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一次去东流,大概还是2003年秋天的事了。那次,我和妻子从广州回老家省亲,而侄儿那时恰在东流中学读高中,都说侄子犹子,我便不由自主地挑了个最近的日子,去到东流看侄儿。
那一日,日丽风清。天空,蓝蓝的;云朵,白白的;我的心呢,亮堂堂的。就像徜徉于一座小花园中的某个人,神经总是被花枝伸出来的“小手”萌萌地牵拽着,心也不由己地“陷落”进了花的蕊中,好像此刻自己也成了花儿那妖娆的枝,成了叶和蕊,立时在风中有了招展之态,欲说却又含着娇羞。
那一日,客车刚到东流汽车站,我随着人流下了车,感觉车站周围的一切,虽已时过境迁,但却并不是特别的陌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流小学,顺着路往前走,便是东流血防站,再往前有东流邮局、银行,最后到达我此行的目的地——东流中学。
二
说起东流,我现在是既熟悉,又陌生。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我曾是东流中学高中部的一名在读生。这也是我回乡后急于赶往东流中学的另一层原因——母校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文化及知识储备方面的“母亲”。就像天底下没有哪个孩子在与母亲阔别后,不急着与母亲相见,不急着投入母亲的怀抱的。
不过,几年的高中生活,本该于激流中勇进,风浪里争先,却被自己过成了浑沌一片,生命也于哑然中失去了青年学子应该有的亮色。
记得高中毕业前夕,同学们都在忙于备考,同时也在互相交换着个人的照片,且在彼此的日记本上用心书写着对彼此的青春寄语;而我却因为生活中的坑坑洼洼,以致内心寡欢日久,便长时间都没有去理发,每天虽不是垢着面,但却蓬着头,最终我却以这样的不堪去照了寸照。记得当年只有三两位同学跟我交换了照片,只不过现在我已记不清当时都有谁了。而且彼时,同学们大多都认为我在“混日子”。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我就像一个“隐身”于“芳草”丛中的瘦小南瓜一般,没有几个人会刻意去草丛中寻寻觅觅——毕竟不是随处的沙里都可以淘出金来。在那个各奔前程的关键时刻,更不会有人会在意我的存在与否以及关注我的内心世界。只有待暮秋来临,“农人”来收瓜蔓,如果幸运的话,“我”也许会被他或她发现,然后带回家。“南瓜”大概率亦会因其貌不扬而暂被置于储物间,“农人”也许会不屑于将其拿来果腹,最终要么只会“葬身”猪腹,要么任其腐烂。
有着肥沃的黑土地、黄土地的地方,人们都会选合适的位置种植着形色各异的树。喜欢在树上垒窝的一些鸟儿,从而也就有了地方可以安家。每当展翅高飞累了,它们便会栖息在枝头,互相聊着天,彼此倾诉着内心的衷曲,或对着天空发呆。人的心总要有所依属。偶尔,我也会将满腔的惆怅诉诸于枝头的鸟儿。先前本来蓝蓝的天空,此刻却突然风云变幻,我任凭细细的雨丝,将我的一颗受伤的心慢慢地打湿。不过,当时无论我内心有着怎样的困惑,东流都还是妥妥地屹立在长江之滨。
三
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一路逶迤而来,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不舍昼夜地向世人诉说着唐古拉山的雄壮和峻伟。“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取名于此的东流就是万里长江这条“黄金水带”南岸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流,汉代为彭泽、石城二县地,晋代属彭泽县。南朝梁、陈时期,东流设置和城县,张溪设晋阳县,两县并立,历89载。隋灭陈,废和城县,入彭泽县,置黄菊乡,历经365年。南唐保大年间改称东流县,隶池州始于宋,后无所更易。
其实我这个人读书不多,内心里却是一根筋,经常是一条道走到黑。此刻我在想,汉代以前的东流又是以怎样的一个姣好面容示人?归属哪个郡县或古国?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刚有天地之初,东流又是一个怎样的模样?她是怎样的一路走来?是不是绝大多数的岁月里,如花一般的妍然绽放?这些都让我思之再思,想之又想。
