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蒙古草原的秋天(散文)
张凤英
我虽然从七岁开始就随着父亲来到内蒙古生活,但是真正走进内蒙古草原的秋天却是在1971年8月那个难忘的秋天。那时候,我十七岁,正是一个花季少年。为了响应“屯垦戌边”的号召,我参加了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在五师三十二团六连。我们的连队所在地是距离锡林浩特市55公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地方叫杜根塔拉牧场,是内蒙古牧医校的实习牧场。杜根塔拉的蒙古语寓意是兔子平原,就是说那里的野兔子非常多。
我们进入草原的时候,秋姑娘也骑着枣红色的快马飞奔在草原上,秋姑娘的马儿跑过之处,眼睛看的见草原上得颜色就变了,由翠绿色变成浅黄色,再由浅黄色变成了金黄色,没几天的功夫,整个草原就成了金色的海洋。这其中离开我们最近的,就是我们兵团战士的麦田。麦田分为十二带,每带长10华里,宽2华里,十二带麦田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存在,站在麦田里,犹如小船游荡在大海里,眼晕得很,有一种晕船的感觉,感觉大地在旋转,天地连成一片……
进入秋天是我们连队最忙的季节,全连队有199人,四个战斗排,每个排3个班,每个班12人,共计144人,炊事班10人,大车班10人,蔬菜及其牧业班10人,机务排18人,连部5人,医务室2人。就这样一批人马,我们在秋天的季节里要收割57600公顷的麦地,要准备够1000只羊和50匹马吃的草料,还要打一口井,收割十几亩地的蔬菜……真的忙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当时刚刚学会驾驶拖拉机,就被分配在机务排一班顶班,我的任务是驾驶着东方红——75马力的链轨式拖拉机,牵引着联合收割机(我们叫它康拜因)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那喂入链上的麦子就好像渔民网上的鱼一样,跳着舞走进联合收割机的肚子里,接着从出谷臂上突出脱粒好的麦子,直接装上汽车,运回打谷场;收割机尾部泻下谷草,一堆一堆运回连队备用。
我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吃饭没有一点休息时间,眼睛盯着正前方,手里握着操纵杆,脚丫子踩着离合器,不停地重复机械动作,又累又困,有一次竟然睡着了,拖拉机掉进“反坦克壕”,车熄火了。连长正骑着一批白色的骏马,从远处飞奔而来,破口大骂:“是哪一个瞎眼的混蛋,眼睁睁地将车开进沟里?”我只好说:“报告首长,是我,混蛋士兵张凤英。”
这时候其他拖拉机立刻牵引着钢丝绳,将我的拖拉机作业车拖拉出来,大家忙乎了半天,我也一边内心自责,一边费力气配合抢救。得到的是:“张凤英,明天早上列队前做书面检查。”这是连长的命令,我必须执行。从此以后,我开始喝很浓的茶提神,控制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麦子收回以后,打谷场上忙碌起来,三台扬场机不停的工作,扬起的麦子好像金色的彩虹,我们在彩虹落地的地方,用鼓风机吹走麸子,留下饱满的种子,晒干,入仓库。入仓的时候,一块木板架在仓库的入口处,我们背着200斤重的麻袋,一个个在翘板上“耍杂技”。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
收割的麦子够我们吃十年,一排种子囤排列开来,像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远远望去就像是勇敢的古代士兵。看着这些劳动成果,想起辛辛苦苦工作了半个月,我们不由自主的泪如雨下……
这一片“广阔的天地”,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人生的跑马场,能够从头到尾不从马背上掉下来,对于我们这些未成年的知识青年来说,实在太难了啊!
