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怀旧风的兴起逐渐演变为一种潮流。很多人开始收藏一些老物件,以前的生活器具,农具等。或许它们能唤起藏于心底的记忆,仿佛能让时光倒流,重新回到那个纯粹质朴的年代。
这些老物件不同于古董,古董大多年代久远,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可遇不可求。即使有少部分在市场可以流通,也大都价值不菲。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给人类文明史提供了很多佐证。但老物件则不同,它们大多都属于近代史,距今多则百年,少则几十年。甚至于都是我们祖辈父辈一代用过的东西,历史研究价值甚小,市场流通价格自然也不高,不成想却出现一物难求的场面。
昨晚表哥发来微信,说他一个朋友老念叨着想收藏牛槽。表哥知道我有一个,就特意询问我哪里能买到?
表哥朋友想要的牛槽,不是后来这种水泥铸成的,而是一种纯青石牛槽。在早些年作为喂养牲畜的器物,由纯石头凿制而成。它们大小不一,其大小跟喂养牲畜数量有关。如果是喂一头牛,其长度约在1米多点;两头牛就在1.5米左右;三头牛的话,可能就要到两米左右了。宽度大致根据长度有所变化,但基本不会太宽,大都在50~60厘米之间。壁厚也有很大区别,或许是根据石料成分决定的,有些壁厚达到十几厘米,而有些仅有三五厘米。目前我见过最大的牛槽也就两米多点。小点的牛槽重量就能达到三四百斤,如果再大了搬运都是个问题。
大部分牛槽横侧都会凿有孔洞,用于拴牛的缰绳,也有部分牛槽没有孔洞,人们就把牛拴在牛槽旁边的木橛子上。还有部分牛槽在侧壁下方也留有一个孔洞,多是为了方便清洗牛槽设计的。那会儿喂牛基本没有什么饲料,都是喂青草和干草料。在冬季之前,人们把地里铲除的草拉回家给牛吃,牛会把叶子吃完,把草根留在牛槽内。草根可以直接用铁锨清出去,但底部会留下一层泥不好打理,这就需要用水冲一下。到了冬天喂干草料,因草料都是干麦秸和干玉米秸粉碎而成的,虽没有鲜土但却有灰尘,日复一日加之牛的唾液,槽底还是会留下厚重的渣土需要清理。食槽沉重不像大盆那么轻便,可以任意颠倒,这时候小孔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纯青石槽不仅是叫“牛槽”。在当时农村也有被称为“猪槽子”,称其为猪槽子,自然就是喂猪用的。这种石槽要小很多,基本长度大约在70厘米~1米之间,宽度在40厘米左右,壁厚相对薄一些,但其重量也不轻。因为那会儿家养猪大都是黑毛猪,嘴巴特大特长,生性顽皮,每天撅着大鼻子像个推土机,在猪圈里拱来拱去,后来作业范围延伸至院子,拱得院子里全是“陷阱”,甚至为了出去撒野,都能把大门拱下来。
之前喂猪也用过木槽子,但在二师兄鼻子的威力下,大都死于非命,粉身碎骨。后来木槽大都留给了猪崽子。它们个头小,即使顽皮也不至于打翻,弄坏。换上石槽之后,二师兄脾性不改,但毕竟力量有限,碰到了硬茬子,也只好老老实实吃饭长膘。但猪圈围墙却遭了殃,成了它发泄怒火的对象。印象里我家的大黑猪,三天两头把猪圈围墙拱到坍塌,然后在院子里大肆破坏,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被我父亲用木棍或铁锨打了一顿。如果看它还不消停,我会学着《西游记》里的猴哥,拿起一根棍子,转上几圈儿,狠狠地敲在它屁股上,大吼一声。“你这呆子,找打。”随后二师兄扭着屁股着急忙慌地跑回猪圈。我帮着父亲把砖块堆砌起来,当然不出几日后,这种场景还会上演。
那个时候养牛大多是为田地干活,耕地,拉粮食,轧场,反正只要重体力活都归老牛掌管。而养猪则是为改善家里的经济情况,猪的生活就滋润多了,吃了睡睡了吃,但是有利就有弊,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一旦养壮了,它的生命也就到头了。随着社会发展,机械的介入,牛渐渐退出了农活圈变成和猪一样的下场。在时代更迭的浪潮里,农村越来越城市化,家里都干干净净,牲畜鸡鸭养殖集中化,散养类越来越少,以至于到后来全村也找不出一两户养牛养猪的。就算你想养,周围邻居也都不同意,一家养猪全村臭。
