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张道德:关外一眼

  • 作者:木子饭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01-17 20:28:26
  • 被阅读0
  •   关外是何地?书本上解释挺多的,而我只对一种说法有印象。若干年前,因为断断续续看过《闯关东》一剧,大概知道所谓关东,即山海关之东的广大东北地区,我因此而在脑海里对关东的理解即是如此地理区域。

      想来,闯关东的历史似乎并不遥远,迄今也不过百年之距。从晚清到民国的一百多年间,大量老百姓为了生存而自发组织的人口由关内向关外的大迁移,尤以山东、河北等地人口迁出居多,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中国人口地理》)。可以想象,山海关,曾经是多少人的伤心之地,希望之所,无数个家庭,因生活所迫,经历累月地前赴后继,多达上千万人,如过江之鲫般,一阵阵、一波波越过关口,奔向地广人稀的东北地区,祈求扎下生存之根。

      历史的钝痛,往往也是时代的烙印。我们的眼光很容易聚焦这个“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对山海关这个地名是充满神秘感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绵延一万多里长。山海关的雏形源于隋朝所建的榆关,大规模建设始于明初,是开国大将中山王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奉朱元璋之命,于1381年在离渤海不远处修建了此关隘,因这个关隘北倚战略要地燕山山脉,南接浩渺无垠的大海之滨,故命名为山海关。在冷兵器时代,此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作用,素有“边军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曾经为拱卫京师,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发挥了屏障要塞作用。然而,自秦始皇修筑长城以来,物理的隔断终非永恒的护国之策,山海关长城亦非例外。史书里记载,公元1644年,也即山海关建成二百多年后,李自成的农民军,清廷的摄政王多尔衮,为争夺天下,不约而同都把队伍齐聚山海关。所不同的是,彼时的明朝守将是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他率有数万之众驻守此地,本来他是奉崇祯之命“入卫京师”的,却在最紧要时刻“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关门,引清军入关,经“石河大战”后,李自成的农民军败溃,满人由此入关南下直取中原。至此,三百年大明江山加速崩盘,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时代。山海关,最终没有阻挡塞外的铁蹄,却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又一次书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山海关长城曾被数次血染,既有外战,也有内伐。1900年,在八国联军的淫威之下,腐败的清廷俯首在《辛丑条约》里割地赔款,山海关作为战略要地,很快被各列强踩在脚下。二十多年后,民国政府统治乏力,大好河山陷入军阀割据之势,直奉两军先后两次混战于山海关内外,硝烟之下,几易其手。1933年初,日本侵略军进攻山海关,驻守此地的是东北军守军何柱国部,他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进行作战部署,并发表《告士兵书》:“愿与我忠勇将土,共洒此最后一滴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上以慰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下以救我东北民众沦亡之惨!”经3日激战,守城官兵击退日本侵略军数次进攻,412名将士喋血关城,居民死伤近4000人。守军一营营长安德馨身先士卒,裹伤杀敌,壮烈牺牲。山海关抗战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打响了长城抗战的第一枪,揭开了华北抗战的序幕,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山海关,一个朝代更迭的出发地,一个抵御外辱的英雄疆场,一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虎门要塞。

      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山海关的脚下。

      面对高大的箭楼上“天下第一关”五个雄浑的大字,我注目良久,谁写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道雄关曾经让多少人望而却步,却又夜不能寐!我绕到城墙的背面,抬头只一眼,却宛若撞上了一座山,骄横地兀立在眼前。据说城墙高达14米,顶宽15米,可“10人通行,5马并骑”。站在墙根之下,感知了什么叫“堵得发慌”,想必,金大侠笔下再牛叉的飞檐走壁神功,在城墙面前也只能俯首了。眼前的砖块显得既长又宽,那一层层、一块块斑驳而又布满打洞小眼的厚砖,密密实实、挤挤挨挨,数百年来手牵手、肩并肩,风霜雨注、相依为命,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几百年的岁月浸泡和战火的熏染,早已衰颜黑面,无处不在的青苔是时光老人留下的脚印。我手指轻轻抚过砖面,以为会抠出点什么,然而指头所经之处却坚硬无比。六百多年前,谁家窑工烧出如此坚硬的泥砖?谁的双手曾将其砌在这荒野之上?谁的枪炮在砖块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弹坑?而六百年来,又有多上双眼睛曾经注视过这里?他们过或不过,都是一道拷问心灵的选择题。