展开东流灿烂的历史画卷,众多的历史名人如陶渊明、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黄庭坚、陆游、朱熹、于谦、曾国藩等,都曾驻足过东流,一如一众耀眼的星辰在东流岁月的星空里闪闪烁烁。
不过,东流绝不会忘记,曾经乃至今天一直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们中更多的是如我一样的凡夫俗子;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辛勤地劳作,他们和着东流的步伐蝶舞翩跹。如果没有他们,东流亦会显出些微原始中的荒凉。不管岁月如何更迭,他们都将会一直“活”在时光的记忆里,东流这片热土一刻也不会将他们忘记。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普罗大众,东流才会“鲜活”在阡陌时光里。
四
1984年以后的那几年,我生活在东流,一天又一天地驻足在东流那片深情的土地上。不过,当年我大多将自己“锁在深闺”,也只到过很少的几个地方——比如偶尔去老街散散步,或到江边看斜阳西下,跟一位陈姓同学去陶公祠寻访靖节先生的遗风。当然亦到过南塔,到过东流大闸……我的脚步并不匆忙,我的心虽如刻绳记事般地记录着点点滴滴的苦痛,但偶尔也会与现实中的东流一样多情。东流不停地舞动着一年四季,我也总想在她的怀抱里收获着岁月的春夏秋冬。
时光仿如流水,亦有如阡陌,纵横于天地之间,浩浩荡荡。我与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们一样,跟随着时光在天地间流淌。
时光带着我们走进春天,春风总是默不作声,却照样悄然地吹绿了东流的山,也吹碧了东流的水。
东流,是长江的水系缔造的城市,而在我的心中,这条水系,就是阡陌,永远牵绕在我的神经里。尽管高中毕业以后,我就离开了东流,但我在外面的时光,还是被东流收揽,于是,我有了向东流汇报我的往事的念头。说是去看侄子,不如说是我想去向东流絮语。
还有一点,我想跟侄子说说读书,说说东流对于一个游子的意义。读书,是最好的“阡陌时光”,书山无路勤为径,多数的“径”是无形的,看不见,但内心必须有阡陌纵横的感觉。
人生在东流处,独得“大江东流”的美好诗意,我永远爱着东流,尽管我没有多少人生的成绩交给“东流”,但我依然有着大江东流的勇敢精神,一往无前,才是人生的“东流”。
最近一次去东流,大概还是2003年秋天的事了。那次,我和妻子从广州回老家省亲,而侄儿那时恰在东流中学读高中,都说侄子犹子,我便不由自主地挑了个最近的日子,去到东流看侄儿。
那一日,日丽风清。天空,蓝蓝的;云朵,白白的;我的心呢,亮堂堂的。就像徜徉于一座小花园中的某个人,神经总是被花枝伸出来的“小手”萌萌地牵拽着,心也不由己地“陷落”进了花的蕊中,好像此刻自己也成了花儿那妖娆的枝,成了叶和蕊,立时在风中有了招展之态,欲说却又含着娇羞。
那一日,客车刚到东流汽车站,我随着人流下了车,感觉车站周围的一切,虽已时过境迁,但却并不是特别的陌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流小学,顺着路往前走,便是东流血防站,再往前有东流邮局、银行,最后到达我此行的目的地——东流中学。
二
说起东流,我现在是既熟悉,又陌生。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我曾是东流中学高中部的一名在读生。这也是我回乡后急于赶往东流中学的另一层原因——母校是一个人一生中学习文化及知识储备方面的“母亲”。就像天底下没有哪个孩子在与母亲阔别后,不急着与母亲相见,不急着投入母亲的怀抱的。
不过,几年的高中生活,本该于激流中勇进,风浪里争先,却被自己过成了浑沌一片,生命也于哑然中失去了青年学子应该有的亮色。
记得高中毕业前夕,同学们都在忙于备考,同时也在互相交换着个人的照片,且在彼此的日记本上用心书写着对彼此的青春寄语;而我却因为生活中的坑坑洼洼,以致内心寡欢日久,便长时间都没有去理发,每天虽不是垢着面,但却蓬着头,最终我却以这样的不堪去照了寸照。记得当年只有三两位同学跟我交换了照片,只不过现在我已记不清当时都有谁了。而且彼时,同学们大多都认为我在“混日子”。现在想起来,当时的我就像一个“隐身”于“芳草”丛中的瘦小南瓜一般,没有几个人会刻意去草丛中寻寻觅觅——毕竟不是随处的沙里都可以淘出金来。在那个各奔前程的关键时刻,更不会有人会在意我的存在与否以及关注我的内心世界。只有待暮秋来临,“农人”来收瓜蔓,如果幸运的话,“我”也许会被他或她发现,然后带回家。“南瓜”大概率亦会因其貌不扬而暂被置于储物间,“农人”也许会不屑于将其拿来果腹,最终要么只会“葬身”猪腹,要么任其腐烂。