曾经红极一时的牛槽,猪槽子渐渐被冷落了。幸运者被扔在胡同口,扣过来成为人们的石凳子,更多的是被砸烂掉填了大坑,永远埋在了宅基地下的黑暗里。它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被扔在角落的家伙什儿,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们能咸鱼翻身。
不知从什么时候?村子里来了一批开着机动三轮收购石槽或老物件的商贩。村民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看着都碍事的石槽还能卖钱,高兴极了。大都以20元~50元的价格出售掉,甚至有不差钱的村民,直接让人家拉走,给家里腾地方。随着一批又一批进村收购石槽的人接踵而来,村民开始纳闷儿了,这破东西能有啥用?他们不知道的是,就这不起眼又笨重的家伙,在一些大城市成了抢手货。他们几十块卖出的石槽转手被卖了几百块,价格翻了十几倍。
此时村民虽然不知道石槽到底值什么价?但他们开始学会讨价还价,从三五十块卖到了一二百块,甚至成色好一些的留着不卖,等着价格继续上涨。之前着忙于出手的村民和扔大坑的村民无不捶胸顿足,懊悔不已。收石槽的商贩们也没想到消息传这么快,高利润的冷门生意还没做几笔,就感觉到生意的艰难。很多村民都留起来不卖了,物以稀为贵,价格越来越高,利润却越来越少。
再后来,很多村出现了令人乍舌的事。收老物件的小贩,白天因价格没能谈妥,大爷大娘高低不卖,想着反正这么重,别人也偷不走,有人出更高价的时候再卖。第二天一大早,发现牛槽竟不翼而飞,顿时恼怒不已,但这点小事儿实在不值得惊动警察,最后也只能在骂骂咧咧中不了了之。
去岳父家时,我发现胡同墙根下露着一块石头,平时没怎么注意,但在这个对牛槽疯狂追捧的时间段,我还是多看了它一眼。拿着铁锹挖了几下,嚯!竟是一个厚壁牛槽。妻子说,咱也弄一个放在店里好看。就这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挖了出来,又专门找了一辆面包车,三四个人才把它抬上去。就因为这,后来还被大舅哥冷嘲热讽了一阵。
“呦呵!你们俩还怪识货,我早就想弄了,被你们俩抢了先。来!我给你们二百块,给我吧!”吃到嘴里的肉哪能再吐回去,我和妻子硬是不松口,大舅哥也只能败兴而归。毕竟不是家产宅地,这点儿东西岳父是不会介入的。
就这样,这个石槽在我店里安了家。正如大舅哥所言,我俩很识货,说到底不是识货,而是幸运而已。这是喂一头牛的槽子。长一米,宽半米,高三十厘米,壁厚达十厘米之多,成色极其完好。两面打着孔洞,底部也有孔洞,槽沿边缘油光发亮,这是多年喂牛造成的。牛在吃草时,脖子会不停地在牛槽边上来回摩擦,牛的皮毛有油性,长年累月摩擦从而导致牛槽边缘有了一定磨损但却很光滑,大致跟我们现在很多人盘核桃差不多吧。并且这个石槽不是常见的那种青石,而是一种青中带红还有其他颜色的花斑,甚是好看。就连其做工也是特别精美,每一道凿痕极其均匀,由此可见当初的石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技法的精湛,让人赞叹不已。每道凿痕像历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留下的印记,装满了故事。
后来在岳父嘴里得知,这个牛槽他用了很多年,当初还是在外地一个老头那里拉来的。老头养了一辈子牛,因身体年迈,只好忍痛把牛槽卖给了岳父。这样算下来这个牛槽年数还真不短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舅哥说我们俩识货了,眼红就眼红吧,反正也不给他了!
