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周志友:《月是故乡明》,情感与思辨的交织

  • 作者:周志友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05-09 17:57:45
  • 被阅读0
  •   读施维奇《月是故乡明》中的作品,让我忆起许多历历在目的往事。岁月被压缩成一张薄薄的封面,轻轻一翻,几十年就过去了。但施维奇笔下的激情、温情、真情以及才情,却被文学的篦子篦出,坚实地留在那里,这些亲切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久违的文学的纯净与清澈。

      施维奇自幼醉心于文学,“屈指算来,在这条道上我已奔波了三十多年”。其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经济变化,如同大陆漂移,调整了诸多领域的位置。被边缘化的文学,如同时代的弃儿,也早已从意识形态的星空落入凡尘。但施维奇始终不为所动,且“迷不知返”,“对于艺术的痴情没变”。他说他“别无选择”。“一缕情丝,一种意象,一旦占据我的心灵,便如具有魔力一般紧紧攫住我,使我无力挣脱”,只有“把它诉诸笔端,我的心才会真正舒畅”。

      兴趣比责任重要。热爱,是施维奇文学创作的动力。与当下一些时髦的文字相比,他的文字似乎显得有几分不合时宜的老旧。不过,在我看来,这种“老旧”正好与他创作动力的底层逻辑划上了等号。几十年来,施维奇扎实写作,默默耕耘,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这种看起来老旧的文字,却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文学急功近利的故弄玄虚甚至污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文学的本原。

      施维奇与人相处,给人的印象都是温和、谦恭、敦厚。但拉开文学的帷幕,他立马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看他的一些文字,你无法想像会出自他的笔下。《月是故乡明》的第一辑,是“顺着黄河的流向”。这个诗意盎然、意象磅礴的题目,让他胸中的激情如同黄河一样汹涌。他在正定的滹沱河边上憧憬,在延安的宝塔山下感慨,在韶山的毛氏宗祠前沉思……他驻足仰望:“蓝天像梦一样宽广,每一条道路都通向家园”;他流连忘返:“窑洞有多暖,天空就有多高”。这一类题材,施维奇写得空灵且充满激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激情之外,施维奇笔墨中更多的是温情与真情,这些大都凝结在他的故乡情结之中。这一类的作品,往往难出新意,手法也相对传统。但施维奇的作品,却蕴含着难得的现代气息。在《风》中,他写道:“办完所有的事,父亲靠着城墙根儿打了个盹,思念投在南淝河的水面上,悠悠地流向遥远的家”。当那天后半夜起风时,“父亲知道在一场风中消失的东西,在另一场相反的风中都会回来”。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语句,使他的散文变得韵味十足。在《野草的出路中》,他喟叹回不去了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看一片落叶渲染了秋色,看一季落花沦桑了流年”,这种形象的通感,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略为可惜的是,这类作品的篇目少了些。

      《月是故乡明》是他写亲情的代表作。在这一篇中,他写远在澳大利亚让他牵肠挂肚的女儿,写年事已高但依然每天登上三楼平顶喂养鸽子的父亲,写生病骨瘦如柴的叔父,写送花、种菜、烧刷不停的岳母,生活日常的细节,充满温情与真情。在他的文字中,几乎找不到人世间的刀刀见血以及亲人反目的恶语相向,即使是在《泪花》这样沉重的篇章中,他的文字也是极其克制的。对故乡,他的心中充满了情感。他在乡愁中寻找失去的青春,在乡情中唤醒失落的情感。每当他的“心灵因为喧哗和骚动变成一眼黑暗的枯井时”,乡情便如“月光般倾下,给他“一方透明的海”,让他“感到精神更朗润,生命更纯粹,生活更具魅力”。他的这类作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情景交融,是施维奇散文鲜明的特色。《透明的海》《莹耀》《孤飞一雁秦云秋》等等篇章,优美景致的抒情描写,让他的文章别具一格,锦上添花。在《月是故乡明》的“凉风习习,花香阵阵”的尾声中,许多花在他的笔下尽情开放,兰花、栀子花、腊梅花、海棠花、太阳花,这些“正在高潮”或“渐入佳境”或“接近尾声”的花朵,将他笔下的亲情衬托得无比美丽,让弥足珍贵的亲情“历经沧桑,仍然明亮不坠”。

      历史文化散文,在施维奇的散文中占得比重较大。在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历史功底非常深厚。他读《史记》,他临古贴。古今中外,纵横捭阖,信手捻来,左右逢源。在《梦开始的地方》,站在滹沱河边,他感慨万千。滹沱河渡过刘秀,随即冰开,阻断追兵。同样境况,乌江却是霸王的末路。由此他联想文天祥的诗作:“始信滹沱冰合事,世间兴废不由人”。涉及历史,施维奇“有很好的见解,并不人云亦云”,是著名作家季宇在书的序言中对他中肯的评价。在浩瀚的历史中耙梳,他常常听到“沉重的叹息从历史的深处传来,滚雷般在阒寂的雪夜震荡”。他在《血兴的老学究》中写道,汉兴之初,在西京,项羽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汉朝之亡,董卓火烧洛阳二百里。在他看来,“兴亡的意义和区别不大:兴是一把火,亡是一把火”。了了几笔,他就不显山不露水地就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月是故乡明》还收入了施维奇的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与散文相比,他小说创作的数量不多。从这一点来看,他创作的着力点是有点偏重散文的。他的有些小说,与散文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他的有些散文,也是可以当作小说来读的,比如《风》《莹耀》《透明的海》等。其中一些篇目,不仅有完整甚至曲折的情节叙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种写作中,始终把自己置入其中。这种“置入”使他无论是写人写景,均是有感而发,且无拘无束。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散文化,导致了施维奇的小说情感与抒情意味浓郁。他的这种文体边界的不清晰,其实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他生活姿态的真实反映。

      在我看来,施维奇把自己置入其中的写作,除了艰苦的跋涉,更多的则是欣赏路边的风景。换一句话说就是,施维奇对文学的痴迷,既是他的“别无选择”,更是他的“心甘情愿”。漫画家丰子恺说过,“人生短,艺术长”。愿文学永远温暖着施维奇,让他一直不回头地走下去。

    【审核人:站长】

        标题:周志友:《月是故乡明》,情感与思辨的交织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zheli/aiqingzheli/16845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