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天气,不冷不热,村头树上的叶子,三三两两的落下了,大田地里的苹果树叶、桃树叶,在秋风下撒落了一地,金黄色的枫叶把公路铺成了一条条金色的大道,秋风扫着落叶。那绿茵茵粉扑扑嫩嫩的麦苗,好像一层绿地毯,覆盖在广阔的田野上,那鸟儿欢叫着从头顶飞过。
我骑摩托车从县城回家,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撒向大江南北。照耀着万物。我看到忙忙碌碌了近一年的村上老人们,都坐在村口花坛前的三婆家的大门口,大门口不远的十字街道旁,长着一棵高大的皂角树,那树两三个人都抱不住,有二十多米高,树上挂着一个牌子,是重点保护的树木,听说有近百年历史了。老人们在太阳下,望着这皂角树,望着皂角树顶端的两个老鸦窝,享受着冬闲带来的快乐,三皇五帝夏商周的聊着、谝着。
现在这静谧的村庄,给这群老人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喜悦,他们坚守在自己的故乡,坚守着打闹一辈子的土地。儿女的邀请,他们婉言谢绝,有时盛情难却,去住个三天五天就跑回来了。用农民的话说:“那馍再白,咱没有口福去吃。”一句话不习惯城市的生活。
大多数人把三婆这儿叫“人市”,就是人最多的地方。这儿好像广播电台一样,每天定期不定期的播送着新闻,包括中央的新闻、省市的新闻,最新政策,农民的优惠政策,还有村上的新闻节目:谁家老人过寿、谁家老人去世了,谁家娃娶媳妇,谁家媳妇生了个“牛牛娃”,还有谁家娃前一向买了个小车等等,反正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谝什么的都有。
我自觉不自觉地向前走去,三爷、二爸、五婶、六嫂都和我打着招呼,那热情劲使我脸都红了,无法接受着这些老人的盛情的问候。
现在村子人少了,说实话没有过去的三分之一。这留下来的人都最少在六十岁以上,五十多岁的人寥寥无几,七十、八十岁的人不在少数。现在人寿数大了,村上九十岁的人也有五六个。有的五六家子门常年锁着,有些大门口都长出了草。
三婆忙回家给我取了一个櫈子,因为在她家门前都坐着,她也快七十的人了,热情好客,还拿出纸杯,给在座的人倒了一杯茶水。
几乎都是同龄人,也能谝得来,用农村话说,合脾胃(合得来)。
有时他们也为一个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拳头紧握,好像打架一样。
不一会儿,一根烟、一杯茶水,哈哈哈一笑,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我记得有一次,这些老人们在闲聊,二爸跟三爷吵架的事,听来还怪有意思:二爸说刘备一把火烧了曹操八十万人马,三爷说不可能,八十万人马不少呢?二爸说你还不信,我回去取书去。
二爸气冲冲回到家里,书在炕上面的窑窝(专门放东西)他取书时不小心把睡觉的孙子踏醒了,孙子大哭不止,二婶骂二爸不长眼睛,看把娃踏死了。二爸说道:“踏死一半个算个什么,他三爷一口把八十万人马都说没了。”
以后这笑话就传遍了西府大地,有些善于搞笑料的人加工了一下,就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笑话。
这群老人,大都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卖公购粮的场面,也吃过糠、咽过野菜,吃过玉米芯芯和高梁面,后来省吃俭用供儿女上学,那真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过来了。
说到情景处,三婆用手不停的擦着泪水。
那年她生下第三个娃,正好是个男孩,前面两个都是女娃,家里实在没有有营养的东西,她没有奶水,一天玉米糁子和搅团就是最好的了。其它人吃的都是野菜加高粱面,孙子眼看没有奶水了。婆婆急了跑了几家借来三碗麦面,又找了几个鸡蛋,还有民间的偏方,听说能下奶,结果奶还不够吃。冬季到了,婆婆买了几块钱柿子和火落灌,才渡过了那个冬天。
不知谁说了一句,“过去的都是好年景,柿子养大的娃不也考上大学了吗?”说得人哗哗大笑,三婆也开心地笑了。
这群坚守在村里的老人,在他们看来,生活过得无虑无忧,不愁吃穿,儿女隔三差五的开车回来看看,买些好吃的,给些零花钱。一位八十多岁的七爷耳不聋、眼不花,高兴地说:“现在政府好扎啦,共产党好扎啦,还给我什么高龄补助,每月额外给几十块,就这买菜都吃不完。”
从上午聊到下午,太阳西下,万物又度过了一天,树上的叶子在微微的秋风中落了一地。立冬过后的天气,不知不觉的冷了起来,对面墙壁上那二十四孝的图案历历在目,门前村上做的花坛内那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已谢了,街道两旁的风景树叶子也大部分落了,天气阴沉沉的。
