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每天都会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离开。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也都会规避关于“死亡”的任何敏感词。但“死亡”恰恰又是万物众生的最终归宿。
在我老家,如果家里有年龄较大的老人,小辈们会在穿衣方面特别注意,尽量避开一身白色。俗话说“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虽然好多老年人,口头上把死亡说得风轻云淡。“唉!俺都这么大岁数了,值了。”“一年不如一年喽,怕啥?不过眼一闭,腿一蹬,就过去了。”“儿啊!俺要是不行了,你也别救,别浪费那钱。”当听到村里哀乐响起,又寝食难安,唉声叹气!合着之前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在店里忙碌着,听堂弟说二奶奶去世了,虽然知道她最近病重,没想到会如此突然。更没想到初一去给她拜年竟是最后一面,那日情形记忆犹新,她老人家在倚在床沿上,对来拜年的人一一问好。人生无常,你永远猜不到哪次分别即是永别!年前与爷爷最后一次见面,我给他喂饭,他告诉我,自己活够了,没啥意思!我还开他玩笑,就你这气人的劲头,早哩!但没想到几天之后,就去世了,让我内心猝不及防,回想起来,或许老人在生命倒计时几天里会有预感。
安排好店里的事情,回去吊丧(吊唁)。二奶奶大门口,聚集了不少院里的族亲。打过招呼,进入灵棚,下跪磕头却哭不出来,也并非不难受,只是在众多族亲面前泪腺阻塞。但碍于面子不得不象征性地哼哼几声“俺的奶奶哎!”随后就被一声“起”喊起,顿感如释重负。二叔三叔头戴麻绳烧纸跪于灵堂两边。
走到屋内,看到水晶棺里的二奶奶,用烧纸蒙着脸如睡着一般安静。或许是亲人原因,竟没有一丝惧怕。看着这位辛苦一生的母亲听话地躺下来歇息。她毫不吝啬地为儿孙奉献了自己一生,此时的她心满意足。安静地躺着,享受着这个夏天最舒服的凉意。水晶棺前的香火散发着呛人的气味。姑姑,婶婶头上同样用麻绳箍着一张烧纸。院里五服内的妇女们都在水晶棺东侧床头上“撕白”(把成匹的白布撕成长约四到七尺,宽约一尺二三的布条,折叠起来作为孝衣,以备给前来吊唁的人发放)。村里有丧事,每家每户都是如此,虽然前年推崇丧事从简,抵制撕白一段时间,像城里一样给亲朋好友发黑袖章。毕竟孝衣文化从老一辈传承下来,作为对死者的尊重已根深蒂固。不久后,发袖章的同时再加一个孝帽,后来又加上孝衣,丧事从简不了了之。
每回参加葬礼,我内心都会感慨一句“哎,人这一辈子呀!到头了,行,不用再受罪了。”有时候也会得到族亲的回应。“唉,是啊!一辈儿一辈儿的人就这么过来的,死了死了,一了百了,做牛做马累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在农村水晶棺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之前都是躺在灵床上。人一倒头(断气),孝子就会找死者的兄弟或村里正气足的村民来帮忙穿寿衣。我们当地大部分寿衣偏重于古装色彩,男的戴瓜皮帽,女的带绒帽,死者会被抬到硬板床上,按传统习俗,头有寿枕,以纸、布做成,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然后盖上寿被,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我曾近处观看过,大有一种老财主,老贵妇的感觉,不管生前受过什么苦难,至少死后得以风风光光。