      登上城楼,北望连绵燕山,莽莽苍苍隐向远方。在燕山的腹地建有大清著名的行宫之一承德避暑山庄。此行宫在康雍乾时期实际上成了清廷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曾盛名一时。然而“时也、命也”,乾隆之后不过数十年,封闭的国门便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数度轰开,泥足巨人轰然倒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悉数签下。到了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下帝都北京,一把大火烧了园明圆,铸成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罕见暴行,老迈的大清,面对一帮海外强盗,毫无还手之力,皇帝咸丰领着众臣仓皇而逃,躲进了燕山脚下的承德避暑山庄苟安一时。硝烟还未散尽,咸丰皇帝便在又急又气中一命呜呼!可谓江山破碎风飘絮,关外偷生也不得。古人言“燕山雪花大如席”,那年的冬天,山海关的天空一定是混沌的世界。

      从城楼往南看,几公里之外的的大海波平浪静,著名的“入海石城”老龙头依稀可见。明代蓟镇总兵戚继光,为防止蒙古骑兵趁海水退潮或枯水期从海边潜入,而修建了这座海上石城,是山海关防御工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挡住了蒙古铁骑,也没阻挡住大清的跨越。当大清完成了长城内外上下一统之时,老龙头便成了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观光揽胜的绝佳之地。然而大清末年,已如朽木,一碰即碎,八国联军很快占领了山海关,老龙头首当其冲,城池随即被炸毁,文明又一次被强暴践踏。直到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后,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呼唤中,山海关人民重修了入海石城、澄海楼、宁海城等建筑,使老龙头重现了当年雄姿。

      我靠在老龙头城墙的垛口边,身后是一波万顷的大海,海神庙静静地侧立一旁,默默地守护着出海者的平安归来。此刻,我们共同谛听海浪的轻轻呼吸,祈祷这样的宁静可以永恒。

      老龙头这片海域属于秦皇岛区域,这里曾是秦皇求仙之地,也是“魏武挥鞭”之所。八月的海风轻拂,海浪微涌,但我没有看到“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之中,倒是有客轮几艘迈着绅士一般的步伐,正向远方缓缓驶去。

      那山与这海之间,那么远,却又那么近,一道城墙箍成了楼的模样,就让山与海在这里牵手相连,从此山盟海誓,永不分离。

      关外一眼,已是匆匆千年。历经沧桑的山海关,如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曾经是“卑微者”眼里狭窄而又漫长的通道,更是征伐者刀光剑影、铁马冰河的生死场;那里留下了民族艰难跋涉的脚印,也书写了永远不老的关外传奇。

      山海关,只是万里长城短短的一段,其修建之初,也是源于秦筑长城以来奉行的中原农耕文化“防守”之策,防游牧民族的侵扰,守土地家园的安宁。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防来的安宁都是短暂的,走出去探索新的世界却是永恒的主题。几千年中华文明史,就是农耕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史。汉武帝凿开时空的丝绸之路,由此西域文化注入中原,大大促进南北文化的取长补短。北魏孝文帝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其改革具有划时代性,为民族融合创造了基础条件。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万邦朝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兼容并蓄,连外国人也可以来长安做官。清朝满人入主中原后,也是学汉语、读经典,用汉制管理国家。

      中华文化自信,从筚路蓝缕中走来,在风云激荡中锤炼,贯通天地、源远流长,任何一道关,都是阻挡不了其传承发展的。如今,陆地、海上同建新丝绸之路,中华文化翻山越岭、通江达海,远播四方。

      山海关,早已不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关口。关外、关内,都是华夏醉美的风景。

    【审核人:雨祺】

        标题:张道德:关外一眼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5387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