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荣成出发,赶往内蒙古兴安盟的巴仁哲里木,来回全程八千里路。五天时间,对于我这个接近古稀的人来说,是挑战,也是证明自己尚未“老朽”的一次壮怀之旅。
还是不敢借用岳飞《满江红》里那个名句“八千里路云和月”来表达此程的诗意,一路秋云相伴,但未夜里兼程,没有看月。当然,岳飞词句里的“云和月”并不限于云月风景,而是长途征战的文学表达。
别怕!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岳飞笔下就是七个字,我倒觉得是一种特别的浪漫,此行,没有硝烟弥漫,没有刀光剑影,八千里路,变成一路赏景,可去见北雁是否已经起飞南下,可去看广袤草原一日染黄的美妙……一旦把可怕的数字变成风景,数字的多寡就像是诗词里的万千一样,总留下满满的诗意。
二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想,应该是路上所见就是无字的人生之书。开车跑高速,路上所见都是惊鸿一瞥,难以端详细赏,那我就学着“识途”吧。车跑到昌潍平原,十里八里就是一个弯,为何?根据传闻,略知一点道理。疲劳是高速开车的第一杀手,很多时候,开车的人明明觉得自己休息很好,找不出疲劳的理由,但一个速度,一个节奏地跑,就像在一条没有音符的五线谱上孤独地运行,没有了旋律,自然就觉得瞌睡了。靠一味地自律,靠危险的自我提醒,有时候无济于事。在高速路上适当加些弯度,变成曲线形式,就像唱起一首旋律起伏格调昂扬的歌,始终是在调动人投入的情绪。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一条路的弯度让我想起了写文章,古人就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太“平”,就是平铺直叙,就是平淡无奇,自然就是寡淡无味了。“奇崛”,常常是我们拿来形容一篇文章读感的最好的词,于寻常间现奇崛,在细微处显匠心。这是文学创作的秘诀。古人无一不推崇“奇崛”的风格,当然不合逻辑的“奇崛”往往也是造作文病,故王安石又说“看似寻常最奇崛”,强调的是在看似无奇中见到奇崛突兀之趣。写一个意思,戛然而止,或陡转,或递进,或折拐,或逆返(当然高速路是不能逆行逆返,否则就铸成大错,发生事故),这是技巧了,就像修筑高速路的筑路人规划的弯和坡,看似随地势而为,却包含了一份大匠之意。
还有一点感受,一条直线上行驶,往往觉得一马平川,很安全,不自觉地就放松了警惕,注意力不够集中,发生车祸的概率就大了。读书可知,马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一步一小心,极不易于跌倒坠崖,而在平坦的大路上,不惜体力,勇往前奔,反倒是容易马失前蹄而摔倒。道理很简单,放松了警惕,没有了谨小慎微之心。我们祝福别人,安慰自己,都习惯使用“一路顺风”“事业遂顺”等语汇,但有的人,一旦遇到一道坎,一个坡,就不那么顺了,因为走的路太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就弱了,所以经不住一次打击。从这个角度说,常走容易湿鞋的弯曲起伏的河边,多些警觉;遇到过山路环曲,多走了几步绕路,倒是一个好事。
遇到立交桥,遇到弯路,都要减速,减速是一种休息,也是一次提示。人生绝无坦途,多走了几道弯路,曲折的路,每一段也都是有价值的,我觉得,辗转而达,要比坦途以进,更有价值,更值得我们从中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三
自唐山到赤峰,这是号称五百里燕山的雄关壕堑啊。我百度了一下,按高速里程也是六百多里地。杨万里当年写江西的山,有过精彩的诗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移用于燕山更恰切。连绵重叠的关山,是屏障,也是风景,车行万山中,山在左,右更闪山影,前有重叠的群山扑向眼前,我不必担心何时冲出群山千峰,那些山仿佛是被我邀请而来,走进我的视野画面,要创作一幅幅动感的画,是要选一下,看上哪一幅?我贪心得很,每一幅我都想收归囊中。其实,我喜欢自驾八千里,最喜欢的就是跌入燕山万峰包裹中,任青黛染我的眸,借山风吹我飘。这个感受,赛过庄子的“逍遥游”,虽无“水击三千里”的狂放,也做了一回徙于北国,领略无边翠色的“鹏”。
其实,我能够自驾欣赏五百里燕山风光,还真的要感谢这个时代。当年岳飞的八千里路,是为了安邦平乱,精忠报国,其途充满艰辛和困厄,八千里铁骑,挂满了冰雪霜花,八千里路,成就了他的不世之功。如今,我为观光,从容穿关山,只为留下燕山倩影,如遇茶客相聚,我便可有素材炫耀。若岳飞活着,不会嫌我这般庸俗吧?