二奶奶去世第一天,院里的族亲就来帮忙。老话常说“喜事靠请,白事自到”即使平时关系不太好的院里人,在白事也得主动到,红事不一定每家都有,但白事绝对无法避免,哪怕你是个光棍汉。支灵棚,挂丧鼓,奏哀乐,炸供,主要是一些预备工作。老一辈还有报丧环节,孝子需要拿着鞭炮去村民乡亲家磕头报丧,后来简化到派几个人骑车分头去亲戚家送孝衣,简称“送信”。现在通讯发达,只需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即可,亲戚们收到信息就陆陆续续来吊丧。第一晚孝子需要守灵,但现在也大都简化了,烧纸到午夜时分,都在灵堂旁睡。
二奶奶去世第二天,是吊丧高峰期。早晨叔叔婶婶们“号丧”之后,哀乐响起,院里人也陆陆续续赶来,各司其职。叔叔婶婶们在灵前灵后等待亲戚庄乡前来吊唁。丧鼓敲了三声,院里孝子贤孙下跪埋头哭丧。敲两声,屋里的妇女们开始下跪哭丧。敲五声,则灵前灵后男女同跪哭丧。前来吊唁的人,女人捂着口鼻,发出嘤嘤的声响,走向屋里,而男人们,开始三拜九叩又或是直接跪在那里,发出和孝子贤孙相同的声调。说到底大都是哭给活人看,随着一生“谢”,像是某种暗号,哭声嘎然而止,极其统一,孝子再跪以还礼。
这里我不禁想起《水浒传·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关系比较近的亲戚,自然是痛哭流涕,令在场之人为之动容。礼毕,作为村里的“提吊”(葬礼上专门帮忙的人,大部分村里会固定几个人,男的称作提吊,女的被称作迎送,大都是一些年长之人,对丧葬流程了如指掌,此时的他们尤为重要,像是一部葬礼百科全书,关于一些礼节方面的事,大家都向他们请教,以防出丑)开始给亲戚们让烟,说几句客套话,主家也会随即送上孝衣,告知葬礼日期。
二奶奶灰暗多年的院子,变得异常鲜艳,艳过她一生中的每个春天。花圈摆满灵前,人如果有灵魂,或许此时会让她想起小时候,母亲为她剪制的纸花,父亲给她准备的嫁妆,丈夫接嫁戴的大红花,她为女儿出嫁贴的喜帘,为儿子布置的婚房,接孙子举着的花纸伞。每次鲜艳都让她为之着迷。安静多年的院子,恢复往日的喧哗,超过她一生中的每一天。院子里重新站满她认识和认识她的面孔,除了自己的儿孙,还有儿孙的朋友,老亲戚,平时在街角巷尾搭讪的乡亲。在她的记忆里,有过几次类似的热闹。她出嫁的那天,孩子出生的那天,孩子结婚的时候。唯一区别是,每次她都忙忙碌碌,只有这次她安静地看他们为自己忙忙碌碌。
今天她倍感珍惜,这是她的肉身在家里待得最后一天。明早七点以前就要被拉走火化。今天我们也需要为之做很多事,办理很多手续。年前还没有这般繁琐,爷爷去世时,不过是在村里开出死亡证明,在社区盖章即可。但今年三月份开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火化之前需要很繁琐的办证流程。村里开死亡证明,社区盖章,再由乡村医生带领在当地医院填制一些表格,然后找到主治医生盖章,随后还要到户籍科销户,盖章。此时,这个世界曾赐予亡者生前所有的权利都被收回,一张盖满红章的小纸条将和身份证,户口页,为火化做好一切准备。
晚上还有一个重要仪式“烧轿”。听老人们说,仪式目的是为送走亡者灵魂,让其顺利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烧轿代表着亡者灵魂的交通工具,以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和关怀。一架纸糊的轿子被抬到离家门口不远的大路上。妇女们开始忙碌起来,点上两支白色蜡烛,祭桌上摆着亡者遗照与提前准备好的祭品,由亡者女儿,孙女,以及院里的妇女轮换用筷子把供品夹到燃烧的烧纸里。陪灵的孝子贤孙,先是祭奠,三拜九叩后,分两列跪于两边,接下来是亲友庄乡开始叩拜祭奠,但不能哭。所有的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只听到观看的人群中不时发出唏嘘低语。直到由孝子用包袱从一把圈椅上,抱起象征亡者的烧纸,嘴里低声念叨着“娘或爹,上轿哩!……”而后象征性掀开轿门,放于里面。随后长女就要“送食程”(方言音译)给抬轿的纸人张三李四上供品,嘱咐祂们“吃饱吃好,路上走稳!”随机掰掉轿顶,有专人点火,众人皆哭着返回家中。