当下买来的牛槽肯定不会养牛了,大部分人都用来养金鱼,养睡莲,或者养水。所谓养水就是什么东西也不养只放水,给石槽置于木架子上,放上假山,特制小石磨,几根竹筒,通过电机让水循环,呈现出高山流水的意境。起初我只是跟风而已,对大家喜欢牛槽有什么意义还真不懂。
店里客来客往,无不夸赞我的牛槽好。我问他们好在哪里?他们说一是成色好,二是我养得鱼好,三是有意义。说什么“石来运转,风生水起”大致是取时来运转之谐音梗。中国玩谐音梗的确很牛。结婚喜床上放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取意为“早生贵子”。用年糕做成鱼的形状取意为“年年有余”。蔬菜商贩会在车上挂一片白菜取谐音意为“百财聚来”。私家车主在车尾粘上壁虎装饰取谐音意为“避祸”等等。此等例子举不胜数,这也是人们借助某种事物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虽然石槽生意,这两年热度相对降了一些。但不乏有很多人还在四处寻找,打听。前几日就听说县城一位商人花了好几千元买了一个超大石槽,找了六七个人才抬到楼上,为此还请客花了几百元,石槽无形又升值了。现在很多公园里,或者景区都喜欢放置一些老物件。相对常见的有老石磙、老碾盘、大小石槽。有的景区还装饰了也很少见的风婆、风车、织布机、辘轳等,还有很多70后,80后都不知做何用的工具。这个时候我们会问身旁的长辈,他们瞬间来了兴致,口若悬河地向我们讲述。此时的他们仿佛和展览的一件件老物件一样重新被重视起来。
这些老物件不同于古董,古董大多年代久远,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可遇不可求。即使有少部分在市场可以流通,也大都价值不菲。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给人类文明史提供了很多佐证。但老物件则不同,它们大多都属于近代史,距今多则百年,少则几十年。甚至于都是我们祖辈父辈一代用过的东西,历史研究价值甚小,市场流通价格自然也不高,不成想却出现一物难求的场面。
昨晚表哥发来微信,说他一个朋友老念叨着想收藏牛槽。表哥知道我有一个,就特意询问我哪里能买到?
表哥朋友想要的牛槽,不是后来这种水泥铸成的,而是一种纯青石牛槽。在早些年作为喂养牲畜的器物,由纯石头凿制而成。它们大小不一,其大小跟喂养牲畜数量有关。如果是喂一头牛,其长度约在1米多点;两头牛就在1.5米左右;三头牛的话,可能就要到两米左右了。宽度大致根据长度有所变化,但基本不会太宽,大都在50~60厘米之间。壁厚也有很大区别,或许是根据石料成分决定的,有些壁厚达到十几厘米,而有些仅有三五厘米。目前我见过最大的牛槽也就两米多点。小点的牛槽重量就能达到三四百斤,如果再大了搬运都是个问题。
大部分牛槽横侧都会凿有孔洞,用于拴牛的缰绳,也有部分牛槽没有孔洞,人们就把牛拴在牛槽旁边的木橛子上。还有部分牛槽在侧壁下方也留有一个孔洞,多是为了方便清洗牛槽设计的。那会儿喂牛基本没有什么饲料,都是喂青草和干草料。在冬季之前,人们把地里铲除的草拉回家给牛吃,牛会把叶子吃完,把草根留在牛槽内。草根可以直接用铁锨清出去,但底部会留下一层泥不好打理,这就需要用水冲一下。到了冬天喂干草料,因草料都是干麦秸和干玉米秸粉碎而成的,虽没有鲜土但却有灰尘,日复一日加之牛的唾液,槽底还是会留下厚重的渣土需要清理。食槽沉重不像大盆那么轻便,可以任意颠倒,这时候小孔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实纯青石槽不仅是叫“牛槽”。在当时农村也有被称为“猪槽子”,称其为猪槽子,自然就是喂猪用的。这种石槽要小很多,基本长度大约在70厘米~1米之间,宽度在40厘米左右,壁厚相对薄一些,但其重量也不轻。因为那会儿家养猪大都是黑毛猪,嘴巴特大特长,生性顽皮,每天撅着大鼻子像个推土机,在猪圈里拱来拱去,后来作业范围延伸至院子,拱得院子里全是“陷阱”,甚至为了出去撒野,都能把大门拱下来。
