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冬天
父亲是1969年来到大杨树这个小镇,一个小兴安岭脚下,为鄂伦春人能定居而建的小镇。那时那个小镇,大雪漫天,是极少人经历过的。
当我长到十几岁,小镇依然是大雪漫天,铺天盖地。因为冬天比较长,又是闲时,所以我对冬的记忆更深些。
这些年,每当我厌倦了城市的奔波,迷茫困倦的时候,我就遐想自己回到一个有炉火的土房子里,屋外北风夹着雪呼啸着,屋内虽简陋,但安静,温暖,这个场景每每治愈我。如果炉子上放着一壶已经烧开的水,旁边有几个烤土豆,那就是最好的。这个最好的场景,成为我人生退可守的阵营。
一个土房,一个火炉,几个烤土豆这么低的成本,在我现在的人生中,无论如何计算,似乎都唾手可得,然而,这唾手可得的美好似乎再无法实现,它们矗立在梦的边缘!或许已无法企及的,是那些十分简单的欢愉!所以,算了,就让它们在梦的远方矗立着吧。
1988年,父亲带着我们重新回到大杨树,在大杨树街西花了四千买下一间土房,两间外屋,一间里屋,因为冬天的寒风过于凌厉,而柴火不足,我们实际只住一间里屋,另一间放了杂物。
冬日,这间屋会在大雪漫天之前,围上一圈塑料布。墙的四周,窗户之外的其它地方用的是旧塑料,有些是捡来的,拼凑着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地方,土房子年久失修会裂开,围塑料布之前会用旧棉花,不再穿的棉袄棉裤、布条一类的东西把裂缝堵住。风大的时候,那些塑料布会呼啦啦地响。窗户的待遇会好些,往往用新买的塑料布,四周压上小木条,用小钉子周正的订好,即透亮,来了客人一眼看过去也体面一些。这是迎接寒冷冬天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屋里的火炉,火墙,火炕,这三火烧什么呢?当然不是煤,在我十五岁前我都不知道有煤这种事物。一个大小兴安岭脚下的小镇旁的农村里,当然是烧柴,一个小孩没有捡过柴一定不是好小孩,没有上山捡过干树桩,干树枝,也一定在家门口的小树林里,从树桩上往下劈掉一些木渣子,在早些年,这些并不难!
在我们那里,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子汉的过程,就是劈材的过程,所有路过大门口或来家里拜访的亲友,看见小小的身影,把一根板子横着放在平地上,另外要劈的那一个垂直枕在它上头,用左脚踩住,然后举起斧头一劈为二,人们啧啧称赞到“看,大小伙子了”,这是对一个男孩子成长的称赞。我哥大概从十二三岁就沉浸在这样的赞美声中,从小斧头换成大斧头,也逐渐成为一个大小伙子。
宽一些的板子是烧火炕和火墙的,窄一些的是烧炉子和做饭的,有些碎一点的是引火用的(引火只用木头不行,还需要桦树皮),它们整整齐齐垛成堆垛,一排横着放,一排竖着放,这样垛到两米多高也不会跨下来。
火在漫长的寒冷冬季显得十分可贵,有的人家板子不够,尤其快到春天的时候,两米多高的板子烧完了,就用黄豆秆。论烧火炉,黄豆秆没有木头硬实,但是论做饭,黄豆秆绝对功不可没,油一倒进大铁锅,豆秆马上就烧起来,菜熟了,火也马上就灭下去了。家家户户后院子里都会堆着一大垛,秋收后的夜晚,躺在黄豆秆垛子上看天上星星,心里异常满足和踏实。
再把院子里的雪扫干净,配上围了一圈塑料布的土房,这就是一个勤劳人家过冬的院子。
大小伙子带着棉手套,棉帽子,脚蹬毡底鞋,每十分钟就把手放在嘴边呵气取暖,也被大人一再叮嘱“别砍着脚”,“劈得窄一些”,“进屋喝点热水”。
进了屋,就和外面的寒天冻地截然不同,火墙里的火烧得红彤彤的,火炕上有被子,把手和脚伸进去捂一会儿,很快手脚都热乎了,睫毛上滴下水珠子。
当然,如果一铺烧起来不冒烟的火炕就是一铺好火炕,不然,烟囱不畅,浓烟倒流进屋,人被呛的直咳嗽,所以,不如回到院子里继续劈材,扫雪。
说起雪,肯定是扫不干净的,厚不说,一阵北风吹过,刚刚扫过的地方就又铺一层。雪是冬天的主角,下起雪,天地一色,大地苍茫:远处的山茫茫一片,原野上茫茫一片,屋顶茫茫一片,院子里和院子里劈材的人都茫茫一片,白成为天地媒介,连成一片,一大片,分也分不清,无边无际,洋洋晒晒,雪的世界,雪一统天下。
这个时候,三米高的土房变成了半米高,万米高空伸手可及。