早上六时许,殡仪馆的灵车如约而至,我与诸位亲人合力抬起水晶棺。水晶棺很重,因为它装载了二奶奶的一生。在孩子撕心裂肺的痛哭中,这具躯体去往这个世界最后的归处火化炉。一生被浓缩成几块碳化的白骨,是她在这个世界出现过唯一的物证。随后漆红色的棺材被送来了,看到它我感慨万千,生前广厦千间又能如何,最后还不是住进这逼仄的棺木里。我因有事离开,但我知道两个小时后就会“入殓”,二叔会托着他轻飘飘的母亲,像他刚出生时被母亲托着一般,轻轻地放进漆红的棺木里。此时,棺木颜色更重了,因为它不在空虚,装满了二奶奶一生,装满所有的过往。
晚上“辞灵”,众亲戚陆陆续续拿着辞灵果(油炸果子密饯),烧纸,前来祭奠,这是二奶奶在这个家待的最后一个晚上。过了今晚,这个自嫁入齐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大院的晚上,将不再属于她。若是被人称作“灵魂”的意识还在,香火萦绕里,无所事事的她,恋恋不舍地逛遍家里每个角落,无数个生活细节交错穿插,她转遍了所有生前走过的地方,记忆从此成为故事,一半清醒一半梦。
一大早,开丧后,陪灵队伍逐渐壮大。丧母之痛经过几日的消解,二叔三叔带头跟在执事后面,下跪磕头,哭娘接祭,机械地配合着亲朋乡友。院子里的所有人都在忙碌着,此时的二奶奶或许是最轻松的,她踩着缓慢的音符,穿行在亲朋好友乡亲之间,看他们或面戴悲伤,或喜笑颜开。咚咚咚,咚咚,丧鼓震动她的耳膜。她静静地看着,一张张无法辨识哭笑的脸庞和一次又一次机械的跪拜。她很轻松,虽然所有人都因她而来,但她却不用去一一迎合。只享受孩子们全心全意的为她尽孝。
本打算下午两点半出丧,因天气原因,提前一个小时。在“杠子头”(为抬棺者喊号的人)的吆喝声里,红色棺木,被“情重”的人(挖墓坑,抬棺木的庄乡)扛起。一众亲朋,披麻戴孝,高举鲜艳的花圈,花幡,浩浩荡荡地在前面开路。从家到墓地需要两到三次停留祭奠,众人在提吊喊声中“还有奠客的吗?谢!”对亡者行三拜九叩之礼,孝子贤孙一一磕头还礼。我们当地有看发丧的习俗,看的人越多,越是气派,如果没有人看,反倒丢人。大都是村里的妇女,老太们,看发丧的同时也算进了送葬的队伍,让这场葬礼看起来更隆重。
到达墓地,在孝子确认墓坑里的棺木摆正后,开始“圆坟”(所有守灵陪灵的人,把手里的哀棍子丢进墓坑,同时围着墓坑转圈往里撒土),随后孝子亲人往家走去。院子空荡荡的,三天前二奶奶还在这里,三天后只剩一张黑白遗像,孤单的立于桌上,看眼前为自己葬礼忙碌数日的亲人庄乡吃席。人们有说有笑,仿佛已从悲伤中醒来,不知作为亡者,会做何想?这都不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二奶奶。
饭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复三”所谓招魂祭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很多地方复三都在葬后三日,而我们当地都在葬后当晚。夜深人静,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由孝子端着祭品,院里近亲跟在后面,谁也不说话,安静的让人害怕。来到坟前,硕大的坟头像是给亡者一生画上巨大的句号。鲜艳的花圈盖于上面,用它的鲜艳给予逝者最大的尊重。所有人都不说话,静静地矗立着,风划过玉米苗,发出刷刷的响声,不知是否是二奶奶的灵魂回来享用祭品,但众人丝毫没有害怕之意,因为自己的亲人不会害自己。此时需要把招魂幡连同端来的祭品一起烧掉。随后众人一言不发向家走去,且不可回头,还有亲人一路上专门撒着纸钱。
早晨上班路上,当我看向这片玉米地,还如以往那般翠绿,丝毫看不到二奶奶的坟头。仿佛这几日发生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二奶奶还在她的小院里,絮絮叨叨着病痛带来的不适。路过行人谁会想到,这片玉米田就在昨天,无情地吞噬掉一位母亲,连同她所有的故事。或许二奶奶去到了另一个极乐世界,也或许是在平行世界中醒来,我们无从得知那里是否是最终归宿?