之前喂猪也用过木槽子,但在二师兄鼻子的威力下,大都死于非命,粉身碎骨。后来木槽大都留给了猪崽子。它们个头小,即使顽皮也不至于打翻,弄坏。换上石槽之后,二师兄脾性不改,但毕竟力量有限,碰到了硬茬子,也只好老老实实吃饭长膘。但猪圈围墙却遭了殃,成了它发泄怒火的对象。印象里我家的大黑猪,三天两头把猪圈围墙拱到坍塌,然后在院子里大肆破坏,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被我父亲用木棍或铁锨打了一顿。如果看它还不消停,我会学着《西游记》里的猴哥,拿起一根棍子,转上几圈儿,狠狠地敲在它屁股上,大吼一声。“你这呆子,找打。”随后二师兄扭着屁股着急忙慌地跑回猪圈。我帮着父亲把砖块堆砌起来,当然不出几日后,这种场景还会上演。
那个时候养牛大多是为田地干活,耕地,拉粮食,轧场,反正只要重体力活都归老牛掌管。而养猪则是为改善家里的经济情况,猪的生活就滋润多了,吃了睡睡了吃,但是有利就有弊,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猪一旦养壮了,它的生命也就到头了。随着社会发展,机械的介入,牛渐渐退出了农活圈变成和猪一样的下场。在时代更迭的浪潮里,农村越来越城市化,家里都干干净净,牲畜鸡鸭养殖集中化,散养类越来越少,以至于到后来全村也找不出一两户养牛养猪的。就算你想养,周围邻居也都不同意,一家养猪全村臭。
曾经红极一时的牛槽,猪槽子渐渐被冷落了。幸运者被扔在胡同口,扣过来成为人们的石凳子,更多的是被砸烂掉填了大坑,永远埋在了宅基地下的黑暗里。它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被扔在角落的家伙什儿,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天它们能咸鱼翻身。
不知从什么时候?村子里来了一批开着机动三轮收购石槽或老物件的商贩。村民也没想到有朝一日看着都碍事的石槽还能卖钱,高兴极了。大都以20元~50元的价格出售掉,甚至有不差钱的村民,直接让人家拉走,给家里腾地方。随着一批又一批进村收购石槽的人接踵而来,村民开始纳闷儿了,这破东西能有啥用?他们不知道的是,就这不起眼又笨重的家伙,在一些大城市成了抢手货。他们几十块卖出的石槽转手被卖了几百块,价格翻了十几倍。
此时村民虽然不知道石槽到底值什么价?但他们开始学会讨价还价,从三五十块卖到了一二百块,甚至成色好一些的留着不卖,等着价格继续上涨。之前着忙于出手的村民和扔大坑的村民无不捶胸顿足,懊悔不已。收石槽的商贩们也没想到消息传这么快,高利润的冷门生意还没做几笔,就感觉到生意的艰难。很多村民都留起来不卖了,物以稀为贵,价格越来越高,利润却越来越少。
再后来,很多村出现了令人乍舌的事。收老物件的小贩,白天因价格没能谈妥,大爷大娘高低不卖,想着反正这么重,别人也偷不走,有人出更高价的时候再卖。第二天一大早,发现牛槽竟不翼而飞,顿时恼怒不已,但这点小事儿实在不值得惊动警察,最后也只能在骂骂咧咧中不了了之。