这样的天气,雪地靴,大棉裤,大棉袄,大棉帽子是第三道防线。有了这些装备,方可出门。
但是出门遇到了困难,首先是窗户上雪上加霜,完全遮掩了日光,让你无法分辨是不是天亮了,其次是门推不开!这种时候,我肯定赖在被窝里最后起来的,父亲引炉子,烧水,准备熬萝卜汤,蒸馒头,我哥负责把门推开,并用锹铲出一条人行小道。这种时候,窗子上雪上加霜形成的冰花给了我极大的乐趣,它们像羽毛,像树叶,像一处秘密森林,像森林里藏着一座房子,藏着几只小鹿,藏着一些其它未知的东西,我和外面的世界隔着。直到炉子火烧得旺了,那些冰花逐渐稀薄,消融,大约到了中午,太阳出来,窗户中间露出一些玻璃,森林被打开一个口子,一些光进了屋子,但是窗户四周依然不会化成水,因为很快,天又冷下来,森林依然神秘着。
积累了一冬天的雪有多深呢?我们房子前面,一脚踩下去,鞋子和小腿肯定看不见了,屋子后面就深了,雪下了一层,北风送上一层,一层盖上一层,一脚踩下去,整个膝盖也看不见了。所以,一米七的人,看起来一米也不到。如果想去后面的院子看一下远处,走过去会比较艰难,如果幸运,有人走过的脚印,还没有被新雪埋住,那踩着这些脚印会省力不少。
说到脚印,我爸常指给我们看,哪些是野猪的脚印,哪些是狍子的脚印,据说他刚来的那几年,冬天经常有狍子下山光顾人家,狍子长的像鹿(其实就是一种鹿),跑起来极快。但是一旦傻劲上来,极容易受到伤害,别人喊它们,它们就会愣愣的在原地思考,爱思考,但思考能力又不强,站在原地傻傻地陷入深思。所以,我们那里的人骂人都骂对方“傻狍子”。
说到脚印,如果一直循着脚印就可能上了后山。后山上有厚厚的积雪,有很多很多柞树,桦树,但是,那也是孩子们的乐园。超过5岁的孩子,就能拖着冰爬犁上后山了,然后一个一个地从山上放马下来,雪很滑,爬很陡,树很多,在快速滑行中,刺激到尖叫,然后更刺激的就是撞到一棵树,撞到哪里哪里疼啊,然后树上的雪哗啦啦抖落下来,一些拍在头顶,一些钻进脖子里。
说来奇怪,我没听说哪家小孩因为在后山放爬犁受伤进了医院,最多就是手冻裂了,脚冻僵了,耳朵冻得红透,回到家烤炉子,贴住火墙,也不会因此挨大人的责骂。
雪要到次年四五月份才会逐渐融化,马路变得泥泞,冬算过完了。炉子会被暂时拆掉。
父亲是1969年来到大杨树这个小镇,一个小兴安岭脚下,为鄂伦春人能定居而建的小镇。那时那个小镇,大雪漫天,是极少人经历过的。
当我长到十几岁,小镇依然是大雪漫天,铺天盖地。因为冬天比较长,又是闲时,所以我对冬的记忆更深些。
这些年,每当我厌倦了城市的奔波,迷茫困倦的时候,我就遐想自己回到一个有炉火的土房子里,屋外北风夹着雪呼啸着,屋内虽简陋,但安静,温暖,这个场景每每治愈我。如果炉子上放着一壶已经烧开的水,旁边有几个烤土豆,那就是最好的。这个最好的场景,成为我人生退可守的阵营。
一个土房,一个火炉,几个烤土豆这么低的成本,在我现在的人生中,无论如何计算,似乎都唾手可得,然而,这唾手可得的美好似乎再无法实现,它们矗立在梦的边缘!或许已无法企及的,是那些十分简单的欢愉!所以,算了,就让它们在梦的远方矗立着吧。
1988年,父亲带着我们重新回到大杨树,在大杨树街西花了四千买下一间土房,两间外屋,一间里屋,因为冬天的寒风过于凌厉,而柴火不足,我们实际只住一间里屋,另一间放了杂物。
冬日,这间屋会在大雪漫天之前,围上一圈塑料布。墙的四周,窗户之外的其它地方用的是旧塑料,有些是捡来的,拼凑着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地方,土房子年久失修会裂开,围塑料布之前会用旧棉花,不再穿的棉袄棉裤、布条一类的东西把裂缝堵住。风大的时候,那些塑料布会呼啦啦地响。窗户的待遇会好些,往往用新买的塑料布,四周压上小木条,用小钉子周正的订好,即透亮,来了客人一眼看过去也体面一些。这是迎接寒冷冬天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是屋里的火炉,火墙,火炕,这三火烧什么呢?当然不是煤,在我十五岁前我都不知道有煤这种事物。一个大小兴安岭脚下的小镇旁的农村里,当然是烧柴,一个小孩没有捡过柴一定不是好小孩,没有上山捡过干树桩,干树枝,也一定在家门口的小树林里,从树桩上往下劈掉一些木渣子,在早些年,这些并不难!