五百里燕山,曾经无碍蒙古铁骑南下(13世纪始),甚至到清末,其间600多年,燕山成为朝廷的隐患,根本不敢视为安邦的屏障。蒙古马穿燕山,日行80公里,尚需五日直抵北京城。我把经过的地点,理顺一遍,看出一条“马迹”。在茅荆坝中山的沟壑里兜转,直逼兴隆大山,在承德的会龙山、松鹤山打转,奔棒槌山、天桥山、元宝山、鸡冠山,驰兴隆,踏遵化。尤其那个“半壁山”引起我的兴趣。据史籍,因武烈河流经此山之下,一襟半绕,临河峭壁陡立,形若刀削,山只半壁,故称。但这个称谓,还是给我了一些想法。成语有“半壁江山”,那是因国土仅半,往往给我们的是残破与沉痛。大约在清代,这座山才有了“半壁山”之名,是否也在提醒着朝廷,华夏之土,寸土为我。国犹金瓯,岂能伤阙!穿过半壁山隧道,我每次都有一种忧患感。真心诚谢那些守土卫疆的将士,他们守卫着家国的安宁美好。
在承德之东是张家口地区,我仿佛看到城门上那饱经战火的四个字“大好山河”,它遥相呼应着这处“半壁山”,是否是在表达着“国全山河在”的情感呢?
据说,石刻“半壁山”是道光年间太子太保内大臣、热河都统吉林英和所撰。是否也是为国家危亡的诗句抒发着忧虑之情?
四
感谢十几年前,修筑赤唐高速的筑路者们。“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唐代人李白的豪迈;“千里江程一夜过”,这是明代人的夸张,其中总包含着一些“土行孙”式的想象。于今天看来,这根本不能算是夸张。而今我穿燕山五百里,三个小时即可。古人有“结绳记事”说,我也有这样的情结,数了一路28个隧道,每个隧道都给我一种特别的穿越感。但这是一种幸福的穿越,我只能说出行的心情不同,处于的时代不同。我还记得那些隧道的名字,如一串珠子穿起,茅荆坝,安匠,刘杖子,牛狼峪,李家营,白马川,半壁山,侯家寨,鹰手营子……路见这些名字,就像翻过一页页的乡俗风情册页,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追究其详,但又不能追根问底,有时候,带着惶惑,期待走过很多这些乡俗名字之下的隧道,或许这也是一种阅历吧。让我想起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里他说的逃亡路线,“天高地迥”,草行露宿,“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文天祥把最可惊惶的心情注入了这些地名,我是把好奇和兴奋给了这些乡俗味道很浓的名字。没有“翻山越岭”的概念,我在山岭的心脏里,感受的是心跳,我想握住这些血管贲张的搏动,尽管我的血管的血液加速流动,但我还是要把脉燕山,在相对沉静里,倾听每一座山的声音,包括它们的历史语言,我相信这些山,每一座都是历史的,所以,我记下名字,要逐一查证。如果拿过一本史书,肯定懒得翻了,但山的历史,带着生动的气息,已经打开每一页,我不能辜负山的这份殷勤。
那些隧道,从几百米长到五六千米长,不一而足。隧道就像一个个万花筒,人车在筒子里,突然冲出,就像被弹射,人要经历长短不一的黑暗时刻,假如可以把隧道时间设为“至暗时刻”,我想这对于理解我们的人生,是有着极好的参照。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一段或几段这样的时刻,或心情,或事业,或家庭,或学业,只要是还在行走,还在奔跑,这段时刻不会纠缠我们,隧道内提示“禁止停车”,多么像人生励志语——只能前进,不许后退。我必须相信,每一个万花筒被阳光点燃的那一刻,一定是璀璨多彩的。所以,在我们即将走出“至暗”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好迎接灿烂的心情。隧道口的山,扑向怀抱,充溢了眼眸,这就是一种奖赏,也是一种信任,因为还有山峰交给我们去攀登。人生就像爬山,这是承德的山写真的人生。