六爷提上板櫈刚走时,只听手机响了,那老年手机音量特别大,女儿打来电话,天冷了,让六爷保重身体。她已给两位老人买了防寒衣,下周星期日就拿回来了。
老人们聊起来是没边蒲篮晒酵子呢,尽边尽沿摊,也没大没小的。
第二天,我也忙着,但就放下手头的事,从家里提了个小板凳,来到三婆家门口。这时已来了几个人,太阳刚刚出来,露出了温馨的笑脸,大地又开始新的一天,大门上新落的树叶被勤劳善良的老人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对鸟儿望着三三两两的老人欢叫着,一位老人,怀抱着一只可爱的小猫娃也赶来了。七婆手拿了一个收录机,里面铿锵有力的《打镇台》传了过来,三婆端来了花生和瓜籽,这是前天儿子回来拿的。她对大伙说道:“原汁原味,可好吃了。”
这里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街上一个小小的古会。
我端了一杯茶水,静静地坐在一边,享受着这农村热闹的气氛,参与一下这其乐融融的场面。
今天天气好,也不吹风,不一会儿,就来了十多个人,我想这些人比过去农业社时开会还积极。
哈哈,新闻联播节目开始了,人们相互又谈起了新闻,又谈起了昨晚的电视节目,国家优惠政策,还有合疗交费等等,真是无话不谈。
三哥不知什么时候赶来了,他和老伴一直在西安给儿子管娃,只听他插言道:“2006年他从主任当上书记后,那年正巧国家就取消了农业税,还有杂七杂八的税费。那时我还正愁这税咋收上来呢?后来,国家不但取消农民的这税那税,还给种地农民有补助。这要不是实实在在的事,打死我都不会相信。”
我默默的点头,三哥说的话不无道理,“皇粮国税”不管在什么朝代都避免不了,现在国家只用一句话,就取消了,这不简单呀!不怕三哥说,在座的都点头。
那年我和父亲拉架子车在八九里以外的粮站交粮的事,历历在目,一架子车拉了六袋子麦,在半路上车子还没气了,父亲把袋子从架子车上放下来,让我看住,他拉着车子又打气去了。
“党的政策好,共产党好,吃水不忘打井人,现在我们有路灯,吃上自来水,街道水泥打得光地跟镜子一样。”老人们兴高采烈地说道。
我偷偷地笑了,万万没想到,农村这些老人觉悟还这样高,讲的真是豇豆一行,茄子一行,句句在理。
这些老人聊天,还聊出大道理,聊出了情,聊出了爱,我想有些地方,我都达不到这些老人的水平。
我记下了,这两天时间,没有在家里白呆,想拿起笔来,记下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事来,记下这村边聊天的老人。
(原创首发)
我骑摩托车从县城回家,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撒向大江南北。照耀着万物。我看到忙忙碌碌了近一年的村上老人们,都坐在村口花坛前的三婆家的大门口,大门口不远的十字街道旁,长着一棵高大的皂角树,那树两三个人都抱不住,有二十多米高,树上挂着一个牌子,是重点保护的树木,听说有近百年历史了。老人们在太阳下,望着这皂角树,望着皂角树顶端的两个老鸦窝,享受着冬闲带来的快乐,三皇五帝夏商周的聊着、谝着。
现在这静谧的村庄,给这群老人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喜悦,他们坚守在自己的故乡,坚守着打闹一辈子的土地。儿女的邀请,他们婉言谢绝,有时盛情难却,去住个三天五天就跑回来了。用农民的话说:“那馍再白,咱没有口福去吃。”一句话不习惯城市的生活。
大多数人把三婆这儿叫“人市”,就是人最多的地方。这儿好像广播电台一样,每天定期不定期的播送着新闻,包括中央的新闻、省市的新闻,最新政策,农民的优惠政策,还有村上的新闻节目:谁家老人过寿、谁家老人去世了,谁家娃娶媳妇,谁家媳妇生了个“牛牛娃”,还有谁家娃前一向买了个小车等等,反正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谝什么的都有。
我自觉不自觉地向前走去,三爷、二爸、五婶、六嫂都和我打着招呼,那热情劲使我脸都红了,无法接受着这些老人的盛情的问候。
现在村子人少了,说实话没有过去的三分之一。这留下来的人都最少在六十岁以上,五十多岁的人寥寥无几,七十、八十岁的人不在少数。现在人寿数大了,村上九十岁的人也有五六个。有的五六家子门常年锁着,有些大门口都长出了草。
三婆忙回家给我取了一个櫈子,因为在她家门前都坐着,她也快七十的人了,热情好客,还拿出纸杯,给在座的人倒了一杯茶水。
几乎都是同龄人,也能谝得来,用农村话说,合脾胃(合得来)。
有时他们也为一个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有时拳头紧握,好像打架一样。
