璃和雪,都是很脏的。哎——,好的就是那一口儿,包括啃那些用雪包起来冰冻过的冻红薯。吃上那些东西后,心里边忒爽、忒舒服。这事儿不仅是我一个人这么想的,应该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都是这样一种心理吧。
好朋友刘洪波告诉我说,他家在东北。在有雪的日子里,室外的温度大多是零下25度左右,真可谓“滴水成冰”。有一年冬天,为了吃到车辕杆上面干净的积雪,就冲着车辕杆儿,向前倾身,用嘴巴贴近积雪,伸出舌尖儿要解馋轻舔一口。结果,在舌尖儿和铁质的车辕杆儿接触到的刹那工夫,就被牢牢地冻在了一起。刘洪波说,那时候小呀,也不懂事儿,吓得立马硬生生的拽开了,舌尖儿上那块儿和拇指大小的肉皮也就生生的留在了铁质的车辕杆儿上了。那个疼呀!必须先止住血呀。听大人们说过,凉水能减缓疼痛。急速跑进厨屋,冲至水缸,抓起水瓢舀上水,就往口里送,一直用凉水漱口,直至止住血为止。
完事后,也不敢和爸妈说,一直忍着。该吃饭时就吃饭,该喂鸡鸭猪时就喂鸡鸭猪……一切照旧。即使疼痛,也得忍着。那年代,不是爸妈不关心我们,是那时候的大环境都差不多一个样子。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经营着不易的生活,哪有时间管我们,根本顾不上这些。
大概在一星期后,伤口快痊愈时才敢和爸妈说,爸妈听到后,还说刘洪波是淘气皮实引发的后果。其实,不是爸妈不心疼我们,是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当时,刘洪波还唯唯诺诺瞟向了妈妈,发现妈妈眼角处有溢出来的泪花。
打跌溜用的跌溜,几乎全是我们小孩们自己动手自己做的。有用木头雕刻的,也有用毛毡油焊制的,无论哪一种,它们都有两个共性。一个必须是圆柱加圆锥铸成的一个整体;一个必须是将一个刚珠固定在圆锥的中心点上。另外,在玩“打跌溜”游戏时,必须配备一个小鞭子。小鞭子是用一根粗细合意、长短合适的绳子和小棍,并把绳子的一头系结实到小棍的另一端。玩的时候,必须先将小鞭子的绳子一圈一圈、松紧适度的顺时针缠绕到跌溜的圆柱体上,再将跌溜尽量平稳的立起来,然后是在跌溜立稳的瞬间,左右手几乎是在同时操作。左手顺势离开跌溜,右手顺势迅速抽动小鞭子。而跌溜就是顺着这个势,会迅速转动起来。此时,就可以,拉开架势,自由发挥了。有些小伙伴,打跌溜的动作就能够打出“花儿”来,左右开弓打,上下跃动打,固定转动,定方向移动……随着冬风呼声的高低起伏,和着抽动跌溜甩鞭子的清脆声,俨然成了一位风度不凡的指挥家,将这冰场上的音乐会指挥的不同凡响。
平时可以在硬坦平毯的平面上玩,但是,极受场面狭小玩不起来。一旦是到了结厚冰的冬季,水坑里、河面上,尤其是结了厚冰并能够很轻松托得住三、五人的时候,那才叫一个的真得劲儿!可以敞开心扉,可劲的疯玩,想及这些,心中又荡起了童年里的那些舒畅、欢乐。尽管在寒冷的冬季,不冷反热,有好多时候的后来,身上、头上都冒汗了,脱掉外套棉袄,继续玩、继续疯……
还有,就是捉迷藏。现在想起你阴我我阴你时的感觉,还是只有欢乐没有被阴的概念。因为,那时节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啥叫你阴我我阴你,没有丝毫被阴的概念,就是觉得,大家在一起好玩,怎么开心怎么玩。尤其是到了冬天在玉米秸秆垛里掏个洞捉迷藏的事儿,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真是一帮子“熊孩子”。
生产队时期的玉米秸秆,大都是一垛一垛的団在一起,我们那地儿,在冬天,还不到下午放学时间,天就黑下来了,正是我们回家后捉迷藏的好时机。那时候也不像现在的孩子们都聚在家中写作业,我们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有,大都在学校里写完了。到家后,心里有事呀,根本就静不下心。放下书包,抓个凉馒头,边啃边向外边跑。
大家也不用约定,不多会儿,就会聚起几个人。前段时间,一位叫牛国宾的儿时玩伴告诉我说,仅咱村西头属狗的就有他们十四个。捉迷藏游戏开始后,我们先是用“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决出胜负。胜者是“藏家”,负者是“找家”。直至最后,“找家”在外边喊话,说出来吧,我们不找了。此时的“藏家”就是赢了,“找家”就是输了。接下来,输了的一方就要接受赢了一方所谓的“惩罚”。“惩罚”的方式和内容一般还是我们小孩子们玩的游戏。
有一次,我是“藏家”。待他们躲开我以后,并确认他们都不能发现我的情况下,便以极快的速度,选择了一个自认为很隐蔽的玉米秸秆垛儿。先是从垛里掏出一些秸秆,并紧挨着洞口放置。当垛里的洞能容下一个人藏身时,就敏捷的闪进洞里,再将紧挨着放在洞口的那些玉米秸秆尽量恢复到原来的模样。我藏在洞里面,一直等那些“找家”们找,等他们在外边朝我喊“出来吧,我们不找了”的话,可一直没有那些“找家”们在外边朝我喊话,只是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听到他们在外边到处找我的动静。我藏在洞里边还美滋滋的想着自己的高明,哪怕是在最后时间段里没有听到外面的动静,依旧陶醉其中。直到听见母亲叫我回家吃饭的声音,我才从玉米秸秆垛里钻出来。可是,不知道那些“找家”们,在什么时间早跑回家了,我还藏在洞里傻乎乎的美滋滋呐。自己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早已是满天星辰。抬头望天,闪烁的星星,犹如张张笑脸,笑啥呐?东边的月亮也已经露出了老高,为我照亮了回家的路……
第二天上学路上,听刘礼说,是宋老三的主意。宋老三带着几分捉弄和他的“找家”们说,他不是挺能藏吗,我们不找他了,看他一个人能藏到啥时候。
听狗剩说完后,明知道是被耍了,却没有丝毫被耍的感觉,我们又是追追跑跑、嬉嬉笑笑,向着学校奔去。笑声响在了我们的耳畔,传到了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