五
把自己放进草原,这是多少人的向往,我有了如此的待遇。
九月的草原,是一面喜欢染色的硕大无比的绸缎。我惊奇发现,那些距离我近的草原,山地,都渐次染上了淡黄的还闪着娇嫩草光的颜色,就像一场色彩魔术表演。黄色是渐次皴染开来的,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草下驱动着。令我有些不安的是,从七月泛绿至今才那么短的时间,就匆匆地从鲜嫩走向枯萎,大自然给与草的鲜绿时长极其短暂,短得就像一眨眼间。人的青春多么像草原的草,但一样不计较生命的时短,依然鲜亮了一个季节,所谓的“青春季”就是从草原上获得灵感而创造的词汇吧。
这是一个多变的季节,秋天的肃杀,并不公平,那些远山,依然葱绿,再远的山呈着黛色,或许,保持青春力量使得不同地方的草有了不一样的色泽吧。
到了内蒙古,我赶上了今年的丰收节。这里的农事,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紧张,似乎一切都在慢条斯理。收割机在玉米地里忙着放倒每一株玉米,从收割机里吐出的是一个个已经打成了呈圆筒状的草滚子。草原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礼物,那是草原赠与牧民的“草方”,整齐得就像包扎的礼物。
从赤峰赶往霍林郭勒,路遇大雨,整整一个上午,第一次经历草原的雨,似乎并未被乌云挟持,大雨也是慢条斯理地下着,一点也不急切,或许草原容得下,雨水做急也没有效果吧。诗人描写草原雨景这样说——“雨花飞线织珠帘”,果真如此,就像一位女红正在织绣。我曾见冬季的草原田野,那些玉米茬子,就像女红飞针走线编织的十字绣,而此时草原的雨也是半空中的织绣。我相信草原有一种气度,襟怀。路边的庄稼地,所见是玉米,高粱,还有垂着头的向日葵。向日葵,永远是迎着阳光张开圆脸的,下雨了,为了保证颗粒的完好,它低下了头。也许是成熟了,它的头再也承重不了那些籽粒了。
八千里路,我不能只关注风景,我想把远方的、一路上的风情带回家。多少古人,惊惶满途,仓皇是赶路的常态;如今的我,却是一路收获。
六
从巴仁哲里木,跑344国道,赶往科右中旗。山地草原成了背景,而路边的格桑花此时正是缤纷时节,朵朵落满秋香,兜起一阵秋风,忙做缱绻状,又扶正花朵,轻颤枝头。多少描写格桑花的文字,都一律地关注在蓝天下的模样,而我更觉得格桑花就是尘路的陪伴者,格桑花是五色的,色彩用来渲染心情,彩色的花,与我有着心灵感应一般,列队路边,似挽留,又像是送别,送别很美,我带着草原最后的花色,一路向南向东。我不能不停车与格桑花絮语,枝头的晨露还颤颤的,那是相见欢的泪花。人的记忆很奇怪,往往大事件回想不出来,倒是这些细节却始终感动着人,每当想起温馨时刻,一定有内蒙古格桑花含泪的样子。平凡的格桑花,站在尘路一边,却不少风情脉脉。
奈曼,我永远说不上这个名字的意思,原本叫“乃蛮”,是突厥语,但我理解的奈曼就是浪漫之地。遇到草原哈密瓜,一定带着回去。牧民告诉我他是四道湾的,瓜是昨天摘的,何以证明好吃,他说温差成就了好瓜。他掏出手机翻开昨夜的温度表,摄氏1度。太冷了,他热情地再给我添一个小瓜。奈曼的意思里应该还包含着温暖亲切的意思吧。我说,我很难再来,再来我们很难相遇的。瓜农说,来不来,我们都是缘分。
