桲椤叶(也称为槲树叶),在北方地区的山脉上,普遍生长。菠萝树不高,枝枝叉叉,错综复杂。看似松松散散的,实则很团结。根系发达,紧紧吸附在大地上。四月上旬的时候,桲椤树生机勃勃,抽枝散叶。特别是叶片,鹅黄的绿,浅浅的绿色,像极了一位娇羞的少女。在晨曦,顶一层露水,阳光一照,桲椤叶光离古怪,风一吹,一摇。散发着一股馨香,仔细辨认,居然有谷物的味道。
山里落了几场雨,旋过几阵风之后,桲椤叶呈现深绿色,铁骨铮铮的样子。在传统食品制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桲椤叶这个时候采摘最合适,一来叶片柔韧度不错,蒸煮食物最佳拍档。我八九岁那会子,一到采摘桲椤叶时节,母亲必天不亮就生火做饭。她要赶在别人前面,攀山越岭采摘桲椤叶,通常是背一个竹筐,拿一根铁钩子,桲椤叶树大部分可以勾到,一小部分必须用铁钩子往下拉,拉到人伸手能及才行。那时的日子,清贫如洗。有乡里来的生意人,说出尺码,大小,规格。找出样本,让大家采摘。一枚桲椤叶,横平竖直,干净利索,生意人看着合适,一角钱十个,或者二十个。一个成年人,一天能采摘二三百个桲椤叶,当然,它是有尺码卡着,多一寸大了,少一分短了。生意人有商业头脑,事实上,他一分钱收的桲椤叶,转手卖给城里人,就是双倍,甚至十倍。我们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有人上门收购,感激来不及呢?漫山遍野的桲椤叶树,你就采摘呗。一天天的,山谷里,向阳坡上,人影绰绰,神出鬼没。见首不见尾,像一条龙。采摘的桲椤叶,回家需要几道工序,方可被生意人带走。第一道工序,蒸。铁锅,慢火。蒸十五分钟,取出来。日头朗朗晴,一枚一枚桲椤叶,晾晒在高处。不能晒太干,容易折碎,半干不湿的即可。蒸也要讲技巧,蒸大了,桲椤叶颜色发暗,发黄,就是残次品,价钱回落。真正合格的桲椤叶,色泽鲜艳,原始的,天然的绿。绿得纯粹,绿得一尘不染,绿得诗意盎然,绿得大气磅礴。手感柔软,又透着一丝倔强的韧劲。整体看上去,端庄,秀气,空灵。脉络清晰,纹路丰盈。极具艺术的内涵和向上的力量,很多人在蒸桲椤叶的过程中,功败垂成。母亲通过观察,细致地摸索,终于拿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桲椤叶正品。那个收桲椤叶的老总,对母亲送来的蒸桲椤叶,赞不绝口。叫大家向母亲学习,那么,剩下的桲椤叶,弃之可惜,母亲就收拾起来,平时,包菜饼子用。
一枚桲椤叶,一只菜饼子。桲椤叶清洗一遍,将芸豆猪肉馅儿抹在桲椤叶中间,两手一挤,桲椤叶一合,一只饼子就成了。辽南地区的人,习惯大锅饭菜,烧一锅灶柴禾,桲椤叶饼子紧紧贴着锅沿儿。柴禾火熊熊燃烧不成,要平静祥和,火苗不紧不慢,不急不燥,贴在锅沿的桲椤叶饼子,会长出一圈锅巴,黄灿灿的锅巴,温火蒸出来的桲椤叶饼子,咬一口,轻轻地咬一口,嚼一嚼,粮食的香气,夹杂着桲椤叶独有的清新,令你味蕾大开。一顿下来,没有七八个桲椤叶饼子,我是不肯撂筷子的。对了,桲椤叶饼子,它的灵魂配搭,便是石舀捣出的蒜泥,放一点酱油,山西陈醋,一缕香菜末儿。这桲椤叶饼子,不亚于搓一顿杀猪菜。
父母在春夏节气,要采摘一些桲椤叶,晾晒好了,搓一根布条或者麻绳,扎得结结实实,搁在阴凉处,待抹菜饼子,取出一些,桲椤叶蒸出来的菜饼子,土豆丸子,一个字,“香”,另一个字还是“香”