去岳父家时,我发现胡同墙根下露着一块石头,平时没怎么注意,但在这个对牛槽疯狂追捧的时间段,我还是多看了它一眼。拿着铁锹挖了几下,嚯!竟是一个厚壁牛槽。妻子说,咱也弄一个放在店里好看。就这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它挖了出来,又专门找了一辆面包车,三四个人才把它抬上去。就因为这,后来还被大舅哥冷嘲热讽了一阵。
“呦呵!你们俩还怪识货,我早就想弄了,被你们俩抢了先。来!我给你们二百块,给我吧!”吃到嘴里的肉哪能再吐回去,我和妻子硬是不松口,大舅哥也只能败兴而归。毕竟不是家产宅地,这点儿东西岳父是不会介入的。
就这样,这个石槽在我店里安了家。正如大舅哥所言,我俩很识货,说到底不是识货,而是幸运而已。这是喂一头牛的槽子。长一米,宽半米,高三十厘米,壁厚达十厘米之多,成色极其完好。两面打着孔洞,底部也有孔洞,槽沿边缘油光发亮,这是多年喂牛造成的。牛在吃草时,脖子会不停地在牛槽边上来回摩擦,牛的皮毛有油性,长年累月摩擦从而导致牛槽边缘有了一定磨损但却很光滑,大致跟我们现在很多人盘核桃差不多吧。并且这个石槽不是常见的那种青石,而是一种青中带红还有其他颜色的花斑,甚是好看。就连其做工也是特别精美,每一道凿痕极其均匀,由此可见当初的石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技法的精湛,让人赞叹不已。每道凿痕像历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留下的印记,装满了故事。
后来在岳父嘴里得知,这个牛槽他用了很多年,当初还是在外地一个老头那里拉来的。老头养了一辈子牛,因身体年迈,只好忍痛把牛槽卖给了岳父。这样算下来这个牛槽年数还真不短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舅哥说我们俩识货了,眼红就眼红吧,反正也不给他了!
当下买来的牛槽肯定不会养牛了,大部分人都用来养金鱼,养睡莲,或者养水。所谓养水就是什么东西也不养只放水,给石槽置于木架子上,放上假山,特制小石磨,几根竹筒,通过电机让水循环,呈现出高山流水的意境。起初我只是跟风而已,对大家喜欢牛槽有什么意义还真不懂。
店里客来客往,无不夸赞我的牛槽好。我问他们好在哪里?他们说一是成色好,二是我养得鱼好,三是有意义。说什么“石来运转,风生水起”大致是取时来运转之谐音梗。中国玩谐音梗的确很牛。结婚喜床上放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取意为“早生贵子”。用年糕做成鱼的形状取意为“年年有余”。蔬菜商贩会在车上挂一片白菜取谐音意为“百财聚来”。私家车主在车尾粘上壁虎装饰取谐音意为“避祸”等等。此等例子举不胜数,这也是人们借助某种事物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虽然石槽生意,这两年热度相对降了一些。但不乏有很多人还在四处寻找,打听。前几日就听说县城一位商人花了好几千元买了一个超大石槽,找了六七个人才抬到楼上,为此还请客花了几百元,石槽无形又升值了。现在很多公园里,或者景区都喜欢放置一些老物件。相对常见的有老石磙、老碾盘、大小石槽。有的景区还装饰了也很少见的风婆、风车、织布机、辘轳等,还有很多70后,80后都不知做何用的工具。这个时候我们会问身旁的长辈,他们瞬间来了兴致,口若悬河地向我们讲述。此时的他们仿佛和展览的一件件老物件一样重新被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