敖汉旗,因为小米而蜚声,幸运的是,昨天刚刚下场的小米,今天就在一家店里出现,我购得第一波敖汉旗新米。我来时,老家还是夏天的尾巴,在内蒙古赶上了秋末,赶上了丰收的成果。记得一位诗人说,秋风是彩色的霓裳,我未能在敖汉旗的山野看到谷物,但我想到临收割时的样子,谷穗金黄如饱学的绅士。真的,坐在家中,只能是虚妄的揣想,无法涌起这般诗意情调。驱车几千里,来新惠(敖汉旗)想见一穗的美,闻新米的香,我感到太值得。
在赤峰,吃过牛羊肉对夹,老板告诉我,这是从内地河北传来的手艺。大概就是曾经吃过的肉夹馍吧。炉烤的肉香,焦黄的面皮香,还有饮食文化交融的香,至今还萦绕唇边。
在承德避暑山庄外,遇到燕山核桃和板栗,称上几斤。只因那是来自燕山的馈赠,是黑色的皮壳,乳白的肉质,品质上乘。
夜晚宿在河北黄骅,吃一顿农家乐,过一个人在路上的丰收节。走进山东无棣,吃着邻县沾化的冬枣,咬着无棣驴肉火烧,果香,肉香,都是来自当地的特产。
回来的一程,简直是一次美食巡游,角色的转换,让我消减了旅途驾车的疲惫,似乎前面的路总有美食在等着我。一心赶路,心中专注着目的地,心是累的,一旦把自己变成旅途风景的知音,变成美食的寻觅者,人就像一缕飘在路上的清风,就像一个音符弹在高速路这根琴弦上,八千里路,哪有“云和月”,有的是寻寻觅觅相遇的惊喜,体会到的是生命的特别快感。
我是个能把干粮当美食的人,上小学一年级,我的老师就拿自己赶考的故事给我们励志,他背上母亲给他烙的一串烧饼,走山路去考高中,那是他吃的最好最美的烧饼,一辈子难忘。现在,我略备碎银,走到哪都可以挑食,舌尖的记忆很丰富,不仅仅有烧饼的香。
路上,是不合适思想思考的地方,但适合我们去欣赏,去捕捉,赶路,永远不会是两手空空而归,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是把身体和灵魂分开,我一直不解,其实仔细地结合此行琢磨,还真的是那么回事,一个人的身体飘在路上,如果把灵魂关闭起来,一切美好就会蓦然错过,得到的是身体疲劳的体验。灵魂靠静养,还是不安分的,真需要路上的风景和遇见来喂养。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小说的名字,这几年,这三个字被唱响了,并赋予了崭新是时代意义。我还能“在路上”,成了幸福的一代人,颠覆了小说家笔下所谓“垮掉的一代人”的判断,这的确与时代有关,小说家笔下再现的是一个颓废的时代,我所经历的是一个充满惊奇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八千里路云和月,下一句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对我而言已不在,老了还在路上,又赢得了一个晚年的灿烂。
八千里路,若等闲,满了眼中风光,壮怀激烈。
2024年10月1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荣成出发,赶往内蒙古兴安盟的巴仁哲里木,来回全程八千里路。五天时间,对于我这个接近古稀的人来说,是挑战,也是证明自己尚未“老朽”的一次壮怀之旅。
还是不敢借用岳飞《满江红》里那个名句“八千里路云和月”来表达此程的诗意,一路秋云相伴,但未夜里兼程,没有看月。当然,岳飞词句里的“云和月”并不限于云月风景,而是长途征战的文学表达。
别怕!八千里路云和月,在岳飞笔下就是七个字,我倒觉得是一种特别的浪漫,此行,没有硝烟弥漫,没有刀光剑影,八千里路,变成一路赏景,可去见北雁是否已经起飞南下,可去看广袤草原一日染黄的美妙……一旦把可怕的数字变成风景,数字的多寡就像是诗词里的万千一样,总留下满满的诗意。