我嫁给老刘后,他常年出门不在家。我一个人上山采摘桲椤叶,九十年代末,封山育林了,守林员是不允许我们采摘桲椤叶。逮着一次,罚款一百。那就偷偷摸摸上山。日落西山,百鸟归巢,母亲带着我,手里攥着一把镰刀。上山后,不让我自己爬树,母亲个子高啊,手一伸把一棵桲椤叶树,勾住。我翘起脚尖,摘桲椤叶,摘很多很多,卖一部分,其余的都留着包菜饼子,蒸土豆丸子,值得一提的是,桲椤叶在端午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在芦苇叶,马莲草缺少的情况下,桲椤叶的存在价值,得到提升。端午包粽子的桲椤叶,越新鲜越有味道。经过大铁锅蒸煮之后的桲椤叶,不会碎裂,质地柔软,粽子馅这几年丰富多彩,改变以往的单一,由原来的黏大米,黏黄米,新添加咸鸭蛋黄,瘦肉,葵花籽,葡萄干,各种水果粽子。粽子馅进入营养,具有益气、暖胃、去脂降血压、健脾等功效。被桲椤叶一裹,一夹,一包,缠上丝线,大大方方,堂堂正正码在盖帘上,大铁锅蒸上一小时,开锅,打开桲椤叶,软糯香甜,美味暖肺,入心,一个小小的粽子,一枚朴实无华的桲椤叶,它带来的不单单是人们对屈原的悼念,更是一种岁月。
还有民间有六月六,抹桲椤叶菜饼子的习俗。母亲那一代,祖母那一代,祖母的祖母,千百年来,人们不曾忘记,在六月六这一天,摘一筐芸豆,采来桲椤叶,包菜饼子。把剁好的芸豆馅子抹在桲椤叶上,两手一合,就大功告成,贴在锅边蒸,不出二十分钟,菜饼子的香,熬得一声就跑出来了,空气中弥漫着桲椤叶芸豆饼子的香。没十来个菜饼子,打发不了我。
在城市十年,每年四五月,母亲一定上山采摘一茬又一茬桲椤叶儿,晾干,扎成一捆儿一捆儿,我们回老家,吃一顿饭打道回府。母亲大包小裹准备的土特产里,少不了几捆桲椤叶儿。我觉得很惭愧,母亲都古稀之年,还上山采摘桲椤叶,嘱咐我们带回城,一旦摔一跤,不好收场。从前年,我就三令五申告诉母亲,不要上山采摘桲椤叶。如果想用桲椤叶包菜饼子和蒸粽子,就到城里的大型菜市场去买。那里,有一捆一捆的,排列整齐的桲椤叶,但都放在一块布上叫卖。也不贵,买两捆能使用好几次呢!
据说,桲椤叶头几年,还走出国门,销往不少国家。
庄河丹东一带,很多人在用桲椤叶包菜饼子、蒸土豆丸子和包粽子。这种传统饮食文化,无论到什么时代,都不该随流失去,该传承下去。
山里落了几场雨,旋过几阵风之后,桲椤叶呈现深绿色,铁骨铮铮的样子。在传统食品制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桲椤叶这个时候采摘最合适,一来叶片柔韧度不错,蒸煮食物最佳拍档。我八九岁那会子,一到采摘桲椤叶时节,母亲必天不亮就生火做饭。她要赶在别人前面,攀山越岭采摘桲椤叶,通常是背一个竹筐,拿一根铁钩子,桲椤叶树大部分可以勾到,一小部分必须用铁钩子往下拉,拉到人伸手能及才行。那时的日子,清贫如洗。有乡里来的生意人,说出尺码,大小,规格。找出样本,让大家采摘。一枚桲椤叶,横平竖直,干净利索,生意人看着合适,一角钱十个,或者二十个。一个成年人,一天能采摘二三百个桲椤叶,当然,它是有尺码卡着,多一寸大了,少一分短了。生意人有商业头脑,事实上,他一分钱收的桲椤叶,转手卖给城里人,就是双倍,甚至十倍。我们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有人上门收购,感激来不及呢?漫山遍野的桲椤叶树,你就采摘呗。一天天的,山谷里,向阳坡上,人影绰绰,神出鬼没。见首不见尾,像一条龙。采摘的桲椤叶,回家需要几道工序,方可被生意人带走。第一道工序,蒸。铁锅,慢火。蒸十五分钟,取出来。日头朗朗晴,一枚一枚桲椤叶,晾晒在高处。不能晒太干,容易折碎,半干不湿的即可。蒸也要讲技巧,蒸大了,桲椤叶颜色发暗,发黄,就是残次品,价钱回落。真正合格的桲椤叶,色泽鲜艳,原始的,天然的绿。绿得纯粹,绿得一尘不染,绿得诗意盎然,绿得大气磅礴。手感柔软,又透着一丝倔强的韧劲。整体看上去,端庄,秀气,空灵。脉络清晰,纹路丰盈。极具艺术的内涵和向上的力量,很多人在蒸桲椤叶的过程中,功败垂成。母亲通过观察,细致地摸索,终于拿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桲椤叶正品。那个收桲椤叶的老总,对母亲送来的蒸桲椤叶,赞不绝口。叫大家向母亲学习,那么,剩下的桲椤叶,弃之可惜,母亲就收拾起来,平时,包菜饼子用。
