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意中读到新生老师的《张爱玲从未离去》,顿时感觉内心深处有一种东西往外奔涌,于是,自己又对此文进行了多次研读,细细品味,越发想用自己的拙笔写点什么,然提笔却不知如何落墨,只好又逐条拜读文后的评论留言,作者写的用心,评论也极其用心;每一条留言都从不同视角写透了此文的妙。忐忑中,不揣浅陋,拿起笔,写下一点心得,浅显却真诚。
记得上初中时,最爱读张爱玲和三毛的文章。三毛的文章如《撒哈拉的沙漠》《梦里花落知多少》,她对生活的热爱和面对困难的勇气,令我每次笑中带泪;而每每读张爱玲的文章,也总是忍俊不禁,内心无比愉悦。尤其是她和炎樱的对话语录,俏皮、生动和智慧,既烟火味十足又满满的禅意。如“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灵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语境意境好美,完成符合我们那个年代女孩子对生命、未来的各种憧憬和想象。
随着年龄增长,渐渐的,我在张爱玲的文章里读出了少时不一样的滋味。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文本中,她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描写那个时代女性小人物的悲剧命运。每次读后总是心意难平,一种沉重压抑的情绪压在我心底里,久久不能释怀。彼时的我,哪里知道她是通过写别人来写自己,表面上的波澜不惊实则是内心的惊魂动魄。正如新生老师文中所说:她字里行间所渗透的,对人与人之间的深刻理解,对人心的透彻描摹,以及对人性最彻底的体贴和悲悯。她笔下的人物无论结局是好是坏,总会让人感到虐心与悲愤。她是在用别人的故事,唤起我们的共鸣。
在张爱玲的人生中,她几段失败的婚姻,她跌宕起伏的生活历程,她特立独行的命运是那么的让人黯然神伤。她对胡兰成的爱是那么的卑微:“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然当他发现了胡的背叛,几次努力仍换不回他的真心,她毅然决然:“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这期间,她经历的情劫是多么难熬,孤独的夜晚、思念的惆怅、别离的无奈,几回回梦里湿衣衫的泪容。作者描述的既委婉又深情,那些缠缠绵绵、柔情似水、千转百回的情绪仿佛就在梦里,刚刚发生。随着胡的决绝离去,张爱玲的心是多么的伤痛,又是多么的无奈,老师笔触强健有力,道尽了这其间的薄凉与苍凉,绝情与深情。
新生老师应该是个“张迷”,字里行间浓缩了太多自己的情感在里面,否则他的感悟不会有如此之深:张爱玲的一生是谋生又谋爱的一生,虽然她洞悉人性,写尽了春花秋月和数不清的痴男怨女。正如文后有条留言说道,这篇写张爱玲的文章是他读过最好的。对此,我深以为然!
新生老师是个成熟的作家,他的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从叙述角度、手法上来说,由表及里,代入感强。从此篇来看,仍是以小我入大我,冷静的观照,找到自己的影子。“她一生提笔,煮字慰人生,却道不尽命运的无常。明明在撰写别人的故事,而我们却感同深受。她笔下的情情爱爱和每一个无所适从的灵魂,无论是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是华美的袍与虱子,那些在人生和爱情跟前兜兜转转的苍凉宿命,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是的,看似不是我,却何处不是我呢?老师视野开阔浩荡,文风清新洒脱,在宏大的叙事里发出灵魂的拷问,读之沉浸其中,万般滋味。
《张爱玲从未离去》确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情感色彩的生活场景;美在其清丽隽永的妙语佳句。情感美同语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调,读来令人陶然神往。如果此文简单的以张爱玲生平轨迹入手,写起来必不出彩,因为写张爱玲的文章实在太多,如何下笔,如何选取角度都是颇费斟酌的。可此文恰到好处地选取了四个章节:天才、天真,倾心、绝情,敏感、自尊,落幕、永恒,这十六个字恰如其分的概括张爱玲命运多舛的一生。据说,新生老师为写这篇六千余字的文章,读了大量有关张爱玲的文字,做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仅此一点,足以让人敬佩不已。
其实,写散文也好,写小说也好,都离不开两个“情”和“真”字。有真实的情感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读完这篇文章,我感觉新生老师付出了真心、真情。同时,我很是羡慕张爱玲的“生存状态”。拥有写作的才华,敏锐的感官记忆,笔下的旧时光,上海滩,城市、美食、日常,细腻到可以让读者想象出一个彩色的、胶片感的世界。
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在于,通过阅读,能轻易走进别人的人生,拉长和突破了个人的有限生命。读《张爱玲从未离去》,通过梳理张的人生故事,可以找到自己内心的力量。新生老师拔开迷雾,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真实生动又让人唏嘘不已的张爱玲!
谢谢新生老师!
致敬永远的绝世佳人!