抢收土豆、萝卜、大白菜都是手工劳动,每天头顶星星,肩披月光,当收回的蔬菜们入地窖的时候,女战友们哭得像个孩子似的腰都直不起来了,有人躺在草地上放声大哭,有人则哈哈大笑。我们真是笨啊,伟人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我们第一次明白战天斗地是要付出代价的。战斗中,我们的青春和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
牧业班的战友们每天割草不停,割草机不停的割草,搂草机不停地搂草,晒干以后运回队里,然后垛起来,外面糊上泥巴,就成了牛羊们冬季的粮食。牧业班的那些战士都会宰杀老弱病残的牛羊,为了优化牛羊的种群,每年秋季都要屠宰老弱病残,将其皮子剥下来,肉风干成牛肉干等,成为草原上的美食之一,有孜然味的,原味的、香辣味的等等。
那年秋天,我们的第一批知青已经结婚生子,并到了上学的年龄。连队联合牧医校实习牧场,共同成立了“杜根塔拉小学——初小分部”,隶属于毛登贝贝小学,我有幸成为第一任校长兼教师。
战友们开始打井的时候,我的小学校成立了,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动员学生入学,我和哈斯其其格老师骑着草原快马,挨家挨户地进行家访,登记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汉语阅读水平。孩子们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十七岁,和我同岁。我们设计了复合型教学,一个班级分一二三个年级,有蒙语班和汉语班,同学们都做好了上学的准备。
那天晚上我们家访完最后一个学生回来,仰面躺在蒙古包前面的草地上,看着苍穹上满天的群星璀璨,我对哈斯其其格说:“我永远不会忘记,1971年的秋天,我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过的,将来我一定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讲给孙子听”。多年以后,我给自己的小孙子起的网名就是“毛登贝贝孙”。我希望他像一匹草原黑骏马,永远奔腾在胜利的最前线。那天晚上,我们谈论了内蒙古的特产“莜麦”,它的生长期长,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是一种产量低质量好的优质食品,我们以后加多耕种这种粮食等等。
时光荏苒,眨眼就是半个多世纪了,我已经碾转从内蒙古草原到厦门大学,再到三线企业,直至到渤海之滨的烟台。秋天也度过了不少,但是当我想静下心来写一写《走进秋天》的时候,我最最难忘的还是内蒙古草原的秋天,那个秋天,我从一个苗条淑女,成长为一个健壮如牛的兵团战士。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内蒙古草原特殊的秋天。每年走进秋天,我就会回忆起那一个写有我青春记忆的秋天。再见了,那一个令我难忘的内蒙古草原的秋天!一个激情燃烧的秋天!
作者简介:张凤英,女,毕业于厦门大学,古稀之年的副教授,原籍河北阜平,现音、居山东烟台,山东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站签约作家兼编辑,在中国作家网、起点中文网河北新闻联盟等网站发表长篇小说,有《教坛风云》《哈斯琪琪格的罗曼蒂克》《蓝颜知己》等;出版《月亮湾小说散文集》《静夜思》《张凤英散文集》《飞雪迎春》等书籍。短篇作品主要发表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时代报告》《当代文学·海外版》《平原作家》《阅读》等海内外各大媒体。
张凤英
我虽然从七岁开始就随着父亲来到内蒙古生活,但是真正走进内蒙古草原的秋天却是在1971年8月那个难忘的秋天。那时候,我十七岁,正是一个花季少年。为了响应“屯垦戌边”的号召,我参加了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在五师三十二团六连。我们的连队所在地是距离锡林浩特市55公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地方叫杜根塔拉牧场,是内蒙古牧医校的实习牧场。杜根塔拉的蒙古语寓意是兔子平原,就是说那里的野兔子非常多。
我们进入草原的时候,秋姑娘也骑着枣红色的快马飞奔在草原上,秋姑娘的马儿跑过之处,眼睛看的见草原上得颜色就变了,由翠绿色变成浅黄色,再由浅黄色变成了金黄色,没几天的功夫,整个草原就成了金色的海洋。这其中离开我们最近的,就是我们兵团战士的麦田。麦田分为十二带,每带长10华里,宽2华里,十二带麦田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存在,站在麦田里,犹如小船游荡在大海里,眼晕得很,有一种晕船的感觉,感觉大地在旋转,天地连成一片……
进入秋天是我们连队最忙的季节,全连队有199人,四个战斗排,每个排3个班,每个班12人,共计144人,炊事班10人,大车班10人,蔬菜及其牧业班10人,机务排18人,连部5人,医务室2人。就这样一批人马,我们在秋天的季节里要收割57600公顷的麦地,要准备够1000只羊和50匹马吃的草料,还要打一口井,收割十几亩地的蔬菜……真的忙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我当时刚刚学会驾驶拖拉机,就被分配在机务排一班顶班,我的任务是驾驶着东方红——75马力的链轨式拖拉机,牵引着联合收割机(我们叫它康拜因)收割已经成熟的麦子。那喂入链上的麦子就好像渔民网上的鱼一样,跳着舞走进联合收割机的肚子里,接着从出谷臂上突出脱粒好的麦子,直接装上汽车,运回打谷场;收割机尾部泻下谷草,一堆一堆运回连队备用。
我每天工作12小时,除了吃饭没有一点休息时间,眼睛盯着正前方,手里握着操纵杆,脚丫子踩着离合器,不停地重复机械动作,又累又困,有一次竟然睡着了,拖拉机掉进“反坦克壕”,车熄火了。连长正骑着一批白色的骏马,从远处飞奔而来,破口大骂:“是哪一个瞎眼的混蛋,眼睁睁地将车开进沟里?”我只好说:“报告首长,是我,混蛋士兵张凤英。”
这时候其他拖拉机立刻牵引着钢丝绳,将我的拖拉机作业车拖拉出来,大家忙乎了半天,我也一边内心自责,一边费力气配合抢救。得到的是:“张凤英,明天早上列队前做书面检查。”这是连长的命令,我必须执行。从此以后,我开始喝很浓的茶提神,控制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麦子收回以后,打谷场上忙碌起来,三台扬场机不停的工作,扬起的麦子好像金色的彩虹,我们在彩虹落地的地方,用鼓风机吹走麸子,留下饱满的种子,晒干,入仓库。入仓的时候,一块木板架在仓库的入口处,我们背着200斤重的麻袋,一个个在翘板上“耍杂技”。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
收割的麦子够我们吃十年,一排种子囤排列开来,像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远远望去就像是勇敢的古代士兵。看着这些劳动成果,想起辛辛苦苦工作了半个月,我们不由自主的泪如雨下……
这一片“广阔的天地”,对我们来说实在是人生的跑马场,能够从头到尾不从马背上掉下来,对于我们这些未成年的知识青年来说,实在太难了啊!
