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美丽人生
文章内容页

消逝的麦垛(散文三章)

  • 作者:香篝水沉销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4-08-19 17:21:47
  • 被阅读0
  • 一、消逝的麦垛

      记忆中的乡村,麦收之后,麦秸垛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麦场上,大路边,院子旁,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那形状圆圆的肚子,尖尖的脑袋,像一个个雨后的大蘑菇,在阳光下闪着金黄的色彩。如果你看到它们,是否会想到,每个垛都是汗水的结晶。

      在联合收割机没有使用之前,乡亲们收割麦子一直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先用镰刀割倒、打捆,然后用地排车拉到场里。我十多岁时,打麦子用一个简易的脱粒机。打麦的同时就把麦秸垛成了垛,不然,麦秸也没地方放。那时候我家和两个伯父家在一起脱粒,几家有二十多亩地,一干就是好几天。我先是负责在垛上垛垛。这个活略微轻一点,所以让小孩干。但垛垛也并非易事,你要把挑上来的麦秸都摆均匀,还要在垛上来回地踩,哪儿高了,哪儿有坑了,都要及时处理。垛越来越高,你不能随便下来。太阳毒辣辣地照着,热得汗流浃背,汗水顾不上擦,一滴一滴地洒进麦秸里。渴了想喝水,大人把水瓶递给你,咕咚咕咚喝一阵,然后接着干。十多岁的孩子,一天下来累得迈不开腿,就盼着赶快睡觉。但有时晚上还要加班,我曾经不止一次加过整夜班,最后睡倒就拉不起来了。

      十六七岁时,我的身高已经超过了父辈们,向垛上挑麦秸基本上就是我的专利了。在整个脱粒的活里,挑垛是最累的。你挑满一杈子往垛上扔,既要有力气,还要有技巧。垛越来越高,人越来越乏,挑越来越难。无论怎样,最终麦打完了,垛也好了,上面弄个圆顶,再用麦糠压心,一个崭新的麦垛就傲然耸立在麦场里了。

      麦垛的任务不是增加风景,而是做饭添柴。麦秸很容易点燃,也比稻草耐烧。它是烧锅的主要燃料。做饭之前,就常有人背着筐子,去场里拽麦秸。开始拽时还不太费劲,越往里越难拽。赶上刮风下雨,拽一把是湿的,不行,继续往里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拽满筐子。然后背起来,踩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这时的麦秸也泛了潮,擦几根火柴都点不着,烧起来还冒黑烟,呛得人直咳嗽。天一晴,赶紧去场里晒麦秸,把麦垛上面扒开,用叉子把湿的挑下来,在地上薄薄地铺一层,还要不时地翻一翻。晒好后用地排车拉到家里,堆在厨房里……那时候烧锅真是困难啊!

      除烧火做饭之外,麦秸还有两个很大的用处:一是泥墙时当佐料,二是苫草盖屋顶。从前的草屋和泥垒墙,和泥时把麦秸搅到里面,泥不容易裂,也更加坚固。屋顶用苫好的麦秸封上,能遮阳防雨。另外,城里的工厂还用麦秸造纸。手头紧的乡亲们就把麦垛卖给那些贩子。不过,没有了麦垛,就得四处寻找柴禾烧锅了。

      冬天到了,麦垛成了孩子们捉迷藏、摔跤、打闹的好地方。我就经常和三五伙伴在垛旁边比摔跤。因为这里的土较软,上面还有掉落的麦秸,就像柔软的地毯,摔倒了也不疼,爬起来继续摔。大家一边打闹一边叫喊,那欢快的声音响彻了整个麦场。

      村里路边的麦垛,是老年人晒太阳的理想场所。他们饭后聚集到垛边,倚垛而卧,帽子斜在脸上,两手插在袖筒里,眯着眼闲聊。阳光从上面暖暖地照下来,透过身体直达麦秸。而麦秸散发的暖气又从下而上,逐步蔓延全身。这是麦秸和太阳给予的温暖,让当年的老人免受很多寒冷的侵袭。然而转过年头,麦垛由大变小,等不到新麦下来,就一个一个地消失了。

      如今,联合收割机割过之后,麦秸随之被打成捆,用车拉走了。乡亲们烧锅用燃气,盖屋用砖瓦,麦秸也彻底失去了用途。不仅麦秸垛看不到了,就连打麦场也分开种了庄稼。曾经的麦秸垛只剩下记忆中的一缕乡愁!