“死亡”大部分人谈及色变的词语。但同样是无法避免的命运,无法规避的自然规律,万物众生与生俱来的宿命。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接下来是二奶奶,三七,五七,百日,周年……所有祭日之后。随着存有她记忆的人逐渐逝去,一切归于平静,来有影,去无踪。
在我老家,如果家里有年龄较大的老人,小辈们会在穿衣方面特别注意,尽量避开一身白色。俗话说“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虽然好多老年人,口头上把死亡说得风轻云淡。“唉!俺都这么大岁数了,值了。”“一年不如一年喽,怕啥?不过眼一闭,腿一蹬,就过去了。”“儿啊!俺要是不行了,你也别救,别浪费那钱。”当听到村里哀乐响起,又寝食难安,唉声叹气!合着之前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在店里忙碌着,听堂弟说二奶奶去世了,虽然知道她最近病重,没想到会如此突然。更没想到初一去给她拜年竟是最后一面,那日情形记忆犹新,她老人家在倚在床沿上,对来拜年的人一一问好。人生无常,你永远猜不到哪次分别即是永别!年前与爷爷最后一次见面,我给他喂饭,他告诉我,自己活够了,没啥意思!我还开他玩笑,就你这气人的劲头,早哩!但没想到几天之后,就去世了,让我内心猝不及防,回想起来,或许老人在生命倒计时几天里会有预感。
安排好店里的事情,回去吊丧(吊唁)。二奶奶大门口,聚集了不少院里的族亲。打过招呼,进入灵棚,下跪磕头却哭不出来,也并非不难受,只是在众多族亲面前泪腺阻塞。但碍于面子不得不象征性地哼哼几声“俺的奶奶哎!”随后就被一声“起”喊起,顿感如释重负。二叔三叔头戴麻绳烧纸跪于灵堂两边。
走到屋内,看到水晶棺里的二奶奶,用烧纸蒙着脸如睡着一般安静。或许是亲人原因,竟没有一丝惧怕。看着这位辛苦一生的母亲听话地躺下来歇息。她毫不吝啬地为儿孙奉献了自己一生,此时的她心满意足。安静地躺着,享受着这个夏天最舒服的凉意。水晶棺前的香火散发着呛人的气味。姑姑,婶婶头上同样用麻绳箍着一张烧纸。院里五服内的妇女们都在水晶棺东侧床头上“撕白”(把成匹的白布撕成长约四到七尺,宽约一尺二三的布条,折叠起来作为孝衣,以备给前来吊唁的人发放)。村里有丧事,每家每户都是如此,虽然前年推崇丧事从简,抵制撕白一段时间,像城里一样给亲朋好友发黑袖章。毕竟孝衣文化从老一辈传承下来,作为对死者的尊重已根深蒂固。不久后,发袖章的同时再加一个孝帽,后来又加上孝衣,丧事从简不了了之。
每回参加葬礼,我内心都会感慨一句“哎,人这一辈子呀!到头了,行,不用再受罪了。”有时候也会得到族亲的回应。“唉,是啊!一辈儿一辈儿的人就这么过来的,死了死了,一了百了,做牛做马累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在农村水晶棺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之前都是躺在灵床上。人一倒头(断气),孝子就会找死者的兄弟或村里正气足的村民来帮忙穿寿衣。我们当地大部分寿衣偏重于古装色彩,男的戴瓜皮帽,女的带绒帽,死者会被抬到硬板床上,按传统习俗,头有寿枕,以纸、布做成,饰有云彩,脚枕为两朵莲花,谚曰:"脚踩莲花上西天"。然后盖上寿被,以布、缎作为面料,上绣星、月、龙、凤等图案。我曾近处观看过,大有一种老财主,老贵妇的感觉,不管生前受过什么苦难,至少死后得以风风光光。
二奶奶去世第一天,院里的族亲就来帮忙。老话常说“喜事靠请,白事自到”即使平时关系不太好的院里人,在白事也得主动到,红事不一定每家都有,但白事绝对无法避免,哪怕你是个光棍汉。支灵棚,挂丧鼓,奏哀乐,炸供,主要是一些预备工作。老一辈还有报丧环节,孝子需要拿着鞭炮去村民乡亲家磕头报丧,后来简化到派几个人骑车分头去亲戚家送孝衣,简称“送信”。现在通讯发达,只需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即可,亲戚们收到信息就陆陆续续来吊丧。第一晚孝子需要守灵,但现在也大都简化了,烧纸到午夜时分,都在灵堂旁睡。