二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想,应该是路上所见就是无字的人生之书。开车跑高速,路上所见都是惊鸿一瞥,难以端详细赏,那我就学着“识途”吧。车跑到昌潍平原,十里八里就是一个弯,为何?根据传闻,略知一点道理。疲劳是高速开车的第一杀手,很多时候,开车的人明明觉得自己休息很好,找不出疲劳的理由,但一个速度,一个节奏地跑,就像在一条没有音符的五线谱上孤独地运行,没有了旋律,自然就觉得瞌睡了。靠一味地自律,靠危险的自我提醒,有时候无济于事。在高速路上适当加些弯度,变成曲线形式,就像唱起一首旋律起伏格调昂扬的歌,始终是在调动人投入的情绪。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一条路的弯度让我想起了写文章,古人就有“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说法,太“平”,就是平铺直叙,就是平淡无奇,自然就是寡淡无味了。“奇崛”,常常是我们拿来形容一篇文章读感的最好的词,于寻常间现奇崛,在细微处显匠心。这是文学创作的秘诀。古人无一不推崇“奇崛”的风格,当然不合逻辑的“奇崛”往往也是造作文病,故王安石又说“看似寻常最奇崛”,强调的是在看似无奇中见到奇崛突兀之趣。写一个意思,戛然而止,或陡转,或递进,或折拐,或逆返(当然高速路是不能逆行逆返,否则就铸成大错,发生事故),这是技巧了,就像修筑高速路的筑路人规划的弯和坡,看似随地势而为,却包含了一份大匠之意。
还有一点感受,一条直线上行驶,往往觉得一马平川,很安全,不自觉地就放松了警惕,注意力不够集中,发生车祸的概率就大了。读书可知,马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一步一小心,极不易于跌倒坠崖,而在平坦的大路上,不惜体力,勇往前奔,反倒是容易马失前蹄而摔倒。道理很简单,放松了警惕,没有了谨小慎微之心。我们祝福别人,安慰自己,都习惯使用“一路顺风”“事业遂顺”等语汇,但有的人,一旦遇到一道坎,一个坡,就不那么顺了,因为走的路太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就弱了,所以经不住一次打击。从这个角度说,常走容易湿鞋的弯曲起伏的河边,多些警觉;遇到过山路环曲,多走了几步绕路,倒是一个好事。
遇到立交桥,遇到弯路,都要减速,减速是一种休息,也是一次提示。人生绝无坦途,多走了几道弯路,曲折的路,每一段也都是有价值的,我觉得,辗转而达,要比坦途以进,更有价值,更值得我们从中找到人生的真正价值。
三
自唐山到赤峰,这是号称五百里燕山的雄关壕堑啊。我百度了一下,按高速里程也是六百多里地。杨万里当年写江西的山,有过精彩的诗句——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移用于燕山更恰切。连绵重叠的关山,是屏障,也是风景,车行万山中,山在左,右更闪山影,前有重叠的群山扑向眼前,我不必担心何时冲出群山千峰,那些山仿佛是被我邀请而来,走进我的视野画面,要创作一幅幅动感的画,是要选一下,看上哪一幅?我贪心得很,每一幅我都想收归囊中。其实,我喜欢自驾八千里,最喜欢的就是跌入燕山万峰包裹中,任青黛染我的眸,借山风吹我飘。这个感受,赛过庄子的“逍遥游”,虽无“水击三千里”的狂放,也做了一回徙于北国,领略无边翠色的“鹏”。
其实,我能够自驾欣赏五百里燕山风光,还真的要感谢这个时代。当年岳飞的八千里路,是为了安邦平乱,精忠报国,其途充满艰辛和困厄,八千里铁骑,挂满了冰雪霜花,八千里路,成就了他的不世之功。如今,我为观光,从容穿关山,只为留下燕山倩影,如遇茶客相聚,我便可有素材炫耀。若岳飞活着,不会嫌我这般庸俗吧?