      二、又见黄蜻蜓

      一次,陪老婆去鱼台晨光医院看病。老婆在病房打针。我在病房前的树荫下乘凉。这所医院原来是一处小学。废弃的操场里杂草丛生。我坐的位置正对着操场。一阵阵的凉风不时地从操场上面吹来,令人神清气爽。

      忽然,我发现操场上面的低空中飞舞着无数的黄蜻蜓。它们的数量之多令人惊奇!从我的眼前到远处墙外的高树下,到处是它们的身影。这样壮观的场面我记不清到底有多久没见到了。我不禁站起身,向前走了几步。我想更热情的亲近它们,就像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有几只似乎懂我之意,在我身旁轻轻地飞舞。它们有时候飞的那么平稳,身体挺直,翅膀全部展开,像一架小飞机浮在空中。那薄薄的翅翼在阳光下闪烁着,如无数明亮的蚕丝,让我目不暇接。它们有时候会忽然变换方向,转个身子又停下来;或者突然启动,向远处飞去。你顺着它的影子看时,又被飞近眼前的几只挡住了视线。你想看清楚一只,它却不会为你停留。你想和它倾诉别情,它又和你若即若离……

      在它们上面的高空里,有几只大鸟在盘旋。它们唱着嘹亮的歌声,像在为蜻蜓的盛会庆祝。在下面的草丛间,几只蝴蝶扇动着翅膀,像是在为蜻蜓鼓掌。所有的野草都睁大了眼睛,它们就是不请自来的观众。这一刻,大家都屏息凝视,生怕错过了最精彩的节目。

      望着眼前的景象,我又想起小时候拿着大扫帚拍蜻蜓的事。那是夏天黄昏的时候,门前的大路上常常是蜻蜓的会场。它们飞得特别低,又特别密集。拿个大扫帚拍一下,就能拍到好几个。被拍着的蜻蜓在扫帚的缝隙里鼓动着身子,竭力想逃出去。我则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捉住,装进瓶子里,然后再去拍。整个村里的路上,全是拍蜻蜓的孩子。还有些大人也加入进来,他们捉了给自己的孩子玩。大家边拍边叫喊,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村庄。只是那时的人们不懂得保护蜻蜓,现在想起来真是一种罪过。

      现在已经见不到孩子拍蜻蜓了,似乎它们也少了。或许,在夏天的村庄里,它们依旧会在黄昏时分聚集在大路上空,飞舞盘旋进行集体表演。只是在县城居住的我没有机会再见到了。长久以来,我甚至早就忘了它们,也忘了关于它们的旧事。

      又一只蜻蜓飞过来,牵着我的思绪飞向远方。一转眼,又融会在无数的蜻蜓之中,共同编织着自由快乐,美丽灿烂的图景……

      三、又见枣儿红

      一天,母亲回老家打了一些枣让我去拿点。我去了父母的住处,见桌子上有多半袋枣。这些枣又圆又大,白里透亮,大多数都红了一半以上,看着很可爱。我随便拿起一个尝了尝,真是又脆又甜。

      母亲告诉我,家里的小枣树今年结的特别多,树都坠歪了。她怕断了,就用棍顶了起来。并且熟的也早。邻居家的枣还是青的,我家的就开始红了。母亲摘了枣,坐交车回县城,见谁让谁尝尝。公交车司机见她拿枣,就说:“现在的枣能甜吗?”母亲抓一把递给他说:“你尝尝。”

      “不尝,不尝!”司机连忙摆手。母亲递到他手里说:“尝个怕啥,又不药人!司机咬了一口,禁不住称赞:“真甜!”母亲到了小区,又送给门卫两把,遇到的邻居,都让他们抓一把。周围住的关系好的,再送到家里。枣虽不多,受益的人可真不少。

      想当年,枣可是宝贝,自己的枣不仅不会主动送人,还要时常防偷。我家从老院里搬出后,栽的一棵枣树老是长不大,一年结不了几个枣。有时从邻居家过,看着树上的枣很是嘴馋,趁人不备拾个小砖块朝树上砸下子,慌慌张张地捡起落下来的几个枣,赶紧跑开。谁家的树要是长在路边,等不到熟枣就被摘完了。家有枣树的孩子兜里不断枣,上学的路上边走边吃,没枣的孩子见了羡慕极了。

      枣红之后,有枣树的人家把枣打下来,生的吃不了,吃多了肚子难受,就煮着吃。煮熟的枣又面又甜,煮枣的水都是甜的。因为糖分溢出,枣与枣都粘在了一块,拿起一个带起一串。煮的枣可以多吃,可我家却没有足够的枣来煮。

      枣多的人家会把枣晒干,藏起来,等到过年时包团子。没枣的人家只能从集上买一点,因为太贵,谁也不敢买太多。现在不管过年不过年,想吃就买,网购更便宜,一大包也用不了多少钱。所以现在老家的乡亲们也很少有人再晒枣了。

      前几天,陪老婆看病时,她打针,我去医院所在的村里走走。这村里,几乎每家门前都栽着枣树。枣大都已经露红。好多枣挤在一起,坠的树枝摇摇晃晃,有一根已被坠断。在一家门前的旁边,有一棵小枣树,虽不过一米多高,也结满了枣,红彤彤的露着笑脸。有些树枝垂得很低,就连小孩也伸手可及,但上面的枣依然挨挨挤挤,一个也不见少。

      回到医院,我对老婆谈起村里的枣树,并感慨地说:“枣就在路边,伸手就能摘到,为什么小孩也不摘了呢?”