二奶奶去世第二天,是吊丧高峰期。早晨叔叔婶婶们“号丧”之后,哀乐响起,院里人也陆陆续续赶来,各司其职。叔叔婶婶们在灵前灵后等待亲戚庄乡前来吊唁。丧鼓敲了三声,院里孝子贤孙下跪埋头哭丧。敲两声,屋里的妇女们开始下跪哭丧。敲五声,则灵前灵后男女同跪哭丧。前来吊唁的人,女人捂着口鼻,发出嘤嘤的声响,走向屋里,而男人们,开始三拜九叩又或是直接跪在那里,发出和孝子贤孙相同的声调。说到底大都是哭给活人看,随着一生“谢”,像是某种暗号,哭声嘎然而止,极其统一,孝子再跪以还礼。
这里我不禁想起《水浒传·第二十五回·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关系比较近的亲戚,自然是痛哭流涕,令在场之人为之动容。礼毕,作为村里的“提吊”(葬礼上专门帮忙的人,大部分村里会固定几个人,男的称作提吊,女的被称作迎送,大都是一些年长之人,对丧葬流程了如指掌,此时的他们尤为重要,像是一部葬礼百科全书,关于一些礼节方面的事,大家都向他们请教,以防出丑)开始给亲戚们让烟,说几句客套话,主家也会随即送上孝衣,告知葬礼日期。
二奶奶灰暗多年的院子,变得异常鲜艳,艳过她一生中的每个春天。花圈摆满灵前,人如果有灵魂,或许此时会让她想起小时候,母亲为她剪制的纸花,父亲给她准备的嫁妆,丈夫接嫁戴的大红花,她为女儿出嫁贴的喜帘,为儿子布置的婚房,接孙子举着的花纸伞。每次鲜艳都让她为之着迷。安静多年的院子,恢复往日的喧哗,超过她一生中的每一天。院子里重新站满她认识和认识她的面孔,除了自己的儿孙,还有儿孙的朋友,老亲戚,平时在街角巷尾搭讪的乡亲。在她的记忆里,有过几次类似的热闹。她出嫁的那天,孩子出生的那天,孩子结婚的时候。唯一区别是,每次她都忙忙碌碌,只有这次她安静地看他们为自己忙忙碌碌。
今天她倍感珍惜,这是她的肉身在家里待得最后一天。明早七点以前就要被拉走火化。今天我们也需要为之做很多事,办理很多手续。年前还没有这般繁琐,爷爷去世时,不过是在村里开出死亡证明,在社区盖章即可。但今年三月份开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火化之前需要很繁琐的办证流程。村里开死亡证明,社区盖章,再由乡村医生带领在当地医院填制一些表格,然后找到主治医生盖章,随后还要到户籍科销户,盖章。此时,这个世界曾赐予亡者生前所有的权利都被收回,一张盖满红章的小纸条将和身份证,户口页,为火化做好一切准备。
晚上还有一个重要仪式“烧轿”。听老人们说,仪式目的是为送走亡者灵魂,让其顺利过渡到另一个世界。烧轿代表着亡者灵魂的交通工具,以表示对亡者的尊重和关怀。一架纸糊的轿子被抬到离家门口不远的大路上。妇女们开始忙碌起来,点上两支白色蜡烛,祭桌上摆着亡者遗照与提前准备好的祭品,由亡者女儿,孙女,以及院里的妇女轮换用筷子把供品夹到燃烧的烧纸里。陪灵的孝子贤孙,先是祭奠,三拜九叩后,分两列跪于两边,接下来是亲友庄乡开始叩拜祭奠,但不能哭。所有的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只听到观看的人群中不时发出唏嘘低语。直到由孝子用包袱从一把圈椅上,抱起象征亡者的烧纸,嘴里低声念叨着“娘或爹,上轿哩!……”而后象征性掀开轿门,放于里面。随后长女就要“送食程”(方言音译)给抬轿的纸人张三李四上供品,嘱咐祂们“吃饱吃好,路上走稳!”随机掰掉轿顶,有专人点火,众人皆哭着返回家中。
早上六时许,殡仪馆的灵车如约而至,我与诸位亲人合力抬起水晶棺。水晶棺很重,因为它装载了二奶奶的一生。在孩子撕心裂肺的痛哭中,这具躯体去往这个世界最后的归处火化炉。一生被浓缩成几块碳化的白骨,是她在这个世界出现过唯一的物证。随后漆红色的棺材被送来了,看到它我感慨万千,生前广厦千间又能如何,最后还不是住进这逼仄的棺木里。我因有事离开,但我知道两个小时后就会“入殓”,二叔会托着他轻飘飘的母亲,像他刚出生时被母亲托着一般,轻轻地放进漆红的棺木里。此时,棺木颜色更重了,因为它不在空虚,装满了二奶奶一生,装满所有的过往。