不一会儿,一根烟、一杯茶水,哈哈哈一笑,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我记得有一次,这些老人们在闲聊,二爸跟三爷吵架的事,听来还怪有意思:二爸说刘备一把火烧了曹操八十万人马,三爷说不可能,八十万人马不少呢?二爸说你还不信,我回去取书去。
二爸气冲冲回到家里,书在炕上面的窑窝(专门放东西)他取书时不小心把睡觉的孙子踏醒了,孙子大哭不止,二婶骂二爸不长眼睛,看把娃踏死了。二爸说道:“踏死一半个算个什么,他三爷一口把八十万人马都说没了。”
以后这笑话就传遍了西府大地,有些善于搞笑料的人加工了一下,就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笑话。
这群老人,大都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卖公购粮的场面,也吃过糠、咽过野菜,吃过玉米芯芯和高梁面,后来省吃俭用供儿女上学,那真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过来了。
说到情景处,三婆用手不停的擦着泪水。
那年她生下第三个娃,正好是个男孩,前面两个都是女娃,家里实在没有有营养的东西,她没有奶水,一天玉米糁子和搅团就是最好的了。其它人吃的都是野菜加高粱面,孙子眼看没有奶水了。婆婆急了跑了几家借来三碗麦面,又找了几个鸡蛋,还有民间的偏方,听说能下奶,结果奶还不够吃。冬季到了,婆婆买了几块钱柿子和火落灌,才渡过了那个冬天。
不知谁说了一句,“过去的都是好年景,柿子养大的娃不也考上大学了吗?”说得人哗哗大笑,三婆也开心地笑了。
这群坚守在村里的老人,在他们看来,生活过得无虑无忧,不愁吃穿,儿女隔三差五的开车回来看看,买些好吃的,给些零花钱。一位八十多岁的七爷耳不聋、眼不花,高兴地说:“现在政府好扎啦,共产党好扎啦,还给我什么高龄补助,每月额外给几十块,就这买菜都吃不完。”
从上午聊到下午,太阳西下,万物又度过了一天,树上的叶子在微微的秋风中落了一地。立冬过后的天气,不知不觉的冷了起来,对面墙壁上那二十四孝的图案历历在目,门前村上做的花坛内那叫不上名字的小花已谢了,街道两旁的风景树叶子也大部分落了,天气阴沉沉的。
六爷提上板櫈刚走时,只听手机响了,那老年手机音量特别大,女儿打来电话,天冷了,让六爷保重身体。她已给两位老人买了防寒衣,下周星期日就拿回来了。
老人们聊起来是没边蒲篮晒酵子呢,尽边尽沿摊,也没大没小的。
第二天,我也忙着,但就放下手头的事,从家里提了个小板凳,来到三婆家门口。这时已来了几个人,太阳刚刚出来,露出了温馨的笑脸,大地又开始新的一天,大门上新落的树叶被勤劳善良的老人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对鸟儿望着三三两两的老人欢叫着,一位老人,怀抱着一只可爱的小猫娃也赶来了。七婆手拿了一个收录机,里面铿锵有力的《打镇台》传了过来,三婆端来了花生和瓜籽,这是前天儿子回来拿的。她对大伙说道:“原汁原味,可好吃了。”
这里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街上一个小小的古会。
我端了一杯茶水,静静地坐在一边,享受着这农村热闹的气氛,参与一下这其乐融融的场面。
今天天气好,也不吹风,不一会儿,就来了十多个人,我想这些人比过去农业社时开会还积极。
哈哈,新闻联播节目开始了,人们相互又谈起了新闻,又谈起了昨晚的电视节目,国家优惠政策,还有合疗交费等等,真是无话不谈。
三哥不知什么时候赶来了,他和老伴一直在西安给儿子管娃,只听他插言道:“2006年他从主任当上书记后,那年正巧国家就取消了农业税,还有杂七杂八的税费。那时我还正愁这税咋收上来呢?后来,国家不但取消农民的这税那税,还给种地农民有补助。这要不是实实在在的事,打死我都不会相信。”
我默默的点头,三哥说的话不无道理,“皇粮国税”不管在什么朝代都避免不了,现在国家只用一句话,就取消了,这不简单呀!不怕三哥说,在座的都点头。
那年我和父亲拉架子车在八九里以外的粮站交粮的事,历历在目,一架子车拉了六袋子麦,在半路上车子还没气了,父亲把袋子从架子车上放下来,让我看住,他拉着车子又打气去了。
“党的政策好,共产党好,吃水不忘打井人,现在我们有路灯,吃上自来水,街道水泥打得光地跟镜子一样。”老人们兴高采烈地说道。
我偷偷地笑了,万万没想到,农村这些老人觉悟还这样高,讲的真是豇豆一行,茄子一行,句句在理。
这些老人聊天,还聊出大道理,聊出了情,聊出了爱,我想有些地方,我都达不到这些老人的水平。
我记下了,这两天时间,没有在家里白呆,想拿起笔来,记下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事来,记下这村边聊天的老人。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