       老婆说:“现在的孩子啥没吃过,都不馋了,哪像咱小时候!”

       想想也是,我家的枣女儿也不怎么吃。现在物质丰富了,孩子们都不馋了。但在老一代人的心中,依然保留着对枣的美好回忆。

       四、老家

       又一次回到老家,那破旧的屋子像孤独的老人,脸上布满饱经沧桑的皱纹。

       周围的屋都高出许多,又长又宽,并拉了院墙。唯有这一处,三间老瓦房,又窄又矮,四面拉敞(没有院墙)。父母也早已不在这儿住了。但母亲还不时地回来,照看在院里种的植物。她种的芝麻又细又长,枝头挑着白花。玉米笔直地挺立着,腰间像挎了颗手榴弹。北瓜疯了似的长,院里的路全被它侵占完了。葫芦秧爬上屋顶,有的又从檐上垂下来。一个挂在墙上的小葫芦闪着绿光,偷偷地从叶子后面望着我。

      院子里有棵无花果树。我本想摘几个果实,但整个树上也没几个了,看起来也不熟。这也难怪,邻居们常来摘,母亲三五天也会来摘一回。果实熟不透就被摘掉了。

      院边还有棵小枣树。又青又圆的小枣挂满了枝头,有的小枣一半变成了红色,有的已经发白发亮,这说明枣已经甜了。我摘了几个一尝,果然又脆又甜。

      午后的温度特别热,转悠一会就浑身是汗了。我开门进了屋,里面既熟悉又陌生。一个暑假,我一次也没来过。只是偶然地想起,该来看看了。然而转念又觉得没什么可看的。没有父母在这里住,只剩下孤零零的房子,不看也罢。等到真正置身其中,面对破旧的却是自己一手置办的家具,以及满地的尘土,又突然引起一种伤感,诸多往事又涌上心头。

      想当年,为了盖这个屋,父母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自己的钱不够,向东邻西舍借,向亲朋好友借,而能借给的却很少。为了省钱,自己拉土烧砖,我就亲身经历了拉土的过程。这中间付出的劳动是无法计算的。那时候盖屋,也没有施工队,自己找人,找工具,管饭等。盖一口屋有操不完的心。所以家乡有句俗语“与人不睦,劝人盖屋”。有的人一辈子也不过操持一口屋,有的连一口也操持不了。

      后来,父母从草房挪到这里来住了。这个房子也就成了家人常聚的地方。过年过节,一大家人团聚一块,好不热闹。屋里也坐不下,就在外面站着。大人聊天,小孩玩耍,绕膝之欢,天伦之乐,尽在小屋内外。吃饭时,常常要分成两桌,按男女分开,依顺序坐好,能喝酒的可小酌几杯,不能喝的也无人勉强。亲人相聚,高谈阔论,无拘无束,个个尽情尽兴……

      有时候,我独自一人回家。温暖的阳光撒满了小院。父母和我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我们常常一边欣赏院里的景色,一边唠着家常。如果在春天,你会看到院墙边开的小花,还有小鸟和蝴蝶飞来飞去。夏天不仅能看到满院的绿荫还可以闻到各种菜的清香。秋天的树叶菜叶落满小院,它们将成为泥土的肥料。成熟的小枣、柿子、枇杷挂在枝头上,等着你去采摘。冬天的小院虽有点萧条,但依然会有一些小鸟来觅食。特别是麻雀,一边叽叽地叫着,一边不停地向前蹦。每蹦一下,就用它的小尖嘴在土里啄啄……就算天气很冷的时候,依然能看到它们的身影。我和父母亲就坐在门前闲聊,从春到冬,从冬到春,聊过四季的轮回,聊过风雨的沧桑……

      随着我们条件的好转,也都搬到县城居住了。然而,老家依然是我们的牵挂,特别是父母,隔一断时间就要回老家一趟。母亲还像在老家住时那样,在院子里种了好多菜。院里的菜和树更牵扯着她的心。她就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它们,就像思念亲人一样思念它们。

      我也时常会想起老家,然而,没有父母居住的老家只是一所落满灰尘的老房子,只是一个连路都被侵占的空院子。而那些曾经的欢乐往事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审核人:站长】

        标题:消逝的麦垛(散文三章)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chenggongzheli/19791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