在我们那里,一个男孩变成一个男子汉的过程,就是劈材的过程,所有路过大门口或来家里拜访的亲友,看见小小的身影,把一根板子横着放在平地上,另外要劈的那一个垂直枕在它上头,用左脚踩住,然后举起斧头一劈为二,人们啧啧称赞到“看,大小伙子了”,这是对一个男孩子成长的称赞。我哥大概从十二三岁就沉浸在这样的赞美声中,从小斧头换成大斧头,也逐渐成为一个大小伙子。
宽一些的板子是烧火炕和火墙的,窄一些的是烧炉子和做饭的,有些碎一点的是引火用的(引火只用木头不行,还需要桦树皮),它们整整齐齐垛成堆垛,一排横着放,一排竖着放,这样垛到两米多高也不会跨下来。
火在漫长的寒冷冬季显得十分可贵,有的人家板子不够,尤其快到春天的时候,两米多高的板子烧完了,就用黄豆秆。论烧火炉,黄豆秆没有木头硬实,但是论做饭,黄豆秆绝对功不可没,油一倒进大铁锅,豆秆马上就烧起来,菜熟了,火也马上就灭下去了。家家户户后院子里都会堆着一大垛,秋收后的夜晚,躺在黄豆秆垛子上看天上星星,心里异常满足和踏实。
再把院子里的雪扫干净,配上围了一圈塑料布的土房,这就是一个勤劳人家过冬的院子。
大小伙子带着棉手套,棉帽子,脚蹬毡底鞋,每十分钟就把手放在嘴边呵气取暖,也被大人一再叮嘱“别砍着脚”,“劈得窄一些”,“进屋喝点热水”。
进了屋,就和外面的寒天冻地截然不同,火墙里的火烧得红彤彤的,火炕上有被子,把手和脚伸进去捂一会儿,很快手脚都热乎了,睫毛上滴下水珠子。
当然,如果一铺烧起来不冒烟的火炕就是一铺好火炕,不然,烟囱不畅,浓烟倒流进屋,人被呛的直咳嗽,所以,不如回到院子里继续劈材,扫雪。
说起雪,肯定是扫不干净的,厚不说,一阵北风吹过,刚刚扫过的地方就又铺一层。雪是冬天的主角,下起雪,天地一色,大地苍茫:远处的山茫茫一片,原野上茫茫一片,屋顶茫茫一片,院子里和院子里劈材的人都茫茫一片,白成为天地媒介,连成一片,一大片,分也分不清,无边无际,洋洋晒晒,雪的世界,雪一统天下。
这个时候,三米高的土房变成了半米高,万米高空伸手可及。
这样的天气,雪地靴,大棉裤,大棉袄,大棉帽子是第三道防线。有了这些装备,方可出门。
但是出门遇到了困难,首先是窗户上雪上加霜,完全遮掩了日光,让你无法分辨是不是天亮了,其次是门推不开!这种时候,我肯定赖在被窝里最后起来的,父亲引炉子,烧水,准备熬萝卜汤,蒸馒头,我哥负责把门推开,并用锹铲出一条人行小道。这种时候,窗子上雪上加霜形成的冰花给了我极大的乐趣,它们像羽毛,像树叶,像一处秘密森林,像森林里藏着一座房子,藏着几只小鹿,藏着一些其它未知的东西,我和外面的世界隔着。直到炉子火烧得旺了,那些冰花逐渐稀薄,消融,大约到了中午,太阳出来,窗户中间露出一些玻璃,森林被打开一个口子,一些光进了屋子,但是窗户四周依然不会化成水,因为很快,天又冷下来,森林依然神秘着。
积累了一冬天的雪有多深呢?我们房子前面,一脚踩下去,鞋子和小腿肯定看不见了,屋子后面就深了,雪下了一层,北风送上一层,一层盖上一层,一脚踩下去,整个膝盖也看不见了。所以,一米七的人,看起来一米也不到。如果想去后面的院子看一下远处,走过去会比较艰难,如果幸运,有人走过的脚印,还没有被新雪埋住,那踩着这些脚印会省力不少。
说到脚印,我爸常指给我们看,哪些是野猪的脚印,哪些是狍子的脚印,据说他刚来的那几年,冬天经常有狍子下山光顾人家,狍子长的像鹿(其实就是一种鹿),跑起来极快。但是一旦傻劲上来,极容易受到伤害,别人喊它们,它们就会愣愣的在原地思考,爱思考,但思考能力又不强,站在原地傻傻地陷入深思。所以,我们那里的人骂人都骂对方“傻狍子”。
说到脚印,如果一直循着脚印就可能上了后山。后山上有厚厚的积雪,有很多很多柞树,桦树,但是,那也是孩子们的乐园。超过5岁的孩子,就能拖着冰爬犁上后山了,然后一个一个地从山上放马下来,雪很滑,爬很陡,树很多,在快速滑行中,刺激到尖叫,然后更刺激的就是撞到一棵树,撞到哪里哪里疼啊,然后树上的雪哗啦啦抖落下来,一些拍在头顶,一些钻进脖子里。
说来奇怪,我没听说哪家小孩因为在后山放爬犁受伤进了医院,最多就是手冻裂了,脚冻僵了,耳朵冻得红透,回到家烤炉子,贴住火墙,也不会因此挨大人的责骂。
雪要到次年四五月份才会逐渐融化,马路变得泥泞,冬算过完了。炉子会被暂时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