五百里燕山,曾经无碍蒙古铁骑南下(13世纪始),甚至到清末,其间600多年,燕山成为朝廷的隐患,根本不敢视为安邦的屏障。蒙古马穿燕山,日行80公里,尚需五日直抵北京城。我把经过的地点,理顺一遍,看出一条“马迹”。在茅荆坝中山的沟壑里兜转,直逼兴隆大山,在承德的会龙山、松鹤山打转,奔棒槌山、天桥山、元宝山、鸡冠山,驰兴隆,踏遵化。尤其那个“半壁山”引起我的兴趣。据史籍,因武烈河流经此山之下,一襟半绕,临河峭壁陡立,形若刀削,山只半壁,故称。但这个称谓,还是给我了一些想法。成语有“半壁江山”,那是因国土仅半,往往给我们的是残破与沉痛。大约在清代,这座山才有了“半壁山”之名,是否也在提醒着朝廷,华夏之土,寸土为我。国犹金瓯,岂能伤阙!穿过半壁山隧道,我每次都有一种忧患感。真心诚谢那些守土卫疆的将士,他们守卫着家国的安宁美好。
在承德之东是张家口地区,我仿佛看到城门上那饱经战火的四个字“大好山河”,它遥相呼应着这处“半壁山”,是否是在表达着“国全山河在”的情感呢?
据说,石刻“半壁山”是道光年间太子太保内大臣、热河都统吉林英和所撰。是否也是为国家危亡的诗句抒发着忧虑之情?
四
感谢十几年前,修筑赤唐高速的筑路者们。“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唐代人李白的豪迈;“千里江程一夜过”,这是明代人的夸张,其中总包含着一些“土行孙”式的想象。于今天看来,这根本不能算是夸张。而今我穿燕山五百里,三个小时即可。古人有“结绳记事”说,我也有这样的情结,数了一路28个隧道,每个隧道都给我一种特别的穿越感。但这是一种幸福的穿越,我只能说出行的心情不同,处于的时代不同。我还记得那些隧道的名字,如一串珠子穿起,茅荆坝,安匠,刘杖子,牛狼峪,李家营,白马川,半壁山,侯家寨,鹰手营子……路见这些名字,就像翻过一页页的乡俗风情册页,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追究其详,但又不能追根问底,有时候,带着惶惑,期待走过很多这些乡俗名字之下的隧道,或许这也是一种阅历吧。让我想起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里他说的逃亡路线,“天高地迥”,草行露宿,“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文天祥把最可惊惶的心情注入了这些地名,我是把好奇和兴奋给了这些乡俗味道很浓的名字。没有“翻山越岭”的概念,我在山岭的心脏里,感受的是心跳,我想握住这些血管贲张的搏动,尽管我的血管的血液加速流动,但我还是要把脉燕山,在相对沉静里,倾听每一座山的声音,包括它们的历史语言,我相信这些山,每一座都是历史的,所以,我记下名字,要逐一查证。如果拿过一本史书,肯定懒得翻了,但山的历史,带着生动的气息,已经打开每一页,我不能辜负山的这份殷勤。