抢收土豆、萝卜、大白菜都是手工劳动,每天头顶星星,肩披月光,当收回的蔬菜们入地窖的时候,女战友们哭得像个孩子似的腰都直不起来了,有人躺在草地上放声大哭,有人则哈哈大笑。我们真是笨啊,伟人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我们第一次明白战天斗地是要付出代价的。战斗中,我们的青春和激情再一次被点燃了!
牧业班的战友们每天割草不停,割草机不停的割草,搂草机不停地搂草,晒干以后运回队里,然后垛起来,外面糊上泥巴,就成了牛羊们冬季的粮食。牧业班的那些战士都会宰杀老弱病残的牛羊,为了优化牛羊的种群,每年秋季都要屠宰老弱病残,将其皮子剥下来,肉风干成牛肉干等,成为草原上的美食之一,有孜然味的,原味的、香辣味的等等。
那年秋天,我们的第一批知青已经结婚生子,并到了上学的年龄。连队联合牧医校实习牧场,共同成立了“杜根塔拉小学——初小分部”,隶属于毛登贝贝小学,我有幸成为第一任校长兼教师。
战友们开始打井的时候,我的小学校成立了,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动员学生入学,我和哈斯其其格老师骑着草原快马,挨家挨户地进行家访,登记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和汉语阅读水平。孩子们最小的九岁,最大的十七岁,和我同岁。我们设计了复合型教学,一个班级分一二三个年级,有蒙语班和汉语班,同学们都做好了上学的准备。
那天晚上我们家访完最后一个学生回来,仰面躺在蒙古包前面的草地上,看着苍穹上满天的群星璀璨,我对哈斯其其格说:“我永远不会忘记,1971年的秋天,我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过的,将来我一定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讲给孙子听”。多年以后,我给自己的小孙子起的网名就是“毛登贝贝孙”。我希望他像一匹草原黑骏马,永远奔腾在胜利的最前线。那天晚上,我们谈论了内蒙古的特产“莜麦”,它的生长期长,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是一种产量低质量好的优质食品,我们以后加多耕种这种粮食等等。
时光荏苒,眨眼就是半个多世纪了,我已经碾转从内蒙古草原到厦门大学,再到三线企业,直至到渤海之滨的烟台。秋天也度过了不少,但是当我想静下心来写一写《走进秋天》的时候,我最最难忘的还是内蒙古草原的秋天,那个秋天,我从一个苗条淑女,成长为一个健壮如牛的兵团战士。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内蒙古草原特殊的秋天。每年走进秋天,我就会回忆起那一个写有我青春记忆的秋天。再见了,那一个令我难忘的内蒙古草原的秋天!一个激情燃烧的秋天!
作者简介:张凤英,女,毕业于厦门大学,古稀之年的副教授,原籍河北阜平,现音、居山东烟台,山东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站签约作家兼编辑,在中国作家网、起点中文网河北新闻联盟等网站发表长篇小说,有《教坛风云》《哈斯琪琪格的罗曼蒂克》《蓝颜知己》等;出版《月亮湾小说散文集》《静夜思》《张凤英散文集》《飞雪迎春》等书籍。短篇作品主要发表在《奔流》《草原》《荷花淀》《五台山》《时代报告》《当代文学·海外版》《平原作家》《阅读》等海内外各大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