一枚桲椤叶,一只菜饼子。桲椤叶清洗一遍,将芸豆猪肉馅儿抹在桲椤叶中间,两手一挤,桲椤叶一合,一只饼子就成了。辽南地区的人,习惯大锅饭菜,烧一锅灶柴禾,桲椤叶饼子紧紧贴着锅沿儿。柴禾火熊熊燃烧不成,要平静祥和,火苗不紧不慢,不急不燥,贴在锅沿的桲椤叶饼子,会长出一圈锅巴,黄灿灿的锅巴,温火蒸出来的桲椤叶饼子,咬一口,轻轻地咬一口,嚼一嚼,粮食的香气,夹杂着桲椤叶独有的清新,令你味蕾大开。一顿下来,没有七八个桲椤叶饼子,我是不肯撂筷子的。对了,桲椤叶饼子,它的灵魂配搭,便是石舀捣出的蒜泥,放一点酱油,山西陈醋,一缕香菜末儿。这桲椤叶饼子,不亚于搓一顿杀猪菜。
父母在春夏节气,要采摘一些桲椤叶,晾晒好了,搓一根布条或者麻绳,扎得结结实实,搁在阴凉处,待抹菜饼子,取出一些,桲椤叶蒸出来的菜饼子,土豆丸子,一个字,“香”,另一个字还是“香”
我嫁给老刘后,他常年出门不在家。我一个人上山采摘桲椤叶,九十年代末,封山育林了,守林员是不允许我们采摘桲椤叶。逮着一次,罚款一百。那就偷偷摸摸上山。日落西山,百鸟归巢,母亲带着我,手里攥着一把镰刀。上山后,不让我自己爬树,母亲个子高啊,手一伸把一棵桲椤叶树,勾住。我翘起脚尖,摘桲椤叶,摘很多很多,卖一部分,其余的都留着包菜饼子,蒸土豆丸子,值得一提的是,桲椤叶在端午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在芦苇叶,马莲草缺少的情况下,桲椤叶的存在价值,得到提升。端午包粽子的桲椤叶,越新鲜越有味道。经过大铁锅蒸煮之后的桲椤叶,不会碎裂,质地柔软,粽子馅这几年丰富多彩,改变以往的单一,由原来的黏大米,黏黄米,新添加咸鸭蛋黄,瘦肉,葵花籽,葡萄干,各种水果粽子。粽子馅进入营养,具有益气、暖胃、去脂降血压、健脾等功效。被桲椤叶一裹,一夹,一包,缠上丝线,大大方方,堂堂正正码在盖帘上,大铁锅蒸上一小时,开锅,打开桲椤叶,软糯香甜,美味暖肺,入心,一个小小的粽子,一枚朴实无华的桲椤叶,它带来的不单单是人们对屈原的悼念,更是一种岁月。
还有民间有六月六,抹桲椤叶菜饼子的习俗。母亲那一代,祖母那一代,祖母的祖母,千百年来,人们不曾忘记,在六月六这一天,摘一筐芸豆,采来桲椤叶,包菜饼子。把剁好的芸豆馅子抹在桲椤叶上,两手一合,就大功告成,贴在锅边蒸,不出二十分钟,菜饼子的香,熬得一声就跑出来了,空气中弥漫着桲椤叶芸豆饼子的香。没十来个菜饼子,打发不了我。
在城市十年,每年四五月,母亲一定上山采摘一茬又一茬桲椤叶儿,晾干,扎成一捆儿一捆儿,我们回老家,吃一顿饭打道回府。母亲大包小裹准备的土特产里,少不了几捆桲椤叶儿。我觉得很惭愧,母亲都古稀之年,还上山采摘桲椤叶,嘱咐我们带回城,一旦摔一跤,不好收场。从前年,我就三令五申告诉母亲,不要上山采摘桲椤叶。如果想用桲椤叶包菜饼子和蒸粽子,就到城里的大型菜市场去买。那里,有一捆一捆的,排列整齐的桲椤叶,但都放在一块布上叫卖。也不贵,买两捆能使用好几次呢!
据说,桲椤叶头几年,还走出国门,销往不少国家。
庄河丹东一带,很多人在用桲椤叶包菜饼子、蒸土豆丸子和包粽子。这种传统饮食文化,无论到什么时代,都不该随流失去,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