那些隧道,从几百米长到五六千米长,不一而足。隧道就像一个个万花筒,人车在筒子里,突然冲出,就像被弹射,人要经历长短不一的黑暗时刻,假如可以把隧道时间设为“至暗时刻”,我想这对于理解我们的人生,是有着极好的参照。每个人,可能都会遇到一段或几段这样的时刻,或心情,或事业,或家庭,或学业,只要是还在行走,还在奔跑,这段时刻不会纠缠我们,隧道内提示“禁止停车”,多么像人生励志语——只能前进,不许后退。我必须相信,每一个万花筒被阳光点燃的那一刻,一定是璀璨多彩的。所以,在我们即将走出“至暗”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好迎接灿烂的心情。隧道口的山,扑向怀抱,充溢了眼眸,这就是一种奖赏,也是一种信任,因为还有山峰交给我们去攀登。人生就像爬山,这是承德的山写真的人生。
五
把自己放进草原,这是多少人的向往,我有了如此的待遇。
九月的草原,是一面喜欢染色的硕大无比的绸缎。我惊奇发现,那些距离我近的草原,山地,都渐次染上了淡黄的还闪着娇嫩草光的颜色,就像一场色彩魔术表演。黄色是渐次皴染开来的,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草下驱动着。令我有些不安的是,从七月泛绿至今才那么短的时间,就匆匆地从鲜嫩走向枯萎,大自然给与草的鲜绿时长极其短暂,短得就像一眨眼间。人的青春多么像草原的草,但一样不计较生命的时短,依然鲜亮了一个季节,所谓的“青春季”就是从草原上获得灵感而创造的词汇吧。
这是一个多变的季节,秋天的肃杀,并不公平,那些远山,依然葱绿,再远的山呈着黛色,或许,保持青春力量使得不同地方的草有了不一样的色泽吧。
到了内蒙古,我赶上了今年的丰收节。这里的农事,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紧张,似乎一切都在慢条斯理。收割机在玉米地里忙着放倒每一株玉米,从收割机里吐出的是一个个已经打成了呈圆筒状的草滚子。草原上零星地分布着一些礼物,那是草原赠与牧民的“草方”,整齐得就像包扎的礼物。
从赤峰赶往霍林郭勒,路遇大雨,整整一个上午,第一次经历草原的雨,似乎并未被乌云挟持,大雨也是慢条斯理地下着,一点也不急切,或许草原容得下,雨水做急也没有效果吧。诗人描写草原雨景这样说——“雨花飞线织珠帘”,果真如此,就像一位女红正在织绣。我曾见冬季的草原田野,那些玉米茬子,就像女红飞针走线编织的十字绣,而此时草原的雨也是半空中的织绣。我相信草原有一种气度,襟怀。路边的庄稼地,所见是玉米,高粱,还有垂着头的向日葵。向日葵,永远是迎着阳光张开圆脸的,下雨了,为了保证颗粒的完好,它低下了头。也许是成熟了,它的头再也承重不了那些籽粒了。
八千里路,我不能只关注风景,我想把远方的、一路上的风情带回家。多少古人,惊惶满途,仓皇是赶路的常态;如今的我,却是一路收获。
六
从巴仁哲里木,跑344国道,赶往科右中旗。山地草原成了背景,而路边的格桑花此时正是缤纷时节,朵朵落满秋香,兜起一阵秋风,忙做缱绻状,又扶正花朵,轻颤枝头。多少描写格桑花的文字,都一律地关注在蓝天下的模样,而我更觉得格桑花就是尘路的陪伴者,格桑花是五色的,色彩用来渲染心情,彩色的花,与我有着心灵感应一般,列队路边,似挽留,又像是送别,送别很美,我带着草原最后的花色,一路向南向东。我不能不停车与格桑花絮语,枝头的晨露还颤颤的,那是相见欢的泪花。人的记忆很奇怪,往往大事件回想不出来,倒是这些细节却始终感动着人,每当想起温馨时刻,一定有内蒙古格桑花含泪的样子。平凡的格桑花,站在尘路一边,却不少风情脉脉。