晚上“辞灵”,众亲戚陆陆续续拿着辞灵果(油炸果子密饯),烧纸,前来祭奠,这是二奶奶在这个家待的最后一个晚上。过了今晚,这个自嫁入齐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大院的晚上,将不再属于她。若是被人称作“灵魂”的意识还在,香火萦绕里,无所事事的她,恋恋不舍地逛遍家里每个角落,无数个生活细节交错穿插,她转遍了所有生前走过的地方,记忆从此成为故事,一半清醒一半梦。
一大早,开丧后,陪灵队伍逐渐壮大。丧母之痛经过几日的消解,二叔三叔带头跟在执事后面,下跪磕头,哭娘接祭,机械地配合着亲朋乡友。院子里的所有人都在忙碌着,此时的二奶奶或许是最轻松的,她踩着缓慢的音符,穿行在亲朋好友乡亲之间,看他们或面戴悲伤,或喜笑颜开。咚咚咚,咚咚,丧鼓震动她的耳膜。她静静地看着,一张张无法辨识哭笑的脸庞和一次又一次机械的跪拜。她很轻松,虽然所有人都因她而来,但她却不用去一一迎合。只享受孩子们全心全意的为她尽孝。
本打算下午两点半出丧,因天气原因,提前一个小时。在“杠子头”(为抬棺者喊号的人)的吆喝声里,红色棺木,被“情重”的人(挖墓坑,抬棺木的庄乡)扛起。一众亲朋,披麻戴孝,高举鲜艳的花圈,花幡,浩浩荡荡地在前面开路。从家到墓地需要两到三次停留祭奠,众人在提吊喊声中“还有奠客的吗?谢!”对亡者行三拜九叩之礼,孝子贤孙一一磕头还礼。我们当地有看发丧的习俗,看的人越多,越是气派,如果没有人看,反倒丢人。大都是村里的妇女,老太们,看发丧的同时也算进了送葬的队伍,让这场葬礼看起来更隆重。
到达墓地,在孝子确认墓坑里的棺木摆正后,开始“圆坟”(所有守灵陪灵的人,把手里的哀棍子丢进墓坑,同时围着墓坑转圈往里撒土),随后孝子亲人往家走去。院子空荡荡的,三天前二奶奶还在这里,三天后只剩一张黑白遗像,孤单的立于桌上,看眼前为自己葬礼忙碌数日的亲人庄乡吃席。人们有说有笑,仿佛已从悲伤中醒来,不知作为亡者,会做何想?这都不重要,世界上再也没有二奶奶。
饭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复三”所谓招魂祭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很多地方复三都在葬后三日,而我们当地都在葬后当晚。夜深人静,鸡不叫狗不咬的时候,由孝子端着祭品,院里近亲跟在后面,谁也不说话,安静的让人害怕。来到坟前,硕大的坟头像是给亡者一生画上巨大的句号。鲜艳的花圈盖于上面,用它的鲜艳给予逝者最大的尊重。所有人都不说话,静静地矗立着,风划过玉米苗,发出刷刷的响声,不知是否是二奶奶的灵魂回来享用祭品,但众人丝毫没有害怕之意,因为自己的亲人不会害自己。此时需要把招魂幡连同端来的祭品一起烧掉。随后众人一言不发向家走去,且不可回头,还有亲人一路上专门撒着纸钱。
早晨上班路上,当我看向这片玉米地,还如以往那般翠绿,丝毫看不到二奶奶的坟头。仿佛这几日发生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二奶奶还在她的小院里,絮絮叨叨着病痛带来的不适。路过行人谁会想到,这片玉米田就在昨天,无情地吞噬掉一位母亲,连同她所有的故事。或许二奶奶去到了另一个极乐世界,也或许是在平行世界中醒来,我们无从得知那里是否是最终归宿?
“死亡”大部分人谈及色变的词语。但同样是无法避免的命运,无法规避的自然规律,万物众生与生俱来的宿命。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接下来是二奶奶,三七,五七,百日,周年……所有祭日之后。随着存有她记忆的人逐渐逝去,一切归于平静,来有影,去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