有着肥沃的黑土地、黄土地的地方,人们都会选合适的位置种植着形色各异的树。喜欢在树上垒窝的一些鸟儿,从而也就有了地方可以安家。每当展翅高飞累了,它们便会栖息在枝头,互相聊着天,彼此倾诉着内心的衷曲,或对着天空发呆。人的心总要有所依属。偶尔,我也会将满腔的惆怅诉诸于枝头的鸟儿。先前本来蓝蓝的天空,此刻却突然风云变幻,我任凭细细的雨丝,将我的一颗受伤的心慢慢地打湿。不过,当时无论我内心有着怎样的困惑,东流都还是妥妥地屹立在长江之滨。
三
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一路逶迤而来,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不舍昼夜地向世人诉说着唐古拉山的雄壮和峻伟。“沧江百折来,及此始东流”——取名于此的东流就是万里长江这条“黄金水带”南岸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相关史料记载,东流,汉代为彭泽、石城二县地,晋代属彭泽县。南朝梁、陈时期,东流设置和城县,张溪设晋阳县,两县并立,历89载。隋灭陈,废和城县,入彭泽县,置黄菊乡,历经365年。南唐保大年间改称东流县,隶池州始于宋,后无所更易。
其实我这个人读书不多,内心里却是一根筋,经常是一条道走到黑。此刻我在想,汉代以前的东流又是以怎样的一个姣好面容示人?归属哪个郡县或古国?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刚有天地之初,东流又是一个怎样的模样?她是怎样的一路走来?是不是绝大多数的岁月里,如花一般的妍然绽放?这些都让我思之再思,想之又想。
展开东流灿烂的历史画卷,众多的历史名人如陶渊明、王安石、范仲淹、辛弃疾、黄庭坚、陆游、朱熹、于谦、曾国藩等,都曾驻足过东流,一如一众耀眼的星辰在东流岁月的星空里闪闪烁烁。
不过,东流绝不会忘记,曾经乃至今天一直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他们中更多的是如我一样的凡夫俗子;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辛勤地劳作,他们和着东流的步伐蝶舞翩跹。如果没有他们,东流亦会显出些微原始中的荒凉。不管岁月如何更迭,他们都将会一直“活”在时光的记忆里,东流这片热土一刻也不会将他们忘记。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普罗大众,东流才会“鲜活”在阡陌时光里。
四
1984年以后的那几年,我生活在东流,一天又一天地驻足在东流那片深情的土地上。不过,当年我大多将自己“锁在深闺”,也只到过很少的几个地方——比如偶尔去老街散散步,或到江边看斜阳西下,跟一位陈姓同学去陶公祠寻访靖节先生的遗风。当然亦到过南塔,到过东流大闸……我的脚步并不匆忙,我的心虽如刻绳记事般地记录着点点滴滴的苦痛,但偶尔也会与现实中的东流一样多情。东流不停地舞动着一年四季,我也总想在她的怀抱里收获着岁月的春夏秋冬。
时光仿如流水,亦有如阡陌,纵横于天地之间,浩浩荡荡。我与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们一样,跟随着时光在天地间流淌。
时光带着我们走进春天,春风总是默不作声,却照样悄然地吹绿了东流的山,也吹碧了东流的水。
东流,是长江的水系缔造的城市,而在我的心中,这条水系,就是阡陌,永远牵绕在我的神经里。尽管高中毕业以后,我就离开了东流,但我在外面的时光,还是被东流收揽,于是,我有了向东流汇报我的往事的念头。说是去看侄子,不如说是我想去向东流絮语。
还有一点,我想跟侄子说说读书,说说东流对于一个游子的意义。读书,是最好的“阡陌时光”,书山无路勤为径,多数的“径”是无形的,看不见,但内心必须有阡陌纵横的感觉。
人生在东流处,独得“大江东流”的美好诗意,我永远爱着东流,尽管我没有多少人生的成绩交给“东流”,但我依然有着大江东流的勇敢精神,一往无前,才是人生的“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