奈曼,我永远说不上这个名字的意思,原本叫“乃蛮”,是突厥语,但我理解的奈曼就是浪漫之地。遇到草原哈密瓜,一定带着回去。牧民告诉我他是四道湾的,瓜是昨天摘的,何以证明好吃,他说温差成就了好瓜。他掏出手机翻开昨夜的温度表,摄氏1度。太冷了,他热情地再给我添一个小瓜。奈曼的意思里应该还包含着温暖亲切的意思吧。我说,我很难再来,再来我们很难相遇的。瓜农说,来不来,我们都是缘分。
敖汉旗,因为小米而蜚声,幸运的是,昨天刚刚下场的小米,今天就在一家店里出现,我购得第一波敖汉旗新米。我来时,老家还是夏天的尾巴,在内蒙古赶上了秋末,赶上了丰收的成果。记得一位诗人说,秋风是彩色的霓裳,我未能在敖汉旗的山野看到谷物,但我想到临收割时的样子,谷穗金黄如饱学的绅士。真的,坐在家中,只能是虚妄的揣想,无法涌起这般诗意情调。驱车几千里,来新惠(敖汉旗)想见一穗的美,闻新米的香,我感到太值得。
在赤峰,吃过牛羊肉对夹,老板告诉我,这是从内地河北传来的手艺。大概就是曾经吃过的肉夹馍吧。炉烤的肉香,焦黄的面皮香,还有饮食文化交融的香,至今还萦绕唇边。
在承德避暑山庄外,遇到燕山核桃和板栗,称上几斤。只因那是来自燕山的馈赠,是黑色的皮壳,乳白的肉质,品质上乘。
夜晚宿在河北黄骅,吃一顿农家乐,过一个人在路上的丰收节。走进山东无棣,吃着邻县沾化的冬枣,咬着无棣驴肉火烧,果香,肉香,都是来自当地的特产。
回来的一程,简直是一次美食巡游,角色的转换,让我消减了旅途驾车的疲惫,似乎前面的路总有美食在等着我。一心赶路,心中专注着目的地,心是累的,一旦把自己变成旅途风景的知音,变成美食的寻觅者,人就像一缕飘在路上的清风,就像一个音符弹在高速路这根琴弦上,八千里路,哪有“云和月”,有的是寻寻觅觅相遇的惊喜,体会到的是生命的特别快感。
我是个能把干粮当美食的人,上小学一年级,我的老师就拿自己赶考的故事给我们励志,他背上母亲给他烙的一串烧饼,走山路去考高中,那是他吃的最好最美的烧饼,一辈子难忘。现在,我略备碎银,走到哪都可以挑食,舌尖的记忆很丰富,不仅仅有烧饼的香。
路上,是不合适思想思考的地方,但适合我们去欣赏,去捕捉,赶路,永远不会是两手空空而归,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是把身体和灵魂分开,我一直不解,其实仔细地结合此行琢磨,还真的是那么回事,一个人的身体飘在路上,如果把灵魂关闭起来,一切美好就会蓦然错过,得到的是身体疲劳的体验。灵魂靠静养,还是不安分的,真需要路上的风景和遇见来喂养。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小说的名字,这几年,这三个字被唱响了,并赋予了崭新是时代意义。我还能“在路上”,成了幸福的一代人,颠覆了小说家笔下所谓“垮掉的一代人”的判断,这的确与时代有关,小说家笔下再现的是一个颓废的时代,我所经历的是一个充满惊奇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八千里路云和月,下一句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对我而言已不在,老了还在路上,又赢得了一个晚年的灿烂。
八千里路,若等闲,满了眼中风光,壮怀激烈。
2024年10月13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